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琦琦和福林在一個幼兒園,同一個班,這天接孩子放學碰到琦琦媽,她問我福林每天做作業做到幾點鐘。
孩子才上幼兒園,作業並不多,基本上每天一個小時就可以做完。
我說完後,琦琦媽嘆口氣,哎,怎麼我家孩子每天做作業拖拉,昨天我陪他寫作業,一個小時過去了,才寫了仨字兒,真叫人頭疼。
我也見過這樣的孩子,每天放學先要玩兒一會兒,到吃飯時間了,先吃飯,吃完飯再歇一會兒,媽媽催幾遍孩子才開始寫作業。
好不容易開始寫了,卻又是寫一寫、玩一玩;有時她覺得算術題不好做,就扔下去寫漢字,寫了沒幾個字,又想起要背書。折騰來折騰去,抬頭一看表,時間過去了一個小時,孩子寫作業的成果只有幾個字……
作業不能不完成,媽媽只好逼著孩子一直做,拖到上床前,孩子和家長都沒有時間做別的。
這樣的孩子,問題其實很明顯,首先是對學習或者說寫作業這件事情的排斥,其次是時間管理的意識不夠強。而家長面對這種情況,表現出來的也是比較被動,常用的手段只是催促孩子,想辦法「驅使」孩子做作業,效果很不好,而且容易讓孩子更加排斥寫作業。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什麼時候才能有「時間」的概念。
我家孩子福林現在5歲多,上幼兒園大班,他這段時間對時間的理解非常典型。
5歲的孩子,常常是活在「此時此刻此地」的,到了6歲,他會對時間觀念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徹和深入。
孩子對時間有感覺,從這些表現開始:
開始對事情的先後順序感興趣,能夠將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串聯起來;記事以來,孩子經過了幾個春夏秋冬的更迭,開始對季節的變化有了清晰的概念;喜歡聽爸爸媽媽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但是大部分6歲的孩子,還不會認鐘錶,所以具體到5分鐘有多長,20分鐘有多長,孩子是不知道的。因此當我們吵孩子說,你怎麼一個小時就寫了3個字的時候,孩子這意味著什麼,不理解自己錯在哪裡,更不具備自己改正的能力。
面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家長只能是不停地追著孩子耳提面命,時間長了,家長固然身心疲憊、煩惱不堪,孩子的學習效率卻也還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起色。
孩子拖拉磨蹭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在拖拉,這就是他正常的節奏,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被周圍的任何事物吸引注意力,從而丟失目標,所以他們看起來像是很不聽話的樣子。
而這個階段也非常重要,正是孩子建立起正確時間觀念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階段,需要父母更科學的指導,才能讓孩子順利擁有時間觀念和自控能力。
很多人到了成年依然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時間管理習慣,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一味的催促和打罵,讓孩子快點,並不是一個好方法,看似解決了孩子上課遲到、做作業拖拉的問題,實際上是給孩子製造了一個外部的借力點,當他以後失去了旁邊人的催促,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了。
美國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被很多人崇拜和學習的演說家,博恩·崔西有一本著名的時間管理書,幫很多成年人重新學習時間管理,叫做《吃掉那隻青蛙》,這是他花費20多年時間研究出的一套自我管理寶典,被全球很多人學習。
不過很奇怪,這本書為什麼叫吃掉那隻青蛙呢?
美國有一句諺語,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隻活的青蛙,那麼你會欣喜的發現,在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裡,將沒有什麼事比這更糟糕的了。
吃青蛙,就是在比喻一些我們特別排斥的事情,他們本身就特別容易逃避,所以在面對這樣的事情時,我們很容易選擇逃避,但是這些事情又無可避免,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不能不寫,員工不喜歡做匯報,不得不做,甚至有時候不喜歡面對一個人,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在這些必須做的事情面前,拖延會把學習、工作、生活徹底搞亂,讓我們更加疲憊,所以早點「吃掉它」,是擁有清爽生活、自控體驗的必經之路。
而三隻青蛙法則就是:
你得找出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它們就是你必須吃掉的三隻青蛙,而且要從最難的一直開始吃。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寫作業是一個需要動腦動手集中精力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必須吃的青蛙,那我們可以利用博恩崔西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目標和時間。
「三隻青蛙」法則的奇妙之處,就是教孩子認清手頭的任務,在一個時間段內只解決三個問題,並且從最難解決的那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是「三」件事呢,因為如果安排過多的任務,完不成那就是在徒增煩惱。而且當孩子能夠專注地處理好最為重要、難度最大的事情後,就會獲得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之後也就可以戰勝更多的困難,處理好更多的問題。
如何教孩子學會三隻青蛙法則呢?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任務
首先讓孩子有個整體意識。比如今天一共有幾項作業,是不是每天都會有這些作業,哪個作業對孩子來說最困難。
幼兒園老師可能會布置讀、寫、製作等多項任務,還有數學、語文、英語等不同的分科。
除了作業,還有吃飯洗漱等任務,也是孩子每天睡覺之前需要完成的工作。
再來,孩子的寒暑假、國慶假等假期,會有更複雜的目標任務可以供孩子安排,要一件件解決,學會梳理任務和確定目標是第一步。
因此,我們可以指導孩子按照以下標準對要做的事情進行排序:
1. 重要且緊迫的事情。非常重要且不能拖延的事情,可以歸入這一類事情中。
2. 重要但不太緊迫的事情。雖然非常重要,但是時間上有一定餘地的事情可以歸入此類。
3. 不太重要但比較緊迫的事情。這類事情的時效性要求可能較高,但並不是特別重要。
4. 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
父母可以幫孩子把每天放學後到睡覺前的時間進行匯總,也把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進行匯總,然後讓孩子進行調配。只要合理的規劃,孩子就可以比隨心所欲拖拖拉拉更早完成,省出更多的時間來自由支配,這可以作為鼓舞孩子的動力。
第二步:找出困擾自己的三隻青蛙
有的孩子不喜歡寫作業,有的孩子不喜歡洗澡,有的孩子不喜歡刷牙,孩子在每個時間段內都可能有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找到他們,克服他們,不僅能解決孩子的青蛙問題,還能讓孩子更有信心和激情去面對其他任務。
三隻青蛙理論,非常適合孩子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正好符合孩子還是具象思維。青蛙這個比喻就像一個童話,當父母營造一種故事感時,孩子能夠找到具體的「敵人」,並且可以產程出勇敢、堅韌等童話中鼓勵的品質,去吃掉這些青蛙。
一旦解決掉最大的這隻青蛙,孩子就會發現,原來困擾自己的一直都是自己的想像,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困難,這一點有利於培養孩子迎難而上的氣魄。
解決掉的青蛙多了,孩子就會發現,任何難題都是有辦法化解的,而且孩子能從中找到常用的化解方式,比如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我可以是不是我看錯了題目,是不是我找錯了方向,我還可以求助媽媽,等等。
第三步:保護自己的「青蛙時間」
帕累託定律認為,80%的成就源自20%的活動,在工作中,8小時的工作日,效率的差異往往會取決於一個小時。
關鍵難題的解決,其實不需要太多時間,但是卻能產生非常積極的效應。
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解決關鍵的問題,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但也常常會遇到其他情況,讓我們不能完成,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保護這個「青蛙時間」。
孩子會遇到誘惑,同學過來找他,咱麼一起去玩兒吧,或者是第一隻青蛙還沒解決,腦袋裡會蹦出第二隻青蛙,催著孩子「來吃掉我吧」;
父母也可能遇到幹擾,需要帶孩子一起出門辦事等等。
可見,實現這個三隻青蛙管理方法,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
青蛙時間不必太多,提前安排好,沒有十萬火急的事情雷打不動,讓孩子安心完成。
整塊時間要創造,不過在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奶酪工作法」幫孩子進行目標分解,每解決一個階段任務,就在任務清單上打一個孔,打過的洞越來越多,就像是奶酪上的一個個洞一樣,可以給孩子一個「進度條」反饋,讓孩子知道目標完成了多少,只需要再堅持一下就可以完成整體的目標。
比如做一張試卷,孩子會覺得這就像一場考試,這個任務簡直太大了,我小時候最不喜歡做的作業,也是老師布置的試卷,因為它不管題多題少,難度大還是小,形式就是一場需要坐下來進行一兩個小時的「馬拉松」。
孩子在完成這樣的任務時,我們可以提示孩子,分解目標,先做前面的小題,很簡單,做完後數一下後面的習題,嗯,好像題號已經到中間了,不斷給孩子鼓勵,讓他發現,一張試卷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花時間。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有一個帕金森定律,叫做事情總會拖到最後一分鐘完成。很多人都是這樣,如果沒有那個deadline,我們永遠都不會開始。
但這並不能成為我們放鬆對孩子要求的理由,反而應該成為我們培養孩子時間管理意識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