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2020-08-28 視普泰驗光師培訓學校

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

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人眼的視網膜呈半球形,其光學布局比相機的平面圖像傳感器更為靈巧:視網膜的拱形構造能讓光線穿過晶狀體後不易發散,從而加強聚焦。顧磊磊等人的仿生電化學眼的核心組件是一組仿生視網膜的高密度感光器陣列(圖1)。這些感光器直接在半球形氧化鋁(Al2O3)膜的孔隙中組裝。


圖1|仿生人造眼

顧磊磊等人[1]報導了一個模擬人眼的人造視覺系統。一個透鏡被固定在「眼球」的孔徑上,「眼球」正面是金屬殼,背部是一個人造視網膜,中間填充了一種離子液體。這裡的關鍵創新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組密集的光敏納米線陣列排布在一層氧化鋁膜的孔隙中。納米線模擬的是生物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一個聚合物製作的眼窩託住視網膜,確保納米線可以和背部的液體金屬線發生電接觸。液體金屬線模擬的是神經纖維,能夠將納米線的信號傳輸至外部電路進行信號處理。

細細的柔性線其實是一些軟體橡膠管,裡面密封了一種液態金屬(鎵銦共晶合金),能將納米線感光器的信號傳輸至外部電路,進行信號處理。這些線模擬了連接人眼和大腦的神經纖維。液態金屬線和納米線之間有一層銦,可以增加兩者之間的電接觸。人造視網膜被固定在一個矽聚合物製作的眼窩上,確保液態金屬線和納米線之間能很好地對接。

這個器件的正面放了一個連著人造虹膜的透鏡,就和人眼的構造一樣。背部的視網膜與前面的一個半球形殼形成了一個球形腔(即「眼球」);前面的鋁製半球形殼內有一層鎢膜。腔內填充了一種模擬玻璃體的離子液,玻璃體是人眼晶狀體和視網膜之間的膠狀體。這種設計對於發揮納米線的電化學功能十分必要。人造眼和人眼結構的整體相似性,讓顧磊磊等人的器件擁有100°的寬視場,而一個靜態人眼的垂直視場大約在130°左右。

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結構擬態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和之前報導過的器件的真正區別在於,它的許多感覺能力更接近於天然眼睛。比如,這個人造視網膜可以探測到大範圍光強——從每平方釐米0.3微瓦到50毫瓦。在測試的最低光強下,人造視網膜的每根納米線平均每秒可探測到86個光子,與人類視網膜感光細胞的靈敏度不相上下。這種靈敏度來自於製作這些納米線的鈣鈦礦材料,這類材料在各種光電子和光子應用方面具有巨大前景[2]。顧磊磊等人使用的鈣鈦礦是甲脒鉛碘鹽(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選擇它是看重它具有出色的光電特性以及良好的穩定性。

納米線的響應度(responsivity)測量的是每瓦入射光所產生的電流,這裡的響應度對於可見光譜的所有頻率幾乎都一樣。此外,當納米線陣列受到規律快速的光脈衝刺激時,它在脈衝後19.2毫秒內就能產生電流;脈衝結束後,只要23.9毫秒就能恢復(回到不活躍的狀態)。響應時間和恢復時間都是非常重要的參數,因為它們最終決定了這個人造眼對於光信號的反應速度。與之相比,人類視網膜感光細胞的響應和恢復時間為40毫秒到150毫秒。

最值得稱道的可能要數這個人造視網膜所能達到的成像解析度——通過高密度納米線陣列得以實現。在以往的人造視網膜中,感光器要先在平面剛性的介質上製作,再轉移到彎曲的支撐面上[3]或是將介質摺疊成曲面[4]。這限制了成像單元的密度,因為各單元之間必須留有孔隙,才能完成轉移或摺疊。

相比之下,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的納米線是直接在曲面上組裝的,使它們之間可以緊密排列。實際上,納米線的密度高達4.6 × 108 cm–2,比人類視網膜(約107 cm–2)的感光細胞更密。來自每根納米線的信號都可以被獨立接收,但這個人造眼的像素需要由三到四根納米線組成。

從整體性能來看,顧磊磊等人的人造眼較同類器件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但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當前的感光器陣列只有10 × 10像素,像素間的距離大概在200微米左右;這意味著光檢測區域只有大約2毫米寬。此外,製作工藝涉及一些費用高、吞吐率低的步驟,比如需要使用一種名為聚焦離子束刻蝕(focused-ion-beam etching)的昂貴技術來製備納米線的每個孔隙。今後有必要開發出高吞吐率的製備工藝,能以低得多的費用大規模生產感光器陣列。

第二,為了提高視網膜的解析度和比例尺,液態金屬線需要變得更細。這些線的外徑在700微米左右,但它最好能接近納米線的直徑(約幾微米)。目前想把液態金屬線縮小至這個尺寸還有難度。

第三,需要開展更多測試來確定人造視網膜的操作壽命。顧磊磊等人稱,人造視網膜的性能在運行九小時後並未出現明顯下降,但其他電化學器件的性能會隨時間退化。最後,作者稱高濃度的離子液體能減少器件的響應時間和恢復時間,但會影響到光在液體中的傳輸。有必要對離子液體的成分做進一步優化,以解決這個問題。

無論如何,顧磊磊等人的成果帶來了該領域的最新突破,過去幾十年的一系列研究[3-9]不僅模擬了類似相機的眼睛(如人眼),還模擬了類似昆蟲的複眼。有了這些進展,我們足以相信未來十年,我們有望看到人造和仿生眼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Gu, L. et al. Nature 581, 278–282 (2020).

2.Stranks, S. D. & Snaith, H. J. Nature Nanotechnol. 10, 391–402 (2015).

3.Ko, H. C. et al. Nature 454, 748–753 (2008).

4.Zhang, K. et al. Nature Commun. 8, 1782 (2017).

5.Jung, I.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788–1793 (2011).

6.Liu, H., Huang, Y. & Jiang, 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3, 3982–3985 (2016).

7. Floreano, D.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0, 9267–9272 (2013).

8.Huang, C. C. et al. Small 10, 3050–3057 (2014).

9.Jeong, K. H., Kim, J. & Lee, L. P. Science 312, 557–561 (2006).

原文以Artificial eye boosted by hemispherical retina為標題發表在2020年5月20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上

相關焦點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原文作者:Hongrui Jiang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相比相機中的平面圖像傳感器,人眼具有天然的巧妙光學布局:球形的視網膜減少了從晶狀體通過的光線,因此突出了焦點。而該研究團隊的方案是,設計一種由高密度(密度高達 4.6×10-8  cm–2,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器密度 10-7 cm–2)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EC-EYE(EyeroChemical EYE),旨在模仿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這項工作的核心突破點是以納米線仿生人眼視杆細胞,然後把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裝在半球形的多孔透明絕緣模板來仿生人類視網膜。」 論文通訊作者範智勇教授表示,「我們使用了離子液體模仿人眼中的玻璃體,還開發了不同的背接觸電極技術,最終構成與人眼結構極為相似的視覺系統。」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不幸的是,研發具有圖像感應特性(例如超寬視野和高解析度)的設備,以及創建具有球形和半球形視網膜的視覺設備,都對科學家提出了重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的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仿生眼,其功能與人眼相近。這一論文,文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神奇:仿生眼問世,給盲人帶來了福音。重磅:超越人眼睛不是夢!
    這款「仿生眼」的原型是通過模仿人眼中的「感光器」而研發的。它是由一個半球形的人工視網膜和一系列傳感器組成,可以捕捉和傳播實時圖像。3、它具有很好的可行性。據介紹,這款仿生眼是由一個半球形的人工視網膜和一系列傳感器組成,後者主要是模仿人眼中的光感受器,並可以實時捕捉、傳遞圖像。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人眼具有視場寬、解析度高以及對光高度敏感的特點,這一切都源於半球形的視網膜和大量的視細胞——每平方釐米約1000萬個。模仿這些特點來創造人工仿生眼是機器人領域的一個焦點,對於開發視覺假體裝置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視網膜的形狀和構成使人工視網膜的製造頗具挑戰性。想媲美人眼的功能,理論上,仿生眼的各種結構都要和人眼類似,尤其是半球形視網膜。
  •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種儀器,那它無疑是最精密的。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複製眼睛的結構。如何構造球型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直是一個難題。該研究於5月2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標題為《具有半球形鈣鈦礦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仿生眼》: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師範志勇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些電線模擬了視網膜上細長結構的感光細胞。他補充道:「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製造一組納米線,形成這個半球形的視網膜?」設計彎曲的視網膜是很重要的,因為光要通過一個彎曲的晶狀體後才會照射到它。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師範志勇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些電線模擬了視網膜上細長結構的感光細胞。他補充道:「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製造一組納米線,形成這個半球形的視網膜?」
  •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了一步
    仿生眼是參考人眼結構、為實現人眼功能而研發的人造器官。人眼包含角膜、瞳孔、虹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結構,複雜而神奇。而從光學成像角度看,人眼結構卻又十分簡單:外界影像通過晶狀體(相當於透鏡)成像在視網膜(相當於圖像傳感器)上,並由視細胞(組成視網膜的細胞,相當於光電探測器)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然後經視神經傳遞給大腦,由視覺中樞進行處理。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仿生眼作為具有視覺功能的義眼(視覺假體),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可行方案。仿生眼是參考人眼結構、為實現人眼功能而研發的人造器官。人眼包含角膜、瞳孔、虹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結構,複雜而神奇。
  • 或比人眼更清晰!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問世:數百萬人重見光明
    5月24日,據媒體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造眼球,或將比人眼成像更清晰。如果一切進展順林,預計五年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而傳感器被包裝成鋁膜和鎢膜,形成一個直徑超過2cm的半球形,模仿人類視網膜。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介紹,仿生眼大小與人眼相當,仿生眼結構也與人眼高度相似,當對單個納米線進行電尋址時,具有實現高成像解析度的潛力。圖像通過大量微小的傳感器轉換,傳感器位於由鋁和鎢製成的模仿人類視網膜的半球形膜中,理論上可超過人眼的高解析度成像。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在範智勇、顧磊磊等人的工作中,他們打破常規,將柔軟的鋁衝壓為半球狀,採用一種 「陽極氧化」 的技術將其轉變為相應形狀的多孔氧化鋁納米模板,之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將納米線長在納米孔道內,從而形成高密度、半球狀分布的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用以模仿核心視網膜,之後配合離子液體、液態金屬等新型材料,結合 3D 列印等新興科技,成功製備出球形電化學仿生眼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在範智勇、顧磊磊等人的工作中,他們打破常規,將柔軟的鋁衝壓為半球狀,採用一種 「陽極氧化」 的技術將其轉變為相應形狀的多孔氧化鋁納米模板,之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將納米線長在納米孔道內,從而形成高密度、半球狀分布的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用以模仿核心視網膜,之後配合離子液體、液態金屬等新型材料,結合 3D 列印等新興科技,成功製備出球形電化學仿生眼,這一突破性方法有望使機器和人獲得接近人眼的高性能視覺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該團隊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而來的電化學眼睛(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這也是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EC-EYE外觀示意圖「除了在結構上與人眼相似外,這款半球形的人造眼球視網膜的納米線陣列密度比人類視網膜的光感受器密度高得多,因此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圖像解析度。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魔王、杜偉「人造眼」把大量納米級光傳感器整合到半球形視網膜狀組件中,這套設備的一些能力已經與生物眼相當了。科學家們還表示,理論上這種設計可實現比人眼更高的解析度。很多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使用仿生眼球的機器人,或者直連大腦、讓盲人重獲視力的人造眼。為了開發這樣的設備,科學家多年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製造球形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視網膜,一直是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挑戰,嚴重阻礙了人造眼實現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