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2020-12-08 澎湃新聞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2020-07-24 1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模仿出自然的眼睛,一直是許多光學工程師的夢想。」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

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顧雷雷、奇彩動畫科技有限公司

人類的眼睛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光線穿過眼球前方彎曲的晶狀體,經過眼球內部粘稠的玻璃狀液體,到達感光的視網膜——視網膜上的細胞能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近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試圖複製這種眼球結構。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

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師範志勇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些電線模擬了視網膜上細長結構的感光細胞。他補充道:「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製造一組納米線,形成這個半球形的視網膜?」

設計彎曲的視網膜是很重要的,因為光要通過一個彎曲的晶狀體後才會照射到它。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電氣工程師Hongrui Jiang說:「當你試圖給某物成像時,透鏡後形成的圖像是彎曲的。如果電子光傳感器是平的,那麼圖像就不能清晰地聚焦。」相比於人類彎曲的視網膜,而這一傳感器通常是剛性且平坦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範志勇等人先將軟鋁箔做成半球形。然後用電化學方法處理這種金屬,把它轉化成一種氧化鋁絕緣體。這一過程使得這種材料布滿了納米級的孔隙。最終,研究人員得到一個彎曲的半球,上面布滿了密度合適的小孔,可以用來「生長」鈣鈦礦納米線。「納米線的密度非常高,」Jiang說,「這是可以比較的——事實上,它甚至比人眼感光細胞的密度還要高。」

有了彎曲的「視網膜」,科學家們把它植入進了一個人造眼球,這個人造眼球的前部有一個彎曲的透鏡。受真實人眼中玻璃狀液體的啟發,該團隊在仿生眼中加入了離子液體。在這種溶液中,帶電粒子可以移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分是我們填充在腔體中的離子液體,」範志勇說,「一旦這些納米線產生電荷,電荷就能在一些離子間進行交換。」這種電荷交換使得鈣鈦礦納米線能夠執行電化學功能,如探測光線並將信號發送至外部圖像處理設備。

當研究小組測試這一人造眼球時,它對光的處理過程僅為19毫秒,是人眼所需時間的一半。它產生的圖像相比於像素相近的平面圖像傳感器,具有更高的對比度和更清晰的邊緣。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人造眼球改善了自然視力:它可以接收光的波長範圍更大,而且沒有盲點。

範志勇希望與醫學研究人員合作,基於這一設計製造人工假眼。但是,這還需要研究人員進行更多的開發。Second Sight生物醫學公司的臨床和科學事務的副總裁Jessy Dorn表示,「這是一項驚人的研究。」但她也表示:「但他們沒有談到它如何與人類的視覺系統建立聯繫。」

Dorn從事研發治療失明的設備,包括一種名為Argus II的視網膜假體。她指出,開發電子接口只是第一步,這樣的設備需要與人類大腦相互作用,以產生圖像。「這是一項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將任何類型的高解析度的設備接口安全地、可靠地植入人類的視覺系統,並與其協同工作。」

失明有多種不同的類型,而完整的眼睛所產生的視覺也可能並不完美的。嬰兒期和兒童期的大腦發育對處理視覺輸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一個先天失明的人由於沒有健全的視覺神經通路,可能永遠不能通過人造眼看見事物。Dorn指出,接受Argus II植入手術的人,都是在成年後很久才失去視力。甚至,植入手術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只能分辨光和影,而有些人可以分辨形狀。

不過,她說,任何程度的術後視力恢復,都能提高患者獨立生活和自由行動的能力。而且,製造假眼並不是人造眼唯一有價值的用途:這種設備還可以直接應用於構建機器人視覺。

Jiang表示,「模仿出自然的眼睛,一直是許多光學工程師的夢想」,一些研究人員試圖模仿哺乳動物的眼睛,而另一些則在研究昆蟲的複眼。他補充說,這個領域終於開始有了真正的突破,「我認為在大約10年內,我們應該能看到這些仿生眼一些非常實際的應用。」

原標題: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納米線的密度非常高,」Jiang說,「這是可以比較的——事實上,它甚至比人眼感光細胞的密度還要高。」有了彎曲的「視網膜」,科學家們把它植入進了一個人造眼球,這個人造眼球的前部有一個彎曲的透鏡。受真實人眼中玻璃狀液體的啟發,該團隊在仿生眼中加入了離子液體。在這種溶液中,帶電粒子可以移動。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據最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形成過程來看,人造眼球最關鍵的技術就是視網膜。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
  • 科學家造出全球首個3D仿生眼:視覺和夜視能力甩人眼幾條街
    不少科學家都在試圖打造出能夠媲美人眼的人工眼,而仿生眼正在成為一種讓失去視力的人恢復視力的方法,甚至可能讓那些本來就沒有視力的人也能獲得視力。現在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已經出現。據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名為電化學仿生眼(EC-Eye)的設備。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來了:結構驚嘆、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 據最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香港科大設計出3D人工眼球,比人眼還清楚?並看的更遠
    不過近期,香港大學設計出了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此項設計瞬間引來多方關注!通過展示的圖片可以看到,這顆閃亮的眼球幾乎完美地複製了人眼所有的內部結構,它的出現或許會為失明人士,視覺障礙者以及一些視覺機器人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些人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門,卻給你關上了另一扇窗,有些人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導致眼睛失明。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眼已經出現了,5月24日消息稱:香港科技大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視力障礙者看到了希望。
  • 香港科大設計出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楚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令人好奇的是,人造眼球真的能讓盲人像正常人一樣看清世界嗎?它又是怎樣工作的呢?這一切,還要從眼球的結構說起。
  • 香港科大設計出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楚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不是所有的人工眼,都能讓人看清世界要了解人工眼,先要了解真正眼球的結構。眼睛有三層外套,由三個透明的結構包覆著組成。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香港科大: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問世,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晰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從模擬到復現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科學家造出史上最強夜視人工眼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已經成功研製出具有夜視功能的人工眼,其讓圖像變亮了約4倍(在幾乎漆黑一片的環境中,它能看清一切),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新華網該報導稱,為了在低光或黑暗環境中拍攝到更清晰的照片,洪睿教授團隊通過象鼻魚的視網膜結構中獲得靈感,在現有成像系統進行上進行調整和改動。
  • 【科技日報】從模擬到復現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中國將建「超級風洞」:從模擬到復現 預計4年建成
    此次央視報導的「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實驗技術」(以下簡稱「JF12復現風洞」),有近300米長,是世界上最大的激波風洞,被國際同行稱為「超級巨龍」(Hyper-Dragon),是國際首座可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超大型高超聲速風洞。姜宗林告訴記者,JF12復現風洞是地面氣動試驗這頂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氣體動力學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 我國參與千克復現方法國際比對成績優異
    本報訊(王 健 劉旭紅)近日,國際計量局發布了首次千克復現方法國際關鍵比對的報告。我國繼加拿大、美國、國際計量局之後,第4個具有採用電天平方案在真空中達到10-8量級測量能力。這意味著我國的測量數據得到國際計量委員會的認可,並參與國際約定值的確定,進而用於千克新定義實施後全球質量單位的量值傳遞。
  • 疫情以來 國內首個國際復學包機直飛航班從重慶起飛
    原標題:重慶發出疫情以來國內航空公司執行的首個國際復學包機直飛航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21日發布消息稱,當日凌晨1時許,載有74名中國留學生的赴英國復學包機從重慶起飛,前往英國曼徹斯特。據悉,這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內航空公司執行的首個國際復學包機直飛航班。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成像解析度可超過人眼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25日 消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盲人們能夠「重見光明」了,最近香港科技大學設計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其理論上成像解析度可以超過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