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學生甩不掉的影子作業 明明說不留少寫一樣都不行
「還以為不用寫作業,原來少寫一樣都不行」
「現在拼的就是家長,誰盯得緊、咬得住,誰的孩子成績就能上去」
「沒作業確實不行,大家都學那麼多,我們也得趕上大流啊」
兒子潼潼上「黑榜」了!這幾天,天津小學生家長陳曉娟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潼潼上小學一年級還不到兩個月,課堂練習的成績在班裡竟然墊底了!陳曉娟趕緊找原因,發現問題出在了作業上!「不寫作業,課堂練習當然考不好!」有位家長一語道破。
陳曉娟這才恍然大悟。孩子上學以來,學校一再聲稱嚴格遵守「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的教育部規定,沒有書面作業,原來,這些話只能聽聽而已,不能當真。
近來,記者發現,北京、天津等地不少家長抱怨,與以前的「留作業」相比,如今小學的「不留作業」,不僅沒有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反而讓家長更加痛苦糾結。
明明說不留作業
少寫一樣都不行
潼潼的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布置些練習測試,然後很「負責」地把全部滿分的卷子和部分低分的卷子曬到班級微信群裡,讓大家「學習學習」。
滿分名單裡總沒有潼潼,陳曉娟安慰自己,「小男孩粗心挺正常的。」可這次,陳曉娟才瞄了一眼班級微信群,心裡就咯噔一下,那個得77分的卷子上,不就是兒子歪歪扭扭的字嗎?
隨後,老師又補了一句:「今天的卷子咱班12個滿分,95分以上的佔30%,近70%的孩子都在85分以上。其他孩子繼續努力!希望就在眼前!」
這話頓時讓陳曉娟覺得無地自容。而老師下面一番話更是讓她倒吸一口涼氣:「同樣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為什麼成績差異那麼大?主要就差在家庭教育上了!」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從幾年前就開始實行「嚴控中小學生作業量」的「減負令」,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四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40分鐘;五、六年級家庭作業不得超過1小時。」
潼潼的班主任老師也一再在班級群裡反覆強調,「我們不留作業」,陳曉娟起初還挺高興,覺得「減負」落到了實處。
私下詢問了幾個相熟的家長後,陳曉娟這才醒過悶兒,原來老師每天發到她手機「e校通」上的「學習目標」其實就是作業。比如,「請督促孩子練習並能寫出今天課堂上學的3個複韻母和8個字」「練習並記住課上學習的英語對話」「有能力的孩子用『一圖四式』來表達6+4=10的內涵」……
乍一看,好像哪一項都不是要寫的作業,可實際上,要完成老師的每一個要求,都得下不少功夫。「還以為不用寫作業,原來少寫一樣都不行!」陳曉娟說。
北京家長田暉在女兒上小學一個多月後也發現了「不留作業」的真面目,「老師雖然說作業和練習都是自願完成的,但孩子只要寫了,第二天老師就會獎給小星星。數學、語文天天都有小測試,不管是默寫拼音、生字還是口算,孩子平時如果不天天回家練習,根本過不了關,只能默默看著老師給得滿分的同學拍照、曬在微信群裡。」
田暉說,老師還不如明明白白留作業呢,現在家長自行掌握作業量,難免有些好強的人會給孩子加碼加量,結果把全班的負擔都加重了。
田暉女兒的班裡就出現了這種現象。國慶放假前,語文老師對孩子們說,自願默寫一頁拼音就可以得一個小星星,假期結束,班裡有孩子一下子領了20多個星星,田暉女兒只得了5個。小姑娘不服氣,回家一口氣默寫了6頁拼音。
為讓孩子能「領跑」
每天過得像「打仗」
這些隱形的作業,讓家長又愛又恨:一方面幫家長指出一條「贏在起跑線」的「秘笈」,似乎「多寫多練,成績就好」;另一方面也「催」得家長為之揪心不已、疲於奔命,因為「總有人比你更拼」!
女兒上小學這倆月,在班裡得的「表揚星」能排到前5名。為這,北京小學生家長王麗卿感嘆,每天的日子過得「跟打仗似的」。
早上6點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然後叫孩子起床,洗漱、穿衣、吃飯……趁孩子吃飯的功夫,插空隨便收拾一下自己,胡亂塞幾口吃的,就爭分奪秒把孩子送出門。下班時間一到,她便第一個衝出辦公室,把孩子從姥爺家接回自己家,做飯、吃飯、收拾碗筷之後,就開始跟孩子的作業「玩命」。
在她眼中,這時候一天的「重頭戲」才剛剛開始,因為其他的忙碌都是體力上的;而孩子的作業,則必須集中一家人的智慧和心力才能做得「漂亮」。
晚上7點開始,孩子一筆一畫地在本子上默寫今天課堂學的拼音和漢字;王麗卿則一邊給孩子做明天上課要用的字母卡,一邊「絞盡腦汁」按照老師要求編小兒歌幫助記憶。
抄完生字,王麗卿趕緊檢查,「都對了!明天上課別寫錯了啊!」她囑咐道,在生字本上簽了名字。又讓孩子把卷子上的錯題做一遍,籤名。然後拿出新做的字母卡,用自己剛編的兒歌,教孩子每個念了5遍。
隨後她掏出手機,掃出老師發在群裡一個二維碼,這是今天要求聽的英語錄音。她讓孩子跟讀了兩遍,又讓孩子把書上一小段歌謠背誦下來。老師還要求「要邊唱邊表演」,特別指出:「把動作做漂亮!」看著孩子邊咿咿呀呀念叨,邊亂比畫動作,王麗卿有點茫然,怎麼才算「動作漂亮」呢?
還有一頁數學作業,都是計算題,孩子完成得挺快。王麗卿看了一遍,錯了兩道,改!這時候,孩子爸爸已經把課堂測試的錯題抄好了,讓孩子重做,籤字。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作業總算寫完了。
接著,陪孩子練琴一小時,已經9點了。孩子打了幾個哈欠,說,「媽媽,我還想玩會兒手工。」
王麗卿有點心疼,但還是點了點頭。才不到7歲的孩子,總得有點自己玩的時間吧。
等把孩子的事情都安排好,收拾完畢,王麗卿也困得不行了,「有時候自己沒刷牙沒洗臉就跟著一起睡了」。王麗卿說,自己每天都挺焦慮的。雖然老師說很多作業都是自願完成的,「但是大家都在做,誰敢落下?」她生怕因為自己疏忽,讓女兒失去領先的優勢。「現在拼的就是家長,誰盯得緊、咬得住,誰的孩子成績就能上去!」
黎媛媛在一家機關單位工作,自從兒子上了小學,她和孩子每天晚上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要完成老師發的作業要求,一晚上就全搭進去了。」她坦言,老師在留作業時往往會指出,有的是自願的,有的是「有能力的孩子」選做的。但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比別的孩子差,人家做了我們也應該做,造成孩子的作業「似乎總也寫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