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布時間:
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布時間:
【芥末堆注】本篇是專題「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系列的第二篇,詳細介紹關於學習動機的各種流派,後續還將持續推出近40篇主題技術貼。是一批國內在線教育圈罕見的基於學習底層邏輯研發團隊的研究成果,乾貨多多,千萬不要錯過。
在接下來兩篇講動機的文章裡,一篇我們會介紹關於動機研究的所有心理學流派,幫助大家建立一個系統的認識。另一篇則會介紹Arcs,它可能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在線教育類的產品。
說到「學習動機」的各種流派,其實相關的研究並不來自於「教學領域」,它們來自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又在「教育領域」被重新被認識了一遍。總結來說的話,包含以下幾個大的理論框架:
一般而言,我不太輕易說一些知識是「理論」,也不太輕易說一些知識是「實踐」。原因在於,人們越來越討厭「理論」了,覺得它們「沒用」。而所謂的「實踐」呢,與大多數人認為的相反,大部分號稱「實踐」的東西,比「理論」更沒用,於是剩下的只有——「謊言」了。人們開始謊稱只有「自己的理論」或「自己實踐」才是真正正確的,這大部分時候都是一種妄自尊大。
其實,所謂「實踐」,在皮埃爾•布迪厄這位法國社會學家眼中,他認為「實踐」是一種被稱為「實踐感」的感覺。當人們所經歷的經驗,能在行為和認知兩個方面互相印證的時候,人們體驗到「實踐感」。這一點,蝦子和歐陽是比較認同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同時重拾對「知識和實踐」二者的尊重。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過一遍上述知識的用途和使用邊界:
首先是強化論。關於「強化論」,大家多少都接觸過一些,著名的流口水的狗,大家都是知道的。也就是,在狗狗要吃飯的時候,你拿鈴鐺敲一下,幾周以後。不給狗狗吃飯,光敲鈴鐺,狗狗就會流口水。同樣的方法,可以用來養豬、養雞、養羊……
於是你要問了,「養人」行不行?當然也可以!幾乎所有關於習慣的養成方法,都與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關係,這已經是一個「主義」了。在科班的說法裡,叫「行為主義」。不過,這種方法,涉及一些道德、倫理的問題了。所謂的「練習」,就是「養」。現在,大家覺得「練習太苦逼了」,所以後來改用「養成」這個詞了。而且,大家用得還比較順口。背後還是這個知識。
但是上述已經是「過去時」了,因為「狗狗實驗」只是「開始」,而不是「結局」。教育方法領域,後來發明研究出了「小步子教學」的方法作為「強化」基本方法論,並提出了強化的相關規律。不僅如此,在遊戲行業裡面還非常好地應用一些經典數列,改進了這些方法的應用模式。這些我們以後專門講「小步子」(《傳統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8):小步子教學與有效強化》)的時候,再細說。
關於「小步子教學」,是不是聽起來與「碎片化」有一些關係?當然有一些關係了,不過「碎片化」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否則只有「小步子」沒有「教學」了。也就是說我們在「碎片化」的時候應該以「教學規律」作為碎片化的方法論。然後再用上「強化」的規律,如下圖:
如果要談「碎片」的教學規律,那麼就要偏離今天的主題了。因此,沒有辦法,這個部分也只能後續再說,有一篇講「知識的分類學習」(《傳統的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4):知識的分類學習》)的文章,專門講這個。回到我們的「強化論」,毫無疑問它是與動機有關的。因為一旦學習某知識,就會產生「練習」、「記住」的需要。這個時候,上圖就會變得比較重要。我們在小步子教學過程中會詳細介紹它。
這會兒,我們只著重說一下,強化規律的適用邊界。否則,這篇文章該有幾萬字了,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是「簡介」的初衷。說到這裡,先說一下「艾賓浩斯」曲線,它是強化論的一個子集,許多人把它也用於「強化」。一些背單詞軟體特別如此。但是,很遺憾,這是錯誤的!因為「艾賓浩斯」曲線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無意義音節」的記憶,例如:2773219681這樣一串無規律的數字。問題就在於生活中,我們大部分的學習或者進一步說「配套的聯繫」,並不是這種「無意義的材料」。因此,這一點需要特別說明。
而整個強化論的整體適用邊界則在於:它必須在「練習目標」非常清晰,並且個體主觀上願意接受訓練時,才能套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套用效果也非常不錯。不過實踐中的麻煩問題是:當我們有許多內容需要強化,而「有意義」對於不同人來說又是不同的,這個時候作為「課程」或者「練習方案」而言,這些內容的「有效編排」成為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
第二條,是與「需要層次論」有關的部分。這個是著名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相信大家也多少都聽說過。不了解的同學,自己百度吧。它顯然也與動機有關。而且它告訴我們需要對用戶區別對待——以馬斯洛的方式。畢竟來說不同人在這方面的需要,還是有非常明顯差異的。但是這條現在也不打算多說,大家如果用得到話,就參考一下這個知識,我覺得還是非常必要的。後續在《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7)自我實現與社交元素》這篇文章中,我們再來詳細與應用它有關的知識。
第三條:自我效能感與動機。這條知識是這麼個意思:人們都會預測一件事情完成的可能性,他對「所完成事情結局的期望」影響著人們是否會「產生相關的行為」。比如說: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講。又比如:學生意思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授的內容時,才有可能會堅持下去。
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兩個要點要補充,第一點是上述兩個小例子,前者是對「結果」的期望,後者是對「效能」的期望。心理學上,把「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或受到選擇。」定義為對「結果」的期望;而把「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並會去進行那一活動。」定義為對「效能」的期望。而不同的學習者在不同的特定的學習動機上,會持有這兩類情況。它們對強化的「激勵物」選擇來說,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第二點是有四個方法可以改善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分別是:(1)親身體驗(比如我們在超市「試吃」、商場的「試用」);(2)示範;(3)真誠的建議、勸告和有效的引導(4)情緒的喚醒。這條我們就講到這裡,保管對你有用即可。
好了,現在講講第四條:「成就動機理論與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其實,這是兩個理論,不同之處只在於後者實際上是對前者做了一個細化,所以我們合在一起講。
「成就動機理論」認為個體獲得成就的動機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而「動機期望——價值理論」則是把這兩個部分細化了:
如果,你對圖中一大堆的理論模型不感興趣的話,那麼請至少留意我圈出來的那個部分:「教學設計上也應該讓學生感到,取得好成績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就會喪失「挑戰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6)放鬆的警覺與學習的沉浸》這一篇文章中會進一步討論它。
接著是第五條:控制點理論。「控制點理論」將個體「學習結果的獲得」是否可控區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強調結果的獲得是由個體的自身行為造成或者由個體的穩定的個性特徵(如:能力、努力)決定。外控型:強調結果的獲得是由個體之外的因素(如運氣、機會、命運、偏見)等導致的。關於這一點,最值得說的是:控制點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特質,並且可以通過量表進行測量。可以用於區分學生的學習動機類型。當然,你得找到可靠的量表才行。也有的人說:認知的改變,最後會使得一個「外控型」改變為「自控型」。道理上說得通,但其實比較難做到,因此科班的說法是「相對穩定」。
再來是第六條:歸因理論。歸因理論其實包含了控制點理論,它更全面,它不僅可以用於「解釋現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於『歸因』」。因此,它對影響學生的「動機」非常有幫助。而且我覺得不管是未來的在線教育還是傳統的線下教育,都應該在這方面進一步地加以應用,以幫助學員建立正確的「歸因模式」。這樣對老師和學員兩方面其實都更好,甚至對社會的進步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中的道理,大家各自揣摩。
第七條:成就目標理論。它將人們對「能力」有兩種內隱的觀念,即:有人認為「能力」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改變;而另一些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活動提升的。學員如果持有第一種觀點,會「設置表現目標」,因為他\她將認為「努力是為了有好的表現」,因為能力是穩定的,所以必須要有好的表現,否則會被看不起。他們挑不太難的活,以最好的成績表現他們聰明的一面,因為拼命工作換來的成功還不足以說明自己天資聰明。如果加倍努力依然沒有成功,那就更糟糕了,簡直就是無能的寫照。所以,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能力實體觀;而後者則會「設置掌握目標」,因為「努力是為了能有所進步」,他們在實踐中尋求那些能真正鍛鍊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任務。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勤能補拙」本質上就是「能力增長觀」,即:後者。而許多人潛意識裡會認為「我就是比別人聰明」。這一點其實是「能力實體觀」,即:前者。
這條其實也可以通過第六條講的建立「歸因認知」的方法而得到解決,因此多少教員或團隊可能用不太上,但是我覺得知道它們也挺好的。因為當你面對一些「有學習困難」的學員時,它們可能會變得特別重要。供你參考。
第八條:自我價值理論。它有四種類型:
這四種現象,你在生活中都會看得見。因此我也不打算贅述什麼現象,大家注意留意身邊的學習者就會發現這些現象。特別是「高驅高避」型,每次都令蝦子想起無數中學時代的「學霸」們,哈哈O(∩_∩)O~,好像明白了些什麼!但是依然值得補充說明的是它的適用場景,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這個理論特別有效。它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和防禦」的機制,這種機制反應人們有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的動機。如果這是「一場競賽」,那麼比賽結果要是涉及到了「自我價值」感,這個時候它就可以應用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經常「比賽」,會讓一些人捲入其中的原因。
最後一個「自我決定理論」,其實這個理論我們之前討論過,正是這個理論把「動機」區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並強調動機問題的關鍵在於:外部動機的內化。之前,《找到正確的問題等於解決一半的問題——論在線教育核心問題》這篇文章核心就是講這個的。這也就是現在大家討論比較多的「遊戲化」思想之精髓所在。讓我們再重新回憶一下以下這張圖:
好了,至此我們已經完整介紹了動機理論的各種流派。它們在實踐中仍有各自的用途。考慮到動機的問題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們認真系統地介紹了上述這些流派。不過實踐中,要用好它們確實需要費點功夫,才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草草簡介一遍,也許大家會覺得不太過癮。所以,作為技術貼,在下一篇文章中,必須講操作。我們會講Arcs這套操作的方法論。純乾貨,挺有用,可期待!
本系列專題文章預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田螺匯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