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普遍成了家長們最頭疼的難題,瑣碎又無序的作業,日復一日的單調,會使得家長和孩子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逐漸消失,疲于堅持。

比如我們的周末,
周六一大早,從最簡單的作業開始,訂正,聽寫,默寫,語音打卡,每項做起來都是不耐煩又粗糙的,孩子各種談條件、吃零食、喝可樂,毫無規劃可言,尤其是寫作文,更煎熬,暴躁,生搬硬套,語言匱乏到極點。而一想到還有其他作業沒有做完,更覺得無比沮喪。

有些父母可能會明白,要從根本上解決寫作業難的問題,就需要養成良好的、積極的學習習慣,單單是程序性地逼迫,反而會讓孩子把作業當成負擔而產生牴觸心理。
要消除這樣的困惑,要讓孩子自身獲得安排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時間管理,認識自己,步入良性循環。

博恩·崔西《吃掉那隻青蛙》告訴我們,
「如果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今天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如果你必須吃掉兩隻青蛙,那就先吃那隻長得醜的;如果你必須吃掉一隻活青蛙,就算你一直坐在那裡盯著它,也無濟於事。
那麼,對小學生來說,每周末的一堆作業,就是那些青蛙。其中,寫作文就成了孩子周末作業裡最大最醜的那隻青蛙。

這個周末,我只對孩子重複說出「先寫作文,吃掉那隻青蛙,然後你會發現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情了」…
他也不理解,但也照著做了,可能是他覺得「吃青蛙」這三個字好玩,或者是「後面沒有更困難的事」有吸引力。
我驚喜地發現,這種心理暗示太管用了,因為他可能一想到後面只剩沒有難度的作業,就愉悅起來,在作文裡,還加入自己各種想像的描寫。這是我輔導最少的一次作文,卻是我看到最有腦洞和文採的一篇。
然後一直沉浸在這樣的心情中,不知不覺就把其他作業順帶完成了,往常需要一天的作業時間,這次只做了不到2小時。

現在,每天我帶著孩子,踐行吃青蛙的習慣,發現越吃越有味道,雖然過程有點艱難,但會給孩子帶來豐富的營養,孩子作業不再拖拉,完成的又快又好,他慢慢獲取了這種方法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自信,已經初步形成自我愉悅的良好循環。
教育本就是「教而育之」,對待孩子,可以像對待有思想的大人一樣,讓孩子自己通過感悟獲得經驗,並不斷納入個人的經驗體系之中,激發潛能,則他將來在任何情境下都會了解和掌控自己,最終走向一條通往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