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二)關於動機的各種流派

2020-12-07 芥末堆

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二)關於動機的各種流派

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布時間:

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二)關於動機的各種流派

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布時間:

【芥末堆注】本篇是專題「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系列的第二篇,詳細介紹關於學習動機的各種流派,後續還將持續推出近40篇主題技術貼。是一批國內在線教育圈罕見的基於學習底層邏輯研發團隊的研究成果,乾貨多多,千萬不要錯過。

在接下來兩篇講動機的文章裡,一篇我們會介紹關於動機研究的所有心理學流派,幫助大家建立一個系統的認識。另一篇則會介紹Arcs,它可能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在線教育類的產品。

說到「學習動機」的各種流派,其實相關的研究並不來自於「教學領域」,它們來自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又在「教育領域」被重新被認識了一遍。總結來說的話,包含以下幾個大的理論框架:

一般而言,我不太輕易說一些知識是「理論」,也不太輕易說一些知識是「實踐」。原因在於,人們越來越討厭「理論」了,覺得它們「沒用」。而所謂的「實踐」呢,與大多數人認為的相反,大部分號稱「實踐」的東西,比「理論」更沒用,於是剩下的只有——「謊言」了。人們開始謊稱只有「自己的理論」或「自己實踐」才是真正正確的,這大部分時候都是一種妄自尊大。

其實,所謂「實踐」,在皮埃爾•布迪厄這位法國社會學家眼中,他認為「實踐」是一種被稱為「實踐感」的感覺。當人們所經歷的經驗,能在行為和認知兩個方面互相印證的時候,人們體驗到「實踐感」。這一點,蝦子和歐陽是比較認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重拾對「知識和實踐」二者的尊重。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過一遍上述知識的用途和使用邊界:

首先是強化論。關於「強化論」,大家多少都接觸過一些,著名的流口水的狗,大家都是知道的。也就是,在狗狗要吃飯的時候,你拿鈴鐺敲一下,幾周以後。不給狗狗吃飯,光敲鈴鐺,狗狗就會流口水。同樣的方法,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羊……

於是你要問了,「養人」行不行?當然也可以!幾乎所有關於習慣的養成方法,都與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關係,這已經是一個「主義」了。在科班的說法裡,叫「行為主義」。不過,這種方法,涉及一些道德、倫理的問題了。所謂的「練習」,就是「養」。現在,大家覺得「練習太苦逼了」,所以後來改用「養成」這個詞了。而且,大家用得還比較順口。背後還是這個知識。

但是上述已經是「過去時」了,因為「狗狗實驗」只是「開始」,而不是「結局」。教育方法領域,後來發明研究出了「小步子教學」的方法作為「強化」基本方法論,並提出了強化的相關規律。不僅如此,在遊戲行業裡面還非常好地應用一些經典數列,改進了這些方法的應用模式。這些我們以後專門講「小步子」(《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8):小步子教學與有效強化》)的時候,再細說。

關於「小步子教學」,是不是聽起來與「碎片化」有一些關係?當然有一些關係了,不過「碎片化」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否則只有「小步子」沒有「教學」了。也就是說我們在「碎片化」的時候應該以「教學規律」作為碎片化的方法論。然後再用上「強化」的規律,如下圖:

如果要談「碎片」的教學規律,那麼就要偏離今天的主題了。因此,沒有辦法,這個部分也只能後續再說,有一篇講「知識的分類學習」(《傳統的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4):知識的分類學習》)的文章,專門講這個。回到我們的「強化論」,毫無疑問它是與動機有關的。因為一旦學習某知識,就會產生「練習」、「記住」的需要。這個時候,上圖就會變得比較重要。我們在小步子教學過程中會詳細介紹它。

這會兒,我們只著重說一下,強化規律的適用邊界。否則,這篇文章該有幾萬字了,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是「簡介」的初衷。說到這裡,先說一下「艾賓浩斯」曲線,它是強化論的一個子集,許多人把它也用於「強化」。一些背單詞軟體特別如此。但是,很遺憾,這是錯誤的!因為「艾賓浩斯」曲線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無意義音節」的記憶,例如:2773219681這樣一串無規律的數字。問題就在於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學習或者進一步說「配套的聯繫」,並不是這種「無意義的材料」。因此,這一點需要特別說明。

而整個強化論的整體適用邊界則在於:它必須在「練習目標」非常清晰,並且個體主觀上願意接受訓練時,才能套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套用效果也非常不錯。不過實踐中的麻煩問題是:當我們有許多內容需要強化,而「有意義」對於不同人來說又是不同的,這個時候作為「課程」或者「練習方案」而言,這些內容的「有效編排」成為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

第二條,是與「需要層次論」有關的部分。這個是著名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相信大家也多少都聽說過。不了解的同學,自己百度吧。它顯然也與動機有關。而且它告訴我們需要對用戶區別對待——以馬斯洛的方式。畢竟來說不同人在這方面的需要,還是有非常明顯差異的。但是這條現在也不打算多說,大家如果用得到話,就參考一下這個知識,我覺得還是非常必要的。後續在《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7)自我實現與社交元素》這篇文章中,我們再來詳細與應用它有關的知識。

第三條:自我效能感與動機。這條知識是這麼個意思:人們都會預測一件事情完成的可能性,他對「所完成事情結局的期望」影響著人們是否會「產生相關的行為」。比如說: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講。又比如:學生意思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授的內容時,才有可能會堅持下去。

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兩個要點要補充,第一點是上述兩個小例子,前者是對「結果」的期望,後者是對「效能」的期望。心理學上,把「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或受到選擇。」定義為對「結果」的期望;而把「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定義為對「效能」的期望。而不同的學習者在不同的特定的學習動機上,會持有這兩類情況。它們對強化的「激勵物」選擇來說,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第二點是有四個方法可以改善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分別是:(1)親身體驗(比如我們在超市「試吃」、商場的「試用」);(2)示範;(3)真誠的建議、勸告和有效的引導(4)情緒的喚醒。這條我們就講到這裡,保管對你有用即可。

好了,現在講講第四條:「成就動機理論與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其實,這是兩個理論,不同之處只在於後者實際上是對前者做了一個細化,所以我們合在一起講。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個體獲得成就的動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而「動機期望——價值理論」則是把這兩個部分細化了:

如果,你對圖中一大堆的理論模型不感興趣的話,那麼請至少留意我圈出來的那個部分:「教學設計上也應該讓學生感到,取得好成績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喪失「挑戰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6)放鬆的警覺與學習的沉浸》這一篇文章中會進一步討論它。

接著是第五條:控制點理論。「控制點理論」將個體「學習結果的獲得」是否可控區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強調結果的獲得是由個體的自身行為造成或者由個體的穩定的個性特徵(如:能力、努力)決定。外控型:強調結果的獲得是由個體之外的因素(如運氣、機會、命運、偏見)等導致的。關於這一點,最值得說的是:控制點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特質,並且可以通過量表進行測量。可以用於區分學生的學習動機類型。當然,你得找到可靠的量表才行。也有的人說:認知的改變,最後會使得一個「外控型」改變為「自控型」。道理上說得通,但其實比較難做到,因此科班的說法是「相對穩定」。

再來是第六條:歸因理論。歸因理論其實包含了控制點理論,它更全面,它不僅可以用於「解釋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於『歸因』」。因此,它對影響學生的「動機」非常有幫助。而且我覺得不管是未來的在線教育還是傳統的線下教育,都應該在這方面進一步地加以應用,以幫助學員建立正確的「歸因模式」。這樣對老師和學員兩方面其實都更好,甚至對社會的進步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中的道理,大家各自揣摩。

第七條:成就目標理論。它將人們對「能力」有兩種內隱的觀念,即:有人認為「能力」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改變;而另一些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活動提升的。學員如果持有第一種觀點,會「設置表現目標」,因為他\她將認為「努力是為了有好的表現」,因為能力是穩定的,所以必須要有好的表現,否則會被看不起。他們挑不太難的活,以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聰明的一面,因為拼命工作換來的成功還不足以說明自己天資聰明。如果加倍努力依然沒有成功,那就更糟糕了,簡直就是無能的寫照。所以,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能力實體觀;而後者則會「設置掌握目標」,因為「努力是為了能有所進步」,他們在實踐中尋求那些能真正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務。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勤能補拙」本質上就是「能力增長觀」,即:後者。而許多人潛意識裡會認為「我就是比別人聰明」。這一點其實是「能力實體觀」,即:前者。

這條其實也可以通過第六條講的建立「歸因認知」的方法而得到解決,因此多少教員或團隊可能用不太上,但是我覺得知道它們也挺好的。因為當你面對一些「有學習困難」的學員時,它們可能會變得特別重要。供你參考。

第八條:自我價值理論。它有四種類型:

這四種現象,你在生活中都會看得見。因此我也不打算贅述什麼現象,大家注意留意身邊的學習者就會發現這些現象。特別是「高驅高避」型,每次都令蝦子想起無數中學時代的「學霸」們,哈哈O(∩_∩)O~,好像明白了些什麼!但是依然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它的適用場景,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這個理論特別有效。它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和防禦」的機制,這種機制反應人們有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的動機。如果這是「一場競賽」,那麼比賽結果要是涉及到了「自我價值」感,這個時候它就可以應用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經常「比賽」,會讓一些人捲入其中的原因。

最後一個「自我決定理論」,其實這個理論我們之前討論過,正是這個理論把「動機」區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並強調動機問題的關鍵在於:外部動機的內化。之前,《找到正確的問題等於解決一半的問題——論在線教育核心問題》這篇文章核心就是講這個的。這也就是現在大家討論比較多的「遊戲化」思想之精髓所在。讓我們再重新回憶一下以下這張圖:

好了,至此我們已經完整介紹了動機理論的各種流派。它們在實踐中仍有各自的用途。考慮到動機的問題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們認真系統地介紹了上述這些流派。不過實踐中,要用好它們確實需要費點功夫,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草草簡介一遍,也許大家會覺得不太過癮。所以,作為技術貼,在下一篇文章中,必須講操作。我們會講Arcs這套操作的方法論。純乾貨,挺有用,可期待!

本系列專題文章預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田螺匯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教師即時性和臨場感對學生情感學習、認知和動機的影響——基於在線學習情境的思考
    關鍵詞:教師即時性;教學臨場感;情感學習;認知;動機一、引言混合學習(在線學習與面授)在拓寬傳統教育教學邊界的同時,也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內涵,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方向與趨勢。2013年,Waldrop明確提出在線學習給當今社會發展、教育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震撼[1]。
  • 關於學習動機理論的系統學習
    在教師類考試中,教育心理學模塊有一個常考點和難點就是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中主要考察的包括學習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等,而關於學習動機的理論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內容,其中韋納的歸因理論是最常考的,除此之外還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等,而這些理論究竟和動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主要講一講這些內容。
  • 京劇流派十人談(四)流派的學習和繼承
    由於沙龍成員當年多看過大師和名家的演出,加上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深的認識,因此對京劇藝術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見解。這次我們請他們談談京劇流派的問題。       參加這次流派討論的共有十位學者名家,他們是:吳大徵、劉曾礻是、王則昭、李小惠、張業才、李崇祥、徐世英、潘克明、李育民、張煥宗。《早安京劇》分四期刊登,大家一起聽一聽他們關於京劇流派的真知灼見。
  • 於莎 等: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的內在影響機制
    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人在線學習共同體的意義和價值不斷得以彰顯,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實際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實踐中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意願不足、對移動學習接受和利用不足(鮑日勤,2017)、成員間互動程度不足(王詩蓓等,2017)等問題仍層出不窮。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成人參與在線學習共同體的意願?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學習者信息素養、在線學習投入及學習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
    該標準包括以下七個維度:識別(Identify),識別個人信息需求;審查(Scope),評價現有知識,並識別知識差距;計劃(Plan),定位信息和數據的構建策略;收集(Gather),定位和獲取所需信息和數據;評價(Evaluate),對研究過程、信息和數據進行評價;管理(Manage),以專業化和符合道德的方式組織信息;呈現(Present),應用所獲得的知識發表學習與研究成果,綜合新舊信息和數據創造新知識並以各種形式傳播等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二是與內在動機的進化理論直接相關的模型,例如引入內在動機的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RL)框架 [8],利用一個進化神經網絡(強化器,Reinforcers)產生的內在強化信號學習基本的通用技能,進一步,能夠將學習到的通用技能結合起來解決不同的機器人任務。
  • 「我為教師狂」之二——了解學習動機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學習動機有哪些分類,教招考試中,學習動機一般有兩種分類,一個是一般分類,一個是奧蘇貝爾的分類,兩者同等重要。一、學習動機的一般分類1.根據動機產生的誘因來源不同,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指的是個體由內在需要引起的學習動機,如好奇心、求知慾等。
  • 從動機理論看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複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同學會發現,在學習動機這一專題中,知識點多,我們不僅要記住一般學習動機和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要記住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這在我們考試中常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
  • 學習動機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考試頻率比較高,要求各位考生以全題型的形式進行備考。尤其需要注意對於案例分析題的備考。一下是常見的動機理論,要求大家把握好每個理論的核心觀點,能夠用動機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問題。一、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派的觀點。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動機是強化的結果。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為了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必須要了解學習行為是如何受學習動機影響的。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1)強調誘因的直接作用,屬於行為主義的觀點。(2)強調需要的直接作用,屬於人本主義的觀點。(3)強調對於需要、誘因、以及學習活動本身的相關因素的意識和思考作為中介起作用,屬於認知觀點。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學習動機的分類
    目前,廣大考生在解決學習動機分類的題目時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和最難以區分的問題主要是兩組分類,一是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二是直接的近景動機和間接的遠景動機,即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一、內部學習動機與外部學習動機關於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的定義主要四部著作進行了闡述:1.定義一:《普通心理學》彭聃齡.北師大(2004.11)內部動機是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①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影響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是個體自身的成敗經驗。個體以往的成功經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以往的失敗經驗越多,自我效能感越弱。(3)影響學習任務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相信自己的學習能力,再加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和領會所學的知識,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如果總擔心失敗,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 常見的學習動機的分類
    學習動機是指個體發動與維持其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我們把這種內部的、心理上的能夠引起學習活動的動因稱作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的構成有需要和誘因兩個主要因素,其中,需要是基本的成分。以下是有關於學習動機的分類一、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根據動機產生的來源,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指的是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會獎勵允許學生多看一會電視、多玩一會遊戲,或者買一個玩具等等。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
  • 2020新餘教師招聘考試:學習理論之四大理論流派的關係
    從學習理論發展的歷史來看,在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佔據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以後,認知主義的觀點逐漸取代了行為主義;而到了20世紀末,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代表了新的方向。這部分一直是我們在學習中存在困難的章節,接下來我們詳細來看一下各個理論流派所側重的研究內容及其關係。
  • 在線水質分析儀器-技術、應用與市場(二)
    大量地表水在線水質分析儀器的安裝和應用,為全面了解國內環境水質狀況,對可能的水質惡化和突發性水質汙染提供預警,以及為水環境和水資源管理部門生態調水及合理使用水資源提供數據支持。  三、飲用水管網及二次供水水質自動監測,主要參數有濁度、餘氯、Ph值、電導率、溫度、色度等。
  • 學習動機理論——強化理論
    他們把動機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衝動力量,並特別重視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也都認為強化是形成和鞏固條件反射的重要條件。在他們看來,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牢固聯繫,強化可以使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某種反應重複可能性的力量。
  • 教師資格證· 筆記丨學習動機簡答選擇必考
    第八章學習動機第二節學習動機理論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一)基本觀點: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去學習。行為主義的學習動機(二)規律:1、強化:增大行為發生概率例子:認真學習了,買iphoneX或者不讓做家務。2、懲罰:減少行為發生概率例子:不認真學習,做家務或者不讓玩遊戲。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