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拼命工作?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原因有兩個:動機和享樂

2020-10-15 生物流

為什麼深夜12點還有許多人不知疲倦地在工作?一個明顯的答案是為了報酬,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即物質享受。或者因為更高級一點的緣由,例如為了科學發現的快樂、事業有成的成就感等精神享受。但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享受,都可歸為一類,即愉悅,pleasure或hodonic。

追求愉悅感是我們孜孜不倦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還有另外一個經常跟愉悅混淆的原因:動機(motivation)。

這要從多年前著名的大腦自刺激實驗說起。

大腦自刺激

1953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James Olds 和 Peter Milner發現,在大鼠壓杆或呆在某一個小空間時,電刺激大鼠的隔區,會讓大鼠上癮。大鼠會無休止地壓杆以求獲得電刺激。

隨後的實驗,科學家一共發現50多個能讓大鼠壓杆的腦區。這些腦區中,有些效果特別強,例如:外側下丘腦、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隔區等。這些腦區中很多都接受中腦多巴胺的投射。

這種大腦電刺激不同於自然的獎勵。電刺激繞過了自然刺激所必經的感覺通路,直達獎勵核心腦區。兩者誘發的大鼠行為也顯著不同。

例如,如果大鼠壓杆能夠得到食物,那麼當它吃飽後,它就不再繼續壓杆。而大腦電刺激卻不同,電刺激某些特殊的腦區,大鼠會連續按壓兩天,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當時科學家認為,多巴胺相關腦區,是大腦獎勵系統的一部分。刺激這些區域,多巴胺釋放增加,會讓大鼠產生愉悅感。因此,大鼠才不知疲倦地按壓。

然而,之後的研究卻證明,電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並沒有讓老鼠產生愉悅,而是產生了強烈的動機。

渴望(wanting、motivation)和享用(liking、pleasure)

成癮,是一種很常見現象。

古柯鹼等藥物成癮、上網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等等,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其中的一兩種。但是仔細想一下,當我們上網成癮、刷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以後,是不是快感越來越少?

不可否認,最初上網、刷手機玩遊戲的時候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但當你陷入其中無法自拔的時候,你是否還能體會到最初的樂趣?

隨著成癮越陷越深, 愉悅感會越來越低,而我們去做這件事的動力卻越來越強。

在成癮行為中,愉悅感和動力是分離的。雖然最初的動力來自於期望中的愉悅,但成癮之後,動力便從愉悅感中分離了出來,單獨驅動行為。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驅動人們堅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獎勵結果之前的動力,另一個是獎勵帶來的愉悅。

在學術上,動物受驅動去尋找獎勵的過程是wanting、seeking或motivation,而獎勵帶來的愉悅是liking、pleasure 或 hedonic。這是獎勵的兩個重要成分。

正常的生理情況下,wanting是由liking產生的。例如,飢餓的動物會被食物帶來的美味和滿足感驅動,去尋找食物。性行為的快感會產生強大的動力,驅使雄性動物去追求雌性動物。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例如成癮行為,兩者之所以能夠分開,是因為其底層的神經機制是不一樣的。

動力來自於多巴胺,從中腦多巴胺系統分泌至伏隔核。這條通路內的多巴胺釋放量越多,我們做事情的動力也就越足。但跟愉悅關係不是很大。損毀動物腦內的中腦多巴胺區域或伏隔核,並不影響它們對獎勵的享受。

而愉悅的產生則涉及腦內的其他神經遞質:阿片肽(opioid)和內源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等。同樣的,這些愉悅激素必須釋放到特定的腦位點,才能產生愉悅的外觀表達。這些愉悅熱點分散於大腦,位於眶額葉、島葉、伏隔核、腹側蒼白球以及腦橋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內。

小鼠大腦中的愉悅熱點

用一句抽象的話總結,特定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特定的大腦位點,才能產生特定的感覺,如動機和愉悅。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大腦自刺激實驗。電刺激引發多巴胺釋放,並不會引發愉悅。電刺激激發的是獎勵的另外一個成分:wanting。我們可以想像,電刺激時,大鼠並沒有感受到多少愉悅,但身體裡卻湧起一股無法驅散的欲望、動力,驅使著它繼續壓杆。這類似於手機上癮,明明刷手機刷得頭暈眼花、懊悔不已,沒有任何愉悅,但我們卻依然擁有強烈刷手機的驅動力。

總結

獎勵有兩個重要的成分,一個是動力(montivation、wanting),另一個是愉悅(pleasure、hedonic)。

動力驅動我們努力工作,對應獎勵的尋求過程。愉悅是在享用獎勵時產生的感覺,對應獎勵的最終結果。

動力通常由預期中的愉悅產生。想想以後的升職加薪、換一棟大房子帶來的愉悅和成就感,我們就更有力氣搬磚了。

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成癮、強迫行為、工作狂、直接電刺激大腦,動力可以單獨存在,不依賴於愉悅。明明得不到太多快樂,我們卻擁有強大的動力去不停地做某件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會這樣做?心理學告訴你行為的四種動機
    而回到家中,我們又摘下口罩開始了和沒有疫情時相同的日常生活。是什麼驅使我們出門戴上口罩,回家又摘下口罩?為什麼有的人還是不肯戴口罩?戴口罩是一種行為,而行為背後的原因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機(motivation)。
  • 心理學三個理論告訴你,學習動機養成其實不難
    朋友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前幾年上了市裡邊的重點高中。很多人都去找朋友取經,想問問朋友到底是怎樣教育出來這麼優秀的孩子。但是朋友卻說:都是孩子自己用功,我和他爸爸平時也工作忙,不怎麼管他的。剛開始我們都以為朋友是不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的經驗。但是後來發生的事,讓我們轉變了這種想法。
  • 找到你的內在動機,你才會願意持續行動
    動機是驅使我們做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動機要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內在動機(也稱為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部動機)。 內在動機的本質是,當你做某件事時,由於它能夠給予我們內部心理的滿足,或有趣或愉悅,而不依賴別人給予的獎勵或認可。
  • 這個方法能讓你主動愛上學習-內在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於1918年提出動機是決定行為的內在動力。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一種心理狀態,維持和激發生物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簡單地說就是認知決定你的行動,你的內在驅動力決定了我們行為能持續多久。下面我從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 天象,金星對衝木星,享樂即上帝,還是上帝即享樂?
    記得在《嚮往的生活》黃磊有一次和大華說,你說我們為什麼這麼拼呢?大華說,是不是為了她們(指黃磊的女兒多多和她娘),黃磊說,不是,是為了我自己。因為覺得如果通過自己多做一些事情,可以影響和改變這個社會一點,或者影響到更多的人,自己面對死亡的時候會不那麼恐懼。
  • 《紫羅蘭永恆花園》中,為什麼有的人活著,就得那麼拼命?
    在《紫羅蘭永恆花園》中,有的人活的非常輕鬆,而有的人,卻要活著,還得那麼拼命。這是為什麼?親們還記得社長對薇爾利特說過這樣的話嗎?「今後,你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但是,有些東西還是不學,或者說不知道,活起來才會更輕鬆。」
  •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召喚夢境的?
    又為什麼會做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人們睡得昏昏沉沉的時候,腦海中產生的奇妙夢境,其實是依賴於我們清醒時許多相同的心理過程。但神經科學家們仍在試圖弄明白,它們在睡眠時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以下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大腦讓我們產生夢境的方式。
  • 「拼命工作體」火了,打雞血卻對年輕人越來越不管用
    「拼命工作是能科學健康養生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是能產生自然機理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 這段「拼命工作體」在一場年會上火了,公司想要給員工們傳遞狼性文化,激發年輕人奮發向上。
  • 端正入黨動機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一個人入黨的動機是不是正確,往往同他對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的認識正確不正確、深刻不深刻有直接關係。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作出了科學的闡述。只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有更加明確和深刻的認識。事實也證明,一個人對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有了明確、深刻的認識,他的入黨動機才會端正。
  • 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二)關於動機的各種流派
    當人們所經歷的經驗,能在行為和認知兩個方面互相印證的時候,人們體驗到「實踐感」。這一點,蝦子和歐陽是比較認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重拾對「知識和實踐」二者的尊重。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過一遍上述知識的用途和使用邊界:首先是強化論。關於「強化論」,大家多少都接觸過一些,著名的流口水的狗,大家都是知道的。
  • 大腦享樂系統(二)| 腦內享樂熱點和冷點
    另一種為功能獲取(gain of function),是指將基因敲入或過表達,讓基因的產生從無到有,或從有到過量,然後觀察細胞或生命體的變化。類似的,當腦科學家研究某一個腦區的功能時,也會採用這兩種方法。我們回到大腦的享樂功能。要弄清楚某一個腦區是否和享樂有因果性聯繫,科學家也會做兩類實驗。
  • 吳伯凡:你為什麼會經常有負面情緒?
    原標題:吳伯凡:你為什麼會經常有負面情緒?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用代償性的方法,一個是享樂,一個是刺激,享樂和刺激就像水窪一樣,不可能形成流動性,不可能真正的幸福。 享樂和刺激這種東西就像音符,再不會彈鋼琴的人,只要按鍵就能出來音符,但這根本不表明你能彈鋼琴,因為你沒法把這些音符組成一個流動性的,具有像流水一樣有連貫性的音符。
  • OKR:從內部動機激發出員工持久的工作熱情
    作者:刁老師 有趣、有料、有態度的績效管理者OKR是一種從美國的科技企業興起,近些年來逐漸在國內企業流行的管理模式。OKR信奉內部動機的力量,重視讓員工感到在工作中能掌控自己的命運,能從勝任崗位中得到樂趣,能從被他人讚賞和需要中得到滿足。
  • 「暴力年檢」的真實原因:檢測員告訴你,為何尾氣檢測油門要踩到底?
    對於汽車年檢一直以外都是有車一族的噩夢,新車還好,6年內是免檢的,但是舊車就慘了,每年一次的檢測是一點也不用省的,其實大家最擔心的一關就是尾氣檢測這一項,因為據說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會一腳油門轉到5000轉,然後再突然踩剎車,這樣車主表示心疼愛車5分鐘,很多車主表示,有必要這麼拼命踩油門嗎?
  • 「為什麼孩子每天要寫這麼多試卷」,神經科學家:這是大腦需要的
    探索大腦的內部世界》,這本書是由葡萄牙多位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共同參與審訂的一本適合各個年齡段看的大腦科普書。因為這本書編訂時的定位是少兒科普,所以裡面的內容和配圖都非常有趣,且通俗易懂,完全不會像你們刻板印象中認為的那樣「科普書都是枯燥無味,且文字眾多」。
  • 腦科學的未來:對7位神經科學家的訪談
    過去幾十年,神經科學在生理、認知和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激動人心的進展,但其在理論、技術和方法論方面也一直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期我們專訪了7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神經科學家,從神經退行性疾病、語言、注意、大腦網絡、睡眠和成像技術等話題出發,探討他們對神經科學的擔憂,以及為什麼我們應該始終對神經科學的前景保持樂觀和期待。
  • 動機的寓言:我們的人生是在為誰玩?是自己還是老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毛錢,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 一文幫你建立起全面的動機理論觀
    在馬斯洛認為,他把這五個需要前面的兩個分為低級,後面的三個稱為高級的需要。為什麼需要會有高級和低級之分,之後,我看到一個同學的微信籤名是:滿足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我想了下,真的好笑,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可能是沒有搞清動機理論吧!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它們也可用於監測沿兩個垂直方向的運動。閱讀連結:7,重體力工作顯著增加痴呆風險來源:阿爾茨海默病肌肉和關節不是身體上唯一被體力勞動影響的部位大腦和心臟也會受到影響。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從事重體力工作的人患痴呆症的風險比那些坐著工作的人高55%。這些數字已經根據生活方式和壽命等因素進行了調整。研究於10月10日發表在《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雜誌上。
  • 66「積極意義」動機|內在動機就是決定你外在生命呈現的DNA
    你們應該聽過這個寓言故事:有一天,一位富翁在海邊散步,看見一個漁夫悠閒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於是富翁問道:「你為什麼不出海多打幾船魚呢?」漁夫懶懶地問道:「我為什麼要多打幾船魚呢?」我們人到底有多少種動機呢?自我決定理論把我們人的動機分成了三大類:第一類:缺乏動機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