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英語,很多家長會覺得比較難。條件和環境不夠啊,有時候只能還在自己練。其實呢,家長在陪伴孩子,輔導學習的時候;也是孩子的學生啊。畢竟,家長不知道的,孩子在分享;如果家長不明白的,可以問孩子啊;這就啟發孩子去思考。此時,家長提問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如何正確合理的思考和理解。能夠讓家長聽明白,那不是完成了孩子的有效溝通嗎。這也是在培養孩子,怎麼關於事情話題,來交流和分享。家長會說,孩子讀的英語,自己都聽不懂,怎麼輔導呢?如果聽懂了,難道就能輔導好英語嗎?重點呢,不在英語上;而是在孩子的學習興趣上。
怎麼通過事物,引導並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對未知的探索,從而滿足和家長討論話題的需求。哪怕家長在重複孩子的英語發音,也是在陪伴中,培養學習的興趣。家長都有耐心去關注課本上的英語,孩子的心就會因為陪伴,思維充實,更有耐心了。學習英語呢,目標要堅定。這個堅定目標的習慣,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家長陪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善於探索問題,尋求結果的決心,也是跟隨家長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事情中,模仿和互動中形成的。那除了老師教的英語知識和方法,還有什麼呢,其餘的都是家長的影響和薰陶。
在剛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孩子內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正是因為這份好奇心,才能不斷去追求;正是因為這份渴望,才會在追求中尋求趣味。所以,很多時候,啟蒙階段的引導和起發,對學習效果是有很大幫忙的。如果老師教的,孩子都會了,會覺得沒什麼進步;如果老師教的,還在都不會,會感覺比較吃力。學習呢,就是要有松有緊,有進有退。那有人會問了,學習本事就是要追求進步的,為什麼還要退步呢?其實,此時的退步呢,是反身自省。溫習和鞏固中,承認自己的不足,才好更多地去關注不足之處,進而能夠及時彌補。
如果不覺得自己有不好的,就不會去改進和完善,怎麼能進步呢。就像人走路一樣,想著什麼都要進步。那腳掌不向後翻,怎麼前進呢。其實,能夠溫習學過的知識中,是很容易去發現和提升自己能力的。總是求新求快,卻不知不覺,感不到樂趣了。英語呢,就是溝通工具。為什麼都工具沒興趣呢?要麼是溝通的話題不能引起孩子快樂;要麼是不能掌握工具,其實呢,道理就一個,就是對知識不夠理解。
在少兒英語啟蒙中,孩子會參與教學中,從而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不覺中,已經完成了認知和學習;在快樂而輕鬆的氛圍中,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點。在和老師互動和溝通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在閱讀中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激發思考力。在閱讀中,更多是拿學過的方法,去閱讀學過的單詞或句子,從而能夠在思維中產生語境。這個語境呢,就是基於語言,思維在實踐中,才能產生的。那掌握語境,有什麼好處呢。
當家長和孩子講故事,孩子只豎起耳朵來聽,就感到很充實。那是什麼呢,是聲音讓孩子充實嗎?聲音是信號,是信號在思維中,形成了語境。在語境中,孩子豐富了思維,找到了快樂,就輕鬆了。英語學習中,老師會讓孩子去互動遊戲,故事戲劇,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是為了活躍氣氛,更多是為了能夠教會孩子,快速進入語境,充實思維,掌握方法,都是理解。能夠看到課本或面臨情景,知道孩子該做什麼,該說什麼,怎麼表達。這已經在課堂上教會了,課後就是需要鞏固和練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