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父母抱怨孩子沒有上進心,做事情消極怠慢,十分地懶散。而面對孩子的懶散狀態,中國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吼孩子、罵孩子,想要把孩子給罵醒,做事情能夠積極主動一點兒。
但是,結果並不是如此,孩子只會越來越沒有動力,麻痺自我。
-引言
01案例
前不久,在朋友聚會上,朋友把自家孩子一頓抱怨。朋友說:我家孩子已經懶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據老師反映,在學校裡天天都是聽天書,要不然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
回來家之後,我們不逼著他寫作業,他就永遠不會寫,只知道看動畫片,搶大人手機玩。都說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
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02具體分析下,孩子沒有上進心和動力的3大原因
1.父母太過於溺愛孩子,抹殺孩子的動力
現在的父母大多數都特別心疼孩子,溺愛孩子,孩子要啥給啥,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特別好的,甚至孩子的吃、穿、用都是父母或者專職保姆一手操辦。
這樣的話,孩子就會喜歡坐享其成的感覺,吃喝用都不愁,他們就會喪失了前行的動力,自然而然就變得頹敗,沒有上進心。
2.孩子不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沒有珍惜時間的意識
作為大人,自然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知道生命的短暫。然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可能熟知一些強調時間重要性的句子,比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等等。
但也僅僅停留於口頭,不能內化於心,自然而然就不能很好地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也沒有珍惜時間的強烈意識,做任何事情都是慢慢悠悠,得過且過。
或者說不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很難避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對於舒適圈的突破,一直是個難題。
3.孩子自制力不強,自律意識很差
除此之外,孩子的自制力也會影響孩子的上進心。因為自制能力不強,沒有自律意識,他們才會表現得像無頭蒼蠅一般,做事情沒有目標和動力。
03為什麼說,父母可以運用馬蠅效應?
馬蠅效應來源於林肯和其兄弟的一段對話。他家裡有一匹馬,不管怎麼鞭打,或者拿飼料誘之以利,這馬都是懶洋洋的不為所動,直到有一天突然開始狂奔,仔細一查才發現,原來馬身上有一隻很大的馬蠅。
因為馬身上有馬蠅的叮咬,讓它們很難受,所以它們才能夠一直奔跑,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由此可以看出來,馬蠅的叮咬是馬前行的動力,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而言,父母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就是孩子前進的動力,過度地舒適安逸只會讓孩子廢掉。正如溫水煮青蛙一樣。
當然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家長應當合理施加壓力而不是想著打垮孩子。過重的負擔只會讓孩子直接放棄和崩潰。
04既然如此,父母如何具體利用馬蠅效應?
1.父母合理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徵,給孩子制定規則
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徵,作為父母,要學會合理地分析孩子的心理特徵,分階段給孩子制定規則,讓孩子有適當的壓力,能夠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
2.利用懲罰手段,讓孩子自己承受沒有完成任務的後果
父母的溺愛和縱容是孩子變得懶散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存在僥倖心理:不管我怎麼做,爸爸媽媽都不會打我,我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這種僥倖心理就是他們沒有動力的原因之一。
因此,父母要合理地利用懲罰手段,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買單,沒有完成任務就要受到懲罰,由此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3.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
有的時候,父母對孩子提的期望過高,就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越來越沒有底氣和信心。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制定適當可行的目標,讓孩子在完成每個小目標的同時建立自我成就感和效能感,越來越有學習的積極性。
4.觀察孩子,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不對,也會讓孩子沒有上進心,因為努力了也沒有取得回報。因此,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然後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
同時,父母要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不要讓孩子因為沒壓力而無動力,也不要讓孩子因為壓力過度而出現心理問題。
05小崔說事
孩子沒有上進心,光靠父母的催促和吼罵是沒有用的。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感受到適當的壓力,自覺迸發出潛在的動力。如果你也在面臨孩子沒有上進心的難題,不妨試試馬蠅效應,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