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習上有懶惰性,缺乏危機感,可利用青蛙效應來破解

2021-01-08 寒石冷月

某天,有位一些家長和我聊天,她講:「我的孩子很聰明,可就是在學習上特別懶惰,真怕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前途。」

在聽這位家長說話的時候,我認真觀察她,發現她對孩子的未來有著很強的心理危機感,同時那種焦慮情緒會不時從話語中瀰漫開來。

有相似感受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如果去分析其共同特徵,主要有這幾條:

1、試圖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媽媽們任勞任怨做著保姆。

2、努力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哪怕是花重金買學區房。

3、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學業上,很少從育人角度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與學習技能。

4、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只要看到孩子玩的時間多,就會內心不安。

5、當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時,家長情緒就會很糟糕,有時會向孩子發火。

可當我們去觀察帶有焦慮與危機感家長的孩子時,我們又會發現截然不同的場景,大部分孩子絲毫不會察覺父母內心的苦楚,相反還會反感他們總是盯著學習,總是過度關注他們的成績。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兩個對立面,一面是家長想介入對孩子學業的幹涉,另一面是孩子不想父母參與其中。

最終,家長們會發現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家長越是過於操心孩子的學業,孩子越加變的懶惰;家長越是危機感十足,孩子越是對自己的學業持所謂的態度。

為何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今天寒石冷月就結合「青蛙效應」心理學現象來給你進行分析,而後再給你一些建議,或許能夠解你的燃眉之急。

一、「青蛙效應」實驗現象。

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會觸電般立即竄出水面。而如果把青蛙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慢慢加熱,結果發現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並沒有躍出水面,而是被活活煮熟了。有試驗者想知道在多高的溫度下,才能讓青蛙有逃生的意識,通過反覆實驗,最終發現青蛙可耐受的臨界溫度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超過這個溫度,青蛙就失去一躍而起的能力。

二、結合孩子在學業中的懶惰性和缺乏危機感,解讀「青蛙效應」。

1、孩子對學習動機的反映。

當問孩子:「你每天去上學,是給爸爸媽媽學,還是給老師學啊?」

有的孩子回答:「給我自己學習。」

有的孩子則回答:「給爸爸媽媽和老師學。」

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你聽聽下面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有答案了。

如有的家長就會經常說:「別玩了,趕快給我寫作業去。」「瞧瞧,你這次考的成績,你就給我考這點分數?」

同樣,有的老師也會這樣說:「這次期末考試,我們成績很不理想,我費盡所有精力,你們就給我考出這樣的成績,我真是失望啊。」

如果家長和老師們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不停地強調孩子為你而學,保證孩子在學習上的動機就會出問題。結合「青蛙效應」來理解,就如同你人為給孩子放置了一盆溫水,孩子長年在這盆學業的溫水中感受著為你而學的氛圍。

2、孩子在學習中的懶惰由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在他們思想意識中只有兩件事,一件是學習,另一件是玩兒,而基本生活技能或勞務勞動都不參與,慢慢就會傾向於喜歡玩兒而不喜歡學習。對於玩兒來說,完全沒有壓力,屬於純粹放鬆性的娛樂活動,但是學習不行,有作業要求,有考試成績,還有排名評比,甚至由於沒有經常性體力勞動鍛鍊而感覺學習累等。當孩子感覺學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在約束著時,就會選擇逃避,繼而把注意力放在玩上面。

結合「青蛙效應」來理解,當一個孩子缺乏勞動鍛鍊,缺少生活基本技能學習,長期生活在安逸享受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時,他們就如同進入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很享受父母所提供的安逸的生活。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生活環境一直如此,再加上有溺愛與縱容,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完全缺少了上進的動力。

有些孩子儘管在學習上被家長或老師批評了,但是由於學習動機是為他們而學,往往並不能觸動孩子們在學業上的自尊和上進。同時由於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孩子們缺少了突破自我的動力。就如有些家長經常說:「我們這代人苦吃的足夠多了,絕不能再讓孩子重複我們吃過的苦,我要給他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也恰是這樣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孩子為改變自己未來命運而努力學習的動機。

3、家長對孩子學業的危機感和焦慮情緒,孩子理解和接受不了。

對於已經習慣於每天養尊處優的孩子們來說,只要學習動機出現問題,很容易把學習當成是一種形式來對待。看似每天都去學校上學,但是孩子坐在教室裡心思卻不在學習上。這樣一來,就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學習的專注力,成績自然上不去。

當家長為孩子不斷下滑的成績和糟糕的學習態度而有危機感時,很容易對孩子產生心理不滿,可是儘管這樣,孩子往往不會錯誤地理解父母對他的態度,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用更叛逆的行為來應對父母的態度。

如果家長想用批評或責罰手段試圖刺激孩子,讓孩子產生學習動力時,實際上你的刺激完全起不到多大作用,用「青蛙效應」來解釋,就是你長期讓孩子在溫水中浸潤,你的有限刺激已經無法讓孩子自尊心發揮作用。

三、利用「青蛙效應」,來改變孩子懶惰性,需家長從育人層面深入。

1、家長需從重視培養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做起,從而改變孩子生活態度。

既然家長朋友們清楚「青蛙效應」本質是過於安逸的環境讓孩子缺少了上進心,那不妨從重視培養孩子生活獨立能力著手。如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中來鍛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在很多學業優秀的孩子身上,都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因為家長們不會代替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當孩子經常性做家務時,反而有助於他們願意動手、動腳、動眼和動腦。而這些恰有助於孩子在學習上面發揮主觀能動性。

當孩子經常參與家務勞動時,家長要適時肯定、鼓勵與讚美孩子的付出,這會讓孩子擁有成就感,繼而更願意積極參與。當孩子喜歡做家務並長期參與時,他們的生活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積極。而學習態度也恰是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只要家長掌握這些,相信你不會再忽略培養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學習,而這正是改變孩子學習懶惰的根本所在。

2、家長要改變心態,適當給孩子製造一些學業上的心理危機感。

最近幾天,有一條新聞上了熱搜,在某高中上晚自習時,老師讓全班同學從教室裡出來,站在走廊裡觀看學校對面建築工地上工人施工。當時天氣非常寒冷,當同學們看到工人們不懼嚴寒加班工作時,內心都受到了觸動。而老師只稍做引導,就給同學們製造了學業上的心理危機感,如果你們再在不努力,將來極有可能像這些工人一樣,因為學歷低,為了生存,只能多吃苦。

對於家長來說,真正擁有心理危機感的主體不應該是你,而應該是孩子。因為孩子只有清楚是為自己而學習,是為了將來走向社會能有很強的競爭力,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才會從現在開始發奮圖強。雖然改變心態有難度,但是家長們必須要下功夫去做改變。因為你的心態決定著你對孩子教育和培養的方式。

3、做有原則與底線的家長,要重視家規建設,構建孩子內心秩序感。

縱觀那些懶惰性很強的孩子,往往都是從小到大都被父母或家中老人溺愛與縱容所致,這本身並不難理解,當大人們習慣於侍候孩子,為他們提供最優越的生活條件時,孩子們自然就習慣於享受了,就如同在溫水中的青蛙一樣。

想改變孩子的懶惰心理,家長必須要徹底克服育兒觀念,從育人層面出發,你必須要有育兒的高度責任感,清楚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獨立能力,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好孩子,才能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意識。如此說來,家長必須要有原則與底線,不該你包辦代替時,絕不能伸手替孩子去做本應該他們自己去做的事。

當然,想讓孩子從懶惰中走出來,還需要重視家庭規則的構建,可別小看家規,好的家規可以成為孩子行動的指南。在一次家長會上,班主任讓一位優秀生的家長分享經驗,家長只短短說了幾句話,她說:「在我們家裡,特別重視家規建設,很好地落實了兩條內容,一是不勞者,不得食;二是今日事,今日畢。」

結束語:結合心理學現象「青蛙效應」的解讀,相信聰明的家長一定會領悟到一個道理,當我們處心積慮為孩子營造過於安逸的物質生活環境時,還必須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如果孩子的思想品質得不到很好培養,肯定會讓孩子在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中學會懶惰。由此說來,家長必須要改變育兒觀念,絕不能再不能整天無端焦慮,而是應加強家庭教育知識學習,理清你的育人綱目,切實做好落實工作。

相關焦點

  •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其實不難理解家長們想要孩子好的那顆心,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反倒可能與他們的初心南轅北。父母的過分關愛對孩子成長的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會顯露出弊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青蛙效應」。父母必須要了解「青蛙效應」青蛙效應可以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理解,就是「溫水煮青蛙」,如果一開始就把青蛙放到熱水裡,他們就會立刻受到刺激而跳出來,而如果一開始把青蛙放在冷水裡,將水慢慢加熱,青蛙習慣了這個環境反而不會逃跑。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去自控力。父母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失去自控力1.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們缺乏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什麼事情都指望著父母來幫忙。林林每天晚上回到家後,他都要父母陪在身邊教他做作業。如果哪天父母不在身邊了,他就會特別的不自信,可能作業遲遲沒有辦法做完,林林覺得作業都太難了,如果沒有父母幫忙的話嗎,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 在青蛙效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都是溫室的花朵,將一步步走向深淵
    那麼孩子的這些表現,其實正是「青蛙效應」帶來的。 但是當水溫到了沸騰狀態時,青蛙即使已經察覺出了不適感,但因為它已經喪失了,可以跳出沸水的力氣,導致它最後在沸水中死亡,這就是非常典型的青蛙效應。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在青蛙效應下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但很多家長對此卻從未重視過,甚至不知道自己孩子的一些表現,其實正是受到青蛙效應影響導致的。
  • 2022國考申論文章寫作技巧: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青蛙效應
    論點:居安思危,保持危機意識 應用舉例 青蛙效應強調的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願意安然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這種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等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青蛙一樣只能坐以待斃。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有危機意識是我們應該從中領悟的。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而這種自閉的性格特徵也會讓孩子在學習提升這方面遭受到不少的阻礙,比如說遇到學習上的難題,習慣性的想要靠自己去解決。解決不了就把難題放在那裡,也不去向別人討教,如此一來,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只會被積攢得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孩子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生活上的孤獨群島不可怕,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不由自主的退縮。學習上孩子經常會被歸為「異類」,例如「差等生」,「熊孩子」等,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他和周邊的人不一樣,別說成績上了,連平常做人都不一定有別人好。
  • 原來這就是「青蛙效應」(值得一看)
    現在我們先來聊聊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特別是今年尤為突出,更需要重視的「危機意識」。1「青蛙效應」今年為什麼特殊,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總以為隨著溫度升高,病毒能被徹底扼殺,沒想到,冰凍食品讓狡猾的病毒有機可趁,頻頻惹人揪心。雖然有了開年的經驗,一切都好了很多。
  • 職場中的「青蛙效應」,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小薇在公司做得風生水起,覺得自己是來工作而非找朋友的,所以她並不是很在意這個。因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小薇很快被提升為客戶經理。剛上任不久,小薇就需要去組織一次大型的酒會,這是領導對她的信任,希望她能藉此機會接觸到更多新客戶,鞏固老客戶,為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益。小薇對業務是非常熟練,但是對這種酒會卻很是缺乏經驗。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引言01案例前不久,在朋友聚會上,朋友把自家孩子一頓抱怨。朋友說:我家孩子已經懶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了。據老師反映,在學校裡天天都是聽天書,要不然就是趴在桌子上睡覺。都說吃不了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 「青蛙效應」啟示錄
    文:清說01你知道」青蛙效應「嗎?19世紀末,心理學家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立即跳了出來。隨後,人們又把它放在盛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用小火慢慢地加熱。雖然青蛙能夠感知到水裡溫度的變化,卻因為惰性沒有往外跳。但是,等到水溫已讓它難以忍受,想要趕緊跳出來的時候。
  • 鯰魚效應|生於憂患,學會防患於未然,不做活在溫水裡的青蛙
    或許會像一隻活在溫水裡的青蛙,等意識到時,一切都晚了。明白鯰魚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記住壓力才是自己的動力。01.什麼是鯰魚效應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關於沙丁魚的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捕魚為生的挪威人在深海發現了大量的沙丁魚,因為沙丁魚肉質鮮美,能賣上非常好的價錢,漁夫們開始捕撈,但由於沙丁魚的習性,在還沒有運上岸的時候,由於缺氧,就開始口吐白沫了。死去的沙丁魚價值會大大的折扣,人們很懊惱,但有一個漁夫,他捕撈的沙丁魚都能活著上岸,人們很納悶,因為他們的裝備都是一樣的,但人們也只有乾瞪眼。過了不久,他就成為了百萬富翁。
  •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避免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讓孩子越學越煩躁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內心會更加孤獨,面對學習和生活也會感到厭煩和壓力。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當孩子長期適應了多人學習狀態,現在突然在封閉環境,每天面對只有自己時,就會有一種不適應感。這種不適應就是一種孤島效應表現,在不適應中會感到學習疲憊、無趣常常會出現厭惡感,最後對學習有一種焦慮狀。平時學習都是大家一起學,孩子能夠感知自己學習進度以及別人學習狀態,因此來激勵自己。
  • 心力訓練: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天然樂觀,而是擁有強烈的危機感
    01危機感能讓我們更深切感受環境變化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懂得察覺環境的變化。要記住一句話,適者生存。發展好的人,是懂得適應環境的人,他們能夠察覺環境的變化,甚至能提前看到環境的變化。
  • 危機感真是個好東西,希望你我都能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應該是我們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我們也都耳熟能詳。待在溫水裡面的青蛙,就像處在安逸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看似擁有自己的舒適圈,但其實那些讓人享受沉迷的東西,背後很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危機。而當危機到來前,也不會提前敲敲門,禮貌地告訴你:「你好,我叫危機,我馬上就要來了,做好準備防範我哦。」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其實想要改變孩子的磨蹭作風,家長可以通過「吃青蛙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徹底改變磨蹭的現象。王女士在當媽之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哥哥在管教兒子的時候大發雷霆,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她時常勸哥哥教育孩子要溫柔一些,沒想到哥哥卻笑話她什麼也不懂,以後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 心理學:孩子遵從「青蛙效應」,打破舒適圈才能有爆發力
    文|柔媽01當前有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因此許多父母會特別疼愛孩子,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但實際上這只會使孩子過分依賴父母。孩子每天生活在舒適圈裡,有一天離開舒適圈,就會不適應。家長要適當地讓孩子離開舒適圈,成長起來。案例:王女士,是一個非常喜歡寵愛孩子的人,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她覺得作為母親,她應該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不僅給孩子們最好的衣服,給孩子們最好的食物。一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很多,但她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是這樣。在孩子六歲時,王女士漸漸發現了孩子有很多缺點。孩子總是喜歡依靠父母。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父母巧用「蔡格尼克效應」,給孩子制定合理目標,學習輕鬆完成
    導致很多孩子補習班參加得並不少,成績卻看不見提升,舞蹈班兒上了好幾節課,卻依舊練不好基本功。孩子太專注於未完成的事情。孩子把過多的精力集中在沒有完成的事情上,而不是已經完成的事情上,所以加劇了心裡的壓力上升。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安慰劑效應最初是原於醫學研究領域,科學家發現當患者使用某種特效藥時能夠極大地減輕痛苦,於是便從心裡慢慢對這種藥產生心理依賴,而當醫生為了防止患者藥物成癮,於是便悄悄給替換另一種無副作用的藥,可患者用藥後所產生的反映竟然沒有異樣,後來心理學家發現安慰劑效應原來是心理暗示在發揮著作用,這種心理暗示既有積極的暗示,也有消極的心理暗示。
  • 營銷拆解:轉化率飆升,沉錨效應的利用案例和破解方法
    沉錨效應又叫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判斷的時候,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那我們要如何利用錨定效應,來實現轉化率的提升。在不少人眼裡,營銷乍一看像一門玄學,跟變魔術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