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破窗定律」(深度好文)

2021-01-0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曾提出一個「破窗效應」理論:

如果一間房子的窗戶破損了,沒有人去修補,那麼不久之後,其他的窗戶也會被陸續打破。

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會給人帶來一種示範性的縱容,見多不怪,結果會引發一系列越發糟糕的結果。

很多事情也是如此,開了第一道口子,就有可能毀一座堤壩。

「破窗定律」,看似荒唐,實則真實。

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置於不同的地方。

其中一輛停在某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社區。

接著,他把停在雜亂社區的那輛車,摘了車牌,開了頂棚。結果,當天這輛車就被偷走了。

而完好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一個星期過去了,無人理睬。

後來,辛巴杜將這輛車的車窗砸了個大洞。幾個小時後,它就不見了。

好的東西,人們會精心保護;而差的東西,無所謂更差一些。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想抽菸時,如果周邊沒有人抽菸,你會有所顧慮;

如果旁邊有1個人在抽菸,你的顧慮便會減幾分;

如果旁邊有10個人在抽菸,你可能就理所當然的認為,這麼多人都抽,多我一個不算什麼。

人的這種心理,大有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勁兒。

一位廠長發現廠區一角的垃圾桶壞了,沒怎麼在意。

不料,幾個月後,他驚訝地發現廠裡許多垃圾桶都「默契」地出現損壞。

帶著滿腦子疑問,他命人更換大部分垃圾桶,幾個月裡垃圾桶都完好如初。

有一天,廠長下班時發現一個壁角燈不亮了。他馬上打電話給總務主任,對方卻說明天再派人處理吧。

在廠長強硬的態度下,總務主任親自趕回來修理。

他還說:今後只要發現設施有破損,必須及時維護,不許有絲毫的拖延。

總務主任不情願地答應了,嘀咕廠長太小題大做。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廠裡的壁角燈都沒有壞過。

發現問題,不是問題;發現問題卻放任不管隨之發展,才是問題。

亡羊不補牢,事態的走向總是一發不可收拾。

懂得第一時間止損,是智慧的決策。

千裡之堤毀於蟻穴,警惕破窗,才防微杜漸。

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天下最大的烈火,總是由最小的草梗點燃。

網上流行一個說法:「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打破了混吃等死的第一扇窗戶,發現其他人也這樣,仿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開始陷入得過且過的狀態。

然而,你的人生,別人是不會負責的。

人總善變,堅持很難。

但老祖宗常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點一滴堅持下來,才不會給自己的人生造一個惡性循環的機會,才不會給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

萬一開了第一扇破窗,不要緊,及時回正軌,為時便不晚。

本文首發格物讀書(gewuliangzhi),

閱讀是最美的姿態,每天我們相遇在格物讀書,用美文、聲音、故事和你說晚安。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克洛德·弗雷德裡克· 巴斯夏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原來這叫:鴨子定律(深度好文)
    但潛入水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它的鴨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動著,沒有一刻停歇。作家劉同曾經說過:「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優雅需要底氣,華麗需要實力。生活就像水中的鴨子。而這便是「鴨子定律」所蘊含的人生哲理。01世上所有的牛逼都是用苦逼換來的記得以前看電影《霸王別姬》時,其中有一個橋段讓我記憶深刻。
  • 值得分享|解析: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導讀: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現象和規律;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 墨菲定律之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錯了錯了,錯誤理解名人名言了);某個公共區域圍著垃圾桶有很多小菸頭、小垃圾,可就是進不去垃圾桶;某個商場或者大廈裡公共衛生間的衛生紙時不時的整卷就沒了;網上又有某某因為受賄被爆出新聞等等……這些都讓我想起了破窗效應。
  • 原來,這就是「餡餅定律」
    原來,這就是「餡餅定律」相信每個人都曾幻想過「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兒。但現實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即使真的有餡餅掉下來,小心地上也有個陷阱在等著你。」這便是社會學中著名的「餡餅定律」。生活中,我們會碰到一些巨大的利益誘惑,他們就像從天而降的「餡餅」,讓人垂涎三尺、難以抗拒。然而,這些看似美味的「餡餅」背後,往往隱藏著意想不到的陷阱。
  • 入木三分的諸多生活定律……
    這是何故呢?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類後,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逃避和遊動。這樣一來,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鯰魚效應的象徵意義就是外來因素對原來處於固化停止狀態事物的一種激活作用。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破窗理論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一定及時彌補小漏洞,因為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所謂「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小事總是不起眼,卻能蘊藏著巨大的破壞力,最後導致巨大而又危險的事件發生,以上其實就是破窗理論的延伸。破窗理論究竟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杜絕破窗效應?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原來這就是:科斯定律(非常經典)!
    Ronald說,如果你知道科斯定律,那麼就知道,不管這個女孩現在跟誰談對象,她最後都會跟最匹配她的人在一起的。我說:!Ronald說,「你激動什麼,你不是知道科斯定律嗎?科斯定律就是誰最匹配這個資源的,最終總會歸誰所有。」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這些你都明白嗎?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字面意思就是打破窗戶?當然不是,而是來源於一項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做的。實驗內容是把兩輛汽車放置不同地方,其中一輛把車牌摘掉,頂棚切掉,結果沒過一天就被偷走了。
  • 生活中的心理學定律
    破窗效應  一間房子的窗戶破了,如果沒有人修補,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在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加入丟垃圾的行列。這便是「破窗效應」。
  • 神奇的破窗效應
    1982年,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術理論,名為破窗效應。該理論使用破窗來比喻社區內的混亂現象,將社區內的混亂和不活躍與隨後發生的嚴重犯罪聯繫起來。破窗效應理論在整個1990年代對美國的警察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21世紀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 破窗理論的啟示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破窗理論」
    所謂破窗理論,形象地說,就是一個企事業單位,在第一個窗子被打破之後,要立即修復好。不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窗子被繼續打破,直到最後不可控制,被徹底打破的乾乾淨淨。破窗理論是企業管理中一個最重要的理論,它的核心就是當一個企業裡出現某種錯誤現象的時候,要立即堅決糾正過來,否到,到最後必將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這個企業徹底衰敗破產。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晚上睡覺前,心裡想:好睏呀,不過還是再玩幾分鐘手機吧。結果一個小時之後,你仍然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再比如,在酒席上朋友勸酒,你說,我不會喝酒,我只能喝一杯。結果半個小時之後,你開始說:今天晚上誰都別想走,決戰到天亮。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原來,這就是「烏鴉定律」!
    這就是烏鴉定律。如果不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而是一味地選擇逃避,那麼問題並不會得到解決,同時還會被更多地問題所困擾。一個人的成熟的標誌,就是能時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努力去改變。這才有了之後的拜將封侯,破齊滅項,走上人生巔峰。伏爾泰也曾經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子。」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放下。我們都無法改變爛人的存在,也無法改變爛事的發展。
  •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
    生命之花(深度好文)佛曰:只有內心的平靜才能讓靈魂得以附體,讓真正的生命之花得以綻放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穆尼,曾受盡人間折磨苦難,從不退縮,一心苦行六年,致力尋找解脫人生痛苦的辦法,但卻無果,後以思考代替苦行,靜坐菩提樹下四十九天,終於在靜思中頓悟,創建了歷史文明的佛教並發揚光大,這就是心靜的力量。
  • 熵增定律思維:停滯不前就是在退步
    熵這個詞最早是來自於物理學,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恆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而不會消失。熱力學第二定律進一步指出,雖然能量可以轉化,但是無法100%利用。在轉化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能量會被浪費掉。「有效能量」指的是,可以被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指的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所以,熵就是系統中的無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