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2020-12-06 洋洋育兒心冊

由於疫情的原因,孩子只能整日在家中學習。但這其實對於孩子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面臨高考和中考的孩子,更是焦慮不安。

一方面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跟上老師的思路,但一方面較為寬鬆的學習環境,又會讓自己容易被外界誘惑。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情緒也會發生一種消極的變化。

鄰居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今年就要面臨高考,但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只能在房間裡整日學習,希望不要落下進度。

而父母對於他的熱切關注更是讓他倍感壓力,據他媽媽講,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突然愛上了玩遊戲,不管怎麼講都不聽。本來學得好好的,突然就情緒上來了,把書一扔,誰都勸不住。

聽了聞聞媽的描述,我突然意識到,或許孩子已經受到了孤島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

孤島效應

孤島效應其實就是指:

一個人長期處於封閉待遇的環境當中,而每天面對的事物和人都是單調重複的,在這種非常狹小的封閉狀態中會產生被別人所拋棄的消極心態,而這種心態又會導致孩子的情緒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陷入孤島效應,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第一、習慣封閉,出現溝通不順暢的問題

如果孩子長時間的處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其實就很難憑藉自己的努力,從那個固定的氛圍當中走出來。即使換了環境,也會自發性的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一種非常嚴重的排斥情緒,也不願意跟人面對面的交流。

他可能就會變得非常的自閉。而這種自閉的性格特徵也會讓孩子在學習提升這方面遭受到不少的阻礙,比如說遇到學習上的難題,習慣性的想要靠自己去解決。

解決不了就把難題放在那裡,也不去向別人討教,如此一來,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只會被積攢得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孩子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第二、缺乏紀律觀念

其實對於孩子來講,寬鬆的家庭環境已經讓他成為了一種慣性,除了上網課這件事情以外,其他的舉動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因此如果一旦正式開始融入原先嚴格有序的集體生活之後,在被那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住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不自在。

如果孩子出現這種無視紀律的不良行為。老師又會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厭學心理。

第三、思想極端,輸不起

因為處於封閉的狀態太久,孩子可能就會陷入自己的情緒當中無法自拔,也很難去接受外界不同的聲音,在與同學的交流過程中,如果發現同學與自己的想法相左,就會非常的固執己見,試圖用自己的觀點去強制說服別人。

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他都認為自己才是有理的一方。而這也就會導致孩子很容易跟別人產生矛盾和摩擦,進而影響到正常的人際交往。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破解孤島效應呢?

第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之所以孩子會被孤島效應所侵襲,很多時候是因為把自己的關注點過多的放在了環境身上,認為這個重複單調的環境影響了自己的情緒狀態。

所以說從這個角度出發,家長需要讓孩子把注意力更多的投射在其他的同齡人,或者是自己感興趣的方面。

比如說曾經培養的興趣愛好等等。家長要做到勞逸結合,不要讓孩子一直不停的學習,或者也可以幫助網絡這個現代化的工具讓孩子能有更多與其他同齡人相處交流的機會,讓孩子明白不僅僅是自己在遭遇孤島效應,只要他們能夠攜手對抗,一定能夠將這個惹人煩的情緒魔王給打敗。

第二、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

對於孩子來講,老師說的話,他是會比較聽從的,而當孩子們產生非常焦慮的情緒時,家長可以主動尋求老師們的幫助,讓老師和孩子能夠有進一步的直接溝通,來幫助孩子早日擺脫孤島效應。

老師可以通過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班級的學習整體進度的方式,讓孩子的心安定下來,不會終日陷入焦慮的情緒當中無法自拔。

這樣的話,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原先溫暖的班級大集體仍然存在,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自己並不是在孤軍奮戰。

第三、嚴格調整孩子的作息

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已經開始選擇放開自己那一根緊繃的神經過於放縱自我,這就會讓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時間觀念逐漸被消磨殆盡,這也就會讓孩子變得懶散。

進而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原本和諧的生活節奏也會被逐漸打亂,人也會越來越不思進取。科·達勒維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所以家長要發揮榜樣的積極作用,儘可能保證自己和孩子都能夠以規律的作息生活。這會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一定的緊迫感。這裡要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能以縱容的態度來處理孩子出現的第一次的不良行為,這就要提到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如果被放在教育這個層面就是指如果沒有及時去制止不良行為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顧忌,行為也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第四、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

因為開學日期的不斷延遲,孩子的計劃也會被打亂,那麼為了讓孩子在家裡也能夠以非常積極的狀態去面對學習。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學習計劃,一步步的腳踏實地去攻克學習上的難關。

不僅如此,在孩子的學習過程當中,家長也需要給予高質量的陪伴,比如說跟孩子一起上網課,陪著孩子寫作業等等,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就算自己是一個人在家裡學習,但同時擁有父母的陪伴,他同樣也是不孤獨的。

所以說,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了焦慮煩躁的情緒,就需要引起重視,通過適當的引導,把孩子拉回正軌。

相關焦點

  •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避免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讓孩子越學越煩躁
    後來我特意去諮詢了一下我一個心理學朋友,朋友和我說這種情況就是孩子進入了「孤島效應」在給自己做一種負面暗示。這種暗示給孩子帶來了一種消極反應,讓孩子面對學習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會有一定壓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內心會更加孤獨,面對學習和生活也會感到厭煩和壓力。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當孩子長期適應了多人學習狀態,現在突然在封閉環境,每天面對只有自己時,就會有一種不適應感。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孤島效應」:在主流中被遺忘和不同的那部分,會自動的形成一個孤島。在孩子的人際交往裡,通常會被忽略,因為我們只看到了來往的利弊,沒有想到孩子在孤獨中承受的一切。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因為孤島效應,孩子很可能被認為是異類,在《悲傷逆流成河》裡,出身普通的易遙就是一個異類,除了齊銘,她沒有朋友。在《少年的你》中,陳念成績很好,文靜懂事,可是她依然是不被接受的。
  • 宅家期間,「孤島效應」正在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注意到了嗎?
    不僅是成年人宅得煩躁,學生也因為宅家和網課變得情緒波動特別大。小凱(化名)今年上六年級,最近宅家爸爸媽媽也交代了許多功課和學習任務。不僅沒落下學校的網課,還增加了不少「任務」。小凱發現自己的心情變得「怪怪的」,一時煩躁、一時鬱鬱寡歡,一時迷茫。想和媽媽說,但媽媽認為是孩子太閒了,才會這樣子。小凱內心好像有個小人跟他說:「休息一下吧,玩一下手機放鬆放鬆。
  • 孩子越管越叛逆?是中了「海格力斯效應」,「以柔克剛」是上策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肯定遇到過和親戚類似這樣的現象,孩子做得不好時,父母越管教孩子,孩子就變得越叛逆。孩子越管越叛逆,這是因為父母中了"海格力斯效應"。化解"海格力斯效應",父母不能"以硬碰硬",而是應該"以柔克剛"策略。
  • 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瑞思英語讓孩子「越學越有興趣」
    瑞思將濃縮的世界帶到孩子面前,不斷獲得的成就感讓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越學越有興趣」。成就感會產生內驅力,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越學越有興趣實踐帶來的成就感是激發孩子前進的內在動力。多年來,瑞思致力於為孩子提供多種能力展示和實踐的平臺,給與孩子們呈現學習效果的機會,把課堂上努力學習的知識在實踐中學以致用,感受到英語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越學越有興趣。為了讓孩子們將課堂所學熟練運用到生活場景中,瑞思將國際研學打造成「移動英語實踐課堂」,讓孩子們在真實的場景中感受異國文化生活。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於是,老友和兒子每天都針鋒相對,動不動就和兒子吵一架,與此同時,老友陷入了管教兒子,並與兒子不斷的爭吵和生氣的惡性循環當中。記得美國的黑人作家鮑德溫說,孩子從來不會很乖地聽爸媽的話,但是他們一定會效仿大人的言行。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孩子的性格過於敏感性格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方面。處在同一階段的孩子在性格方面的表現會有許多共同之處:天真活潑、積極向上、情緒多變等。通常情況下,性格方面越敏感的孩子越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這一類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比普通的孩子更容易情緒不穩定。
  • 瓦倫達效應:越想達到目標,越不容易達到
    就是在重要的考試之前(比如中考、高考),由於學習任務繁重,精神壓力劇增,神經緊繃而脆弱,當身體達到體能極限的時候,學生就會產生焦慮、厭學、煩躁、記憶力衰退,甚至成績急劇下降的現象,就叫考前心理高原期。進入心理高原期的學生,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和幫助,很容易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崩潰。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在古代教育孩子,都秉承著「當面教子,背後訓妻」的規矩,人越多越喜歡教訓孩子。如今這個年代,可以嗎?看看下面的事例:曉偉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是他的父母秉承著傳統教育的方式,對孩子吝於誇獎,即使拿了滿分得了第一,父母的嘴中也總是說:「拿了滿分也不能驕傲啊,你看別的孩子都在努力學習,你可不能被落在後面。」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睿智燈塔-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可是,對於孩子而言,學習卻是一件無趣並且非常痛苦的事,甚至還很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呢?前段時間,一位家長給我們睿智燈塔的後臺留言,說他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平均每科都能達到95分以上,家長也是很欣慰。
  • 孩子越管越叛逆?多半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可用這3招化解
    如果想要問家長,最難搞的孩子問題是什麼?相信會得到一致的答案,就是叛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們都覺得相當的頭疼,你越是教育孩子,似乎會導致孩子變得越反叛。其實,孩子在叛逆期說出這樣的話,簡直是不能在平常了。也許家長沒有想到這個層面,這可能是海格力斯效應在作祟。海格力斯效應,具體指什麼?
  • 孩子總和家長對著幹,是陷入「海格力斯效應」,退一步能海闊天空
    永安是一個挺文靜的孩子,他除了學習成績不太好,其他方面都不錯。但是他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因此對於永安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他們看到孩子一直提不上去的成績的時候感覺到十分的鬧心。在孩子六年級要升初中的時候,他的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於是他們整天訓斥孩子不好好學習,一天就只知道玩耍。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
  • 「越努力越得不到」怎麼辦?
    這些情況可能你也經歷過,或者聽周圍人提起過:工作中的事情,力求盡善盡美,可結果卻是大家並不怎麼買帳,自己這活也越幹越累;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很強,給自己的壓力很大,一直學一直學,可成績就是上不去;感情的事情,想要牢牢抓住對方,結果卻是對方越要逃離,最終走向一拍兩散
  • 父母越管教,孩子越叛逆?心理學家提醒:這裡出問題了!
    有朋友跟我抱怨,自家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不讓他做什麼就越做什麼,事事都跟自己對著幹,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教育難題。父母總認為是孩子不好管,但自己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孩子總越管教越叛逆,總是跟你對著幹呢?其實有時候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自己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為什麼孩子越大,父母對孩子期望越低?因為普通人總是大多數
    因為孩子越大,可塑性越低,選擇空間越小。說得通俗點,就是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幾斤幾兩,逐漸接受了孩子是個普通人,甚至平庸一生的事實。長大了,理智上位,支配感性和直覺,學到的「規矩」就多了,會權衡利弊了,就變得畏手畏腳了。天賦就在猶猶豫豫和不斷變換中變成了虛假的光明,只為在失敗時給自己一點方向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