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發中美人造眼技術新突破,解析度有望高於人眼

2020-12-05 新湖南

近日,學術期刊《自然》描述了一款模仿人眼結構的人造眼,具有獲得高解析度圖像的潛力,有望應用於機器人和科學儀器領域。《自然》評價稱其整體性能代表了人造眼設備的一次飛躍。

人眼視野開闊、解析度高,而且對光高度敏感,這些優勢大多得益於視網膜的圓頂形狀和其中集聚的眾多感光細胞。模仿這些特徵是機器人學和人工視覺設備的重點和難點。

在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由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半球形人工視網膜,其中的納米線由太陽能電池材料鈣鈦礦製成,可以模擬人類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他們將這種視網膜應用到電化學眼睛中,後者能夠執行獲取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這項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範智勇團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系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第一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顧磊磊(Leilei Gu)。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裝置可以通過重構人造眼觀察到的圖片(字母「E」「I」和「Y」)「看見」對象。

實驗中的概念驗證裝置解析度較低,因為納米線陣列只有100像素,每個像素含3條納米線。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設計有可能獲得比人眼更好的解析度,因為納米線的密度可以增加到人眼光感受器的10倍以上。

圖2:人造眼的詳細結構

《自然》為這篇論文刊發的新聞評論稱,這款人造眼對人眼結構的模仿令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讓它從眾多人造眼設備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它的許多感官能力比天然視網膜更有優勢。

例如,這款人造視網膜可以探測到大範圍的光強度,從每平方釐米0.3微瓦到50微瓦。在最低測量強度下,人造視網膜上的每根納米線平均每秒可檢測86個光子,與人類視網膜光感受器的靈敏度相當。

在早前的人工視網膜中,光傳感器通常先在平坦、堅硬的基底上製造,然後被轉移到彎曲的支撐面上,或者摺疊成彎曲的形狀。這一過程限制了光傳感器成像單元的密度,因為需要預留空間以便轉移或摺疊。

但在這款最新的人工視網膜中,納米線被直接放置在曲面上,可以彼此更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設計中,人造視網膜的納米線密度高達 4.6×10^8/平方釐米,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密度(約10 ^7/平方釐米)。

圖3:人眼視覺系統與人造電子眼成像系統的綜合比較

「顧和同事設計的人造眼的整體性能代表了這類設備的一次飛躍,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自然》評價稱,為提高視網膜的解析度,需要減小液態金屬絲的尺寸。目前,液態金屬絲的外徑約為700微米,但理想情況下,應該達到幾微米的尺度。此外,還需要更多測試來確定人工視網膜的使用壽命。

圖1:仿生人造眼

[責編:姚茜瓊]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港科大「人造眼」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反應速度比人眼更快
    同樣地,它還能看到與人眼一樣昏暗的光線。但它只有100度的視角,不及人眼一般的150度,但比普通平面成像傳感器可見的70度要好。在某些方面,人造眼可以改善自然視覺:它可以吸收更大範圍的波長,並且沒有盲點。
  • 人造眼不再科幻:港科大革命性研究登Nature,部分能力比人眼更強大
    很多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使用仿生眼球的機器人,或者直連大腦、讓盲人重獲視力的人造眼。為了開發這樣的設備,科學家多年來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製造球形的人類眼球——特別是半球形視網膜,一直是技術上難以實現的挑戰,嚴重阻礙了人造眼實現的進程。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最新報導的人造眼擁有一個仿生視網膜的半球形組件,上面密集排布了納米級光傳感器。這個人造眼的部分感覺能力可與生物眼睛相媲美。科幻小說中經常出現擁有人造眼的機器人,還有能與人腦結合的仿生眼,給盲人帶來光明。
  • 光敏納米線、半球形視網膜:特別像人眼的仿生眼
    現實生活中,這類器件的開發傾注了研究人員大量的心血,但實現人眼的球形構造一直是一項巨大挑戰,特別是半球形的視網膜,這種障礙嚴重製約了人造和仿生眼的功能。顧磊磊[1]等人在《自然》期刊上報導了一種創新性的半球形凹面視網膜,它由納米級光傳感器(感光器)組成,這些光傳感器模擬了人類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作者將這個視網膜裝在一個電化學眼中,使之擁有好幾種堪比人眼的能力,還具備接收圖像模式的基本功能。
  • 香港科大範志勇教授:人類可能距世界首個「超級人眼」約五年
    不幸的是,研發具有圖像感應特性(例如超寬視野和高解析度)的設備,以及創建具有球形和半球形視網膜的視覺設備,都對科學家提出了重大挑戰。香港科技大學範志勇教授的研究團隊構建了一種仿生眼,其功能與人眼相近。這一論文,文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而該研究團隊的方案是,設計一種由高密度(密度高達 4.6×10-8  cm–2,遠高於人眼視網膜中的感光器密度 10-7 cm–2)納米線陣列組成的、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 EC-EYE(EyeroChemical EYE),旨在模仿人眼視網膜上的光感受器。
  • 超越人眼解析度!Eyefinity技術全解析
    超越人眼解析度!以0.0002m為一個像素點,這樣就可以計算獲得底面長方形為2169x1213的解析度。    2169x1213就是人眼「注視」中、可以完全看清的區域,但別忘了人眼還有「餘光」,上下左右比較模糊的區域也屬於可見範圍,這樣估算下來,最終人眼的解析度大約是6000x4000。
  • KAIST研發新技術,成功突破MicroLED顯示器解析度限制
    據Business Korea報導,韓國研究團隊KAIST提出一項能夠突破
  • 人眼的解析度是多少?
    人眼是一個光學模擬結構,無法通過像數位相機那樣來精確測量像素。大腦的視覺皮層無法直接感知從眼睛傳輸的的信息,它是通過視網膜解析光信息並生成圖像。根據從眼睛傳輸到大腦的神經細胞傳輸頻率刷圖像。根據科學家和攝影師羅傑·克拉克博士的說法,人眼的解析度為5.76億像素。我們的自然界圖像解析度為5.76億像素,在垂直方向上約為18,000像素這一數值非常大,至少目前沒有這樣的相機具有接近人眼的解析度。
  • 人眼和解析度的關係
    雖然20/20對於一個視力好的人來說是很合理的視力,但這並不是極限。每個人的視力程度的範圍都不一樣。健康的眼睛或有些戴眼鏡的人的視力可能更好。此外,識別文本時的視力要求通常要比觀察其他細節時高。解析度VS視角在攝影中,高質量的衝印像素通常都有300像素每英寸,它的細節允許一個視力20/20的人需要站在相距一英尺的位置查看。但是,像素不用總是這麼高。按照經驗法則,一張照片被放大後,最合適的觀察位置與畫面的距離和畫面對角線的長度相同。在這張相片的最遠觀察距離,它的可視角度達到了50度。
  • 視力障礙者的希望,世界首個3D人造眼球問世,或比人眼更清晰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有些人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門,卻給你關上了另一扇窗,有些人因為先天或者後天的原因導致眼睛失明。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眼已經出現了,5月24日消息稱:香港科技大學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3D人工眼球,視力障礙者看到了希望。
  • 《自然》:新型顯微技術可看清DNA旋轉,解析度達單分子!
    ▎學術經緯/報導 今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莊小威教授團隊帶來了顯微技術的一項新突破:利用一種新穎的方法,他們能夠在單分子的解析度上追蹤DNA轉瞬之間發生的旋轉。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感光時間比人眼更短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當研究小組測試這一人造眼球時,它對光的處理過程僅為19毫秒,是人眼所需時間的一半。它產生的圖像相比於像素相近的平面圖像傳感器,具有更高的對比度和更清晰的邊緣。
  • 人眼為什麼需要更高解析度?
    雖然20/20對於一個視力好的人來說是很合理的視力,但這並不是極限。每個人的視力程度的範圍都不一樣。健康的眼睛或有些戴眼鏡的人的視力可能更好。此外,識別文本時的視力要求通常要比觀察其他細節時高。解析度VS視角在攝影中,高質量的衝印像素通常都有300像素每英寸,它的細節允許一個視力20/20的人需要站在相距一英尺的位置查看。但是,像素不用總是這麼高。按照經驗法則,一張照片被放大後,最合適的觀察位置與畫面的距離和畫面對角線的長度相同。在這張相片的最遠觀察距離,它的可視角度達到了50度。
  • 納米製造技術有望實現亞納米級突破
    本報訊  目前,以光刻、電子束刻蝕等能量束刻蝕技術為主的納米製造技術已經突破20納米節點,最前沿的技術正在漸漸向10納米解析度趨近,但要達到可控制造10納米特徵尺寸的結構尚面臨巨大挑戰且成本極高。  《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由中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共同完成的一項有關納米技術製造研究理論的成果。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 上海專家學者獲基因編輯治療新突破 刊發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蔡宇伽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洪佳旭副主任醫師的通力合作在基因編輯治療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和操作技術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雜誌上接連發表。
  • 人造眼睛將不再遙遠,有望比人類眼睛更強大
    人造眼和人眼的整體結構相似性,使得顧磊磊等人的設備具備 100° 的寬視場,靜態人眼的垂直視場大約為130°。這一款人造眼,被研究者們命名為「EC-EYE」。,既然把它稱為人造眼,那必須要具有與人眼系統同水平的解析度。
  • 自動駕駛技術終迎重大突破,眼擎科技讓汽車具有PK人眼的視覺能力
    國內專注做視覺成像晶片的眼擎科技CEO朱繼志,朱繼志則認為:」具體情況還不明了,但現場環境來看,不會那麼黑,因為傳統攝像頭比人眼能力差幾十倍,所以如果人來看的話,應該是可以看到行人。但對於汽車來說,第一、行人離車距離太近,車速過快,雷射雷達未必反應的過來。第二、當時行人是從暗部走向亮部,因為路燈的原因,光線明暗反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