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前,心裡想:好睏呀,不過還是再玩幾分鐘手機吧。結果一個小時之後,你仍然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再比如,在酒席上朋友勸酒,你說,我不會喝酒,我只能喝一杯。結果半個小時之後,你開始說:今天晚上誰都別想走,決戰到天亮。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賭徒就是「破窗效應」在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從正常人到成為賭徒,到後來家庭破碎、妻離子散,釀成無法收拾的結局。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若不加修補,就會將惡果無限擴大。你聽過謠言嗎?見過有人因為謠言、無法自證清白而絕望自殺的事件嗎?第一個人的胡言沒有被智者制止,就導致了後來成千上百人的亂語。教室裡,如果所有人都在安安靜靜的學習,那麼你也會跟著安安靜靜。而如果有人打破了這種安靜,開始小聲說話,那麼你也會跟著小聲說話,最後教室就會亂得像一鍋粥。這就是破窗效應帶來的團體慣性。
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見到。就像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丟棄垃圾,絲毫也不會覺得羞愧。一個小小的錯誤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沒有被制止,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重複這個錯誤,最後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是犯罪事件的發生。很多時候校園暴力的發生,最初就是源於一個人受到欺負,自己沒有反抗,周圍的人也沒有幫助,慢慢最後使其演變成了整個班級,甚至是整個學校的欺負對象。
打破第一扇窗的人固然可惡,但事情的惡化也離不開之後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麼才能夠避免讓自己打破第一扇窗,也不做後面那個推波助瀾的人呢?
第一,儘可能不要去打破我們的窗戶.換句話說,就是提高自身修養與辨別是非的能力,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是自己想做的,還是跟著團體慣性走的。在生活中不讓自己做第一個打破窗戶的人,將「破窗效應」的下一步發展扼殺於萌芽狀態。
第二,如果窗戶已經被打破的話,要及時地去修補. 及時止損,就像父母教養孩子,父母在發現孩子的錯誤時必須及時糾正,在孩子釀成大錯前把「破窗子」補好,可以及時止損,避免將來孩子犯下更大的錯誤,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第三,講究修補窗戶的方式方法。古人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破窗者需要了解到自己的錯誤行為,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將要面對的後果與需要承擔的責任。只是簡單地認識到錯誤,但沒有學會反思,他的這扇「破窗」還可能被再一次打碎。
棋盤有云: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落索。每一次的熟視無睹,後果都有可能滿盤皆輸。如果對小錯誤不聞不問、反應遲鈍或是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犯更多的錯誤、「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
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做第N個打破窗戶的人,我們還要做努力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