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題目:2019年浙江卷,假如你是作家如何對待讀者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本人所寫文章的題目是:一邊種莊稼,一邊聽拉拉蛄叫
正文如下:
北方民間有句俗語:「聽拉拉蛄叫,還不種莊稼了?」電視劇《亮劍》裡,李雲龍經常瞪著眼吼著這話,聽著很讓人提氣。「拉拉蛄」就是螻蛄,是生活在泥土中的昆蟲,晝伏夜出,專吃農作物嫩莖。這話的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有主見,不能因為有人議論指責,就迷失自己的方向。
深究起來,這裡面還是一個生活哲學「兩分法」「兩點論」的問題。我們作為自己生活的「作家」,負有絕對的主體責任,應當始終保持清晰清醒清澈,堅定堅強堅韌地奮發有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好自己的主觀世界,在「讀者」面前,書寫聲色精彩、演繹兼收並蓄、活出人生價值。
所謂「兩分法」,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這二者統一起來,視角和思維就全面、客觀、辯證了。那麼,如何當好「作家」,如何寫好自己的生活以饗「讀者」,心裡基本就有譜了。
一方面,「寫作」自己的生活,的確應當堅持正確的想法,不能為「讀者」所左右。這個「正確」是經歷時間、實踐、群眾檢驗的標準和結果,而不是自以為是的個性化的「正確」。這個「正確」的標準,從藝術學等學科發展來看,的確不大容易把握,感性、突兀、跳躍、嬗變等因素比較豐富。但是,在生活方面,這個標準是相對恆定、通行、大眾化的。比如,以斂惡為剛性要求的法律,以善良為做人底線的道德,以律己為規範約束的秩序,就必須或者強迫、引導自己去遵守和執行。
客觀上,「讀者」並非是鐵板一塊的聖賢之士。從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絕大多數的「讀者」是好的,是有良知的。但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有悖「正確」標準的所謂「讀者」的議論、幹擾、誘惑,那就必須保持大是大非大徹大悟的鑑別力和敏感性了,絕對不能放棄立場、原則和操守。
既然說到「作家」,那就舉舉真實的作家的例子。路遙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以後,遭受約稿出版社的退稿,甚至遭到了所謂「作品評論會」的集體否定。他在痛苦地反覆思索對比之後,認為自己的創作方向、手法是正確的。所以,繼續堅持以生命為代價寫完這部現實主義鴻篇巨著,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歷久彌新,影響深遠,成為當代文學經典。陳忠實在寫完《白鹿原》之後,面對「加大產量,爭取多寫幾部類似作品」的外行鼓勵,老漢硬槓著懟了一句:「你懂個錘子」。這也是對堅持文學創作正確標準和規律的自信與執著。
另一方面,為了「寫好」自己的生活,應當善於聽取採納「讀者」正確的意見和建議。「作家」的老祖宗孔子早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文學典故、詩詞曲賦中,關于謙受益、滿招損,一根筋「拗相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不勝枚舉。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在社會中有三層關係。第一種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第二種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三種是人與自己的關係。面對現實生活中錯綜複雜、激烈變革的各方面矛盾和關係,特別是面對高度敏感的第二種、第三種關係,我們還是要跳出個人的小圈子,學習運用戰略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站在全局看局部、換位思考看自己、放眼未來看當下。在這些境界提升和格局突破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勇敢徵求上下內外「讀者」的意見建議,以利於拓展思維維度,提升視角高度,挖掘潛力深度。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時代的導向」。徵求「讀者」的意見建議,關鍵是要運用「檢討式」的方法,聽到、看到、找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認真地改正和提高,而不是諱疾忌醫、死要面子活受罪。杜鵬程在戰火中開始思考撰寫的《保衛延安》,初稿有近百萬字,四年裡九易其稿,反覆徵求各方面的修改意見,從報告文學改成長篇小說,增添刪削何止數百次,終於鑄就了這部英雄史詩。反之,近期網絡上一些所謂的「公知」「大V」,文化學歷經歷皆為不俗,寫的「作品」說的「語言」,聽不進群眾的正確批評意見,一意孤行甚至挾洋自重,微博被封號、直播被翻車,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那就是值得高度重視並且汲取的悲哀教訓了。否則,「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所以,一邊種莊稼,一邊聽拉拉蛄叫。既是一種現實狀態,更是一種處世心態。堅定幹好正確的事,冷靜聽好正確的反饋聲音。該耕種時耕種,該殺蟲時殺蟲,便會「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正文完。
附圖:2019年12月8日,作者用無人機拍攝於浙江省寧波市四明湖紅杉林上空。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
本圖文由朱海華原創,歡迎關注。分享視覺,感受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