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工作體」火了,打雞血卻對年輕人越來越不管用

2020-11-23 騰訊網

「拼命工作是能科學健康養生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是能產生自然機理的最佳方法,拼命工作……」

這段「拼命工作體」在一場年會上火了,公司想要給員工們傳遞狼性文化,激發年輕人奮發向上。

可也許很多公司都還不知道,打雞血早已不管用,如今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現實:沒時間和公司談理想,我們只想談錢。

「拼命年會」火了

最近幾天,幾乎是公司的年會聚集日。臨近年末,各大公司開始張羅起了自己的年會。在繼新東方的《釋放自我》火了之後,一個雞血公司的「拼命工作體」成為眾人熱議的話題。

30條「拼命體」,在大屏幕上十分醒目,但現實卻是:臺下有一個看得進去,算我輸。

因為太多人知道,拼命工作,很大可能也換不回相應的回報。

比如2019年新東方的年會節目火上了熱搜,員工吐槽內容過於真實:「幹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頭來幹不過寫PPT的」。

有太多人只想應付考核,變得已經不想踏實幹活。當時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也轉發了此視頻,並回應道,「當然要獎勵」,獎勵多少沒想好。

對於上班族來說,在現實面前,口號喊得再響亮,遠沒有實際行動管用。打雞血沒有用,並不全是因為年輕人沒有理想,沒有幹勁。

打雞血越來越沒用

凡是工作了幾年的人都知道,不管口號再響亮,都不如一個紅包來得實際。不是因為年輕人沒有理想和情懷,而是口號在生活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小魚兒對此都深有體會。

先說說我看過一個十分真實的帖子。在某一次重要的大會上,音樂放著《感恩的心》,高管在表述老闆多麼辛苦,正常反應應該是員工感動,甚至飆眼淚。

沒想到演講完,臺下員工是在忍住不笑的表情,感恩的心變成了嘲笑。

不是我們現實,而是大家試著想想,讓人領著3000塊的工資,老闆說著「我期待你們每個人都成為千萬富翁」,還期待他們有著手舞足蹈的激情?

在工作上,大家還是希望付出能和收穫成正比。不然只會讓人覺得,打雞血=只有領導有了收穫和開心。

實際上,大家努力拼搏,才能真正讓人覺得有了收穫和開心。現實告訴我們:遠離那些在職場中給你打雞血的人,真正的激情永遠來自於自己。

至於拼命工作才能換來前途,也並不全是對的。

拼命工作才有前途?

「你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一定會充滿前途。」相信這句話並不只有小魚兒聽過,當工作已經越來越接近996,身體也會一天天被壓力壓垮。拼命工作,何嘗不需要限度?

那些月入過萬的人突然辭職,身邊人一定滿是疑惑:「現在工作這麼難找,為何這麼任性?」

也許月薪4000的時候很快樂,但對某些人來說,月入過萬可能很壓抑。當你爬得越高你身上的擔子就越重。

我身邊有幾個別人眼中的女強人,她們收入頗高,但日常的生活幾乎都被工作佔滿,好幾次被送到醫院打點滴。

但一想到還需要養孩子,好不容易爬到了現在的位置,都不敢輕易辭職。

如果你能月入過萬,工作的強度和壓力總是會有的。所以當某一天的壓力成了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離職也並不意外。

但對他們來說,那一定是權衡利弊之後,艱難做出的選擇,儘管他們辭職時只是調侃著「保命要緊」。

足以見得,年輕人在工作上,已經越來越理性。在他們看來:打雞血可以,要打也是自己打。要放棄,更是自己說了算。

相關焦點

  • 老電工透露:「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不想做電工,原因在這!」
    但現在,這一職業,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不想做,各大配電室的儲備人員嚴重不足,多半都是4050群體在撐著。這些人的經濟負擔重,自然是不敢想年輕人那樣,隨心所欲的換工作。 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現在電工越來越少?
  • 每天排隊打雞血,在融創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據了解,融創的工作時間是9:00到18:00,對於在外調研或是拓客的同事,需要你用帶有時間的相機拍照記錄開始工作的狀態。遲到1次扣50塊錢,一個月會有四次遲到或者是忘記打卡的機會。看似寬鬆的考勤制度背後,是「拼命工作」的文化。「在融創工作,你一刻都不能等,有事情就去做,沒事情就去找事做,不會出現閒人。大家都跟打了雞血一樣。」
  • 朋友圈裡的那些正能量,是給自己打雞血還是給別人打雞血?
    像一個穿著華服的婦人每天努力扮演著小丑的角色,為了所謂的影響力、品牌形象等等,不停的裝扮粉飾著真實的自己,迷失了也不自知。粉飾真實的自己比低頻更可怕,低頻的你會感覺難受、焦慮、恐慌、痛苦,你會想辦法去改變。而當這一切都被一個完美的虛構場景粉飾後,你會樂此不疲,相信這就是真實的!或許你剛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直指人心的正能量文字,獲得贊聲一片。
  • 什麼導致年輕人理財觀念兩極化,有的負債纍纍,有的拼命存錢
    ,但是另外一部分人就是什麼都不捨得花錢,一定要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目前如果去看一下各種論壇,還有一些平臺上面的話題就會發現,年輕人負債已經成為了當下最為流行的一個話題,好多人年紀不大,但是手裡面的債務還是挺多的,有的時候我們還會突然接到一些電話,對方會問你認不認識誰誰,他在我們這裡欠了一些錢,請你幫我們找他一下,有些表面上看起來挺體面的人一直到欠債還不上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那些體面都是裝出來的。
  • 生活越來越美好,為什麼我們卻越來越不想工作?
    本是忙忙碌碌的新年之初變成了大規模的家裡躺,這讓本就倦怠的年輕人充分地享受了一次理直氣壯的不知歸期的休假。「啃老族」、「蟄居族」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喪失工作的動力,成天忙碌卻越來越窮。生活越來越美好,而我們卻越來越不想工作,到底是因為我們變懶了,還是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了,壓得我們無法呼吸,只想逃離?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怎麼突然火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情通過網絡傳播,最近是不是你也聽到很多口頭禪變了,是不是聽見了周圍很多人在講「年輕人不講武德」,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最近超過的梗。太極大師馬保國的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69歲的老人家」火遍全網,馬保國對49歲民間拳手王慶民下戰書,要為傳統武術正名,結果被民間拳手3次打倒在地,網上流傳著馬保國的視頻,控訴:年輕人不講武德。網際網路的日新月異,網上新名詞層出不窮,下面的名詞你是不是也用過呢?
  • 打雞血,練氣功,當年「養生」也瘋狂
    曾幾何時,我們還經歷過有著當年特有印記的養生熱潮:打雞血、喝紅茶菌、練氣功……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不再年輕,但故事沒老。故事外的我們更加睿智成熟,故事裡的他們依然緊握當年的心情。打雞血鄰居手拿柴刀逼我幫忙打雞血 打雞血,是上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養生保健」法。1966年到1967年間在全國的大街小巷興盛開來。
  • 父母如何正確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子愛上學習
    古代是這樣,今天依然是這樣,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畢業,一場馬拉松長跑,而且家長不只是陪著、逼著就能夠管用的,所以說怎麼給孩子「打雞血」,又能打的恰到好處,真的是每個家長要花心思花心血去研究的。
  • 北聯NK免疫細胞:大腸癌為什麼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眾所周知,大腸癌多見於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年輕患者 ( ≤40歲) 越來越多,而且往往早期症狀不明顯、惡性程度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 那麼,大腸癌喜歡纏上哪些年輕人呢? 俗話說,「能吃是福」。其實,「會」吃也是一種福。
  • 萱娃娃創始人陳萍:不打雞血 只想踏踏實實做好產品
    女報記者 範開雲  如果不是無意間聊起,記者都不知道萱娃娃原來獲了這麼多獎:2015年,與農夫山泉、小米手機、愛國者等一起獲得中國民族品牌稱號
  • 「年輕人你不講武德!」馬保國火了,當代「芙蓉姐姐」?
    最近一句「年輕人你不講武德」火爆全文,為什麼?是因為我們都在看為這位「混元形意太極門」掌門比武輸了感到惋惜?還是因為對其69歲高齡還能堅持上臺比武感到欽佩?還是因為其輸了比武以後依舊侃侃奇談正視自己的錯誤?都不是,只是因為我們都在看笑話。
  • 北大李雪琴爆紅後首度發聲:喪一點沒什麼不好,天天打雞血才可怕!
    李誕喪不喪,暫且不論,但李雪琴是真的喪,她形容喪,就像那些病病歪歪的老人,平時身體老不好,但很能活。針對現在的年輕一代越來越喪,李雪琴說:「喪,就是給自己一個緩衝,本身你工作壓力就很大,精神再緊繃,你這個人就容易廢。」「平時蔫不噔的,反而不容易有大崩潰。」
  •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為什麼用「打雞血」形容非常亢奮?「打雞血」這個詞是怎麼出現的
  • 不要被B站視頻《後浪》打雞血,現在的年輕人哪兒有什麼選擇權?
    視頻中充滿了「理想」「自由」「熱愛」,但是,這些東西對於絕大部分年輕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與其說獻給「中國年輕人」,不如說是獻給「部分家庭條件良好的年輕人」;短片所展現的什麼都能選擇的畫面跟現實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視頻中那句「我很羨慕你們,因為你們有選擇的權利」讓多少人感嘆,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有那麼多的「選擇」嗎?
  • 60後可能也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流行打雞血和甩手運動
    打雞血能治百病?!我們常說一個嗨到停不下來的人「像打了雞血」一樣,也會以此自嘲忙到心力交瘁的自己……這個比喻再貼切不過了!如果告訴你,生於60年代的「60後」真的有人打過雞血,而且樂此不疲,你會相信嗎?
  • 一個好好的年輕人怎麼就中風了?中風為什麼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徘徊在腦中風的邊緣!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用腦過度、熬夜吸菸、運動少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都是導致青年人中風增多的原因。圖片來源於網絡很多醫生不禁感嘆並認可這樣一句話:「其實有些中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不發生的。」
  • 為什麼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了?
    同時上升的,還有不婚族的比例。日本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危機。就如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會》中描繪的那樣,日本年輕人不僅越來越少性生活,對於生育、消費和投資等的欲望也在節節消減。這並非因為日本人古怪。美國年輕人的性生活頻率也在衰減。
  • 「打雞血」的歷史教訓
    於是我們費了些功夫,搜集和查閱了有關資料,簡介如下:說起「打雞血」以及「雞血療法」,在20世紀下半葉全國各地風行了幾十年。據親歷者說,「打雞血針」或稱為「雞血療法「,最早出現於1959 年「大躍進時代」,一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迅速傳遍全國。
  • 成都人的真實生活:白天拼命工作,晚上火鍋燒烤照吃不誤
    它可以包容那些和我一樣沒有勇氣去北上廣,卻又不甘心回老家想要闖一闖的年輕人,可以養活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為了生活奔波的中年人,可以保護那些退休年邁,頤養天年的老年人。 每天早上,1號線滿載著從新都、從龍泉、從溫江、從雙流輾轉而來的年輕人,他們會填滿高新區的每一個工位。而華燈初上,人群散去,這裡又會變成一座寂靜的空城。
  • 社會在進步,為何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 ?
    ,為何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進步的「悖論」這兩年,很多人討論內卷問題,即年輕人學歷越來越高,工作越來越努力,但從結果上看,付出更多,幸福感和成就感並沒有增加,甚至不增反降。努力與進步,反倒帶來更大的壓力,這就是進步的「悖論」。這些年,大學應屆畢業生應該都有體會,工作一年比一年難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