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遵從「青蛙效應」,打破舒適圈才能有爆發力

2021-01-13 柔柔媽教育心法

文|柔媽

01

當前有很多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因此許多父母會特別疼愛孩子,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但實際上這只會使孩子過分依賴父母。

孩子每天生活在舒適圈裡,有一天離開舒適圈,就會不適應。家長要適當地讓孩子離開舒適圈,成長起來。

案例:

王女士,是一個非常喜歡寵愛孩子的人,因為家裡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她覺得作為母親,她應該把所有的愛都給孩子。

不僅給孩子們最好的衣服,給孩子們最好的食物。一個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很多,但她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是這樣。

在孩子六歲時,王女士漸漸發現了孩子有很多缺點。孩子總是喜歡依靠父母。早上穿衣服時,要媽媽幫忙穿。吃飯時,要媽媽喂,即使外出穿鞋,也不會繫鞋帶。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王女士的幫助,因此王女士非常苦惱,不知道如何糾正他,不知道如何能讓孩子獨立起來。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問題,她們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正是這些行為,使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

02

孩子為何對父母造成習慣性依賴?

1.過度寵壞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父母對孩子過多寵愛的情況。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做這做那,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孩子們認為父母為他做事是應該的。

他們不需要自己做,而且由於孩子們的能力和獨立性,都沒有得到良好的鍛鍊,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只能依靠父母。

2.照顧孩子的一切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父母不會讓孩子解決這些問題,父母會照顧好一切。

父母做的越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就越大。他們不會獨立做事,而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依賴就產生了。

3.用愛約束孩子

當一些獨立的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可以做得很好,而無需別人的幫助。但是,有些父母會經常不自覺地幫助孩子。

這就導致一些孩子會認為,不管他們如何做,他們都會有父母來幫助,所以不必擔心。

而且,當這些孩子將來遇到問題時,他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認為父母會幫助自己,不必擔心太多。這是因為孩子們已經養成了依靠父母的習慣。

實際上,無論您做什麼,都不要約束孩子。如果父母約束孩子的能力鍛鍊,並給孩子太多的愛,孩子就會過於依賴父母。

這樣的孩子將逐漸失去獨立能力,這將對他們的將來產生很大的影響。

03

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將來會怎麼樣?

1.社交能力差

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社交能力很差。這樣的孩子常常害怕交朋友。即使他們生活在一個小團隊裡 ,遇到一些困難,他們也不願意與周圍的人一起解決困難。

2.孩子膽小怕事

無法獨立生活的孩子,天生就沒有能力獨自完成一件事情,這使他們的人格膽怯。他們是一個過於依賴父母的人。

當他們遇到某些事情時,只會向父母求救 ,沒有辦法做好任何事情。因此,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沒有經驗或能力,沒有辦法突破艱巨的任務。

3. 啃老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一個無法獨立生活的孩子都是由父母安排的,長大後他甚至會指望家人安排生活。

做事不會主動解決,而是要等待父母為自己做好一切。

一些獨立的孩子在遇到機會時,會積極競爭,但是過於依賴父母的孩子只會躲在別人後面,不敢露面。

他們沒有進取心,他們只願意享受當下的時光,這樣的孩子更有可能失敗。

一個孩子不能獨立,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會有無數的麻煩,也會給父母帶來很多麻煩。

如果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獨立,則需要借鑑心理學上的「青蛙效應」。

相關焦點

  •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個對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們理所應當更想享受當下的快樂,但是很多家長受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觀念的影響,熱衷於幫孩子規劃成長路線,甚至具體到每天該學點什麼,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當需要他們給自己做主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 孩子在學習上有懶惰性,缺乏危機感,可利用青蛙效應來破解
    最終,家長們會發現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家長越是過於操心孩子的學業,孩子越加變的懶惰;家長越是危機感十足,孩子越是對自己的學業持所謂的態度。為何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今天寒石冷月就結合「青蛙效應」心理學現象來給你進行分析,而後再給你一些建議,或許能夠解你的燃眉之急。一、「青蛙效應」實驗現象。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會觸電般立即竄出水面。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裡,有自己熟悉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所以我們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這個讓人感到舒服的圈子就是我們常說的 #舒適圈# 。我有一個特別內斂、不太願意說話但成績很好的朋友。我曾試圖勸她變得開朗一些。過了段時間,她開始主動與人交流,但一切都顯得不那麼自然。
  • 職場中的「青蛙效應」,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在職場中,有很多人常常被眼前一時的成績和榮耀所迷惑,忘記了保持清醒和冷靜,導致行差走錯。因此,我們在職場中一定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才能走得更高、更遠!案例分享:小薇在公司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就是稍微有些高冷,平時不太喜歡跟同事深入交流,有時碰到同事的時候,她甚至都不怎麼打招呼。
  • 在青蛙效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都是溫室的花朵,將一步步走向深淵
    那麼孩子的這些表現,其實正是「青蛙效應」帶來的。 其實像這類孩子,教育學家曾經用青蛙效應進行過比喻。因為青蛙效應就是指,把青蛙放在溫水中,青蛙可能不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感覺非常舒適。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前,心裡想:好睏呀,不過還是再玩幾分鐘手機吧。結果一個小時之後,你仍然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再比如,在酒席上朋友勸酒,你說,我不會喝酒,我只能喝一杯。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1、父母插手過多《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中就有強調過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不要去搶奪孩子的一切。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插手過多,控制了孩子的一切。
  • 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馬蠅效應」了解下,孩子越來越優秀
    孩子正是因為不夠自律,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拖到很晚才能把作業寫完。這樣做帶來的負面影響很明顯,孩子每天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也就精神不振,成績毫無起色。懶惰讓這一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寶媽很是焦心。02家長試試"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優秀、自律一、"馬蠅效應"是什麼?"馬蠅效應"源自於美國知名前總統林肯親身經歷的故事。林肯家裡有一匹馬,平時無論怎麼驅趕,它都跑得很慢。但是有一次,這匹馬的身上停留了一隻馬蠅。感到刺痛的馬突然精神抖擻,跑得飛快。
  • 六大常見理論:蝴蝶效應、木桶理論、鯰魚效應、青蛙現象、二八定律、羊群效應
    導讀:總聽別人說蝴蝶效應、木桶理論、鯰魚效應.到底這些理論是什麼?今天一併告訴你。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職場效應之:青蛙效應、首因效應、鳥籠效應
    青蛙效應——避免溫水煮青蛙,在舒適中死去職場青蛙效應:指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他會因為疼痛立刻跳出,但是如果扔進溫水裡,他會很享受不願跳出來,最後被溫水慢慢熱死。對於企業而言,如果一味沉寂在往日的輝煌,而不是去緊跟市場,奮力拼搏,最後就會被市場淘汰。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 心理學:一個人開始變廢的三個跡象,中一種,都說明難成大器
    而那些自甘墮落的人,很少有這樣的覺悟,在他們的字典裡,很少有進步兩個字。於是,人生就容易受限制。作家李尚龍曾經說過:「熬過去了就是出眾,熬不過去就是出局。」正如馬太效應所說的,越優秀的人會變得越來越優秀,因此才會離成功很近。那些沒進取心的人,只會越活越廢,於是只能朝著平庸邁進了一大步。
  •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青蛙效應」啟示錄
    文:清說01你知道」青蛙效應「嗎?19世紀末,心理學家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立即跳了出來。隨後,人們又把它放在盛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用小火慢慢地加熱。雖然青蛙能夠感知到水裡溫度的變化,卻因為惰性沒有往外跳。但是,等到水溫已讓它難以忍受,想要趕緊跳出來的時候。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媽媽總是不準孩子吃零食,可能造成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但是這時候,如果你放下這件事情,吃點小零食,補充點能量,大腦也會放鬆下來,雖然看上去沒有在思考,但是實際上大腦的潛意識還在工作,有可能正在吃著吃著的時候,突然思路就來了。這在心理學上叫醞釀效應。我拍著娃的小腦袋瓜說:想吃零食沒問題呀,媽媽也沒有完全拒絕你吃零食啊。我小時候也愛吃零食,吃零食後也讓我覺得很快樂,只不過我們的零食一定要選健康的。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
    2青蛙現象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冷熱水效應,通往幸福的陽關大道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第2篇——冷熱水效應。還記得第1篇中的登門檻效應嗎?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娃為啥關鍵時刻掉鏈子,心理素質差是成因,3招幫娃打破詹森效應
    美美的爸爸媽媽和美美做了深入溝通,這才發現是孩子心理緊張所導致的問題,這問題在心理學上就叫作「詹森效應」。美美父母意識到是自己對孩子的成績看得很重,造成孩子過大的精神壓力,害怕考砸了,導致身體出現過度的緊張反應。他們決定慢慢弱化這種看法,看淡孩子的成績。
  • 知道五大心理學效應會讓你的婚姻更幸福
    有些女人結婚後,看同事孩子送出國了,又買房了,會給老公施加壓力,結果造成老公視回家為受罪,在外尋找安慰。任何時間,吃飯穿衣量家當,走適合自己的路最好。 二、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