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曾提出一個「破窗效應」理論:
如果一間房子的窗戶破損了,沒有人去修補,那麼不久之後,其他的窗戶也會被陸續打破。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會給人帶來一種示範性的縱容,見多不怪,結果會引發一系列越發糟糕的結果。
很多事情也是如此,開了第一道口子,就有可能毀一座堤壩。
「破窗定律」,看似荒唐,實則真實。
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置於不同的地方。
其中一輛停在某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社區。
接著,他把停在雜亂社區的那輛車,摘了車牌,開了頂棚。結果,當天這輛車就被偷走了。
而完好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過去了,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將這輛車的車窗砸了個大洞。幾個小時後,它就不見了。
好的東西,人們會精心保護;而差的東西,無所謂更差一些。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想抽菸時,如果周邊沒有人抽菸,你會有所顧慮;
如果旁邊有1個人在抽菸,你的顧慮便會減幾分;
如果旁邊有10個人在抽菸,你可能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麼多人都抽,多我一個不算什麼。
人的這種心理,大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勁兒。
一位廠長發現廠區一角的垃圾桶壞了,沒怎麼在意。
不料,幾個月後,他驚訝地發現廠裡許多垃圾桶都「默契」地出現損壞。
帶著滿腦子疑問,他命人更換大部分垃圾桶,幾個月裡垃圾桶都完好如初。
有一天,廠長下班時發現一個壁角燈不亮了。他馬上打電話給總務主任,對方卻說明天再派人處理吧。
在廠長強硬的態度下,總務主任親自趕回來修理。
他還說:今後只要發現設施有破損,必須及時維護,不許有絲毫的拖延。
總務主任不情願地答應了,嘀咕廠長太小題大做。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廠裡的壁角燈都沒有壞過。
發現問題,不是問題;發現問題卻放任不管隨之發展,才是問題。
亡羊不補牢,事態的走向總是一發不可收拾。
懂得第一時間止損,是智慧的決策。
千裡之堤毀於蟻穴,警惕破窗,才防微杜漸。
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天下最大的烈火,總是由最小的草梗點燃。
網上流行一個說法:「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打破了混吃等死的第一扇窗戶,發現其他人也這樣,仿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開始陷入得過且過的狀態。
然而,你的人生,別人是不會負責的。
人總善變,堅持很難。
但老祖宗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點一滴堅持下來,才不會給自己的人生造一個惡性循環的機會,才不會給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
萬一開了第一扇破窗,不要緊,及時回正軌,為時便不晚。
本文首發格物讀書(gewuliangzhi),
閱讀是最美的姿態,每天我們相遇在格物讀書,用美文、聲音、故事和你說晚安。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