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2021-01-09 育兒family

出類拔萃的優勢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亮點,但同時隱藏在內心另一面的缺點則會成為不依不饒的絆腳石。許多在小學時成績優異的三好生,到了高中時期就變得黯然失色,當初調皮搗蛋的「差生」如今已然成了成績出色的優等生,原因何在?

其實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必有其短,並且表現出的年齡段也不盡相同,譬如男孩一般在高中時期比較佔優勢,而女孩子小學初中時期,更勝一籌。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

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

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

「短板效應」即木桶理論,為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水桶想要盛滿水,必須由每一塊都一樣的平整無」破損的"木板組成,如果其中有一塊不整齊或者下邊有破洞的,這隻桶就沒辦法盛滿。它的魅力就在於最短的木板在哪裡,水就盛在哪裡。決定盛水的多少是那隻短的木板,不只是長的木板。長木板可以儘量保護水不會在顛婆的時候灑出太多,但是無法保證水不漏出去。

從團隊的角度來看,如果每個成員的「下限」差距很大,每個人都良莠不齊,這樣很難調節與和諧好隊內的實力,而某些人的缺點也會毫不留情的拉低整個集體的能力與成果。所以短板是團體的最大的敵人。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偏科」就是短板效應最常見的體現方式,男孩一般普遍理科成績突出,但是同時偏科也十分嚴重,比如,數學考到滿分,語文英語只有一位數,這就很吃虧的將孩子的總體成績拉低了不止一個緯度。

短板決定下限,即個人能力的最低限度,而長板則是可以發展到達的至高點,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的採取措施,取長補短,那麼短板將會限制長板的發揮,個人長處優勢的最大發展,當然也是以短板為基礎的。

因此,取長補短對孩子重中之重。

02取長補短對孩子的發展有哪些意義?

一、有助於孩子更客觀的評價看待自己

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虛榮心,而許多孩子無法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是虛榮心在作祟,許多孩子過於自恃清高,缺少正確評價自身能力的意識。

當孩子懂得揚長補短後,便能更客觀的評價自己的長處或者短處。學會謙虛,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求教必能在人生路途中助一臂之力。

二、讓孩子經常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面對缺點

一些孩子在學生時期,因為種種原因被確診為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這都是源於無法正確的管理好情緒與自身優缺點使然的結果,如果因為自己的優點而獲得萬眾矚目,待虛榮心膨脹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的失去人生的方向,從而產生心理疾病。

而當缺點讓自己「絆了一跤」時,低落、沮喪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這時如果不儘快調節情緒,走出霧霾,那麼將會從此在心裡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還會嚴重挫傷自信心。

因此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十分重要。除此之外還能全力激發孩子的潛能,積極的面對缺陷,勇往直前的朝著更高的平臺發展。

三、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當孩子認識到充分利用優點,積極改正與面對缺點時便能夠找回應有的自信,尋到發展的方向,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激發全身的學習動力,從此便走上了一條全面發展、優秀散發的「不歸路」。

作為家長同時也不能只著眼於發展孩子的優點,而不去協助他們改正缺點,最好的方法是協調優缺點,將短板補齊,讓長板充分發揮力量,這樣孩子的才會志在必得,前途無量。

生活中,無論是孩子本身還是父母、教師,對於孩子的看待都更加趨向於關注孩子的優勢,但是孩子的發展是由很多方面組成的,不只有長處也有不可忽視的短處。

只有兼而顧之的對待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孩子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順暢。

03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理解「取長補短」?

一、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

家長永遠是孩子背後最強大的後盾,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在生活、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家長就應該承擔起保護傘的角色,給予孩子莫大的安慰與無限的鼓勵支持,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到方式,讓他們懂得一個坎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攻破。

譬如孩子可能對理科題目的理解不如其他孩子那樣迅速,但是可以鼓勵他們,不要心急,慢慢來,自己用十倍於別人的努力,就能過比他們做的更好。

這樣孩子就能過正確的面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了,而且非但不會灰心喪氣,反而可以正視不足,勇往直前。

二、讓孩子懂得欣賞他人

讓孩子了解,當自己的優點別人沒有時,不要沾沾自喜,當別人的長處自己缺少時也不要心生嫉妒,妒忌心是成功最大的敵人,許多人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可就因為對別人優點的嫉妒而錯失了良機。

只有做到胸懷寬廣,認同他人的優點,可以從中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新東西,從而彌補了自身的缺陷,這是一種揚長補短的好方法,更是向著至高境界發展的一個方向。

當孩子懂得拿優秀的人做榜樣後,就會與此同時立下標杆,從而動力十足的與之共同進步,也能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如若明確自己沒有某方面的優勢時,就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經常與優秀的人進行交流探討,一方面提高了見識,另一方面也能鍛鍊社交能力,這樣的孩子只會在原有的能力上外加新的突破。

三、培養孩子的健康競爭力

所謂健康的競爭力,即為可以通過此種方法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從而讓孩子主動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

與此同時,健康的競爭力也不會讓孩子產生嫉妒心理與自暴自棄的心態,相反更能讓他們鍛鍊自己的主觀驅動能力,成為一個自主自立自製的孩子。

四、家長對孩子的不足應予以平常心

情緒感染的力量非同小可,一旦家長因為孩子而愁悶焦慮,這時孩子也會很敏感的被家長的情緒感染,當孩子得知父母是因為自己的成績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心情沮喪,就會在潛意識中產生特別消極的負面情緒。

而平常心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應該擁有的一個心態。當家長用樂觀的心態來處理和面對孩子的不足時,孩子反而也能夠更加放鬆的揚長補短,努力向前。

及時得到重視的短處,很有機會得到提升,這就使得孩子的下限發展更加容易得到提升。將長處發揮到極致,孩子容易獲得突破,正視自身的短處有助於孩子正面的自我評價建立。父母對孩子的取長補短能力的培養,使得孩子在能力全面發展以及自我評價等方面,都有著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

相關焦點

  • 從「短板效應」來看:劣勢決定集體水平,教你在學習中如何補短板
    中考複習狀態所以老師告訴他,如果他想在理科方面得到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要考進重點的高中,將來讓自己有機會進入更好的大學,在大學裡有更廣闊的空間,才能夠讓自己在理科這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如果他不把文科提上來,繼續這樣下去。可能就連高中也上不了,那麼復讀就是在浪費時間。第二個學期過去了,這個不配合的學生,這個不知道短板效應的學生依然沒有做出任何的改變。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我從以前開始就擔心女兒學習英語。 不管怎麼教,孩子的英語總是學不好。甚至已經開始出現厭煩的跡象。 直到這時,我才發現女兒不是不擅長,而是對英語沒興趣。後來聽了一位專家的話,英語版的《小豬佩奇》發音清晰,畫面也更明亮,是很好的英語啟蒙動畫,正好女兒也很喜歡這部動畫,所以就每天給孩子看。
  • 抓住孩子成長關鍵期,助力孩子輕鬆學習,父母也將更省心
    對於年幼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尤其是在學業上。從來就沒有天生愛學習的孩子,孩子愛學習多是來自於父母精心的設計與培養。在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他將人們從出生到成年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 父母巧用「蔡格尼克效應」,給孩子制定合理目標,學習輕鬆完成
    孩子害怕失敗。很多家長給孩子制定了很多規劃、學習計劃,如上補習班、安排藝術班培訓等等,但是為什麼孩子並沒有發展成你想要的?因為孩子害怕達不到心中的要求,或是家長要求,或是對自己的要求,害怕變成心理負擔,所以就變成一種壓力。
  • 補上孩子「短板」,還是發揮孩子長板?「木桶定律」咋遵循?
    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定律」,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定律中體現的「短板效應」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團建、組織中,從象徵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甚至象徵到某一個人,包括我們的孩子!教育界曾發出各種聲音,大抵都表達了一個意思:補上孩子的短板,方能讓孩子將來有所成器!最好的現身說法就是:高考——錄取分數看總分!
  • 這個訓練開發孩子大腦,同時教會孩子專注、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能
    它在訓練大腦的同時,教會孩子學會共情、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術。通過將您的孩子帶入冥想世界,讓孩子與自我的聯繫變得更加容易,從而能夠輕鬆適應任何情況。有許多家長問我,兒童正念訓練在什麼年齡開始比較好呢?結合國內外的經驗,我認為儘早開始這類練習很重要。當孩子讀初中或成年了,我們就會發現第一次開始練習呼吸和放鬆有多困難。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心理學規律」助力孩子更成功
    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壞情緒易引發「蝴蝶效應」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報5、6個培訓班。由於壓力太大,孩子完全消化不了,結果培訓到最後腦子一團漿糊什麼都不會了。這個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喜歡學習的,由於輔導班太多,不停的給孩子施壓,使孩子產生了負面情緒。
  • 孩子一到考試就緊張,可能是「詹森效應」,父母巧用3招輕鬆解決
    但即便如此,女兒花花一到考試,成績就變得十分不理想,不管是大考還是小考,花花的成績和平時的學習狀態總存在一定的落差。就連孩子的班主任也曾表示:「花花上課時的學習情況很不錯,可是每次考試都很難發揮出正常水平,而且花花對考試似乎存在一定的牴觸心理,一到要考試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緊張的情緒。」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聽了聞聞媽的描述,我突然意識到,或許孩子已經受到了孤島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第二、缺乏紀律觀念其實對於孩子來講,寬鬆的家庭環境已經讓他成為了一種慣性,除了上網課這件事情以外,其他的舉動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限制,因此如果一旦正式開始融入原先嚴格有序的集體生活之後,在被那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住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不自在。
  • 孩子因為矮而自卑?懂「瓦拉赫效應」的父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
    孩子心思單純,很容易因為外貌的特徵而陷入自卑。如果家長不能對孩子有一定的引導,那麼幼年時的自卑會一直跟著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是很不利的。在發現孩子自卑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有關"瓦拉赫效應"的知識。那麼,"瓦拉赫效應"究竟是什麼?
  • 學習中的木桶效應,讓孩子擺脫偏科,成績實現逆襲!
    ,家長肯定是焦慮的,甚至不惜重金報各種輔導班,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反而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對學習上的厭煩。然而,在目前國內的教育制度之下,孩子早期的偏科若不能加以引導糾正,是會影響到後期的學習的,甚至會錯過優秀的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因為通過「木桶效應」就知道,孩子學科上的短板,最終影響的是考試成績的總分。對於孩子的偏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1、調整心態,樹立信心。
  • 怎麼培養孩子英語學習興趣呢
    教孩子學習英語,很多家長會覺得比較難。條件和環境不夠啊,有時候只能還在自己練。其實呢,家長在陪伴孩子,輔導學習的時候;也是孩子的學生啊。畢竟,家長不知道的,孩子在分享;如果家長不明白的,可以問孩子啊;這就啟發孩子去思考。
  • 巧用紫格尼克效應,打開心理張力,激發孩子學習和做事的完成欲
    這個實驗的具體過程是這樣子的::紫格尼克教授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任務,她讓孩子們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則在孩子做到一半的時候強行停止。過了一小時她再測試,發現絕大多數孩子對做到一半就停止的任務記憶更深刻。
  • 一批評就崩潰,培養孩子逆商,延時效應應該了解
    朵朵平時是一個乖巧的小女孩,從來不用大人擔心她的學習,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做作業,平時的課外活動也做得很好,在學校也總是受到老師的誇獎,就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孩子"。成長的道路是免不了要出現一些磕磕絆絆的,家長能做的只有在孩子生命早期就教會他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才能讓孩子在之後的成長中越挫越勇,永遠保持前進的精神力量。小到學習成績,大到人生選擇,孩子是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心靈也是一層一層慢慢強大起來。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在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裡,有數不清的原因要讓孩子去社交,去開口,去同其他人來往,受傷了不要緊,這才是成長。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孤獨一人的環境相比於比嘈雜的交際場所,要更能讓孩子變得有挫敗感。孤獨感之下的自我否定,利用一分一秒的時間在傷害孩子。
  • 孩子做事總是分心?家長試試「斯特魯普效應」,提高孩子注意力
    一個人的專注度越高,對事情的熟練度才會越高,同時離成功也就更進一步。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會逐漸分散,並且在學習上經常開小差,其實注意力也是可以提高的。但現實的情況卻是,隨著孩子的年齡的增加,一些父母會發現,孩子常常會出現上課走神,好動,開小差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帶來的「副產品」就是成績的一落千丈。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1、適當鼓勵孩子家長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孩子恃寵而驕,憑藉自己的誇獎而飄飄然,脫離了自己培養孩子的初定目標,讓孩子變得有些驕傲自滿。可是家長們知道嗎?你的鼓勵才是孩子成長的最佳養料,驕傲與否在誇讚的形式而不是誇讚本身的對錯正誤。所以,在提高認同感的這個過程裡,家長的肯定與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 「原創」教育的長板與短板效應
    培養、發展個人能力的教育理念裡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是長板效應,發現個人的特長後,盡力在這方面加以培養,學有專長,成為專業領域的佼佼者,以此作為立身之本,謀取一份職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最大限度地成就個人的趣味人生,至於自己的不足的那一部分,不再用盡全力,拼力去彌補。另一種是與發揮個人長板相反的短板效應。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學會這3種方法,孩子會更受歡迎
    現在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視情商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據研究,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幸福、人際關係等方面,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能力,需要父母培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呢?學習這三種方法,孩子長大後會更受歡迎。情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