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深夜12點還有許多人不知疲倦地在工作?一個明顯的答案是為了報酬,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即物質享受。或者因為更高級一點的緣由,例如為了科學發現的快樂、事業有成的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但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享受,都可歸為一類,即愉悅,pleasure或hodonic。
追求愉悅感是我們孜孜不倦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經常跟愉悅混淆的原因:動機(motivation)。
這要從多年前著名的大腦自刺激實驗說起。
1953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James Olds 和 Peter Milner發現,在大鼠壓杆或呆在某一個小空間時,電刺激大鼠的隔區,會讓大鼠上癮。大鼠會無休止地壓杆以求獲得電刺激。
隨後的實驗,科學家一共發現50多個能讓大鼠壓杆的腦區。這些腦區中,有些效果特別強,例如:外側下丘腦、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隔區等。這些腦區中很多都接受中腦多巴胺的投射。
這種大腦電刺激不同於自然的獎勵。電刺激繞過了自然刺激所必經的感覺通路,直達獎勵核心腦區。兩者誘發的大鼠行為也顯著不同。
例如,如果大鼠壓杆能夠得到食物,那麼當它吃飽後,它就不再繼續壓杆。而大腦電刺激卻不同,電刺激某些特殊的腦區,大鼠會連續按壓兩天,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當時科學家認為,多巴胺相關腦區,是大腦獎勵系統的一部分。刺激這些區域,多巴胺釋放增加,會讓大鼠產生愉悅感。因此,大鼠才不知疲倦地按壓。
然而,之後的研究卻證明,電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並沒有讓老鼠產生愉悅,而是產生了強烈的動機。
成癮,是一種很常見現象。
古柯鹼等藥物成癮、上網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等等,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其中的一兩種。但是仔細想一下,當我們上網成癮、刷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以後,是不是快感越來越少?
不可否認,最初上網、刷手機玩遊戲的時候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但當你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的時候,你是否還能體會到最初的樂趣?
隨著成癮越陷越深, 愉悅感會越來越低,而我們去做這件事的動力卻越來越強。
在成癮行為中,愉悅感和動力是分離的。雖然最初的動力來自於期望中的愉悅,但成癮之後,動力便從愉悅感中分離了出來,單獨驅動行為。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驅動人們堅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獎勵結果之前的動力,另一個是獎勵帶來的愉悅。
在學術上,動物受驅動去尋找獎勵的過程是wanting、seeking或motivation,而獎勵帶來的愉悅是liking、pleasure 或 hedonic。這是獎勵的兩個重要成分。
正常的生理情況下,wanting是由liking產生的。例如,飢餓的動物會被食物帶來的美味和滿足感驅動,去尋找食物。性行為的快感會產生強大的動力,驅使雄性動物去追求雌性動物。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成癮行為,兩者之所以能夠分開,是因為其底層的神經機制是不一樣的。
動力來自於多巴胺,從中腦多巴胺系統分泌至伏隔核。這條通路內的多巴胺釋放量越多,我們做事情的動力也就越足。但跟愉悅關係不是很大。損毀動物腦內的中腦多巴胺區域或伏隔核,並不影響它們對獎勵的享受。
而愉悅的產生則涉及腦內的其他神經遞質:阿片肽(opioid)和內源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等。同樣的,這些愉悅激素必須釋放到特定的腦位點,才能產生愉悅的外觀表達。這些愉悅熱點分散於大腦,位於眶額葉、島葉、伏隔核、腹側蒼白球以及腦橋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內。
小鼠大腦中的愉悅熱點
用一句抽象的話總結,特定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特定的大腦位點,才能產生特定的感覺,如動機和愉悅。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大腦自刺激實驗。電刺激引發多巴胺釋放,並不會引發愉悅。電刺激激發的是獎勵的另外一個成分:wanting。我們可以想像,電刺激時,大鼠並沒有感受到多少愉悅,但身體裡卻湧起一股無法驅散的欲望、動力,驅使著它繼續壓杆。這類似於手機上癮,明明刷手機刷得頭暈眼花、懊悔不已,沒有任何愉悅,但我們卻依然擁有強烈刷手機的驅動力。
獎勵有兩個重要的成分,一個是動力(montivation、wanting),另一個是愉悅(pleasure、hedonic)。
動力驅動我們努力工作,對應獎勵的尋求過程。愉悅是在享用獎勵時產生的感覺,對應獎勵的最終結果。
動力通常由預期中的愉悅產生。想想以後的升職加薪、換一棟大房子帶來的愉悅和成就感,我們就更有力氣搬磚了。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成癮、強迫行為、工作狂、直接電刺激大腦,動力可以單獨存在,不依賴於愉悅。明明得不到太多快樂,我們卻擁有強大的動力去不停地做某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