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感知堪比人眼:這款突破性光學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2021-01-09 IT之家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是人類最基本的五種感覺,其中視覺極為關鍵,畢竟隨著物種進化,眼睛作為人類最為精細、複雜的器官,感知能力無與倫比。

曾有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80% 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過視覺進入了我們的大腦。

技術代代革新之下,仿人眼的嘗試不斷湧現。

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 「仿生眼」重見光明。

2020 年 5 月,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團隊聯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就視網膜問題提出了最新方案,甚至打造出了多項性能超越人眼的仿生眼。

而就在近日,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在光學傳感器領域有了重大進展,更接近於人眼感知視野變化能力的傳感器終於來了。

俄勒岡州立大學表示:

該傳感器是圖像識別、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突破性的仿人眼光學傳感器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一步。

打造新型視網膜傳感器

2020 年 12 月 8 日,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於《應用物理快報》,題為 A perovskite retinomorphic sensor(一種鈣鈦礦型視網膜傳感器),論文作者為俄勒岡州立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 John Labram 和研究生 Cinthya Trujillo Herrera。

哪怕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複雜程度也無法與人腦相媲美。

最早,基於這一事實,神經形態計算領域的研究開始興起,其設計目的是在執行機器學習任務時優於傳統計算機,原理可以簡要概括為一句話:將人腦(的一些方面)複製到硬體中。

論文介紹,雖然近年來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幾乎所有提供給神經形態處理器的輸入信號仍然是為傳統的 von Neumann 計算機體系結構設計的。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光敏電容器,並描述了它對光刺激的反應。

如下圖 a 所示,該結構基於雙層電介質:

電極方面:

John Labram 表示:

以前嘗試製造仿人眼設備(視網膜視覺傳感器)都是依靠軟體或較為複雜的硬體。但我們設計的這種新型傳感器,其操作包括在基礎設計中,涉及了鈣鈦礦半導體的超薄層。當置於光下時,鈣鈦礦會從堅固的電絕緣體變為導體,它具有發展太陽能的潛力,近年來對於鈣鈦礦,學界也有著廣泛的研究。

基於上述結構,當與外部電阻器串聯時,電阻器兩端的電壓降(又稱電位差)將在電容器充電 / 放電時暫時出現尖峰,然後恢復到其平衡值。也就是說,傳感器會在照度變化時出現尖峰,在其他時候輸出零電壓(如上圖 d 所示)。

研究團隊設計的光敏電容器在設計和預期的用途上,都與別的科學團隊以前研製的光電電容器不同——光電電容器被設計用來儲存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而上述傳感器被設計用來檢測神經形態計算中光學刺激的變化。

模仿人眼感知更加逼真

那麼上述傳感器實際的仿人眼效果如何呢?

首先,研究人員通過播放視頻作為施加給傳感器的光學刺激,模擬大型陣列。

結果表明:

可見,傳感器對於動態圖像有著很明顯的反應。

隨後,研究人員向傳感器施加了以特定角度排列的光刺激,作為另一種檢驗。

這一實驗受到了 20 世紀 50、60 年代一項發現的啟發——科學家們注意到貓的某些神經元對以特定角度排列的光刺激有強烈的反應。科學家們認為,這是視網膜中一些細胞的特定排列導致了超極化、去極化,它們對光學刺激會產生反應。

因此,研究人員選擇測量兩個值:電容器兩端的電壓降(C 傳感器)和電阻器兩端的電壓降(R 傳感器)。

結果如上圖所示,這種傳感器的確會對某個方向的刺激做出更強烈的反應。

上述兩項實驗表明,這一傳感器的人眼感知模仿能力的確較強。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認為,由於這是一種傳感器,它不需要任何複雜的讀出算法或後處理,它可直接輸出電壓,電壓取決於傳感器所瞄準的物體的方向。

John Labram 表示:

新型傳感器將與神經形態計算機完美匹配,將為下一代人工智慧的應用提供動力,如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技術和先進的圖像識別。

相關焦點

  • 新型光學傳感器模仿人眼感知更逼真
    據《應用物理快報》近日報導,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在新型光學傳感器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傳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體變化的能力。這一成果有望帶來圖像識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 "原子樂高"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相比而言,傳統的機器視覺系統需要先探測再處理,使用的圖像傳感器在探測目標圖像的同時會產生大量冗餘信息,此類信息通過有限的帶寬傳輸給所連接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導致較大的時間延遲和較高的功耗。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這項工作的核心突破點是以納米線仿生人眼視杆細胞,然後把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裝在半球形的多孔透明絕緣模板來仿生人類視網膜。」 論文通訊作者範智勇教授表示,「我們使用了離子液體模仿人眼中的玻璃體,還開發了不同的背接觸電極技術,最終構成與人眼結構極為相似的視覺系統。」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據最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從眼球的結構和視覺形成過程來看,人造眼球最關鍵的技術就是視網膜。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亮相:完全複製人眼結構、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搭出類腦視覺傳感器
    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相比而言,傳統的機器視覺系統需要先探測再處理,使用的圖像傳感器在探測目標圖像的同時會產生大量冗餘信息,此類信息通過有限的帶寬傳輸給所連接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和分析,從而導致較大的時間延遲和較高的功耗。
  • 《自然》刊發中美人造眼技術新突破,解析度有望高於人眼
    近日,學術期刊《自然》描述了一款模仿人眼結構的人造眼,具有獲得高解析度圖像的潛力,有望應用於機器人和科學儀器領域。《自然》評價稱其整體性能代表了人造眼設備的一次飛躍。人眼視野開闊、解析度高,而且對光高度敏感,這些優勢大多得益於視網膜的圓頂形狀和其中集聚的眾多感光細胞。模仿這些特徵是機器人學和人工視覺設備的重點和難點。在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由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半球形人工視網膜,其中的納米線由太陽能電池材料鈣鈦礦製成,可以模擬人類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港科大首創半球形人造視網膜,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科學為人類帶來光明」,這句話已經不再是一個比喻了。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原文作者:Hongrui Jiang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人造眼睛將不再遙遠,有望比人類眼睛更強大
    》上的發表文章,報導了在這一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展。然而,神經纖維層位於人類視網膜的前表面,導致光的損失和盲點問題,本研究的人工視覺系統,由一個透鏡,一個在半球形基底上的光電傳感器陣列以及作為電觸點的液態金屬細線組成。這些成分分別模仿生物學眼的晶狀體,視網膜和視網膜後面的神經纖維。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不幸的是,研發具有圖像感應特性(例如超寬視野和高解析度)的設備,以及創建具有球形和半球形視網膜的視覺設備,都對科學家提出了重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的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仿生眼,其功能與人眼相近。這一論文,文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世界首個3D人工眼來了:結構驚嘆、視網膜媲美人類
    很多科學家一直都想設計出人工眼睛,而這個工作挑戰還是很大的,畢竟人眼的結構及其複雜。 據最新消息,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世界上首款3D人工眼,這款『電化學仿生眼』,首次複製了人眼的曲面結構,為視覺類人機器人和視力障礙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 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了一步
    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失明患者的希望之光:仿生眼人們感受外界信息80%靠視覺。
  •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圖片來源:顧雷雷、奇彩動畫科技有限公司人類的眼睛就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光線穿過眼球前方彎曲的晶狀體,經過眼球內部粘稠的玻璃狀液體,到達感光的視網膜——視網膜上的細胞能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近十年來,工程師們一直試圖複製這種眼球結構。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
  • 【科學闢謠】高密度人工視網膜,讓盲人重見光明、實現超級視力又近...
    而仿生眼的誕生,給失明患者帶來了新希望;新的技術進展,亦不斷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最近,《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革命性進展:通過高密度的人工視網膜製造工藝,讓仿生眼成像性能超過了人眼。如果能解決眼、腦協作問題,讓盲人重見光明、甚至實現超級視力將指日可待。 失明患者的希望之光:仿生眼人們感受外界信息80%靠視覺。
  • Nature:首個完全復現人眼的仿生眼問世,港科大造出半球形人工...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科學為人類帶來光明」,這句話已經不再是一個比喻了。   5月20日,Nature發布了一項香港科技大學和UC伯克利的聯合研究成果:採用仿生半球形視網膜結構的電子仿生眼EC-EYE。
  •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種儀器,那它無疑是最精密的。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嘗試複製眼睛的結構。如何構造球型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一直是一個難題。
  • 人造視網膜快來了!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