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類拔萃的優勢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亮點,但同時隱藏在內心另一面的缺點則會成為不依不饒的絆腳石。許多在小學時成績優異的三好生,到了高中時期就變得黯然失色,當初調皮搗蛋的「差生」如今已然成了成績出色的優等生,原因何在?
其實每個孩子都各有所長,必有其短,並且表現出的年齡段也不盡相同,譬如男孩一般在高中時期比較佔優勢,而女孩子小學初中時期,更勝一籌。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
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
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
「短板效應」即木桶理論,為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指的是一隻水桶想要盛滿水,必須由每一塊都一樣的平整無」破損的"木板組成,如果其中有一塊不整齊或者下邊有破洞的,這隻桶就沒辦法盛滿。它的魅力就在於最短的木板在哪裡,水就盛在哪裡。決定盛水的多少是那隻短的木板,不只是長的木板。長木板可以儘量保護水不會在顛婆的時候灑出太多,但是無法保證水不漏出去。
從團隊的角度來看,如果每個成員的「下限」差距很大,每個人都良莠不齊,這樣很難調節與和諧好隊內的實力,而某些人的缺點也會毫不留情的拉低整個集體的能力與成果。所以短板是團體的最大的敵人。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偏科」就是短板效應最常見的體現方式,男孩一般普遍理科成績突出,但是同時偏科也十分嚴重,比如,數學考到滿分,語文英語只有一位數,這就很吃虧的將孩子的總體成績拉低了不止一個緯度。
短板決定下限,即個人能力的最低限度,而長板則是可以發展到達的至高點,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的採取措施,取長補短,那麼短板將會限制長板的發揮,個人長處優勢的最大發展,當然也是以短板為基礎的。
因此,取長補短對孩子重中之重。
02取長補短對孩子的發展有哪些意義?
一、有助於孩子更客觀的評價看待自己
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虛榮心,而許多孩子無法正確的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也是虛榮心在作祟,許多孩子過於自恃清高,缺少正確評價自身能力的意識。
當孩子懂得揚長補短後,便能更客觀的評價自己的長處或者短處。學會謙虛,明白了「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求教必能在人生路途中助一臂之力。
二、讓孩子經常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面對缺點
一些孩子在學生時期,因為種種原因被確診為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這都是源於無法正確的管理好情緒與自身優缺點使然的結果,如果因為自己的優點而獲得萬眾矚目,待虛榮心膨脹一段時間後便會慢慢的失去人生的方向,從而產生心理疾病。
而當缺點讓自己「絆了一跤」時,低落、沮喪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這時如果不儘快調節情緒,走出霧霾,那麼將會從此在心裡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還會嚴重挫傷自信心。
因此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十分重要。除此之外還能全力激發孩子的潛能,積極的面對缺陷,勇往直前的朝著更高的平臺發展。
三、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當孩子認識到充分利用優點,積極改正與面對缺點時便能夠找回應有的自信,尋到發展的方向,保持一顆樂觀積極的心態,激發全身的學習動力,從此便走上了一條全面發展、優秀散發的「不歸路」。
作為家長同時也不能只著眼於發展孩子的優點,而不去協助他們改正缺點,最好的方法是協調優缺點,將短板補齊,讓長板充分發揮力量,這樣孩子的才會志在必得,前途無量。
生活中,無論是孩子本身還是父母、教師,對於孩子的看待都更加趨向於關注孩子的優勢,但是孩子的發展是由很多方面組成的,不只有長處也有不可忽視的短處。
只有兼而顧之的對待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孩子以後的路才會越走越順暢。
03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理解「取長補短」?
一、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持
家長永遠是孩子背後最強大的後盾,當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在生活、學習中遇到挫折時,家長就應該承擔起保護傘的角色,給予孩子莫大的安慰與無限的鼓勵支持,用一種孩子可以接受到方式,讓他們懂得一個坎不算什麼,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攻破。
譬如孩子可能對理科題目的理解不如其他孩子那樣迅速,但是可以鼓勵他們,不要心急,慢慢來,自己用十倍於別人的努力,就能過比他們做的更好。
這樣孩子就能過正確的面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點了,而且非但不會灰心喪氣,反而可以正視不足,勇往直前。
二、讓孩子懂得欣賞他人
讓孩子了解,當自己的優點別人沒有時,不要沾沾自喜,當別人的長處自己缺少時也不要心生嫉妒,妒忌心是成功最大的敵人,許多人已經一隻腳踏進了成功的大門,可就因為對別人優點的嫉妒而錯失了良機。
只有做到胸懷寬廣,認同他人的優點,可以從中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新東西,從而彌補了自身的缺陷,這是一種揚長補短的好方法,更是向著至高境界發展的一個方向。
當孩子懂得拿優秀的人做榜樣後,就會與此同時立下標杆,從而動力十足的與之共同進步,也能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如若明確自己沒有某方面的優勢時,就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經常與優秀的人進行交流探討,一方面提高了見識,另一方面也能鍛鍊社交能力,這樣的孩子只會在原有的能力上外加新的突破。
三、培養孩子的健康競爭力
所謂健康的競爭力,即為可以通過此種方法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從而讓孩子主動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
與此同時,健康的競爭力也不會讓孩子產生嫉妒心理與自暴自棄的心態,相反更能讓他們鍛鍊自己的主觀驅動能力,成為一個自主自立自製的孩子。
四、家長對孩子的不足應予以平常心
情緒感染的力量非同小可,一旦家長因為孩子而愁悶焦慮,這時孩子也會很敏感的被家長的情緒感染,當孩子得知父母是因為自己的成績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心情沮喪,就會在潛意識中產生特別消極的負面情緒。
而平常心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應該擁有的一個心態。當家長用樂觀的心態來處理和面對孩子的不足時,孩子反而也能夠更加放鬆的揚長補短,努力向前。
及時得到重視的短處,很有機會得到提升,這就使得孩子的下限發展更加容易得到提升。將長處發揮到極致,孩子容易獲得突破,正視自身的短處有助於孩子正面的自我評價建立。父母對孩子的取長補短能力的培養,使得孩子在能力全面發展以及自我評價等方面,都有著更為積極的心態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