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2021-01-13 萌娃小包子

最近,表姐和我說她孩子經常問一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該幹嘛?」一聽這話我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聽完表姐解釋我明白,原來是孩子爺爺奶奶把他的生活安排得太明白了。孩子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玩玩具、幾點看書,大人都給一手安排好了,孩子只需要聽大人的話去做就行。於是當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閒時間時,竟不知該幹嘛好,只有問媽媽「接下來該幹嘛?」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個對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們理所應當更想享受當下的快樂,但是很多家長受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觀念的影響,熱衷於幫孩子規劃成長路線,甚至具體到每天該學點什麼,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當需要他們給自己做主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其實不難理解家長們想要孩子好的那顆心,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反倒可能與他們的初心南轅北。父母的過分關愛對孩子成長的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會顯露出弊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青蛙效應」。

父母必須要了解「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可以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理解,就是「溫水煮青蛙」,如果一開始就把青蛙放到熱水裡,他們就會立刻受到刺激而跳出來,而如果一開始把青蛙放在冷水裡,將水慢慢加熱,青蛙習慣了這個環境反而不會逃跑。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去自控力。

父母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失去自控力

1.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培養方式

有些家長看多了那些整天被家長要求著學習、參加輔導班、拒絕遊戲的孩子,認為既然這些孩子童年那麼不快樂,那我的孩子還是讓他自由生長就好了。於是放縱孩子的生長,想玩手機?可以;作業寫不完?沒關係;還有別的要求?沒事你可以自己決定。

這樣的家長認為讓孩子自由成長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制。而讓孩子輕輕鬆鬆的長大真的好嗎?有句話叫做適當的壓力就是動力,孩子本來就貪玩,如果家長不進行合理的引導,任由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就不做,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變得不自律,缺少適當壓力的的結果就是失去自控力。

2. 父母的愛太滿,過度幹預孩子生活

前面說父母一點都不管孩子不好,其實父母管孩子管得太過分也不好。我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我的舍友就是家長幹預太過分的典型例子,住校的第一天早上大家都洗漱好準備出門了,她連被子還沒疊好,一問原因,原來是不會疊。她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做什麼事都有父母幫忙。早上該幾點起床、吃完飯該做什麼,所有時間都有媽媽陪著她,很多事情她也想學著做,但是媽媽總是搶先一步做好了,然後安排她去學習,就這樣直到高中也沒學會疊被子。

這樣類似的事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朋友最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經常在朋友圈吐槽:「現在的小孩也太不認真了,連自己的作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有了微信,很多老師怕孩子不寫作業就會在網上發給家長一份,於是孩子就懶得自己記作業了。有時候家長沒及時留意信息,問孩子今晚作業寫哪裡,得到的只有「我不知道」的回答。還有些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意自己動手,就喜歡家長幫著寫,他們只要把答案抄上去就好了,而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也只好這樣做。

像這樣習慣在父母的過分照顧下生活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羽翼,就很有可能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安排了,一旦讓他為自己做出決定,他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很多這樣的家長都覺得自己是在愛孩子,卻沒想到這樣是在害孩子。

過分舒適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這些影響

1. 形成不思進取的心態

孩子可能會因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父母幫忙打理,想要的東西都有父母送到手上,而不需要他們去為之付出努力,這樣的生活環境會讓孩子失去奮鬥的心態,認為想要的東西都是唾手可得的,慢慢變得不思進取,

2. 缺少面對未來的危機意識

像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是生活在父母打造的舒適圈裡的,在這個環境裡他們可以毫無負擔的享受快樂享受生活,不惜去考慮這樣的快樂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將來可能面對的未知風險。

但是要知道這個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父母只能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東西,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當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可能就會不知道怎麼去獨立解決問題,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

父母們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

1. 鼓勵孩子勇敢走出舒適圈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在舒適圈內生活,這樣的生活輕鬆又快樂,但是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孩子來說,生活在舒適圈裡很危險。因此父母們要多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陪伴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新鮮性、挑戰性的活動,幫助孩子開發新技能,鍛鍊個人能力,而不是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2. 給孩子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很多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沒有明確的目標,老是這樣不思進取對孩子不好,於是幫孩子設立以後要做科學家、做醫生等目標。但是對於未來還很懵懂的孩子來說,設立這些太過遙遠的目標反而無法激起他們的行動力,因為這個目標離他們的生活還很遠。因此,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設立他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通過實現目標的成就感鼓勵他繼續前進。

3.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有一句話叫做「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也是一樣。孩子長大了終究要自己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如果缺少危機意識,依舊保持著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那麼對他的生活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家長們要從小就給孩子傳達不進則退的思想觀念,鼓勵孩子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把孩子教好,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多花時間精力。但是生活終究是孩子自己的,因此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了問題、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擁有足夠的自控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相關焦點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那麼孩子是真的摔疼了嗎?其實未必,這是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他習慣性地依賴著自己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們缺乏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什麼事情都指望著父母來幫忙。林林每天晚上回到家後,他都要父母陪在身邊教他做作業。如果哪天父母不在身邊了,他就會特別的不自信,可能作業遲遲沒有辦法做完,林林覺得作業都太難了,如果沒有父母幫忙的話嗎,他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2.缺乏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自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自控力,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易怒、易衝動、沒有耐心……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一些令父母和大人不理解的行為和現象,更容易情緒不穩定。3.
  • 孩子在學習上有懶惰性,缺乏危機感,可利用青蛙效應來破解
    最終,家長們會發現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家長越是過於操心孩子的學業,孩子越加變的懶惰;家長越是危機感十足,孩子越是對自己的學業持所謂的態度。為何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今天寒石冷月就結合「青蛙效應」心理學現象來給你進行分析,而後再給你一些建議,或許能夠解你的燃眉之急。一、「青蛙效應」實驗現象。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會觸電般立即竄出水面。
  • 在青蛙效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都是溫室的花朵,將一步步走向深淵
    那麼孩子的這些表現,其實正是「青蛙效應」帶來的。 孩子容易變得缺乏獨立 孩子在青蛙效應的影響下 因此想讓孩子走出青蛙效應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其實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長學會如何適當的放手。 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家長始終把孩子禁錮在他們設定的空間內,那麼不僅會使孩子始終得不到提升,而且也會使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受到極大地阻礙。
  •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自控力包括控制情緒和支配行動的能力,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參與實驗的孩子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持住沒吃棉花糖最後被額外獎勵一顆糖的孩子,另一類是沒等試驗結束就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
  • 自控力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3個方法,輕鬆鍛鍊孩子自控力
    因此,自控力雖然是天生的,但也是可以後天鍛鍊的,是離不開後天堅持的。如何鍛鍊孩子的自控力?知名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老師在《培養兒童自控力》一書中提到: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孩子發展起自律和自控,能主動控制自身行為以符合主觀的價值觀、期望、標準和規則。3歲前是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期。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學會「吃青蛙」,孩子不用熬夜寫作業
    要消除這樣的困惑,要讓孩子自身獲得安排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時間管理,認識自己,步入良性循環。,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醜的;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活青蛙,就算你一直坐在那裡盯著它,也無濟於事。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在發展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一種個人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指一個人能夠等待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再做想做的事情。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家長可以在平時的生活細節中,注重對孩子自控力的培養。比如:1、從小教孩子遵守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2、當孩子處於1歲半~3歲期間,其實已經逐漸具有一定的自控力。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延遲滿足的含義,通俗來講就是,對某一件事的期待就算推遲或延後發生了,也仍然會得到滿足。而一些自控力不太好的孩子在學習上就需要家長不停的監督指導,這也是很多家長覺得輔導孩子作業會崩潰的一個原因。自控力好的孩子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因為自控力好,他也能較好地管理自己情緒,在與人溝通交流方面也會表現出他的優勢,容易引起他人的好感。03怎樣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 「雞娃」,「牛蛙」,「青蛙」,對照看看你家是哪種娃?
    「雞娃」,「青蛙」,「牛蛙」……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娃(蛙)」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雞娃」就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素雞」接受級別較高的素質教育的娃,比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還有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的教育。「自雞」有的家長本身是老師或者學歷層次較高,可以自行輔導孩子。
  • 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在生活中,一些孩子總是低頭不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其實是缺乏「自我認同感」的表現,對此家長難辭其咎。如果孩子現在已經有些類似傾向了,家長千萬別忽略了。孩子的不自信源於家庭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低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自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
  • 「青蛙效應」啟示錄
    文:清說01你知道」青蛙效應「嗎?19世紀末,心理學家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立即跳了出來。隨後,人們又把它放在盛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用小火慢慢地加熱。雖然青蛙能夠感知到水裡溫度的變化,卻因為惰性沒有往外跳。但是,等到水溫已讓它難以忍受,想要趕緊跳出來的時候。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其實想要改變孩子的磨蹭作風,家長可以通過「吃青蛙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徹底改變磨蹭的現象。王女士在當媽之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哥哥在管教兒子的時候大發雷霆,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她時常勸哥哥教育孩子要溫柔一些,沒想到哥哥卻笑話她什麼也不懂,以後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可是孩子根本不聽,直接甩一句「你說什麼都沒用!我就是不試!」我們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類似棘手的難題。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所以在我們訓練孩子自控力的時候,不光要考慮孩子因素,更要考慮父母作為榜樣帶給孩子的影響。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正文字數:1908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一些家長在教育自家孩子過程中,常會遇到孩子懶惰不上進、缺乏自制力、做事拖拉等情況,。而且家長苦口婆心的教誨效果甚微,有時候把家長逼急了還可能採取棍棒教育,但孩子也往往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下次依舊再犯。冬冬就是個討厭寫作業的小學生,每次回到家都是書包一扔就跑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