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表姐和我說她孩子經常問一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該幹嘛?」一聽這話我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聽完表姐解釋我明白,原來是孩子爺爺奶奶把他的生活安排得太明白了。孩子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玩玩具、幾點看書,大人都給一手安排好了,孩子只需要聽大人的話去做就行。於是當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閒時間時,竟不知該幹嘛好,只有問媽媽「接下來該幹嘛?」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個對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們理所應當更想享受當下的快樂,但是很多家長受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觀念的影響,熱衷於幫孩子規劃成長路線,甚至具體到每天該學點什麼,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當需要他們給自己做主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其實不難理解家長們想要孩子好的那顆心,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反倒可能與他們的初心南轅北。父母的過分關愛對孩子成長的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會顯露出弊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青蛙效應」。
父母必須要了解「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可以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理解,就是「溫水煮青蛙」,如果一開始就把青蛙放到熱水裡,他們就會立刻受到刺激而跳出來,而如果一開始把青蛙放在冷水裡,將水慢慢加熱,青蛙習慣了這個環境反而不會逃跑。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去自控力。
父母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失去自控力
1.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培養方式
有些家長看多了那些整天被家長要求著學習、參加輔導班、拒絕遊戲的孩子,認為既然這些孩子童年那麼不快樂,那我的孩子還是讓他自由生長就好了。於是放縱孩子的生長,想玩手機?可以;作業寫不完?沒關係;還有別的要求?沒事你可以自己決定。
這樣的家長認為讓孩子自由成長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制。而讓孩子輕輕鬆鬆的長大真的好嗎?有句話叫做適當的壓力就是動力,孩子本來就貪玩,如果家長不進行合理的引導,任由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就不做,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變得不自律,缺少適當壓力的的結果就是失去自控力。
2. 父母的愛太滿,過度幹預孩子生活
前面說父母一點都不管孩子不好,其實父母管孩子管得太過分也不好。我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我的舍友就是家長幹預太過分的典型例子,住校的第一天早上大家都洗漱好準備出門了,她連被子還沒疊好,一問原因,原來是不會疊。她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做什麼事都有父母幫忙。早上該幾點起床、吃完飯該做什麼,所有時間都有媽媽陪著她,很多事情她也想學著做,但是媽媽總是搶先一步做好了,然後安排她去學習,就這樣直到高中也沒學會疊被子。
這樣類似的事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朋友最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經常在朋友圈吐槽:「現在的小孩也太不認真了,連自己的作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有了微信,很多老師怕孩子不寫作業就會在網上發給家長一份,於是孩子就懶得自己記作業了。有時候家長沒及時留意信息,問孩子今晚作業寫哪裡,得到的只有「我不知道」的回答。還有些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意自己動手,就喜歡家長幫著寫,他們只要把答案抄上去就好了,而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也只好這樣做。
像這樣習慣在父母的過分照顧下生活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羽翼,就很有可能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安排了,一旦讓他為自己做出決定,他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很多這樣的家長都覺得自己是在愛孩子,卻沒想到這樣是在害孩子。
過分舒適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這些影響
1. 形成不思進取的心態
孩子可能會因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父母幫忙打理,想要的東西都有父母送到手上,而不需要他們去為之付出努力,這樣的生活環境會讓孩子失去奮鬥的心態,認為想要的東西都是唾手可得的,慢慢變得不思進取,
2. 缺少面對未來的危機意識
像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是生活在父母打造的舒適圈裡的,在這個環境裡他們可以毫無負擔的享受快樂享受生活,不惜去考慮這樣的快樂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將來可能面對的未知風險。
但是要知道這個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父母只能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東西,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當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可能就會不知道怎麼去獨立解決問題,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
父母們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
1. 鼓勵孩子勇敢走出舒適圈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在舒適圈內生活,這樣的生活輕鬆又快樂,但是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孩子來說,生活在舒適圈裡很危險。因此父母們要多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陪伴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新鮮性、挑戰性的活動,幫助孩子開發新技能,鍛鍊個人能力,而不是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2. 給孩子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很多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沒有明確的目標,老是這樣不思進取對孩子不好,於是幫孩子設立以後要做科學家、做醫生等目標。但是對於未來還很懵懂的孩子來說,設立這些太過遙遠的目標反而無法激起他們的行動力,因為這個目標離他們的生活還很遠。因此,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設立他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通過實現目標的成就感鼓勵他繼續前進。
3.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有一句話叫做「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也是一樣。孩子長大了終究要自己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如果缺少危機意識,依舊保持著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那麼對他的生活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家長們要從小就給孩子傳達不進則退的思想觀念,鼓勵孩子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把孩子教好,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多花時間精力。但是生活終究是孩子自己的,因此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了問題、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擁有足夠的自控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