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2020-05-22 頭部科技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種儀器,那它無疑是最精密的。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複製眼睛的結構。如何構造球型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直是一個難題。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人造眼渲染圖

日前,香港科技大學顧磊磊、範智勇等人成功研製出一款新型的人造眼,其結構類似於真實的人眼。種人造眼對光的敏感度與真實的眼球差不多,並且反應時間更快。

該研究於5月2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標題為《具有半球形鈣鈦礦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仿生眼》: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

人的眼睛之所以擁有廣闊的視角和高解析度的視力,主要歸功於穹頂狀的視網膜——眼球後部覆蓋著光探測細胞的區域。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本次研究的突破便在於構建了一款人工的視網膜,這種視網膜由模仿人類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納米級光電傳感器陣列組成。

基於該視網膜結構,在進行多項測試後,研究者發現人造眼已具有獲取圖像的基本功能。

本論文的評審,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電氣工程師蔣洪瑞(音)說:「當你試圖給某一物體成像時,透鏡後形成的圖像實際上是彎曲的,如果只有一個平面傳感器,那麼圖像就不能非常清晰的聚焦。

視網膜是彎曲的,但光電子傳感器是堅硬且平坦的,所以,這裡需要將多個微型傳感器安裝在一個彎曲的視網膜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範志勇團隊將軟鋁箔做成半球形,然後用電化學方法處理了金屬,再將其變成氧化鋁的絕緣體。過程中,他們在半球形材料上製作了納米級的小孔以便置放微型傳感器。

接著,他們使用鈣鈦礦這種常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來製造極薄的納米導線來模擬眼睛裡細長的感光細胞的結構,從而將視網膜收到的信息傳遞給外部設備。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人造眼」結構示意圖

有了彎曲的視網膜之後,研究人員著手將其整合到人造眼中。模擬真實眼睛中的「眼房水」,他們同樣在其仿生版本的眼球內填充了離子液體,允許帶電粒子在其中移動。

範智勇說,一旦納米線產生電荷,電荷將與某些例子交換,這種電交換可以使鈣鈦礦納米線執行電化學功能,以檢測光並將該型號發送到外部圖像處理器上。

如此一來,仿生人造眼便具有了基本的成像和輸出功能。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人造眼詳細結構圖

在測試人造眼時,研究人員發現它記錄照明變化的時間在30-40毫秒內,比人眼的40-150毫秒更快。同樣地,它還能看到與人眼一樣昏暗的光線。

但它只有100度的視角,不及人眼一般的150度,但比普通平面成像傳感器可見的70度要好。

在某些方面,人造眼可以改善自然視覺:它可以吸收更大範圍的波長,並且沒有盲點。

而且,從理論上講,這種人造眼可以比人眼感知到的解析度更高,因為人造視網膜每平方裡面最多可包含4.6億個光傳感器,但真實人眼視網膜每平方釐米大約只有1000萬個光檢測細胞。

但是,這僅是理論。目前的人造眼只有大約100個傳感器和導線,由於每一個傳感器都需要一根納米導線,如果真的要鋪滿整個仿生視網膜,那導線的體積會異常的大。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人造眼設備圖

況且,目前是通過人工將這些導線連接到人工眼球上的。研究這說「這就像是一場精細的外科手術。」

所以,本論文評審蔣洪瑞(音)表示:「對於幾百根納米線,好吧,但是幾百萬條呢?」工程師還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方法來製造研究的大量細導線。

儘管本次研究發明的人造眼對於以往來說是一次突破,但本論文並沒有提及如何將這樣的人造眼與真實的人腦結合起來——這是一項期待值很高的應用。本文作者之一範智勇表示:「將來,我們可以將其應用於更好的視覺假體和類人機器人身上。」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人造眼渲染圖

這款人造眼能代替人眼,幫助視力受損的患者嗎?明確地說,目前還不能。

但是,科學家現在至少邁出了第一步,研製出了具有人眼成像功能的仿生眼。蔣洪瑞(音)說:「這一領域目前終於有了真正的突破。我認為在大約十年後,我們將看到一些人造眼的,非常實際的應用。」

範智勇也介紹,他們也希望能與醫學研究人員合作,設計出能夠代替人眼的設備,未來他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安全地讓感光設備與大腦交互產生圖像

對於有視力障礙的人來說,得知這一技術突破沒人比他們更興奮:

「我也許總有一天能有兩隻眼睛,我從小就因為癌症缺少了一隻,我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快速發展。」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作為一個完全左眼失明的人,我想要一個。」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但理智告訴我們,在人造眼與腦神經聯繫與交互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85-x這種視網膜由模仿人類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納米級光電傳感器陣列組成。研究者使用基於這套設備的電化學人造眼,在多項測試中與人眼進行對比,發現「人造眼」已具有獲取圖像圖案的基本能力。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科學為人類帶來光明」,這句話已經不再是一個比喻了。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科學為人類帶來光明」,這句話已經不再是一個比喻了。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 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而該研究團隊的方案是,設計一種由高密度(密度高達 4.6×10-8  cm–2,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器密度 10-7 cm–2)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EC-EYE(EyeroChemical EYE),旨在模仿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該團隊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而來的電化學眼睛(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這也是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EC-EYE外觀示意圖「除了在結構上與人眼相似外,這款半球形的人造眼球視網膜的納米線陣列密度比人類視網膜的光感受器密度高得多,因此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圖像解析度。
  • 解密古埃及「荷魯斯之眼」
    (古埃及壁畫,荷魯斯獻眼給冥神奧西裡斯)【眼下的圖案】荷魯斯之眼,眼下的圖案很特別。淚滴狀的不是淚滴,而是『著地的腳』,代表「碰觸」(touch);長卷尾,則代表「感知」(taste)。【禿鷹 + 眼鏡蛇】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該團隊成功地製作了「超級人眼」的原型,一種人工視覺系統,該系統使用球形仿生電化學眼睛和半球形視網膜(由高密度鈣鈦礦納米線陣列製成)。研究的論研究小組描述了眼睛的發育以及與人類眼睛相比的狀況。在這項新的工作中,這個人造眼睛,它是根據人眼建模的,包括其各個部分的形狀。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 「CV系列」 人眼的解析度
    「CV」系列視頻來了!CV是Computer Vision的縮寫,中文多翻譯為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視覺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話題,這個系列的定位並非要實現全面無遺漏的介紹,而是希望從簡單的概念著手,儘量避免使用生澀的專業詞彙,力求讓不具備專業背景知識的人也能夠在看完視頻後發出「哦,原來是這樣!」的感嘆。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些人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門,卻給你關上了另一扇窗,有些人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導致眼睛失明。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眼已經出現了,5月24日消息稱:香港科技大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視力障礙者看到了希望。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不禁發出靈魂拷問:還是人嗎?它還真不是人。它只不過是一個平平無奇,中等身高,稍微有點壯實的「人工化學家」罷了。雖然重,但是能帶給你「安全感」說是壯實,也就大概400公斤吧。雖然數字上看,重是重了些,但是可以帶給人足夠的安全感。你看它認真工作的樣子就知道了。稱量、配比、反應、活性分析、除去密閉容器裡的空氣……這些基本操作通通都不在話下~而它真正的高光時刻,就非「設計催化劑」莫屬了。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香港科大: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問世,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晰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港科大3D人工眼球問世,未來我們能看到多遠?
    港科大3D眼球的優勢與需要解決的問題港科大這次發布的是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的3D電化學眼球(EC-EYE),大小與人眼相當,當然可以根據不同人眼球大小進行私人定製。而這次港科大的的人造眼球便是如此,該團隊通過在球形氧化鋁膜上排布高密度鈣鈦礦納米線陣列來實現我們視網膜的光感受功能(如同相機的感光元件)。
  • 光速執行AI運算,港科大雙層全光學神經網絡不要計算機也能做分類
    港科大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全光學神經網絡,所有線性變換、激活函數通過光學模塊就能實現。圖源:鵬城實驗室 Olivia Wang在處理模式識別、風險管理以及其他同樣複雜的任務時,最強大的計算機都無法與人腦匹敵。但是,近來光學神經網絡取得的進展通過模擬人腦中神經元的反應方式縮小了計算機與人腦之間的差距。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該成果由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 又一張網通了!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潘建偉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對量子通信網絡的最新成果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總結。 中科大研究人員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集成了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世界首款人造3D眼問世
    世界首款人造3D眼問世專家稱,世界首款3D人造眼球有望在五年內幫助許多部分或完全失明的人重見光明,這種人造眼球在某些方面比人眼還要好。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模擬人眼結構和性能的電化學眼球。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寫道,該設備的設計結構與人眼高度相似,當對單個納米線進行電尋址時,具有實現高成像解析度的潛力。除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外,專家稱這項技術可能還有助於創造能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技術領域的仿生光敏設備。
  • 劍橋博士小姐姐研究人造胚胎
    原創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白交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已經開始「人造胚胎」了,這可能是21天的你。連密西根大學教授、「中科大」校友——傅建平教授也為其點讚!劍橋大學團隊首次模擬「原腸胚形成」過程人類胚胎發育有三個過程,經過了受精卵、囊泡之後,就會變成原腸胚。原腸胚它由三層細胞層構成:外胚層(ectoderm)、中胚層(mesoderm)、內胚層(endoderm)。
  • 香港科大設計出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楚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從本質上來說,人的眼球是通過對光進行反應,從而獲得視覺的。人的眼球可分為感光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視網膜和折光系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兩部分。
  • 撒哈拉之眼是「亞特蘭蒂斯」真正遺址?
    大西國的人是人類最優秀的種族,所以國家非常強盛,但是,突然有一天,這裡發生了地震和洪水,一夜之間,大西國就沉到了海底。有陰謀論者就推測,其實這個文明變成了海底文明,亞特蘭蒂斯人都進化了,具備了在海底生活的能力。《海王》講的就是這個故事,他們在海底建了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還有一部經典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講的是亞特蘭蒂斯的最後一位倖存者,他不僅可以在陸地上生活,還可以在水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