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2020-12-05 騰訊網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其實從心理學上來講,我們可以利用一個效應——"鳥籠效應",來解決這個問題。

那什麼是"鳥籠效應"呢?

鳥籠效應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發現並提出的,事情源於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的一場賭約,前者表示,自己一定會讓好友在不久之後養一隻鳥,結果卡爾森根本不相信,因為自己根本沒有養鳥的想法。

不久後,詹姆斯在卡爾森的生日宴會上送給他了一個精美的鳥籠,從那以後只要去卡爾森家裡做客的朋友,都會問他籠子裡的鳥是啥時候死的。不管卡爾森如何辯解,大家都不相信他不養鳥。後來沒辦法,他真的買了一隻鳥回家去養。

通過這件事,詹姆斯發現了"鳥籠效應"。

當一個人偶然獲得的一件自己完全不想要的物品時,就會為了這個物品而繼續添加許多東西出來。

作為父母,可以巧妙運用這個鳥籠效應,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這些會促使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只要孩子產生了興趣,根本不用父母督促,就會積極主動的對事情進行學習和研究了。

那父母該如何巧妙運用"鳥籠效應"?

父母想要利用好鳥籠效應,首先要找到一個孩子學習方面的切入點,根據切入點來建立他跟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1、 建立孩子興趣點

許多孩子不願意主動學習,因為學習沒法給他們帶來樂趣。特別是像閱讀書籍,沒有像看動畫片的視覺效果那麼強烈,所以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對書籍的興趣。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買一些精美的書籍,或者在家裡建造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讀書角。這個讀書角,就是孩子的鳥籠,是建立孩子閱讀之間的第一個聯繫,能夠激發他對閱讀的興趣。

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各式各樣的動漫書,再把孩子的興趣從動漫書轉移到其他更有意義的書籍上面。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不自覺想要閱讀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注意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別操之過急,別催促孩子,否則會讓事情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

2、 給予孩子積極心理暗示

在用鳥籠效應為孩子建立學習閱讀的聯繫之後,父母也要耐心等候孩子興趣的產生,孩子的好奇心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因此如果孩子發現孩子對書本沒有興趣,這時可以助力一番,比如孩子不喜歡看書,那麼家長可以給他買來各種圖案美麗、顏色鮮豔的繪本,引發他們的興趣。

當孩子開始閱讀書籍的時候,就算每次不是很用心,只看了幾分鐘,這時家長也可以跟孩子說:寶寶真棒,閱讀的時間又延長了。讓孩子產生我很棒的心理暗示。父母的這種誇獎,就是這些孩子繼續閱讀的動力。

歡迎留言、評論和轉發!我是長脖子媽咪,家有兩寶,熱愛教育,請隨時交流,多多關注!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使兒童主動學習,才能真正愛上學習,「鳥籠效應」要恰到好處
    無論何時,當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年齡,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成績。大部分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頭腦聰明,學習態度積極,並且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實際上總是事與願違,許多孩子並不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樣積極。所以,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提高學習興趣,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呢?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回來家之後,我們不逼著他寫作業,他就永遠不會寫,只知道看動畫片,搶大人手機玩。都說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用霍森效應分析,曉偉父母的做法在心理學上是大錯特錯了,會嚴重阻礙孩子對學習的興趣。1霍桑效應分析孩子的行為和心理霍桑效應其實最早是起源於管理學的,應用於企業工廠管理方面。按照這個理論,如果孩子在學習時得到了家長的關注和認同,那麼他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和認真程度也會不斷提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如同曉偉家長一樣,很難讓他們對孩子說出認同的話,都是說教得多,誇獎的少。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導語:所有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學習"天才"。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所提升,給孩子報了各種的輔導班,想通過這種加強訓練的方式去引導孩子,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還有一些家長會積極輔導孩子作業。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生活上的孤獨群島不可怕,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不由自主的退縮。學習上孩子經常會被歸為「異類」,例如「差等生」,「熊孩子」等,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他和周邊的人不一樣,別說成績上了,連平常做人都不一定有別人好。
  • 奇點大學|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孩子上課時不認真聽講,注意力也時而不集中,該如何處理?首先請家長先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孩子不認真聽講表現為什麼行為?是在課上發呆、與同學聊天或者自己在玩等等。1.【意義】讓孩子上課注意力集中,強迫孩子是沒用的,畢竟家長不能在課堂上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A.要與孩子講明注意力集中的意義,認真聽講對他的好處。
  • 孩子做事總是分心?家長試試「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注意力
    到底是什麼原因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呢?1935年,美國心理學家從心理學和大腦發育的角度出發,針對兒童專注力不高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來一個重要的觀點:斯特魯普效應(Stroop effect)什麼是「斯特魯普效應」?在1935年的時候,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非常有趣的實驗。
  • 宅家期間,「孤島效應」正在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注意到了嗎?
    孩子陷入了「孤島效應」!一、什麼是」孤島效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在家學習拖拉是態度消極的問題,只要教育批評、端正學習態度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的「孤島效應」來解釋。為什麼年齡大一點的孩子或者成人沒有那麼容易受到「孤島效應」的影響,或者更容易走出「孤島效應」呢?因為大人擁有更加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並且能夠進行自我疏導。因此,加強心理承受能力非常重要。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鄰居尚奶奶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而且他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通常是小區裡所有新手媽媽學習的對象。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
  • 這麼學英語不如不學,99%家長在浪費孩子生命!
    汪老師分析:現在兒童學習外語,基本上都是用國內成年人學英語的方法,背單詞,背句子。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讓兒童去學習外語,會令孩子們感到疲憊不堪,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緒。 「家長們強迫孩子反覆看、聽、說、寫、背英語是「愚蠢的摧殘行為」。
  • 巧用「馬蠅效應」,讓孩子越來越自律,家長少操心
    第三:父母插手過多父母大多都是比較勤快,屬於是行動派,看著自己的孩子做起事情來拖拖拉拉的,有時就會忍不住幫著孩子做事。而且這些家長大多在幫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沒有分寸,什麼事情都包攬過來,最後導致的就是孩子得不到一定成長,變得更加的不自律。雖說孩子自律性差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情,但也不是說沒有辦法。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解決不了就把難題放在那裡,也不去向別人討教,如此一來,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只會被積攢得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孩子學習成績直線下降。家長要做到勞逸結合,不要讓孩子一直不停的學習,或者也可以幫助網絡這個現代化的工具讓孩子能有更多與其他同齡人相處交流的機會,讓孩子明白不僅僅是自己在遭遇孤島效應,只要他們能夠攜手對抗,一定能夠將這個惹人煩的情緒魔王給打敗。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後來小喬發現,孩子不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在性格或者素質參差不齊而變得不被人接受,而是因為太自我。觀察中小喬了解到,孩子經常說別人太矮了,以後長大了沒有什麼用,而且不容易被人喜歡,瘦瘦小小的像營養不良一樣,是家裡人不給吃飯的嘛。類似的話在小喬聽起來都非常刺耳,更別說其他的孩子。小喬也曾提醒過孩子,凡事要將心比心,不能用那些惡言惡語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禮貌。
  • 父母巧用「蔡格尼克效應」,給孩子制定合理目標,學習輕鬆完成
    孩子害怕失敗。很多家長給孩子制定了很多規劃、學習計劃,如上補習班、安排藝術班培訓等等,但是為什麼孩子並沒有發展成你想要的?因為孩子害怕達不到心中的要求,或是家長要求,或是對自己的要求,害怕變成心理負擔,所以就變成一種壓力。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有時候強制孩子不讓玩,孩子就越愛玩,經常用幫助家裡做家務的事情來換取玩遊戲的時間。相信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根本不陌生,孩子各種撒潑滾打要手機玩的手段已經讓父母見怪不怪了。可是為何很多孩子會出現"網癮"這一現象?
  • 孩子學習很認真卻總考不好?平衡動機,用多元思維擺脫詹森效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讓家長行走在只想贏不願輸的單行道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家長不惜"一擲千金",從飲食、興趣到學習,從用度、培訓到補習,對孩子進行全方位「包裝」。殊不知,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但過度的關愛,就會演變成孩子的負擔和壓力。②來自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