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讓你欲罷不能?大腦成癮迴路告訴你答案

2020-12-03 易本正經談

地球上有70多億人,大約60億人擁有手機,其中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已超過30億。中國、印度和美國是智慧型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每個國家的用戶數量都超過1億。手機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信息的傳遞方式,讓古代神話中的「千裡眼」、「順風耳」都成為了現實。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更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從社交辦公到購物娛樂,從查詢資料到銀行轉帳,從導航到尋找美食……想到或想不到的事情都能通過手機來解決,手機正在改變世界,同時也在改變人類。

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接近5.4小時,兒童和青少年則達到了5.7小時。60%的美國人認為他們每天接觸手機100次或更少,但事實上一個普通用戶每天接觸手機的次數達到了驚人的2617次(美國KDA公司的調查數據)。加上在電腦上所花的時間,全球近視人數大幅增加,在70年代,大約1/4的人有近視,而現在大約一半。在亞洲部分地區,80%到90%的人有近視。18到29歲的年輕人中有93%將手機作為消遣的工具。

你是手機上癮者嗎?相信很多人都在想,那不是我,我沒有手機上癮。花一分鐘想想,每天用多少次手機,多久查看一次手機,當你檢查每天手機的使用時間(方法可搜索),你會大吃一驚。當我們低頭看手機時,背部彎曲的程度相當於一個8歲的小朋友坐在我們的脖子上。低頭族專注於自己的手機,確保沒有錯過任何事情。當口袋裡沒有手機或者找不到手機時,我們會感到恐慌、緊張、焦慮,這叫做無手機恐懼症。

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可以觸發大腦釋放少許多巴胺,得到滿足和愉悅感,生成多巴胺的進入大腦的成癮迴路,與香菸和咖啡因成癮迴路一致。為了追求更多的快感,就需要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來面對手機屏幕,才能獲得同樣的快樂回報,讓我們對手機欲罷不能。

沉迷於手機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眾多的負面影響:

增加孤獨和抑鬱使用手機會暫時打發孤獨、抑鬱和無聊,但頻繁使用社交媒體與抑鬱和焦慮之間存在關聯,尤其是青少年,沉迷於社交媒體更容易產生孤獨和抑鬱感。當我們選擇使用智慧型手機來對抗焦慮時,實際上焦慮會更嚴重。

增加壓力隨時隨地要面對來自工作的信息,工作滲透到家庭和個人生活中。永遠在工作,永遠不能脫離工作。這種不斷查看和回復會導致更高的壓力,讓人筋疲力盡。

加重注意力缺陷障礙手機的源源不斷的信息讓大腦不堪重負,讓人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降低專注力和創造性思考的能力手機鈴聲或簡訊聲會讓我們從聚精會神中分心,降低工作效率,那些創造性思維和考慮問題的關鍵時刻可能隨時被打斷。

影響睡眠手機屏幕的藍光會影響大腦中褪黑激素的釋放,改變我們的生物鐘,減少深層睡眠時間,降低睡眠質量。

自我為中心沉迷於社交媒體上的人更可能表現出消極的個性特徵,比如自戀,沒完沒了地自拍,把對生活的所有想法或細節都曬出來,會產生一種不健康的自我中心意識,讓你遠離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當手機佔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忽視了面對面的人際關係、工作、學習、愛好或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時,那麼是時候重新評估一下我們的手機使用。放下手機,投入到讀書、運動、人與人的交流中,會見到立竿見影的好處。

註:易醫生原創健康科普,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關注、分享與評論。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總忍不住刷手機」|聊聊大腦的「習慣迴路」
    她說不知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她問我:我為什麼會總是忍不住呢?02我們之所以忍不住做一些事情,是因為大腦建立了「習慣迴路」。>你為什麼一上地鐵就忍不住刷手機?是因為大腦建立了上地鐵就看手機的習慣迴路。上了地鐵,碎片化時間,看書不容易看進去,聽音樂會吵著別人,幹站著會很無聊。這時就,拿出手機來刷刷新聞刷刷朋友圈,大腦感覺很愉快。
  • 試驗研究告訴你: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真的可以讓學習上癮
    一、我們為什麼選擇玩手機?為了學好英語,我們總會給自己安排一些任務。二、你的知識盲區回到我們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明知道學習是增益行為,玩手機是損益行為,依然逃不出不愛學習愛手機?我們又如何逃出這個拖累我們上清華、上北大、拿獎學金人生開掛的怪圈?你只需要明白兩個事實就夠了。
  • 《尋找爽點》:快樂和成癮是人類的天性, 是什麼讓我們欲罷不能?
    我們都知道快樂是一種感覺,那麼你是否曾經思考過,這種感覺是從何而來的呢? 答案就藏在我們的大腦裡。 無論我們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快樂,是不停吃吃吃還是無限買買買,只要你感到快樂,就都有一個共同原理,那就是愉悅迴路被激活的結果。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大腦的獎賞迴路
    大腦的獎賞迴路就這樣被發現了:大腦裡某些神經元的激活就是一種獎賞,強度甚至高於擺在飢腸轆轆的人面前的一頓大餐。這一迴路同樣存在於人類大腦中。而迴路受損的病人很難感覺到愉悅,這種症狀被稱作快感缺失。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實驗揭示了動機最基礎的動力之一:在兩個可能的行動中,動物或人會自發地選擇獎賞更大的那個,也就是說,更能激活獎賞迴路的行動。對小鼠來說,沒有任何方式比直接電激更能有效地刺激獎賞迴路,哪怕是進食。小鼠最終死於愉悅,這很不幸,但非常合理,就像現實生活中的癮君子徹底淪為毒品的奴隸。獎賞迴路在成癮現象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你為什麼拼命工作?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原因有兩個:動機和享樂
    為什麼深夜12點還有許多人不知疲倦地在工作?一個明顯的答案是為了報酬,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即物質享受。或者因為更高級一點的緣由,例如為了科學發現的快樂、事業有成的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但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享受,都可歸為一類,即愉悅,pleasure或hodonic。
  • 喝酒讓你感到放鬆?小心酒精成癮
    要不先看看酒精對大腦的影響再決定?很多種藥物對大腦都會有影響,比如二亞甲基雙氧苯丙胺(MDMA),神奇蘑菇(magic mushrooms),麥角醯二乙胺(LSD),尼古丁和古柯鹼等。其中,酒精是目前存在的結構最簡單的藥物之一,但它與大腦神經迴路的相互作用卻是最複雜的。從定義上來說,藥物是一種進入人體或大腦內能產生某種影響的物質。
  • 科學家揭秘大腦迴路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者表示,我們希望這將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這是因為我們(首次)發現了一種可以提前數周準確預測哪些小鼠會出現強迫性飲酒行為的大腦迴路。這項研究填補了迴路分析與酒精成癮研究之間的空白,並首次揭示了強迫性飲酒的表現是如何隨時間的推移在大腦中產生的。
  • 你渴不渴,大腦特殊「渴感迴路」神經元說了算~
    ▲ 很顯然,較低的溫度可以使製造口渴感覺的神經元減少活動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為什麼會覺得口渴?
  • 信息成癮症:被刷屏控制的大腦
    在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時代,人們被手機佔據的時間越來越多。2019年我國成年人人均接觸手機時間為100.41分鐘,比2018年同比增長了15.54分鐘。現實中隨處可見,這樣痴迷於刷屏的行為,這也是時代高速發展所引發的弊端——信息成癮症,伴隨著網絡虛擬社會發展而出現的獲取信息成癮的行為。每當拿起手機刷新微博、朋友圈、百度、抖音、快手、頭條、小紅書、知乎等手機APP的時候,總是想,我看完這一屏就結束,就去睡覺或者去幹別的。但這個時候總是有一種不受控制的力量促使我們一屏一屏的看下去。
  • 《尋找爽點》快樂和成癮是人類的天性
    9 年來,《進化的大腦》吸引了不少國內讀者,並獲得上海市優秀科普圖書獎。當得知湛廬文化即將策劃林登教授的第二本科普作品《尋找爽點》(原名《愉悅迴路》)時,我感到非常欣慰。本書文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地將大腦在享受快樂,甚至成癮時內部如何變化的腦神經科學知識娓娓道來。因此,我確信本書將獲得國內廣大讀者的喜愛。
  • 跑步,為什麼能讓人慾罷不能?
    跑步,為什麼能讓人慾罷不能?雖然人們不知道他為什麼跑,但是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跟著跑起來。跑者隊伍中的口號也越來越紛繁蕪雜。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任何一件事情超過一個尺度以後,就會發生神奇或奇怪的事情。也就是——大力出奇蹟。具體到跑步這件事——最難的是開始跑步。
  • 「毒品、酒精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
    說到上癮,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是毒品,當然除了毒品之外,還有很多能讓我們上癮的東西:酒精、遊戲乃至食物都可以讓有些人慾罷不能。這些事物是因為什麼使人成癮?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了人類對藥物上癮的原因,在他看來,「成癮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的、復發性的腦部疾病。」
  • KlipC-你離不開的手機已是大腦的一部分
    邊緣系統是我們大腦的一部分,控制著我們的運動、情緒、學習和記憶。我們都知道這四種功能對我們的身體有多重要,我們的手機是如何幫助我們做出運動、情緒、學習和記憶的決定呢?KlipC鼓勵你思考下,你的手機控制了你的決定嗎?舉幾個例子,我們首先要了解人大腦的局限性。
  • 心理學:「創傷」和「成癮」正在折磨著你的身心,如何擺脫?
    不論你的創傷過往是什麼樣的,你都能學到應對它的新方法。你無法改寫過去,但你能改變自己看待它的方式。 成癮即「欲罷不能」成癮(addiction)來自拉丁語詞根,意為「奴役」,這個詞完美地描述了嚴重成癮的體驗。
  • 抓娃娃機如何抓住你的心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抓娃娃機如何抓住你的心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2017-07-03  多巴胺帶來的小規模成癮  別小看抓娃娃機,它可能是日常能接觸的最低限度、最小規模的賭博。人們向抓娃娃機投下幾個硬幣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進入了和買彩票、玩老虎機一樣的心理過程之中,那就是由大腦中的獎賞迴路所提供的刺激—成癮過程。
  • 近期成癮症重磅級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成癮症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1】你是否沉迷於玩智慧型手機呢?這或許是一種「手機成癮症」!一小部分人可能更容易對智慧型手機的功能上癮,比如在線賭博、色情文字、遊戲及社會媒體,從臨床上來講,你可能並不會對這些設備上癮,但你卻可能對手機的功能產生行為上的成癮性。
  • 粗解《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腦使用指南: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這本書大約十萬字,作者是趙思家,是一位神經科學博士生,就讀於倫敦大學,同時也是知乎的科普大V。她在神經和心理學的問答中獲得了無數的點讚,還獲得了第三屆「鹽Club」的榮譽會員。
  • 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多巴胺和成癮的秘密
    那時候,不僅毒品成癮是需要治療的,同性戀也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為了「治癒」他的性傾向,心理醫生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給B-19的大腦掛上了電極,把它們連接到當時被認為是負責快樂感受的腦區。
  • 網路遊戲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腦,為何有人迅速上癮有人卻能克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團隊在一項猜牌任務腦功能研究中發現,網路遊戲成癮青少年的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了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期的嚴重負面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