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已是一種都市病,尤其體現在父母身上。當教育孩子失去掌控感時,當與「別人家的孩子」暗戰中遭受挫敗時,當發現職場技能在家中無計可施時,每一位父母都成為一座孤島。事實證明,將救贖寄望於孩子、託付給學校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我們堅信:家長的自我成長才是教育的原動力。因此,菁kids策劃了「榜樣父母」專題,我們採訪了100位具有成長意識的父母,他們就是身邊的你、我、他,他們的故事或許會是父母焦慮症候群的一劑解藥。
在影棚拍照時,一群高知高能量媽媽們熱聊著各類育兒心得。許珊珊顯得很與眾不同。她說話語速慢,音量低,很專注地為另一位靚媽盤頭。動作非常嫻熟,小拇指只是輕輕地一勾,那些雜亂的碎發便如同施了魔法般,全朝著一個方向收攏,集結成小辮子,一圈一圈地纏繞起來,就像神秘的星盤圖。
「既不能緊也不能松,心態平和才能編頭髮。」起初,珊珊只是想把女兒們打扮得漂漂亮亮,還有把碎頭髮都編起來,就不會亂糟糟地貼在臉上,幹擾孩子們的情緒。(一位心思細密武裝到頭髮的媽媽!)漸漸地,她發現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專注地編頭髮,情緒逐漸平靜下來,困擾自己的那些小糾結也就能一點點地放下了。
正所謂,生活處處皆修行。這對珊珊來說,尤為貼切。要知道,她是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養育兩個女兒。這期間她一邊帶娃,一邊學習早教課程,還開了一家兒童俱樂部,以及不定期地舉辦喜悅兒童市集——專為孩子提供經濟體驗的平臺。
做全職媽媽,得擁有強大的內心
「我覺得內心要非常強大,才能做全職媽媽,否則走著走著就要開始懷疑人生了。」珊珊說。自己當時既要頂住社會輿論(她家連阿姨都請不起)的壓力,還要頂住自己不成體統的樣子。「晚上躺在床上感慨一天終於結束了,可明天又是一模一樣的開始,周而復始,何時才是頭?」
珊珊的先生是俄羅斯人,任職於國際學校。本身學教育出身,他對兒童成長與發展非常關注。懷孕時,他們就處處留意周圍小區裡的其他人是怎麼帶孩子的。「我們眼睜睜地看著1歲多的孩子,想要玩沙子,被阿姨、姥姥和奶奶齊聲遏制;兩個阿姨看著一個寶寶,2歲多還抱著不會走路,生怕磕著碰著。這些人正在毀掉孩子試圖認知世界的探索心,非常可怕!」先生力主不請外援,並主動承擔更多的家務工作。「我知道你所面臨的將是多麼繁重的工作,我一下班就替換你。」
然而,現實生活賜予珊珊的是一次次結結實實的捶打。剛學會爬行的老大,每天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衝到客廳搞破壞,瞬間讓一個房間變成重災區,再前往下一個戰場。當珊珊很努力地做出漂亮的輔食,孩子吃不了兩口就不要了,既浪費很多精力和食物,孩子還沒有吃飽,那種挫敗感可想而知。
看了很多早教書的珊珊,深知一位母親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是很難做到歡天喜地地面對。而另一邊,先生下班後又很努力地在承擔更多的事情。精疲力竭的珊珊,情緒已經繃到極限——「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爆發的那一天,她整個人都麻木了,仿佛被掏空似的,所有的動作都是機械化的。先生下班回到家時,房間漆黑一團,兩個孩子睡著了,珊珊蓬頭垢面地坐在角落裡。所幸的是,先生做出了成熟的應對。他默默地收拾房間,去做晚飯,讓妻子出去買東西,散散心。「我當時就想,兩個孩子跟著這樣的我度過童年,太灰暗了,我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在陳述這段過往時,珊珊反覆強調,這期間絕沒有絲毫委屈,只是覺得自己累得撐不下去了。
從外表看上去,珊珊整個人都是柔柔的,一副溫婉、穩重的模樣。隨著深入了解,你會體會到她骨子裡擁有一股「野火燒不盡」的力量。「從小大到沒有人幫助我,我就像植物般自行成長。在我的內心燃燒著很多火焰,我很要強。」珊珊堅定一點,那就是不與抱怨為伍。「沒有絲毫意義,那是弱者才做的事情。我是沒有能力原地踏步的人。」
給孩子一個歡樂充實的童年
幾天後,出路就想出來了。
一個人帶孩子也是帶,何不多邀幾個人搭夥?珊珊笑言自己的外表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實際上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漢子,想起一出是一出,想到就立馬去執行。她找到了6位媽媽,全部集中在自己家。珊珊買了系統的美國的早期教育教材,從周一到周五數學啟蒙、跆拳道、舞蹈、科學、遊泳、藝術、音樂、烹飪、出遊、國學。讓孩子們在周一到周五把該學的該見識的都由專業的老師陪伴執行。讓爸爸媽媽在的業餘時間更充分的給予孩子親子陪伴,讓孩子體會家庭的溫暖。「這樣所花的費用肯定比僱保姆便宜,孩子們既吃得好,過得又有質量。我一下子就開心起來,不用整日直接面對孩子。」
俱樂部由最初的半天制,到現在的全天制,發展兩年多,目前共招收了12個孩子,其中包括珊珊的兩個女兒。她另行租了房子,踏實地做起學前教育。「我們從美國購買的專門教材,兩個外教全來自北京的國際學校,配置很高。孩子們每天的課程安排得很豐富,家長都是互相認識的朋友,也都認可我的教育理念。」在朋友們看來,珊珊這是拿出「陪太子讀書」的陣勢來辦學。她沒有做任何推廣,也沒有對外公開招生,就這樣小而美地運轉著。
背後支撐珊珊這麼做的動力——就是她想要給孩子們一個歡樂充實的童年經歷。珊珊剛出生時就被送到二姨家,8個月後才回到母親身邊。稍大些,也是經常被送到城裡的親戚家寄住。撫養人的不穩定,與母親天生的疏離,都成為珊珊成長中不可逆轉的傷害與遺憾。在成為母親後,她變得更為敏感,對孩子的親子陪伴尤其關注。
相反,先生卻擁有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給珊珊的觸動很大——原來一個人的童年竟可以這樣度過!爸爸每天講故事,帶他騎單車、滑雪、在河岸壘灶燻魚,還帶著他一起裝修車庫、鋪地板、換牆紙。為了他的派對,爸爸會把一個專業的擊劍磨短,並用紙殼給他做鎧甲。「先生回憶起童年,全是滿滿的記憶,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很豐富,很釋放,也很充實。」
「從小到大,我做事很努力,大家都說我太能幹。實際上背後的潛臺詞是別無選擇,因為我不努力什麼都沒有,我只有往前看。穩定的撫養環境帶給孩子的是自信和安全感。」珊珊意識到自己缺失的部分,並在教育孩子上做出了退讓。
在家中,給孩子設立規則的永遠是爸爸,爸爸是家庭中的大Boss,絕對的權威。媽媽則是堅定的執行者,給出的永遠是包容的愛。提到先生,珊珊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先生給我很大的啟發,他對我的塑造是天翻地覆的。」
希望孩子們提起媽媽時感覺很溫暖
似乎,珊珊做出了很大的妥協。實際上,她對先生教育孩子的能力是心悅誠服,同時,兩個人也是相互支持與推動,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共同成長。
起初,先生在攻讀倫敦大學教育管理學碩士時很想放棄,下班回到家既要陪孩子玩耍,還要寫作業複習,壓力很大。「剛嘗試一件事情就放棄,日後怎麼給孩子樹立榜樣?你需要什麼支持儘管提出來。」結果是先生每天完成所有的學業,晚上8點多才回到家。珊珊獨自帶著兩個女兒,咬牙堅持下來了。
同時,先生又給珊珊報名哈佛大學早期教育管理在線課程。伴隨著雞飛狗跳的養娃生活,他們兩個都是一邊做事,一邊學習。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始終會看到爸爸媽媽學習的場景。等孩子睡著了,珊珊有時候還會學到凌晨二、三點。「每天都學習新知識,我感覺很充實。我們的出發心很簡單,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由於對孩子成長的關注,也就生發出很多和孩子有關的項目。喜悅國際兒童市集比俱樂部做得還要早。起初也是「減少浪費」的思路,把各家孩子用不著的衣物玩具拿出來置換。玩過一次後,鄰居朋友們都覺得意猶未盡,就越做越大。珊珊找到附近的南朗社區合作,結合德國的校園市集模式,形成了一項健康的兒童經濟體驗活動,最後生發成了一個可持續的項目。
所有的項目看上去都是偶然而成,背後卻有著其必然性。因為對孩子成長的用心與專心,對自我成長的反思和追問,都讓珊珊堅定地意識到家庭對孩子的滋養是不可替代的。她希望女兒們能成長為擁有很多愛的人,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緒,也有能力幫助別人理清情緒;有能力愛自己,也有能力愛他人,擁有平和喜悅的人生。
當她們長大後,說起媽媽,珊珊希望帶給她們是溫暖的感覺——媽媽給我們很多溫暖和愛,媽媽做飯很好吃,媽媽很會編頭髮和做手工,媽媽對待我們的朋友特別熱情……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教育不止擇校,還有什麼?
珊珊一手發起並創建的「喜悅國際兒童市集」,就是超越擇校之上的一項源於生活的最佳教育實踐。
小孩子通過賣掉舊玩具,買回「新」的二手玩具感受到快樂,建立了友誼,學會了舊物可以利用,樹立環保節約的意識。
大孩子在市集活動中學到了「貨幣」和「購買」,還有「商品交換如何定價和成交」的原理。
家庭條件好、平時對於勞動和消費沒有概念的孩子,通過自己辛苦擺攤兒掙錢,體會到父母的不易,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變得理性克制……
這一切,都不是通過簡單選一個「最好的」學校能夠學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