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為何我們會有吃飽的感覺?原因竟是機體進食後大腦細胞...

2021-01-21 生物谷

2020年3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大腦中揭示了一種特殊機制,其能促進機體在進食後飽腹感的產生,這些機制或主要涉及機體血糖水平上升所誘發的一系列反應。

圖片來源:Alexandre Benani/CNRS/CSGA

大腦中控制飢餓感和飽腹感的神經迴路能修飾其二者之間的連接,同時調整機體的進食行為以適應生活條件,並維持食物攝入和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科學家們推測,這種可塑性或許會在肥胖受試者機體中發生改變。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神經迴路會在一頓飯的時間尺度上被激活,隨後調節機體的攝食行為,然而,這種激活過程並不會通過神經迴路連接的改變來實現。

研究人員重點對下丘腦中名為POMC的神經元重點研究,下丘腦位於大腦的底部,其主要負責機體對食物的攝取;POMC神經元能與大腦其它部位大量神經元相連接,這些迴路的連接是可塑的,其能根據機體激素的波動很快產生和消失,研究人員觀察到,當平衡飲食後大腦的神經迴路並不會被修飾,但與POMC神經元相關的其它神經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就會改變形式。

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星狀的神經細胞,研究者首次對其研究是因其對神經元的支持性作用,在一般狀況下,星形膠質細胞能夠覆蓋POMC神經元,並通過限制其活性的方式扮演「制動器」的角色,當進餐後,機體的血糖水平會暫時升高,同時星形膠質細胞會檢測到這一信號並在一小時內產生收縮反應,一旦這個「制動器」被釋放,POMC神經元就會被激活,最終促進機體產生飽腹感。

讓研究人員覺得奇怪的是,高脂肪的一餐似乎並不會產生這種重塑反應,那麼這意味著脂質對於充飢反應不太有效嗎?於是研究人員嘗試研究來確定是否脂質會通過另外一種迴路來誘發機體的飽腹感,同時他們還想證明是否甜味劑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或者通過一種讓人上癮的甜味劑而不是滿足飢餓的方式來吸引大腦,當然這還需要後期科學家們深入研究後才能確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Danaé Nuzzaci, Céline Cansell, Fabienne Liénard, et al.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Stimulates Neuroglial Plasticity in Hypothalamic POMC Neurons after a Balanced Meal, Cell Reports (2020) doi:10.1016/j.celrep.2020.02.029

相關焦點

  •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時間:2017-06-30 13:12   來源:好哩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 當人吃飽了之後,一般短時間內是會停止進食一會兒的,大部分人知道吃飽了停止進食。
  • Cell深度解讀!睡眠不足竟會讓人短命!科學家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實驗性睡眠剝奪所導致機體死亡的原因,他們表示,ROS的清除或許是一項日常睡眠功能,但也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睡眠缺失產生了一種獨特的不利條件,從而導致ROS的積累,ROS的產生可能是由於其產量增加、清除率減少或者兩者均有,而機體長期的覺醒狀態或會直接影響腸道,但ROS的積累也可能是來源於神經系統或其它組織發出的信號所產生的結果。
  • Sci Rep:幹細胞移植或可恢復機體的感覺功能
    2015年6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表示,用於治療脊髓損傷的人類幹細胞療法或可促進機體某些感覺功能的恢復
  • Cell Rep:揭示細胞如何對機體禁食產生反應?
    2020年6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由於當今的生活方式和高熱量的飲食模式,如今英國人群的肥胖水平不斷上升,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對禁食產生反應並激活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能幫助人們維持機體健康的體重。
  • 科學家揭示:為何人們感覺吃飽了還能夠繼續吃甜點
    有一些時候,我們似乎自己都搞不懂自己的身體情況。例如,當我們感覺自己已經吃得足夠飽了以後,我們依然還可以吃一些甜點,而科學家們針對這一點進行過不少深入的研究。這種現象被稱為「甜點胃」,而且並不罕見。根據拉塞爾·基斯特教授的說法,這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這一次,擼哥就要為你帶來這個現象的科學解釋。
  • Cell Rep:細胞尺寸和周期狀態或會影響HIV感染機體的決策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Illinois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挽救生命的藥物並不能治療HIV,因為當HIV感染機體後其會偷偷地靶向作用誘發機體抵禦任何感染的免疫反應的細胞
  • Cell Rep:與自閉症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能控制胚胎大腦的生長和發育
    Foxp1基因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深入研究理解該基因突變後如何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10年前,研究人員首次在自閉症和語言障礙患者機體中識別出Foxp1基因突變;在胚胎發育期間,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在控制與血液、肺臟、心臟、大腦和脊髓發育相關的其它基因活性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研究Foxp1突變誘發自閉症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分析了該基因在大腦神經元中的關鍵角色。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吃飽才有力氣減肥,這句話是科學還是謠言?鄭醫生親身體驗
    減肥的人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自己在啃草的時候,周邊的人正在吧唧吧唧吃香的喝辣的,不但如此,時不時還戲謔地來一句: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都說謊言說了一百遍之後就變成了真理,那麼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這句話,到底是科學真理呢,還是以訛傳訛的謠言謬論呢?為此,鄭醫生特意請教了營養科醫生,發現這句話其實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 吃飽了就犯困,是血液供應胃腸,大腦缺氧?你很可能有這幾類問題
    「肚皮飽,眼皮鬆」,說的是人在吃飽的狀態下就容易犯困,而且,不少人在飯後會困得沒有辦法學習和工作。吃飽就困,而且困得厲害,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晚上睡眠不好,導致的缺覺?還是飯後血液聚集胃腸,造成的大腦供血不足?實際上,如果長期出現這種現象,很可能是疾病因素導致的。
  • Stem Cell Rep:重大突破!科學家從培養皿中培養出「大腦組織」
    圖片來源:www.sciencedaily.com2017年4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是人類機體中最複雜的器官,由於其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以及一些道德倫理性的原因,在研究者的培養皿中,不同類型的細胞都在發育,其會連接成一個網絡,互相交換信號並且產生大腦的代謝產物,研究者Jens Schwamborn指出,我們的細胞培養物為深入從事大腦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如今我們就能夠利用新開發的大腦樣組織來研究帕金森發病的機制,同時也能夠開發有效的療法來治療此類神經變性疾病。
  • Science:科學家首次發現膠質細胞或可誘發機體疼痛
    膠質細胞是人類大腦和脊髓中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細胞,其圍繞在神經元周圍但卻同神經元細胞並不一樣,同時膠質細胞在多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大腦和脊髓中的物質運輸、代謝以及體液平衡等。在疼痛發生的過程中,當膠質細胞被激活時,其就會釋放信使物質,比如炎性因子等,因此膠質細胞有兩種模式:保護性的模式和促炎性模式;研究者Jurgen Sandkuhler指出,膠質細胞的激活能夠引發疼痛放大的效應,同時還會將這種疼痛效應擴散到機體中未受影響的區域中區,此前我們通過研究首次在臨床上解釋了至今原因不明的疼痛現象發生的分子機制。
  • Cell:揭秘心臟病發作後機體調節心臟疤痕組織生長的分子機制!
    2020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研究解釋了為何有些人在心臟病發作後會比其他人留下更廣泛的疤痕,研究者發現,一種名為5型膠原蛋白的特殊蛋白或在調節心臟疤痕組織的尺寸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旦形成,心臟疤痕組織將會終生存在,這就會降低心臟泵血的能力
  • Cell:重磅!首次發現硒或能有效保護大腦中特殊類型的神經元!
    ,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unchen)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為何硒是哺乳動物機體的一種限制因子,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即鐵死亡(ferroptosis);研究人員發現,酶類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GPX4在其硒半胱氨酸的胺基酸形式中含有硒;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GPX4在鐵死亡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建立了GPX4酶類被修飾的小鼠模型並對該模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中一種模型中,研究者發現,攜帶特殊形式GPX4(GPX4中硒替代硫)的小鼠並不會存活超過3周,主要原因可能是小鼠會出現神經併發症。
  • 【答網友問】為什麼人吃飽了就想睡?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在吃飽飯後,沒過多久就會感到睏倦,恨不得立刻躺到床上睡一覺。記得小時候曾在《十萬個為什麼》上面看到「吃飯後為了有利消化,消化系統的血流量會增加,相對的,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所以人就會覺得想睡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大腦作為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它的血液供應要優先保證,為了消化而減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合理。
  • Cell:揭秘機體細胞對壓力產生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經常會暴露在可能危及生命的壓力環境中,比如高溫或毒素,幸運的是,我們機體的細胞是一種擁有強大反應程序的壓力管理「大師」,其會停止生長並產生壓力保護性因子,同時還會形成壓力顆粒等大型結構。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當長效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後,就會在神經元間建立新的連接來幫助儲存記憶,但這種物理性的連接必須作為一種記憶來進行維持,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憶都會消散,很多研究者目前都在尋找可以維持長效記憶的分子,但目前並沒有任何頭緒;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所發現的記憶性分子是朊病毒蛋白的正常版本,朊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並不像其它蛋白,朊病毒會進行自我增殖,同時還會誘導其它蛋白呈現出可替換的形狀。
  • Dev Cell:為何平均尺寸的細胞能夠使機體的功能發揮到最佳?
    當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和組織時,細胞的尺寸往往是最明顯的特性之一,然而一般情況下當細胞尺寸很小時,細胞的大小就會在不同的細胞類型間發生較大變化,比如相比白細胞而言,肌肉細胞就大得多。本文研究中研究者揭示了為何動物細胞具有特定的尺寸。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大腦中後部的系統區域能夠幫助我們對文字進行解釋,這其中就包括大腦頂葉中的角回結構,也就是常說的威爾尼克語言區域(Wernicke’s area)、島葉皮質、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結構;威爾尼克語言區域主要由大腦顳葉後面的部分所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