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設計出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楚

2020-11-24 生物谷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令人好奇的是,人造眼球真的能讓盲人像正常人一樣看清世界嗎?它又是怎樣工作的呢?這一切,還要從眼球的結構說起。


不是所有的人工眼,都能讓人看清世界


要了解人工眼,先要了解真正眼球的結構。


眼睛有三層外套,由三個透明的結構包覆著組成。最外層由角膜和鞏膜組成,中間的一層由脈絡膜、睫狀體、和虹膜組成。最內層是視網膜,如同從眼膜曲率鏡看見的視網膜血管,它從脈絡膜的血管獲得循環。在這些外套內的是房水、玻璃體和柔韌的晶狀體。


房水又稱水樣液,是一種清澈的液體,包含在兩個區域:晶狀體暴露的區域、角膜和虹膜中間的眼前房。透明的細纖維組成睫狀體懸吊韌帶 (睫狀小帶),將晶狀體懸吊起來。玻璃體、眼後房是比眼前房大的清澈膠狀物,位置在晶狀體的後面和其餘的地區,包覆在鞏膜、小帶和晶狀體的周圍。



眼球的結構我們已經知道了,那眼睛是如何帶來了視覺呢?


視覺是通過眼睛接受外界環境中一定頻率範圍內的電磁波刺激,經中樞有關部分進行編碼加工和分析後獲得的主觀感覺。從本質上來說,人的眼球是通過對光進行反應,從而獲得視覺的。


人的眼球可分為感光細胞(視杆細胞和視錐細胞)的視網膜和折光系統(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兩部分。光通過折光系統在視網膜上成像,經視神經傳入到大腦視覺中樞,就可以分辨所看到的物體的色澤和分辨其亮度,從而可以看清視覺範圍內的發光或反光物體的輪廓、形狀、大小、顏色、遠近和表面細節等情況。



人眼的視野大約是向外95°、向內60°、向上60°、向下75°。視神經的缺陷或是盲點位於顳部12–15°、水平向下1.5°處,大約是7.5°高和5.5°寬。


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形成過程來看,人造眼球最關鍵的技術就是視網膜。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創造出媲美人類的視網膜,實現真正的仿生視覺。


不過,由於球形人眼的曲面太難模仿,目前在醫院使用的由平面集成電路晶片實現的人工眼睛只能模擬部分人類視網膜,以提供模糊的視覺效果。科學家們已經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嘗試複製生物眼睛的結構和清晰度,但是現有義眼所提供的視覺(主要是通過外部電纜連接的眼鏡的形式)在2D平面圖像傳感器的解析度下仍然很差。


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是如何工作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一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用

納米

線和外部電子電路在曲面上實現了高密度傳感器,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


這款電化學眼最主要的突破,是創造了一個3D立體人造視網膜。這款人造視網膜上裝有大量

納米

線感光器,用來模擬人類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在實驗中,團隊以液態金屬線模擬人類眼球後的神經線,將

納米

線感光器與人造半球形視網膜後面一束束的金屬線連接在一起,成功複製了視覺訊號的傳輸,將電化眼所看到的影像投射到了計算機屏幕上。



電化學仿生眼過程


電化學仿生眼


科大研發的電化學仿生眼(EC-Eye)的結構


人造視網膜,遠遠不止「看見光明」這麼簡單


人造視網膜不僅可以拯救盲人的視力,它的功能比人眼更加強大。


首先,它消除了視覺盲點的問題。由於人眼的視神經是在視網膜前面,人眼感光細胞所收集到的訊號,會先聚集在視網膜的一點,再從視網膜前方往後傳送到大腦,如果一個物體的像剛好落在這個點上就會看不到,稱為盲點。



盲點形成示意圖


這個問題,電化學眼就可以解決。在人造視網膜上,由於每個散布在上面的感光器,都可獨立透過其後方連接的液態金屬線將訊號傳送至大腦,無需經過視網膜的某一點,因而消除了盲點的問題。


不僅如此,電化學眼還有很多開了外掛的功能,比如夜視和紅外。我們都知道,人眼在夜裡是看不到的,但電化學眼只要使用不同的材料來提高感光器的敏感度及可視光譜範圍,就可以擁有夜視等功能。


除此之外,就像我們看

視頻

分為高清和非高清的解析度,電化學眼也可以實現更高成像解析度。研究人員將傳感器之間的距離縮小到3微米,在人造視網膜上的傳感器是真人眼睛的30倍,而由於納米線感光器在人工視網膜的密度比人類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更高,如果將來每個納米線感光器都能與視覺神經線連接,人工視網膜將能接受更多光訊號,可以比人類視網膜具有更高解析度的潛力。


更厲害的是,與其他仿生眼相比,這個新開發的電化學眼無須外設電池。3D人造眼的運作原理涉及一種太陽能電池中的電化學反應程序。原則上,人造視網膜上的每個感光器都可以像納米太陽能電池一樣,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維持機械運作。經進一步改良,電化學眼可成為能自我供電的圖像傳感器,用作人造眼科義體時,無需依靠外部電源或電路,與現時的技術相比,將更為方便應用。


這種電化學眼,將來不但可以滿足視力受損者的需要,還可以應用於醫療機器人中,實現照顧病人等一系列的功能。

相關焦點

  • 香港科大設計出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楚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這一切,還要從眼球的結構說起。 不是所有的人工眼,都能讓人看清世界要了解人工眼,先要了解真正眼球的結構。
  • 香港科大: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問世,比人眼看得更遠更清晰
    好消息是,由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香港科大設計出3D人工眼球,比人眼還清楚?並看的更遠
    不過近期,香港大學設計出了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此項設計瞬間引來多方關注!近期,香港科學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發團隊首次展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通過展示的圖片可以看到,這顆閃亮的眼球幾乎完美地複製了人眼所有的內部結構,它的出現或許會為失明人士,視覺障礙者以及一些視覺機器人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
  • 3D人工眼球或在五年內應用,「半生化人」時代不遠了?
    文/東方亦落近日,香港科技大學與美國的科學家團隊聯合開發出了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這款仿生眼是全球首個可以將人工視網膜製造成半球形狀的技術,外觀上完全仿造人眼的設計,其中大量的納米傳感器可以模仿人眼中的光感受器,達到實時捕捉並傳遞圖像的作用,理論上甚至可以實現超過人眼的高解析度成像。港科大團隊領頭人範志勇表示:「如果一切都按計劃進行的話,那麼該技術有可能在5年內落地應用。」
  • 世界首個「3D眼球」問世,比人眼成像更清晰,口碑目前兩極分化
    心中的信念如果未曾磨滅,人們一定能得償所願。2020年,中國香港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明了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科研人員自信地表示這個3D人工眼球比人眼還要清晰。香港的研究人員發布消息稱他們設計出了一種3D人工眼球,而這種3D
  • 或比人眼更清晰!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問世:數百萬人重見光明
    5月24日,據媒體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造眼球,或將比人眼成像更清晰。如果一切進展順林,預計五年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報導稱,人造眼球通過各種微型傳感器來創建圖像,這些微型傳感器模擬了人類眼球的光檢測感光細胞。而傳感器被包裝成鋁膜和鎢膜,形成一個直徑超過2cm的半球形,模仿人類視網膜。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介紹,仿生眼大小與人眼相當,仿生眼結構也與人眼高度相似,當對單個納米線進行電尋址時,具有實現高成像解析度的潛力。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些人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門,卻給你關上了另一扇窗,有些人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導致眼睛失明。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眼已經出現了,5月24日消息稱:香港科技大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視力障礙者看到了希望。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成像解析度可超過人眼
    站長之家(ChinaZ.com) 5月25日 消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盲人們能夠「重見光明」了,最近香港科技大學設計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其理論上成像解析度可以超過人眼。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某些方面可以勝過人眼,或將在五年內成熟
    世界首個3D人工眼球:某些方面可以勝過人眼,或將在五年內成熟  Connor Feng • 2020-05-25 11:00:55 來源:前瞻網 E6442G0
  • 港科大3D人工眼球問世,未來我們能看到多遠?
    生物如何感知世界以及感知對人類的作用:這得從生物進化的兩個階段說起,感知是來之不易的,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通過學習演化進而獲得感知,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生存。港科大3D眼球的優勢與需要解決的問題港科大這次發布的是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的3D電化學眼球(EC-EYE),大小與人眼相當,當然可以根據不同人眼球大小進行私人定製。
  • 香港科大研發3D人造眼球,5年內有望讓盲人重見光明
    近日有媒體報導,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公布,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這款人工眼球和以往的人工義眼完全不同,如果順利的話,5年之內,可以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由於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加上人工模擬人眼成像複雜,在仿真眼球方面一直沒有突破。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親愛的數據》出品香港科技大學的範志勇教授在接受《太陽報》採訪時表示,「有可能製造出仿生眼」。他強調「我認為,如果一切順利,或許在五年內,這項技術就會變得實用。」也可以理解為,香港科研團隊研究中的原型可以為機器人的「超級視覺」鋪平道路,也許最終也可以為人類提供「新視力」。據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介紹,這種仿生眼大小與人眼相當,直徑略超2釐米。這種仿生眼的結構也與人眼相似,由於人工視網膜中集成了大量的納米傳感器,理論上可以實現超過人眼的高解析度成像。模仿人眼最棘手的部分是其彎曲的本質。
  • 5年內讓人復明,港科大的人造眼有啥不一樣?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團隊在Nature上發布的一款3D人工眼球給盲人帶來了新的福音。該團隊打造了一款完全模仿人眼結構而來的電化學眼睛(EC-EYE),直徑約為2cm,與人眼大小相當。這也是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球。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EC-EYE的外觀和內部都和人眼高度相似,同樣具有透鏡(晶狀體)、離子液(玻璃體)、感光陣列(視網膜)、導線(視神經)等關鍵結構。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睛橫空出世,光能充電、擁有夜視功能
    據了解,人的大腦中大約有80%的內容是通過視覺獲取的,同時眼睛也是心靈的窗戶。據了解,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隊伍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睛」。這款「電化學仿生眼」可以說相當的接近人眼。一直以來人造眼球最大的困難來自於視網膜,曲面視網膜的曲面是研發的主要難題。科學家們通過數十年的研發,視覺效果仍然很差。而這款3D眼睛打破了這一難題,科學家們研發了3D立體人造視網膜。運用納米線感光器代替感光細胞,運用液態金屬線代替神經線,可以清晰的將影像投射到計算機上。
  • 香港校園 : 媒體報導 | 港科大300萬獎學金等著你,快來申請!
    香港科技大學(HKUST)向來勇於追求創新,是首個在大學內成立跨學科學術部門的香港大學,今年更將推出嶄新的課程架構「Major+X」,揉合傳統主修和新興熱門主題如人工智慧。香港科技大學在2020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第一,其畢業生在2019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十,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據最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形成過程來看,人造眼球最關鍵的技術就是視網膜。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圖片來源:顧雷雷、奇彩動畫科技有限公司撰文 | Sophie Bushwick翻譯 | 張玉人類的眼睛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光線穿過眼球前方彎曲的晶狀體,經過眼球內部粘稠的玻璃狀液體,到達感光的視網膜——視網膜上的細胞能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近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試圖複製這種眼球結構。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近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試圖複製這種眼球結構。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師範志勇是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說,這些電線模擬了視網膜上細長結構的感光細胞。他補充道:「但問題是,我們如何製造一組納米線,形成這個半球形的視網膜?」設計彎曲的視網膜是很重要的,因為光要通過一個彎曲的晶狀體後才會照射到它。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