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0-12-02 13:36:45

鎂電池自2000年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有極大的潛力超越鋰離子電池,其原因主要是低價,高體積容量,並且無枝晶生長行為的鎂金屬可以直接用作電池負極。但是這項技術的發展一直非常緩慢。鎂二價離子和電解液與正極材料相互作用較強,導致鎂離子的解離和擴散極為緩慢,因此很少有正極材料可以高效地儲存鎂離子。當前為數不多的可儲鎂的正極材料也只有在高溫和低電流密度下才能趨近理論容量。此外,鎂金屬能否在高電流密度條件下保持無枝晶生長,業界也存在一定的爭議。因此,尋找到合適的電解液和正極材料讓Mg2+能夠快速地傳輸和存儲,將成為得到高功率鎂電池的關鍵。

近日,美國休斯頓大學姚彥教授課題組聯合北美豐田研究中心在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High-power Mg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geneous enolization redox chemistry and weakly coordinating electrolytes」為題在Nature Energy上報導了一種基於異相氧化還原烯醇化機理和弱配位電解液的高功率鎂電池。該工作發現了一種能快速儲存Mg2+離子的正極反應機理,同時發明了一種基於醚類混合溶劑和弱配位陰離子(CB11H12−)的鎂電解液,使鎂金屬能夠在20 mA cm-2的高電流密度下無枝晶沉積。該電池實現了30.4 kW kg−1的功率密度,比之前報導的鎂電池的最高輸出功率高出幾乎兩個數量級。姚彥教授課題組近年來的一系列鎂電池的工作包括:  

多價態離子電池的現狀和未來趨勢Nature Energy2020, 5, 646–656

控制儲鎂機制構建高能有機聚合物鎂電池Joule2019, 3, 782-793

儲存鎂氯離子的擴層二硫化鈦電池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8, 339

高電壓鎂鈉混合離子電池 Nano Energy2017, 34, 188-194

石墨烯修飾的氧化釩納米線氣凝膠鎂電池正極材料 Nano Energy2015,18, 265-272

擴層二硫化鉬納米複合材料鎂電池Nano Lett.2015, 15, 2194-2202

1 新型儲鎂機理   目前能真正儲鎂的正極材料分為嵌入型(intercalation)和轉化型(conversion)兩種。嵌入型材料內鎂離子擴散緩慢,導致它們只能在低電流密度或高溫下運作。轉化型正極材料的反應涉及共價鍵斷鍵過程,致使它們的反應動力學緩慢。為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研究人員使用有機分子1,2-苯醌衍生物PTO提出了一種新的儲鎂機理,通過異相液固(沉積-溶解)反應巧妙地繞過了鎂離子固相擴散緩慢的問題(圖1a和1b),而且此反應利用了不涉及共價鍵成/斷鍵的羰基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烯醇化機理),避免了轉化型材料(例如S8)動力學緩慢的問題(圖1c和1d)。這種新的正極儲鎂機理致使有機材料PTO在無氯電解液Mg(CB11H12)2/tetraglyme中展現了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圖1e)。    

       該電池充放電曲線中出現兩個放電平臺,對應發生兩個雙電子還原反應,這與PTO分子中的四個羰基官能團(C=O C–O−)相吻合。其放電比容量高達315 mAhg−1,平均放電電壓為2.03V。同步輻射軟X射線吸收譜(sXAS)證明了發生的氧化還原烯醇化反應是可逆反應。XPS和ICP進一步證明,在PTO的放電過程形成的兩個放電態的PTO電極中,B和Mg的元素比分別為2.12和2.54,說明PTO中儲存的是Mg2+而不是Mg(CB11H12)+,因為後者的B:Mg應為11:1。

       之後,研究人員把不同放電態的PTO正極材料從Swagelok電池中取出,浸泡在DME溶劑中,進行光學表徵來探索PTO反應機理。結果顯示,當PTO部分放電到2.0V時,其在DME中形成的是紫色溶液,說明形成的中間產物Mg1PTO是可溶的。而完全放電到0.9V後PTO呈現的是無色溶液,說明形成的終產物Mg2PTO是不可溶的。這是一種異相液-固反應,Mg2+和PTO4−間的自發沉澱抵消了溶劑從Mg2+剝離的能量消耗。雖然PTO與S電極均為異相反應,但PTO沒有共價鍵的斷裂和再形成過程,而S電極的很多問題都來自於其不可逆的和動力學緩慢的共價鍵斷裂和再形成過程。  

圖1. 正極材料異相氧化還原烯醇化機理。   2 異相氧化還原烯醇化機理的實用性   液-固反應會帶來兩個問題:(1)循環過程中不斷的溶解導致正極材料的損失,以及(2)溶解的正極放電中間產物導致鎂負極鈍化。為解決第一個問題,研究人員在正極和隔膜之間插入了一層氧化石墨烯(GO),用於阻止正極中間放電產物離開正極(圖2a),這使得該電池有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圖2b)。對於第二個問題,研究人員發現溶解的Mg1PTO不會提高Mg負極的沉積溶解的過電勢(圖2c和2d),這與Mg-S體系中顯著增加的過電勢形成對比。  

圖2. 異相氧化還原烯醇化化學對循環穩定性和陽極可逆性的實用性影響。   3 高導電率無氯弱配位鎂電解液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PTO電極在MMC-G4電解液中已經展示了快速的反應動力學,電池的功率仍被高粘度強配位的tetraglyme(G4)溶劑所限制。為了完全挖掘該電池的功率性能,研究人員決定優化基於Mg(CB11H12)2的電解液,使用低粘度弱配位的溶劑來取代G4溶劑。雖然很多短鏈醚類溶劑都滿足此條件,可是在之前的工作中研究人員發現Mg(CB11H12)2不溶於那些醚類溶劑。但研究人員發現Mg(CB11H12)2可以溶於個別混合醚類溶劑組合。結果顯示THF/DME,DOL/DME,DOL/G2,THF/G2和DME/G2等組合均可以大幅提升Mg(CB11H12)2鹽的溶解度(圖3a)。

       在對Mg(CB11H12)2於DME/G2中溶解度(圖3b)和離子導電率(圖3c)詳細研究後,研究員們最終選擇0.5 mol kg−1MMC/(DME-G2)(1:1,質量比)做進一步研究。使用MMC/(DME-G2)電解液的三電極CV測試結果顯示,鎂負極沉積的過電位小於250mV,且鎂剝離過程電流可達100 mA cm-2,遠大於包括MMC/G4在內的其他鎂電解液可提供的電流。   4 大電流密度下鎂金屬無枝晶沉積   圖3e展示了Mg|Cu非對稱電池的沉積-溶解的電化學性能,即便在50 mA cm-2的電流密度下,鎂金屬在MMC/(DME-G2)電解液中的沉積/剝離庫倫效率仍可以高達99.7%。圖3f顯示鎂在20 mA cm-2的電流密度和3 mAh cm-2的條件下無枝晶的沉積形貌。同樣條件下,Mg|Mg對稱電池可以穩定循環,累計沉積容量高達833 mAh cm-2(圖3g)。可見,即便是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鎂金屬仍可以作為電池的安全負極。  

圖3. MMC/(DME-G2)電解液的設計過程和電化學性能   5 高功率鎂電池   最後研究人員結合PTO正極和MMC/(DME-G2)電解液構建了一個超高功率鎂電池。如圖4a所示,在408 mA g−1 (1C)的電流下,相比使用MMC/G4電解液的情況,該電池的放電平臺更加明顯,平均放電電壓提高到2.1V,倍率性能更是大幅提升,在20C和50C的倍率下比容量分別可達到278和210 mAh g-1。5C倍率下,電池循環200圈以後依然具有82%的容量保持率(圖4b)。圖4c對比了當前基於純Mg2+存儲機理和用鎂金屬為負極電池的Ragone圖。之前報導的基於MgCl+或是溶劑化Mg2+存儲機理的電池不在比較範圍之內。可以看到,無論是基於嵌入反應機理的正極(如Mo6S8,Ti2S4)還是轉化反應機理的正極(S和I2),它們均表現出較差的動力學特性(充放電倍率最大只能到2C)。相反,基於異相烯化氧化還原機理的鎂電池展示出了30.4 kW kg-1的功率密度,這與之前最高功率密度(0.45 kW kg-1)的鎂電池相比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圖4. 使用0.5mMMC/(DME-G2)電解液的Mg–PTO全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綜上,休斯頓大學姚彥團隊攜手北美豐田研究中心,使用有機醌正極和基於硼分子簇(Mg(CB11H12)2)的電解液,成功開發了一種高功率型的鎂電池。異相氧化還原烯醇化機理對Mg2+的快速存儲具有重要作用,而基於弱配位陰離子和低粘度弱配位混合醚類溶劑的電解液則實現了高倍率和無枝晶鎂金屬負極沉積。未來研究人員的工作會放在對GO保護膜的物理和化學性能的修飾上,以更好地封鎖住溶解態的放電中間產物從而得到更好的電池循環穩定性。該工作展現了使用高能量密度金屬進行快速能量儲存的可能性,並且為開發高性能鎂電池正極材料和電解液提供了新的方向。該研究成果已經形成專利US Patent 9240613、US Patents 9252458和US Patent 63043240。  董暉博士和Oscar Tutusaus博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休斯敦大學梁衍亮教授和博士生章也,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楊萬裡博士和Zachary Lebens-Higgins博士。姚彥教授和北美豐田研究中心Rana Mohtadi博士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信息: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0-00734-0

Hui Dong, Oscar Tutusaus, Yanliang Liang, Ye Zhang, Zachary Lebens-Higgins, Wanli Yang, Rana Mohtadi* and Yan Yao*, High-power Mg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geneous enolization redox chemistry and weakly coordinating electrolytes integrated electronics, Nature Energy, 2020, DOI: 10.1038/s41560-020-00734-0

姚彥教授簡介:

美國休斯敦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講席教授,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休斯敦大學能源存儲微電網中心副主任和德州超導中心成員。曾獲得海軍青年科學家獎、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美國發明家家學院高級會員、工程學院講席教授等獎勵。課題組目前主要從事全固態電池、水系電池、多價離子電池等方面的研究。課題組網頁: yaoyangroup.com

課題組代表作: 

Nature Energy 2020, DOI: 10.1038/s41560-020-00734-0 

Nature Energy 2020, 5, 646-656.

Chem. Rev. 2020, 120, 6490-6557.

Nature Energy 2019, 4, 10-11

Joule 2019, 3, 782-793.

Joule 2019, 3, 1349-1359.

Joule 2018, 2, 1690-1706.

Nature Materials 2017, 16, 841-848.

Nature Comm. 2017, 8, 339.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今日Nature Energy:超快鎂金屬電池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極大潛力超過鋰電池:高功率鎂電池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尋找到合適的電解液和正極材料讓Mg2+能夠快速地傳輸和存儲,將成為得到高功率鎂電池的關鍵。(來源:公眾號知社學術圈;ID:zhishexueshuquan)近日,美國休斯頓大學姚彥教授課題組聯合北美豐田研究中心在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High-power Mg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geneous enolization redox chemistry and weakly coordinating electrolytes
  • 極大潛力超過鋰電池:高功率鎂電池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尋找到合適的電解液和正極材料讓Mg2+能夠快速地傳輸和存儲,將成為得到高功率鎂電池的關鍵。(來源:公眾號知社學術圈;ID:zhishexueshuquan)近日,美國休斯頓大學姚彥教授課題組聯合北美豐田研究中心在鎂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High-power Mg batteries enabled by heterogeneous enolization redox chemistry and weakly
  • 梳理:近年來頂刊報導了哪些鎂電池的重大突破?
    【引語】材料人新增領域重大突破專欄,定期梳理頂刊報導的某一領域的重大進展。
  • 鎂電池取得突破 也許再也不用擔心爆炸了
    用鎂替代鋁就是一種好選擇,但從以前的記錄看鎂電池存儲的電能有限。休斯敦大學電子計算機工程副教授姚燕(Yan Yao)相信,他取得了一些突破,可以讓鎂電池的效率明顯提升。姚燕說:「我們將納米結構的負極與新的鎂電解液結合。」在過去幾年裡,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鎂離子的移動速度加快。鎂離子移動越快效率越高。與此同時,他重新設計了負極,增強性能。
  • 鎂電池替代鋰電池前景幾何?
    近日,據某外媒報導,豐田汽車北美研究院研發的鎂電池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望成為鋰電池的替代品。
  • 解析鎂電池技術:前景廣闊 商業化不易
    近日,據海外媒體報導,豐田汽車北美研究院研發的鎂電池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望成為鋰電池的替代品。  這一消息著實令人振奮。眾所周知,動力電池堪稱電動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關於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之爭,一直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熱點話題。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1-11 10:25:51 如何讓金剛石「聽話」,
  • 梳理:新型鎂電池的最新發展動態
    上部:多家離子在無缺陷、單陽離子缺陷和雙陽離子缺陷TiO2中的嵌入位點示意圖;下部:DFT計算所獲得的不同離子在三類材料中的嵌入能壘對比。五、EES等:新型鎂電解質助力高性能鎂-硫電池開發6與目前可充電鋰-硫電池相比,鎂-硫電池理論上具有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更低廉價格等優勢,然而目前鎂-硫電池的發展僅僅是實驗室最初級研究階段,至今仍然缺乏高度匹配金屬鎂負極和硫正極的鎂電解質體系,針對該突出問題,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崔光磊團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並篩選大尺寸含硼陰離子電解質合成出系列新型鎂電解質並成功應用於鎂
  • 電池研究突破 鎂電池或將取代鋰電池
    該篇報告還不忘提醒電池用戶現在激動雀躍還為時尚早,因為在鎂電池上市前可能還需要20年時間進行研究和開發。    2.航天科工梅嶺電源打破國內外技術封鎖 實現電池技術重大突破    經過兩年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中國航天科工十院梅嶺電源公司「十三五」重點打造核心技術——熱電池複合正極材料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來源:新華社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科普來了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菲爾茲獎獲得者西蒙·唐納森稱讚說,這是「幾何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
  • 利用不可見光發電 太陽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最近的兩項研究表明,太陽能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使太陽能電池板更便宜、更高效。(來源:微信公眾號「長江能源YangtzeEnergy」ID:sn13811409185)首先,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將人眼不可見的低波長光轉換為電能的方法,這意味著可以從陽光中獲取更多的能量。
  • 我國在航天發動機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已全球領先
    就在世界各國都在為等離子推力器研究攻關時,我國卻在大功率霍爾發動機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從以前「毫牛級」的小功率邁進了「牛級」的大功率大門。霍爾發動機是未來太空飛行器的推力器,是目前最先進的電推進發動機。主要用在長期執行太空任務的太空飛船或是太空衛星的推進調控。因為霍爾發動機不需要消耗任何的固體或液體燃料,主要的推進劑就是氙氣。
  •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國科大新聞網10月11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日前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這一關鍵突破將對促進新奇拓撲量子物態的研究,進而推動人們對物質世界的深入理解帶來重大影響。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研究人員研發新型陰極和電解液 使高功率鎂電池成為可能
    蓋世汽車訊 長期以來,鎂電池一直被認為是鋰電池的理想代替品,因為其更安全、成本更低。但是由於電容量有限,鎂電池的發展一直受限。據外媒報導,休斯頓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和豐田北美研究所(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of North America)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型陰極和電解液,可用於製作高功率鎂電池,使鎂電池不僅可在室溫下工作,功率密度也能媲美鋰電池。而陰極和電解液之前一直是影響鎂電池發展的限制性因素。
  • 鎂電池研究新突破:休斯頓大學發現鎂電池陰極新設計
    這種新電池的存儲容量為400mAh/g,而較早的鎂電池為100mAh/g。商業鋰離子電池的陰極容量約200mAh/g。新電池的電壓保持在一伏左右,而鋰電池的電壓則為三到四伏。新電池通過將一氯化鎂放入基體如二硫化鈦之類來儲存能量。與傳統鎂電池相比,通過保持氯化鎂化學鍵,陰極顯示出比傳統鎂快得多的擴散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