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和中外教交流的時候,是通過互動,鍛鍊的是自我思維表達能力。嘗試讓孩子表達,並不是記憶和轉達。表達呢,是在溝通中,學習溝通能力。怎麼溝通,形式有很多種,但結果是一樣的。所以,能夠把握結果,在形式上練習,心裡就有數了。家長和孩子溝通,也是暢所欲言,所以情感更深厚。學習英語呢,也要嘗試使用英語,去閱讀或溝通。其實閱讀也是情景和實踐,通過思維在溝通。所以學習效果好,其實是溝通能力強。明白在學習中,自己需要什麼,能夠如何去把握過程,獲得結果。
學習英語中,老師也在培養孩子,在語境中的需求,參與互動中,掌握知識,收穫體驗。在學習中,自我體會的成分越多,掌握得越熟練。但是,如果沒有按老師的方法,可能會達不到效果。為什麼英語學習要和實踐結合在一起呢?是為了防止過度聯想,猜測,如果曲解了知識點,反而不能正確理解和表達。
日常學習中,孩子會記憶單詞來學習英語。一個單詞呢,可能會有多個意思;單詞是事物的名稱,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實踐總結出來的,以供參考。而學習英語單詞,是學習的間接經驗。記住了,未必能夠理解。而要從孩子的認知上,下功夫,才能逐步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雖然記住了很多單詞,但在實際聽力,口語,閱讀的時候,總是抓不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面臨語境,思維沒有著落,無從下手。
很多時候,學習就是直接面對單詞來記憶,然後呢,落腳點是哪裡呢,記憶上嗎。也就是說,面對情景,思考的根源在於記憶。記憶,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消退;所以,面對情景或語境的時候,就容易想不起來。然後,就不斷地去溫習,在課本上練習,去增加的還是記憶。如果問,孩子學到了什麼呢?如果不能結合課本上的情景,可能會總結不出來。也就是,從書本上,還不能搬到實踐對話中。
少兒英語學習中,課本或音視頻是媒介。就像學習思維,是連接情景和實踐的橋梁。課本呢,是學習的工具;英語是溝通的工具,英語課本呢,就是在教孩子怎麼使用英語溝通。在溝通中學習英語,就是使用英語思維,去認知事物,從而有所收穫。當在英語環境和條件下,表達自我,有所心得體會的時候,這個記憶是深刻的。每天學習很多知識,就像路邊的花草樹木,看過一次又一次,記住了有什麼用呢?所以,要在使用中,把握方法,收穫結果,這個記憶,才是真的記憶。如果記憶中沒有實踐,就不知道怎麼實踐;面對情景,去哪裡尋找結果呢。其實,結果呢,是通過努力,在情景中,表現出來的。如果在溝通中,記憶的東西越多,思維就越沉重,表達就不能靈活。在聽力的時候,如果精力都是思考詞義,怎麼把握全局的語境呢。所以,聽得多,未必能理解;而在練習聽的時候,結合了實踐,那語境就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