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尚俊傑 金曉芳 姚鐵龍
編輯 | 阿加
有人說,學習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教育本身就枯燥,誰天生愛學習呀?可是,學習為什麼就應該困難?教育為什麼就應該枯燥?未來數字時代的學習方式正越來越個性、多元,而遊戲,作為新學習方式之一,正越來越被看見:
中國臺灣大學教授葉丙成開發線上遊戲學習平臺,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挪威遊戲化學習平臺Kahoot!,把對知識的考察變成生動的「頭腦風暴」式的智力問答;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設計一套遊戲化評價系統……今天,讓我們一起跨入遊戲的大門,去看見未來教學的另一個入口。
遊戲,重塑學習的方式
尚俊傑 /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為什麼要遊戲化教學?
儘管遊戲具備諸多價值,但現實中教育遊戲依然面臨諸多的困難和障礙——
一是兒童確實需要遊戲,但青少年乃至成人也需要嗎?
二是普通的教學軟體也可以用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什麼一定要用遊戲呢?遊戲的核心教育價值到底體現在哪裡?
為了回答清楚這幾個問題,尚俊傑和團隊系統地總結了遊戲的三層核心教育價值:
1.遊戲動機
產生快樂的源泉——多巴胺
談到動機,先從生物學角度講。人的身上有一種神經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使人興奮、高興。遊戲之所以能吸引孩子,是因為遊戲裡面的級別、目標非常清楚。當玩家實現一個個小目標後,會獲得相應獎賞,神經元就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學習之所以麻煩,是因為「孩子辛辛苦苦學了一學期,考試排名卻倒數第二,沒了小目標的驅動,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
內在動機理論——激發孩子的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Malone & Lepper(1987)早期研究內在動機理論時,設計了一系列差不多的小遊戲讓孩子們自由地玩,觀察他們喜歡玩哪個,然後總結規律,從而提出人為什麼喜歡玩遊戲的內在動機理論。實驗發現,內在動機包括:挑戰、好奇、控制、幻想、合作、競爭、尊重。這些元素是人們喜歡玩遊戲的重要原因。
遊戲有助於培養創造力
《蠟筆物理學》(Crayon Physics)是一款基於2D物理引擎的解謎遊戲,由芬蘭人Petri Purho設計,曾獲得2008年獨立遊戲的最高大獎——塞尤瑪斯 麥克納利獎。該遊戲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為了讓小球砸中星星,很多玩家設計了一套複雜的機械系統,嘗試了很多次才恰到好處地砸中星星。試問有哪個孩子有這種毅力去解一道課本題目?教育領域特別注重探究,這款遊戲反而實現了讓孩子自主探索。
2.遊戲思維
在遊戲動機之上,就是遊戲思維(或遊戲化思維)。遊戲思維指不一定非要將純粹的遊戲應用到學習中,只要將遊戲的設計、理念或元素應用到教育中就可以了。比如,一些學習網站中,會利用積分、徽章、排行榜等元素激發孩子們的挑戰心。其實,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也經常使用遊戲化思維技巧,例如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獎狀或小紅花,這就是遊戲思維的運用。
總的來講,遊戲化思維的核心不一定要拘泥於遊戲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發揮其深層內在動機,在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的活動中有機地融入遊戲元素、遊戲設計或遊戲理念即可。
3.遊戲精神
遊戲的最高層次和最有意義的價值是遊戲精神。尚俊傑認為,遊戲動機是最基礎也是最具操作性的價值,它強調利用遊戲激發學習動機;遊戲思維則表示超出遊戲形式,強調將非遊戲的學習活動設計成「遊戲」;而遊戲精神則是最有意義的價值,強調學習者以對待遊戲的精神和態度來對待學習過程和結果。
三者的核心聯繫就是深層內在動機。讓人因為自己挑戰好奇而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天天被外界的獎賞、壓力逼著去做一件事情。
遊戲,未來應用的方向
從應用角度
尚俊傑表示,App小遊戲可應用於幼兒教育;小遊戲和基礎教育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情境類教育遊戲和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遊戲化和STEAM、創客、編程教育相結合;遊戲化和課外學習、教學管理相結合;遊戲化和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相結合。
在具體應用前景上,他還提到了以下方式——小型教育遊戲應用仍然會很廣泛,適合應用到各種類型的課堂教學中;大型教育遊戲(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類遊戲)適合應用到研究性學習或者課外非正式學習活動中;模擬、仿真類和增強現實類教育遊戲適合應用到職業教育中;遊戲和移動學習、學習分析等技術相結合有廣闊前景,比如在平板課堂教學中應用教育遊戲,同時可以採取學習分析技術分析學生在遊戲中的學習過程,並給予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當然,如果想開發出能幫助學生學習的遊戲,需要把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教育成果跟遊戲設計結合起來。因為遊戲開發的難度,主要在如何能真的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
從學習角度
尚俊傑特別希望利用遊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像探究學習、項目學習、合作學習、翻轉學習等方式都值得去深究。
不過,在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包括MOOC、微課和翻轉課堂背後,實際上都隱含著一個前提:它們比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如果學生沒有較強的內在學習動機,再好的課程也沒有用,自主學習亦無法發生。
對比學習的需求和遊戲的核心教育價值,考慮到時代的變革和當代青少年的特點,顯然教育遊戲就具備了無比廣闊的想像空間,或許教育遊戲真的可以和移動學習、翻轉課堂、大數據等技術一起,重新塑造學習方式,提升學習的成效。
遊戲,讓學科育人落地課堂
金曉芳 / 浙江省特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研究院
在遊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金曉芳和團隊形成了一套遊戲課堂操作理念:鋪情境為鏈,串遊戲為珠,增進體驗,發展思維,培育情感,提高語文素養,讓學生遊有所樂,玩有所得。
打破學科邊界,開發跨學科、綜合性的教學遊戲
小學語文遊戲教學方式變革打破學科界限,從兒歌、律動等各類課中操開始,結合音樂、簡筆畫、節奏、競賽、晉級、闖關等多種遊戲元素,增進體驗,培育情感,提升語文學習效果。
1.音樂和遊戲的整合
比如為了鞏固低年級學生對拼音、生字詞的識記情況,設計了「小兔開門」識字遊戲。
目的:鞏固聲母、韻母、音節或生字詞。
準備:水果紙箱一隻(小兔的家),生字卡片。
方法:
生齊唱: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
師:誰來誰來把門開!
生1:我來開,我來開!從箱門摸出一張卡片,帶領大家讀。依次循環。
遊戲的活動性、愉悅性帶動了全體學生的認知需要、成就需要,在滿足識字教育功能同時滿足了自我實現功能。這就是遊戲教學打破學科界限,以點帶面的功效。遊戲教學中的音樂還可以配樂、律動、歌表演等形式融入閱讀、作文等遊戲,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2.兒歌與遊戲的整合
兒歌朗朗上口,由於低年級統編教材要求學生認識大量生字,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把生字編進兒歌裡,多次復現和誦讀,起到一定的效果。
例如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的童話故事《要下雨了》,通過小白兔和燕子、小魚、螞蟻的對話,告知下雨前的自然現象。
教學時,教師可以順著故事的情境,把兒歌融進學習的過程,師生合作,分步出現,最後出現整首兒歌,有序再現學習的過程:「燕子低飛要下雨,魚遊水面要下雨,螞蟻搬家要下雨,大自然,真奇妙!」。這樣的教學即復現了生字,又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了概括思維,還使得課堂動靜交替,做到有趣、有料、有效。
遊戲教學時編寫兒歌應把握四條原則:依託文本,凸顯情節,緊扣生字,琅琅上口。兒歌編寫要求不宜過於苛刻,能押韻最好,不能押韻也不強求,能凸顯學習過程,形成更有意義的信息組塊,受學生喜歡就好。
3.競賽和遊戲的整合
針對學生好勝的心理特徵,遊戲教學充分發揮競賽的作用。競賽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人際競賽,還包括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積分榜、排行榜、晉級闖關等。比如「爭當配音小演員」朗讀遊戲:
目的: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良好的語感。
準備:一幅圖或連幅圖(圖片、視頻等)
方法:
(1)圖文對應,引導學生對著插圖,爭當配音演員。
(2)計時2-5分鐘時間,先自己練讀相應語段或課文。
(3)互相挑戰,讀得好的站著,讀不好坐下去,看誰站到最後,誰就是最佳配音演員。
(4)可以集體比賽,也可以組際之間挑戰。
開展任何一個教學遊戲,教師都要學會激趣、逗趣,也就是通常說的「哄孩子」,哄不等於騙,但是你要想辦法,哄得科學、有效。此外,課堂可操作的十大遊戲元素:A.親和力;B.兒歌編用;C.音樂匹配;D.角色表演;E.肢體運動;F.簡筆畫能力;G.玩具實物設計;H.節奏把握;I .情境匹配;J. Frash、AR、VR等教育技術能力等,打破學科界限,解放學生和老師的手、腳、身體和大腦,教師和學生成為邊遊戲邊學習的合作共同體。
整合認知序和教材序,實施遊戲教學方式的改變
當前,課堂遊戲使用較多的有兩種方式:
1.嵌入式遊戲教學
嵌入式遊戲教學一般來說是基於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在教學過程的某個片段或某個環節,嵌入相關遊戲,以期突破重點、難點,提高學習效果。實踐中,嵌入式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方式,英語、數學、體育學科運用頗多。
2.融入式遊戲教學
融入式遊戲教學強調整體設計,在研究教材特點、重點、難點等基礎上,精準把握教學點,結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設計各類遊戲,把整節課設計成遊戲式的,強調情境的完整性、遊戲的適切性和長時段的沉浸性。具體操作分為以下三種方式。
循著學生需求,整合教學目標
《青蛙賣泥塘》是一篇童話故事,寫了青蛙賣泥塘給老牛、野鴨、蝴蝶等小動物,但是大家都沒有買,青蛙接受大家的意見,改造好泥塘這樣一個故事。本課主要教學任務是識字,正確而流利地讀課文,分角色表演並通過表演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
先看老牛和野鴨買泥塘時說的話,「這個水坑坑嘛,在裡面打打滾倒挺舒服。不過,要是周圍有些草就更好了」「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裡的水太少了」,有經驗的語文老師會發現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先說優點、好處,再說缺點和不足。對於二年級下冊學生來說,說話沒有問題,但如何表達讓人舒服,是語言值得著力發展之處,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點。
考慮到低年級識字任務重,教學重點和教材表達特點,結合學生認知匹配三種遊戲「故事情境識字」「課本劇表演」「遊戲式評價」等,整合確定遊戲教學目標:
(1)隨故事情節認識「賣、爛、坑」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喝」,會寫「賣、泉」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抓住各種動物角色,整體感知故事內容,能分角色演一演故事情節。
(3)聯繫上下文發現老牛和野鴨的語言表達特點,運用「不過……要是……」、「……就是……」等關聯詞開展訓練,培養人際交往能力。
(4)說一說青蛙不買泥塘的原因,知道青蛙是一個怎樣的人。
緊扣教材特點,融遊戲進教學
首先,遊戲教學「鋪情境為鏈」。整節課設計以青蛙的吆喝聲為線索,讓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吆喝體驗,掀起了青蛙賣泥塘的故事情境,貫穿全文。接著,遊戲教學「串遊戲為珠」。本課重點任務是「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教師以課本劇表演對接教學重點,緊扣教材表達特點,融遊戲進課堂。就學習句式表達角度,教師首先結合老牛的話,尋找表達特色,分四步實施。
(1)找出表達特色
師:最先被吸引來的是——老牛(張貼圖片)。老牛怎麼說的?(呈現句子)誰能來讀一讀?
(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老牛為什麼沒有買泥塘?)
生1:沒有草
生2:不滿意
師:老牛就這樣直接說理由不好嗎?
(出示後半句:「要是周圍有些草就更好了」)
師:你看,意思也表達清楚了!老牛除了提建議、說理由,還說了什麼?
(套紅呈現句子前半部分「這個水坑坑嘛,在裡邊打打滾倒挺舒服。)
生1:好的地方
生2:優點
生3:好處
師:如果你是小青蛙,你喜歡聽那句?
(學生紛紛表示喜歡聽老牛的話)
師:為什麼?
生1:這樣感覺好一點
生2:更有禮貌
生3:青蛙心裡好過一點
生4:更舒服一些
(出示重點詞語「挺舒服」,隨文認識生字「舒」「挺」)
(2)讀出理解,增進體驗
師:你能不能這樣來讀一讀?讓人感覺挺舒服。
(指名讀,指導朗讀的過程中關注「聲音」和「表情」)
生:(練讀,齊讀)
(3)課本劇表演,增進體驗(重點關注)
第一幕「青蛙和老牛」
第二幕「青蛙和野鴨」
(4)遊戲式評價,關注表演成效(邊觀察邊評價「聲音」和「表情」「動作」,都做到得三星,舉指頭示意)
從生字新詞學習的角度,教師適時穿插知識教學。青蛙聽了老牛的話,做了什麼?呈現「於是他就去採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圍的地上」這句話,學習新詞「採集」,結合會意字()認識生字,發現詞語表達規律,然後和盤託出文中這一類詞語「播撒、吆喝、遊泳」等,積累語言。
學生學習從「找」到「讀」再到「演」和「評」,層層深入,不斷增進學習體驗,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發展動作、形象、邏輯推理等思維水平。遊戲教學對準目標,鋪情境為鏈,串遊戲為珠,教師心中有預設,學生渾然不覺,模糊學習和遊戲的界限,收到了很好的語文學習效果。
教學評一體,鞏固學習效果
針對兩幕課本劇表演,教學時由扶到放,評價時也由表演技能的指導轉向語言知識的內化。第一幕表演關注表演技能,如「聲音」「語言」「動作」等,每項做到了加一顆星,都做到了加三顆星。教師引導全體學生觀看表演後,伸出手指頭開展星級評價,為下一輪表演打下基礎。
第二幕表演關注語言遷移和運用,提高評價要求,「你能不能像老牛一樣說?」除了舉手評價以外,教師還要求學生運用文中的語言表達方法。有的學生說:「某某同學演得好是好,不過,要是他的聲音再響一點就更好了!」「這個同學說的好是好,就是沒有表情!」學生慢慢地學著這些關聯詞語來評價,學習、評價、表演融為一體。
在整個課本劇表演過程中,語言的理解——積累——遷移——運用,一氣呵成,認知序和教材序得以完美統一。學生也初步培養了人際交往能力,學會怎麼樣舒服的和人說話,這和我們平常教育學生如何表達讓人舒服,怎麼學會與人交往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學科特點和育人的整合,遊戲教學自然而然地讓育人的功能落地在課堂。
遊戲教學的五個建議
姚鐵龍 / 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
「遊戲化教學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我們希望讓兒童站在課程的正中央,培養兒童成為『更自主(Y)、善思考(T)、會學習(L)』的數學學習者,讓兒童感受到學習數學也可以是甜的。」姚鐵龍表示。從2014年開始,一套「YTL數學遊戲課程」在姚鐵龍的深入研究下,越來越完整且豐富。
針對一線教對遊戲化教學的設計、開發、實施等難點,姚鐵龍總結了五條建議:
建議一:教學課程中可融入故事和角色扮演系統
故事元素賦予遊戲關聯性和意義,故事元素的應用,也並不複雜,對於具備豐富想像力的小學生而言,有趣的名字配上簡單的圖形就足以在他們的腦海裡構造出扣人心弦的故事。
例如《重複的奧秘》這一課,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故事:「在宇宙中的規則星球上,快樂地生活著一群可愛的恐龍,一隻恐龍媽媽生下了4枚恐龍蛋,它每天都十分期待著恐龍寶寶的出生,但是有一天,恐龍媽媽起床後,驚慌地發現它的4個恐龍寶寶不見了。原來是一隻邪惡的霸王龍偷了恐龍蛋,它為了阻止恐龍媽媽找回自己的寶寶,還設置了四道關卡,包括:規則天梯、規則道路、規則城門、百寶箱等,請同學們一一通過遊戲解救恐龍寶寶。」
建議二:在教學過程中可融入一些好玩的小遊戲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自己選用或製造一些遊戲,嵌入在教學當中。例如課前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玩這樣的小遊戲:要求學生說出字的顏色。該遊戲能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當然還可以嵌入一些自製的視頻遊戲,在此介紹2款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通用,且製作簡易的視頻遊戲,分類、配對。
遊戲一:分類遊戲
該遊戲選自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整理房間」,遊戲要求學生能按一定的標準對文具和衣物進行分類,養成有條理地整理物品的習慣。遊戲對應於教學上的分類概念知識,如數學學科素數(質數)、合數的區分,英語學科動詞、名詞、形容詞等詞性的分類,科學學科區別塑料、金屬、玻璃等材質。只要有明確概念分界的知識,都可以使用。
遊戲視頻二維碼
遊戲二:配對遊戲
該遊戲選自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買文具」,遊戲要求學生把幾元幾角幾分與用元作單位的小數表示進行配對。遊戲對於各學科設計的概念轉化問題,即傳統教學中所有的一一配對連線題,都能將知識嵌入遊戲機制,進行配對遊戲的改變,如數學單位的換算。
遊戲視頻二維碼
建議三:選擇一些合適的App遊戲
數學遊戲App成為了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都熱衷於研究和開發的一種數位化教學資源,逐漸被一線教師所認知,現有的數學遊戲App按數學遊戲中的敘事性的程度,可以分為「輕」遊戲和「重」遊戲。
輕遊戲更加注重遊戲的玩法,而重遊戲更注重遊戲的故事性,這就使得,「重」遊戲需要消耗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同時因為該類遊戲的敘事性較強,更適合於孩子自主學習,而「輕」遊戲玩完一關的時間較短,不會佔用太多時間,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和控制遊戲的使用時機。
結合自身的經驗,姚鐵龍梳理現有的數學遊戲App。
「輕」遊戲App
1.TodoMath
這是一款專為早期學習者在幼兒到2年級獨特設計的綜合型數學App,包含700多個數學遊戲,可讓孩子了解數學概念,建立對數字到幾何的信心。
圖2 《TodoMath》中的「運算」模塊
2.Zapzapmath School
這款針對5至12歲兒童的數學遊戲App,擁有180多款數學小遊戲,知識內容包含:加法、減法、乘法、分數、係數、形狀、坐標、測量、角度、時間。
遊戲:「對比奇兵」
3.MathTango
這是一款針對5-10歲兒童的數學遊戲App,其學習內容僅限於整數的加減乘除等學習內容。
4.Montessori數學集合
包含7款App的內容,分別是「蒙臺梭利:運算第一課」「Montessori Numberland」「蒙氏數學城」「蒙氏數學:大數加減」「蒙氏數學:乘法」「蒙臺梭利的幾何圖形學習」「Seven Academy 數到10」。該App面向的學習者是4-9歲的兒童,其學習內容包括:0到9的認識、認識2D和3D形狀、加法/減法/乘法、翻倍/減半、奇數/偶數、計數到1000。
《Montessori數學集合》內的數學教室
「重」遊戲App
1.洪恩數學
《洪恩數學》包含兩大學習模塊——麥斯的旅程和魔法師修煉場。麥斯的旅程學習模塊一共有10個主題場景,每個場景均有一個故事,學習者控制角色邊走邊打怪邊學習,將認數和加減法的學習與冒險故事深度融合,學習的沉浸感較強。
《洪恩數學》中麥斯的旅程
魔法師修煉場,包含數與量、數運算、幾何與空間、綜合思維四大知識板塊,涵蓋兒童基礎數學啟蒙教學的核心內容。魔法師修煉場中的數學遊戲沒有敘事性強的故事背景,更加注重遊戲的玩法。
《洪恩數學》中魔法師修煉場
2.小伴龍玩數學
該App針對2-8歲兒童進行系統化數學思維啟蒙,教學內容包括:數字與計算、單位與度量、圖形與空間、規律與邏輯、綜合化運用。
《小伴龍玩數學》刻度小鎮的學習內容
此外,針對數學遊戲App分類應用於課堂的基本要求,教師還應注意這4點:
(1)能滿足課堂的時間限制並易於操作;
(2)契合教學內容或者部分教學內容;
(3)明確教學遊戲App所應用的教學環節;
(4)數學遊戲App能夠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建議四:精心設計遊戲化自主學習活動
如何讓孩子在沒有老師監督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認真積極地解決問題呢?可以設置遊戲化自主學習活動,把枯燥的練習變成充滿未知的挑戰,也就是遊戲化學習。
例如,「幸運藍色」這款遊戲,首先設置若干個顏色不同的方格,每一個方格分別連結一道練習題。方格的數量可根據課堂實踐和要解決的問題數量為確定。然後,利用希沃課件的「蒙層」功能,將方格隱藏,要求學生找出所有藍色方塊。當然,目標顏色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學生更有參與感。
建議五:巧用遊戲化元素,注重遊戲化互動
1.遊戲設計中令人著迷的核心因素
通常來講,遊戲元素包括:目標、規則、競爭或合作、進度條、獎勵、反饋、音效、結果的不確定性。當教師嘗試遊戲化教學的時候,必須要了解遊戲元素和遊戲機制,學會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
2.目標是遊戲的決定性特徵之一
所謂目標,就是指在遊戲裡的追求,是要努力達到的具體成果。在很多人看來,遊戲和玩耍的區別就是沒有目標。例如,當你和小夥伴在公園任意的奔跑或爬樓梯玩耍,這不是遊戲,因為目標缺失,一旦有人說:「看誰先爬到頂上。」瞬間,玩耍時間到此為止,遊戲開始了。同樣的道理,我們教學時,在班上進行口算練習,如果是按部就班的出題答題,學生肯定索然無味。一旦老師說:「看誰能成為今天的『口算王者』!」答題活動立馬就變成了小遊戲。
3.獎勵是一切遊戲的重要特徵
獎勵是所有遊戲的重要元素,如徽章、積分等。獎勵的形式和大小也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6種獎勵:隨機獎勵、固定行為獎勵、收藏與收集、社交財富、滾動獎勵、突發獎勵。當然,為了增強互動性,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掌聲或鮮花等音效和圖片。
此外,倒計時、音效等遊戲元素,可讓遊戲氛圍立顯。當計時出現在屏幕上方並開始倒計時時(有時也正向計數),壓力上升,行動加快,遊戲氛圍就會提升,學生迫不及待地採取行動。
不要小看這些遊戲元素,他們不僅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還能使學生獲得成功後的滿足。同樣是答題,有時間、競爭、音效、反饋等遊戲元素加入,瞬間變得好玩起來。其實,當基於遊戲的思維和機制依託技術與教學設計過程整合到一起時,學生的學習就會真實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