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破窗效應」危害 莫讓相關法律成「稻草人」

2020-12-04 大江網

  要嚴肅追究哄搶者的法律責任,進而向公眾傳遞這樣的信息:誰觸犯了法律,誰就要面對法律的懲處

  近日,因受天文大潮影響,福建惠安沿海潮位退至罕見的低位,一個私人承包的500畝油蛤養殖地裸露,隨之遭到哄搶,損失的油蛤按市價估算至少也有20多萬元。而一些人行此違法之事,也有其荒唐的邏輯,比如,在現場參與哄搶的一個婦女說,她也知道那是私人承包的,但看到大家都過去了,「我不去,感覺虧了」。

  哄搶他人的財物,明顯是違法行為,一些人做起來怎麼就這麼有恃無恐呢?筆者以為,關鍵原因就在於類似的哄搶事件中少有違法者受到懲處,導致其他人產生了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其中折射出的「破窗效應」,值得人們深思。

  「破窗效應」是指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他人就可能受到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在一些哄搶事件中,由於相關違法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制止,導致抱有「我不去,感覺虧了」的心態的人越來越多,把「破窗效應」的危害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哄搶事件中之所以會出現「破窗效應」,是因為相關法律成了「稻草人」。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規定,聚眾哄搶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哄搶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可見,聚眾哄搶公私財物的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懲處。然而,在一些地方發生的哄搶事件中,由於哄搶人員多、調查取證困難等因素客觀存在,相關部門往往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僅僅對哄搶者進行口頭批評、教育。哄搶者逍遙法外,導致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被放大,法律的尊嚴受到踐踏。這樣的做法,應當儘快糾正。

  一面牆上如果出現一些塗鴉而沒有被及時清洗,很快就會出現更多的塗鴉;一條人行道上有些許紙屑而沒有被及時清掃,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出現,最終人們會理所當然地把垃圾隨意丟棄在地上。哄搶事件的屢屢發生,提醒我們必須高度警惕「破窗效應」的危害。因此,相關部門要嚴肅追究哄搶者的法律責任,進而向公眾傳遞這樣的信息:誰觸犯了法律,誰就要面對法律的懲處。這樣才能把法律的權威樹起來、立起來,讓公眾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從而剷除「破窗效應」滋生的土壤,杜絕哄搶事件的發生。

  郭雨菁

相關焦點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神奇的破窗效應
    1982年,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術理論,名為破窗效應。該理論使用破窗來比喻社區內的混亂現象,將社區內的混亂和不活躍與隨後發生的嚴重犯罪聯繫起來。破窗效應理論在整個1990年代對美國的警察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21世紀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克洛德·弗雷德裡克· 巴斯夏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賭徒就是「破窗效應」在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從正常人到成為賭徒,到後來家庭破碎、妻離子散,釀成無法收拾的結局。
  • 墨菲定律之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詹姆士·威爾遜 喬治·凱林最初接觸破窗效應是在一本介紹關於犯罪心理學的書裡看到的,是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喬治·凱林在1982年提出的。後來看的東西多了,才發現破窗效應的應用遠遠不止在一個方面,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有,比如我們在小區門口或者公園的草坪上隱隱約約的能看見一條人踩出來的路;(想起什麼了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破窗效應、鱷魚效應、手錶效應,分別闡述了怎樣的生存法則?
    破窗效應:不要盲目從眾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說一個房子的某一扇窗戶如果破了而沒人去修補它,沒多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被人為破壞;乾淨整潔的地面上如果出現了一個垃圾而沒人把它撿起來,沒多久地面上就會出現更多的垃圾……說白了,這個效應揭示了大多數人的從眾心理。
  • 破窗理論
    而放在帕洛阿爾託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 破窗效應證明,最好不要和深愛過的人複合,無論對方多麼愛你
    破窗效應證明,和深愛過的人複合,並不明智 01)、什麼是破窗效應? 這類現象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它指的是當第一個門窗被打破而且沒有進行阻止或者修繕的時候,那麼這時就會在人們的內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覺得這個門窗可以被打破,而人們就會不自覺地去打破其他門窗。
  • 破窗理論的啟示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原來,這就是「破窗定律」(深度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曾提出一個「破窗效應」理論:如果一間房子的窗戶破損了,沒有人去修補,那麼不久之後,其他的窗戶也會被陸續打破。
  • 反傳銷「撈人」莫游離在法律邊緣
    這類組織及其對象以反傳銷「撈人」為目標,通過自己的獨有方式和特殊手段,幫助個別家庭和親友找到久已失蹤身陷傳銷組織的對象,收費從一兩千元到八九萬元不等。對許多急於尋回家人卻毫無線索的傳銷受害人家屬來說,他們或許是救命的稻草;但對更多的人來說,職業反傳銷者與傳銷者一樣,都是難以被理解的,而且其行為也更是游離於法律的邊緣。
  • 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可是最近孩子還是做出了讓人無奈的舉動,那就是劉先生的孩子居然把同學給打傷了。  上一次就是因為劉先生的孩子跟同學動手動腳被找家長,而這一次又是做出了比之前更過分的舉動,這讓劉先生很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犯錯越來越嚴重呢?
  • 企業管理不可不知的破窗理論( Broken windows theory )
    這就是「破窗理論」。紐約市長1993年注意到這個理論,對地鐵裡的亂塗亂畫開始進行徹底的治理。隨手可亂畫的牆壁上終於沒有了這些塗鴉。這就是不管什麼時候看到了塗鴉的人都去自覺管理的結果。所以這些地方的犯罪活動也大大減少。窗戶上的小小一塊玻璃碎了,如不是重要的建築物的話應該無所舉足輕重吧。但是,不舉足重要就不去管理是不行的。
  • 「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1、讓孩子失去自信心每個人都想得到其他人的肯定和表揚,孩子更是這樣,他們希望父母可以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並予以表揚和肯定。但有些父母卻總是不斷地在否定孩子,以至於其他人看孩子的眼光也發生了變化。而孩子長期受父母影響,也會開始否定自己,從而令自己失去自信心,變得膽小自卑。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字面意思就是打破窗戶?當然不是,而是來源於一項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做的。實驗內容是把兩輛汽車放置不同地方,其中一輛把車牌摘掉,頂棚切掉,結果沒過一天就被偷走了。
  •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一定及時彌補小漏洞,因為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小事總是不起眼,卻能蘊藏著巨大的破壞力,最後導致巨大而又危險的事件發生,以上其實就是破窗理論的延伸。破窗理論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杜絕破窗效應?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破窗理論」
    所謂破窗理論,形象地說,就是一個企事業單位,在第一個窗子被打破之後,要立即修復好。不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窗子被繼續打破,直到最後不可控制,被徹底打破的乾乾淨淨。破窗理論是企業管理中一個最重要的理論,它的核心就是當一個企業裡出現某種錯誤現象的時候,要立即堅決糾正過來,否到,到最後必將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這個企業徹底衰敗破產。
  • 一些有趣的效應原理
    3稻草原理例;往一匹健壯的駿馬身上放一根稻草,馬毫無反應;再添加一根稻草,馬還是絲毫沒有感覺;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馬兒身上添稻草,當最後一根輕飄飄的稻草放到了馬身上後7鳥籠效應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 值得分享|解析: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導讀: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現象和規律;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 警惕!新型毒品偽裝成茶葉交易,吸毒人員易產生嚴重幻覺致自傷自殘
    相關報導:新型毒品偽裝成茶葉 警方:警惕恰特草含興奮物質卡西酮喝茶是不少廣東人都有的習慣,但有些「茶」可不能亂喝,裡面裝的可能不是茶葉,而是可怕的新型毒品。近日,深圳蓮塘派出所接到群眾舉報稱有人在羅湖區某酒店內進行非法藥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