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2021-01-07 崔氏育兒堂VIP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父母抱怨孩子沒有上進心,做事情消極怠慢,十分地懶散。而面對孩子的懶散狀態,中國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吼孩子、罵孩子,想要把孩子給罵醒,做事情能夠積極主動一點兒。

但是,結果並不是如此,孩子只會越來越沒有動力,麻痺自我。

-引言

01案例

前不久,在朋友聚會上,朋友把自家孩子一頓抱怨。朋友說:我家孩子已經懶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據老師反映,在學校裡天天都是聽天書,要不然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

回來家之後,我們不逼著他寫作業,他就永遠不會寫,只知道看動畫片,搶大人手機玩。都說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

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02具體分析下,孩子沒有上進心和動力的3大原因

1.父母太過於溺愛孩子,抹殺孩子的動力

現在的父母大多數都特別心疼孩子,溺愛孩子,孩子要啥給啥,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特別好的,甚至孩子的吃、穿、用都是父母或者專職保姆一手操辦。

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喜歡坐享其成的感覺,吃喝用都不愁,他們就會喪失了前行的動力,自然而然就變得頹敗,沒有上進心。

2.孩子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沒有珍惜時間的意識

作為大人,自然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知道生命的短暫。然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熟知一些強調時間重要性的句子,比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等等。

但也僅僅停留於口頭,不能內化於心,自然而然就不能很好地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也沒有珍惜時間的強烈意識,做任何事情都是慢慢悠悠,得過且過。

或者說不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很難避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對於舒適圈的突破,一直是個難題。

3.孩子自制力不強,自律意識很差

除此之外,孩子的自制力也會影響孩子的上進心。因為自制能力不強,沒有自律意識,他們才會表現得像無頭蒼蠅一般,做事情沒有目標和動力。

03為什麼說,父母可以運用馬蠅效應?

馬蠅效應來源於林肯和其兄弟的一段對話。他家裡有一匹馬,不管怎麼鞭打,或者拿飼料誘之以利,這馬都是懶洋洋的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突然開始狂奔,仔細一查才發現,原來馬身上有一隻很大的馬蠅。

因為馬身上有馬蠅的叮咬,讓它們很難受,所以它們才能夠一直奔跑,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由此可以看出來,馬蠅的叮咬是馬前行的動力,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而言,父母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就是孩子前進的動力,過度地舒適安逸只會讓孩子廢掉。正如溫水煮青蛙一樣。

當然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家長應當合理施加壓力而不是想著打垮孩子。過重的負擔只會讓孩子直接放棄和崩潰。

04既然如此,父母如何具體利用馬蠅效應?

1.父母合理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徵,給孩子制定規則

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徵,作為父母,要學會合理地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徵,分階段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有適當的壓力,能夠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

2.利用懲罰手段,讓孩子自己承受沒有完成任務的後果

父母的溺愛和縱容是孩子變得懶散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存在僥倖心理:不管我怎麼做,爸爸媽媽都不會打我,我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這種僥倖心理就是他們沒有動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父母要合理地利用懲罰手段,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買單,沒有完成任務就要受到懲罰,由此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3.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提的期望過高,就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越來越沒有底氣和信心。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制定適當可行的目標,讓孩子在完成每個小目標的同時建立自我成就感和效能感,越來越有學習的積極性。

4.觀察孩子,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不對,也會讓孩子沒有上進心,因為努力了也沒有取得回報。因此,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然後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同時,父母要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不要讓孩子因為沒壓力而無動力,也不要讓孩子因為壓力過度而出現心理問題。

05小崔說事

孩子沒有上進心,光靠父母的催促和吼罵是沒有用的。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適當的壓力,自覺迸發出潛在的動力。如果你也在面臨孩子沒有上進心的難題,不妨試試馬蠅效應,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什麼是"馬蠅效應"? 簡單來說,馬蠅效應就是說由於蒼蠅的叮咬使得馬持續地飛快地跑。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一個原理。所以我們要和孩子制定一個計劃,堅持培養這種自律的好習慣。只要孩子堅持一段時間,我們和孩子的目標就會達到了。因為當孩子已經適應這種自律節奏的時候,他們會非常享受,此時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如何運用"馬蠅效應",讓孩子跳出舒適圈,真正做到積極進取呢?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特別是在學習和生活中,孩子也容易越來越退步。即使後來父母訓斥他們,明確告訴他們"如果現在不好好學習,可能會生活在話語的最底層",他們也無動於衷,這時可能會有人說"父母對他付出了那麼多,卻從來沒有任何收穫",甚至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這樣,覺得很心疼。要改變這種思維,首先要從孩子自身的原因入手,找出他們缺乏主動性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沒有上進心?他天生就是這樣嗎?
  • 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馬蠅效應」了解下,孩子越來越優秀
    悅悅的兒子正在上三年級,這本應該是一個自覺的年紀,但是每每到孩子該寫作業時,悅悅就感到很頭疼。平時,孩子放學後,悅悅會允許他看會兒電視,吃完晚飯再開始寫作業。但是幾乎每一次,孩子在吃完飯後都要重新打開電視,美名其曰"消食",其實就是不想去寫作業。等悅悅收拾好碗筷重新催促孩子時,時間又被浪費掉了一大半。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家長看到這種情況不免要大發雷霆,呵責孩子趕緊去寫作業。結果孩子常常是表面上應和身子卻不動。直到家長過來把他揍一頓,拎起來丟到書桌旁,他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開始寫作業。相信很多家長都不免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呢?其實棍棒教育是種傷害,不妨了解一下「馬蠅效應」,巧用科學方法,培養孩子變自律。為什麼孩子懶散不上進?
  • 巧用「馬蠅效應」,讓孩子越來越自律,家長少操心
    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像開掛一樣,什麼事情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都能自覺地起床,穿衣洗漱,然後上學認真學習,回到家也不用自己在後面一直催著他做作業。不過大部分的孩子自律性都是比較差的。小妞是個小女孩,剛上小學,可千萬別看她只是一個小女孩,只要玩起來,就是一個瘋丫頭。讓她母親頗為無奈的是,小妞經常不需要別人陪她玩,自己一個人玩照樣能夠玩得很嗨。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面,很多家長發現,他們的子女普遍都會有一個毛病,那就是自律性差。孩子們在生活中或者學習上面,往往都是缺乏積極性和求知慾的。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心理學:遇到沒責任的男人,女人不妨用「馬蠅效應」來治他
    ,叫「馬蠅效應」。大意說的是,那些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了馬蠅叮咬,它也會變得精神抖擻起來,開始飛速的向前奔跑。 說到「馬蠅效應」,其實有這樣一個故事不妨先講給大家聽聽。 話說林肯在年少的時候,和他的哥哥在老家的一個農場裡幹活犁地,林肯負責吆喝馬,他的哥哥扶犁,而那匹馬卻很懶,總是慢騰騰的,走走停停。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山哥聊情感】心理學:遇到沒責任的男人,女人不妨用「馬蠅效應...
    ,叫「馬蠅效應」。大意說的是,那些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了馬蠅叮咬,它也會變得精神抖擻起來,開始飛速的向前奔跑。 說到「馬蠅效應」,其實有這樣一個故事不妨先講給大家聽聽。 話說林肯在年少的時候,和他的哥哥在老家的一個農場裡幹活犁地,林肯負責吆喝馬,他的哥哥扶犁,而那匹馬卻很懶,總是慢騰騰的,走走停停。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小布媽媽感到非常的頭疼,怕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遇見困難就退縮的人,但是卻又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了。其實小布媽媽是沒有明白小布真正不敢去嘗試的原因,小布其實正是受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遲遲不肯再次進行嘗試。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只是有時會被家長們忽略掉。一、什麼是"焦點效應"?
  • 孩子在學習上有懶惰性,缺乏危機感,可利用青蛙效應來破解
    某天,有位一些家長和我聊天,她講:「我的孩子很聰明,可就是在學習上特別懶惰,真怕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前途。」在聽這位家長說話的時候,我認真觀察她,發現她對孩子的未來有著很強的心理危機感,同時那種焦慮情緒會不時從話語中瀰漫開來。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除了作業,在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林林都是指望著父母來幫他,每次父母想要讓他獨立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林林就會特別的抗拒,說什麼都不答應。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
  • 孩子關鍵時刻總是表現失利?了解詹森效應,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現在孩子學習唱歌也有三四年了,在老師的培養下孩子變得非常優秀。可是在最近一次孩子爺爺過生日的時候,張女士本想讓孩子在爺爺的生日當天奉獻一首歌,可沒想到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居然掉鏈子了。不僅時常出現走音的狀況,最後唱到高音部分還破音了!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撩男人,巧用「馬蠅效應」,讓他放不下你
    相遇容易,想要打開對方的心扉,將緣分把握住,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有的朋友,懷著忐忑的心態,表達內心的情愫,結果迎來的只是對方冷漠的表情;當然,表白可能會面臨失敗,但是如果選擇不表白,那麼緣分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一份感情面前,男生多半可以大膽展開追求,毫無顧忌地追尋想要的愛情。
  • 皮格馬利翁效應:多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孩子終會長成你喜歡的模樣
    其實,孩子需要鼓勵,若是因為孩子表現稍微比同齡人遲緩,就給她下結論,說她「笨」,這會讓她更難以進步。心理學有個期望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所願即所得。指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孩子往往在鼓勵下,能有意想不到的進步,但很多家長經常疏忽。我有一個小侄女,記憶力明顯差於其他孩子,她媽媽要訓練她背古詩時,我覺得好難。但她媽媽依然堅持,在背誦的時候,她總是誇她:「寶寶能記得住,真棒!」「寶寶好樣的,再來一首。」
  • 巧用「馬蠅效應」,讓他放不下你
    相遇容易,想要打開對方的心扉,將緣分把握住,卻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有的朋友,懷著忐忑的心態,表達內心的情愫,結果迎來的只是對方冷漠的表情;當然,表白可能會面臨失敗,但是如果選擇不表白,那麼緣分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 一份感情面前,男生多半可以大膽展開追求,毫無顧忌地追尋想要的愛情。
  • 適當壓力能帶來五大好處
    原標題:適當壓力能帶來五大好處   我們每天都在強調生活放輕鬆,太多壓力對身體不好……可諷刺的是,我們強調越多壓力反而更大。有壓力、感到緊張並不一定就是壞事,畢竟,人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本身是防護性質的,而非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