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2021-01-17 寒石冷月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有部分孩子就開始出現偏科現象,例如絕大多數孩子喜歡學數學,而對學習語文熱情不斷下降,按老師和家長的話說,數學相對簡單,書寫量小,要求背誦的東西也少。而語文學習恰相反,從表面來看,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實則並不是這麼回事。

到了初中階段或者高中階段,孩子們在各學科學習中出現偏科現象更為明顯,為什麼會出現偏科現象呢?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

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

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

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從表面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因為不喜歡而不願意去學習一門課。但是不喜歡卻涉及到兩個因素,一個是不喜歡某一門課本身,另一個是不喜歡教這門課的老師。對於兩者的關係來說,後者顯然影響到前者,即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哪一個老師,肯定會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課。

2、「安慰劑效應」實際上一種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

安慰劑效應最初是原於醫學研究領域,科學家發現當患者使用某種特效藥時能夠極大地減輕痛苦,於是便從心裡慢慢對這種藥產生心理依賴,而當醫生為了防止患者藥物成癮,於是便悄悄給替換另一種無副作用的藥,可患者用藥後所產生的反映竟然沒有異樣,後來心理學家發現安慰劑效應原來是心理暗示在發揮著作用,這種心理暗示既有積極的暗示,也有消極的心理暗示。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佔據主流,就如學生偏科現象,便是消極的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

3、孩子偏科時,從心理層面上會產生畏難情緒,並不斷放大這種感受。

一些孩子出現偏科現象時,往往會對所偏的學科產生心理畏難情緒,他們要麼說這門課很難,要麼會找理由說老師教得不夠好,甚至還有的孩子竟然說這門課老師對自己特別不好,因此才會不喜歡這門課。如果家長輕鬆相信了孩子的話,你就上當了,對於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的負面作用在不斷影響著他們,在沒有得到積極幹預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不斷找出各種理由,並放大這種感受。

二、解決孩子偏科現象,家長與老師應該想辦法應對「安慰劑效應」的消極影響。

1、家長和老師需認真觀察有偏科現象的孩子,查找誘因到底是什麼。

凡是有學習偏科現象的孩子,最初都是在學習某一門學科遇到困難但又得不到及時關注,最後才導致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如有一個四年級女生,她最近不喜歡學習語文,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願意做課堂練習,也不願意完成課外作業,通過寒石冷月老師和家長共同分析,最終找到了誘因,另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竟然是因為語文老師讓她重寫作文,並且在課堂上批評這個孩子。老師沒有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尊心特別強,她被老師批評後內心特別反感,於是便不喜歡上語文課。

2、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和父母的欣賞,過多批評或責罰,很容易產生「安慰劑效應」。

如果我們去調查每一個有偏科現象的孩子,會發現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偶爾而經常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儘管批評對於大人們來說可能初衷是為孩子好,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安慰劑效應」往往會在批評與責罰中產生了。只要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批評與責罰,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他們不喜歡我,他們認為我笨,我真的很差勁,我學不好這門課。瞧,孩子們的心理想法是不是容易被家長和老師忽略?

3、「安慰劑效應」負面心理暗示作用,還容易導致一些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通過上面的分析,相信家長和老師們都清楚「安慰劑效應」往往具有很強的負面心理暗示作用。當一個孩子出現對某一門課有學習畏難情緒時,這才僅僅是開始,如果不及時加在關注,妥善進行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這種畏難情緒達到臨界點時,會讓一個孩子產生厭學現象。請大家注意,當一個孩子真要是達到厭學這種地步時,實際上心理上已經出現問題,這時再去解決就相當棘手了。

三、破解「安慰劑效應」所帶來的偏科影響,家長和老師們應該這樣去做。

1、用對比法讓孩子發現他們出色的一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如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四年級女生,由於以前我曾經給這個孩子教地閱讀與寫作,並且這個孩子有很好的閱讀興趣與寫作天賦,於是我便把她三年級時寫的作文拿出來,當我聲情並茂地朗讀其中一篇時,我發現這個女孩竟然有一種陶醉感。從細微的情緒變化中可以看到,她很享受這種被欣賞的感覺。朗讀完兩篇後,我便對她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以及出色的記憶力進行回顧與總結,很快這個孩子就恢復了自信心。而我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對比,讓孩子看到原來他們出色的自己,通過適度激勵讓孩子恢復學習自信心,既而擺脫偏科心理。

2、幫孩子進行學習動機的引導和分析,重新把他們引回學習的正確軌道上來。

有不少偏科的孩子在學習動機方面,由於長期受父母或老師的不正確引導,結果造成學習的錯誤動機,絕大多數孩子都會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學,學習是給父母學,唯獨不是給自己學。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的認知呢?最根本原因就是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講,你別玩了,馬上去給我學習。瞧,動不動就讓孩子給你學習,當孩子和你產生矛盾和衝突時,人家不給你學習了怎麼辦?有很多老師也常不留意這些細節,動不動就說你這作業給我寫成啥了?你這成績給我考得如此糟糕,真是讓我傷心。因此,幫助孩子進行學習動機的重建,家長和老師必須要改變你們錯誤的做法,才能重新把孩子引回到為自己而學習的正確軌道上來。

3、針對孩子所偏的科進行分析,發現孩子在學習中存的問題,給出合理的提升辦法。

寒石冷月老師對學習偏科的孩子們進行研究時,我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因為家長和老師不正確的引導,導致孩子學習動機出現問題。

(2)孩子所偏科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知識鏈脫節,越學越難。

(3)孩子所偏科的學習方法沒有掌握,沒有人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方法問題。

(4)孩子所偏科的學習思維沒有得到建立,慢慢會養成思維懶惰的壞習慣。

如果把這幾個問題進行解決的話,其實一點也不難,關鍵看家長和老師們的態度,只要你們能接納和理解孩子,不從心裡上排斥,適當關愛,則會讓孩子重煥發學習熱情。

(1)引導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這本身一點都不難。

(2)幫助孩子利用周末或假期進行補基礎課,或者每天抽一點課外時間有計劃安排補課。

(3)幫助孩子進行所偏科學習思維的培養,如果家長們沒有這個能力,需要找有經驗的老師來完成,一般來說最好一對一來輔導,相信家長不難找到這樣的老師。

(4)幫助孩子掌握解題思維與步驟,由於每一門學科都需要解題,孩子所偏的科自然也要回歸到解題本身上來,因此在解題思維與步驟上必須要下功夫進行訓練。

(5)通過從易到難階梯式的安排學習計劃,則容易讓孩子戰勝學習的畏難情緒。

結束語:孩子們出現學習偏科現象,實際上問題根源恰出在家長和老師們身上,如果我們都本著專業視角去看待孩子的學習,認真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為自己而學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沒有哪個孩子輕易會出現偏科現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懂家庭教育,常常用錯誤的觀念和方法教育孩子,結果就容易給孩子學習製造障礙,最終卻責怪孩子不努力,你說孩子們冤不冤?對於學校老師也同樣,如果多一些對學生的關愛,多一些激勵性引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因喜歡你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但是她發現有其他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呢?一、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有不少朋友在平常生活中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產品的價格越高反而越受大家的歡迎,也更加容易購買。但是如果產品的價格比較低就更不容易被大家購買。
  • 學習中的木桶效應,讓孩子擺脫偏科,成績實現逆襲!
    #對於孩子的偏科,家長肯定是焦慮的,甚至不惜重金報各種輔導班,效果卻不是很理想,反而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對學習上的厭煩。其實,偏科並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少偏科的人在最後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放異彩。然而,在目前國內的教育制度之下,孩子早期的偏科若不能加以引導糾正,是會影響到後期的學習的,甚至會錯過優秀的初中、高中或者大學。因為通過「木桶效應」就知道,孩子學科上的短板,最終影響的是考試成績的總分。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警惕「焦點效應」,家長應該這樣做
    於是小布媽媽對小布進行了一番鼓勵,但是小布還是不願意去再次做嘗試。小布媽媽感到非常的頭疼,怕將來孩子會成為一個遇見困難就退縮的人,但是卻又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是好了。其實小布媽媽是沒有明白小布真正不敢去嘗試的原因,小布其實正是受了"焦點效應"的影響遲遲不肯再次進行嘗試。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只是有時會被家長們忽略掉。一、什麼是"焦點效應"?
  • 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而且更有趣的是,安慰劑組的孩子竟然被毫不知情的家長和老師們評估為進步更大。也就說,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起到的作用竟然比「NASA核心科技治療」起到的作用更大。   當然,如果這只是大量雙盲對照試驗中唯一得出如此結論的研究,一定是值得懷疑的。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當眾回答問題,或是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總會莫名的卡殼,而當孩子遠離了眾人的視線,又能夠回答的頭頭是道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很大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學習偏科是疾病後的恢復不平衡,不能怪孩子,應該怪家長!
    作者:飛轉的大腦 文章來源:大腦硬體智力開發網學習偏科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無論的學霸還是普通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偏科。那麼,孩子們為什麼為產生偏科的問題呢?答案其實非常簡單,疾病。多次疾病的累積殘缺會導致與智力相關的神經系統的恢復產生嚴重的不平衡,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偏科。所以說,孩子偏科不能怪孩子,要怪就怪家長,怪家長沒能在孩子發育的關鍵期,讓他們儘可能少的染上疾病,怪他們的基因抵抗疾病能力差。
  • 孩子學習積極性總是偏科怎麼辦?請把學習興趣立體化!
    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偏科的現象。孩子只對一到兩門學科感興趣,學習很有勁,對另一些科目沒有積極性。家長時長這樣抱怨孩子:"如果你把學英語一半的勁去學數學,你數學就不會不及格了!"「如果學語文能有學物理那樣,語文成績也會很好的!」
  • 想要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家長可試試馬蠅效應,適當施加壓力是關鍵
    做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現在可以多吃點學習的苦,以免日後吃更多的苦呢。我家孩子這樣沒有上進心,可真讓人頭疼,以後可怎麼辦。其實,孩子沒有上進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家長們可以學習一下馬蠅效應,掌握馬蠅效應的精髓:給孩子施加適當的壓力,或許能讓你的孩子積極上進。
  • 部分幼兒園大班出現「空巢」現象,專家:是從眾心理在作怪
    然而,事實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幼兒園,為上小學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期,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與小學知識和課程的銜接只是表面銜接,深層次銜接的依據應該是孩子的發展規律;過早接觸知識,並不一定利於孩子成長。
  • 類固醇與安慰劑效應
    然而,人們通過類固醇得來的增長(尤其是力量增長)並不能完全歸結為生理效應。類固醇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希望以此來飛速變強壯。當一個人開始用藥時,他對於藥物能使他很快就變得更大更強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而這個確鑿的預期也是個關鍵因素——這些心理上的因素和藥物起的作用差不多大。我將簡單介紹兩個裡程碑性質的類固醇安慰劑效應的問。
  • 「短板效應」限制孩子發展?教會孩子「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短板」,也因此會被缺點牽絆住腳步,很難進步。對此,研究者提出了一個可以總結該現象的詞「短板效應」。用另一種形象的方式來解釋,即:一桶水的最終高度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的長度。也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拖後腿。01那麼什麼是短板效應呢?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孩子睡覺說夢話,又哭又笑,「睡眠規律」在作怪家長了解這些改善
    鄰居近來發現孩子睡覺會說夢話,聽不清孩子說的是什麼,但是卻讓鄰居覺得有一些好奇。孩子咿呀的樣子,似乎正在經歷著什麼有趣兒的事情。鄰居很納悶兒,孩子這麼小就會做夢了嗎?有時候鄰居會急於把孩子抱起來安撫,但是這樣反而把孩子吵醒了。看著孩子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鄰居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了。抱起孩子容易把孩子吵醒,但是不管不問又擔心孩子睡不踏實。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原創 何笑松 返樸研究已經證實,安慰劑效應可以調節免疫反應,增強抗感染能力;「樂觀的癌症患者活得更久」,也確有其事。今天我們就講講安慰劑是怎樣通過"欺騙"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來發揮治療效應的。
  • 孩子平常對答如流,被點名時卻結結巴巴?可能是出現「瓶頸效應」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記憶力其實很好,背誦朗讀都十分的優秀。可每當想讓孩子表現一下的時候,孩子在外人面前說話就變得磕磕巴巴,一張小臉憋得通紅。孩子臉紅,父母也跟著不好意思,原本的炫耀變成了"打臉"現場,回家後讓孩子再說一遍,孩子說話又滔滔不絕。面對這種現象家長也是哭笑不得,孩子明明就很聰明,在外搞得像父母吹捧自家孩子,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孩子他媽評《分歧者》:偏科真的無可救藥了?
    孩子他媽評《分歧者》:偏科真的無可救藥了?平時不太關注好萊塢這種大片,沒想到有意外驚喜,回家路上問孩子你看懂電影講什麼了嗎?他很認真地說:「看懂了,這個電影講的是在美國,青少年如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要被懲罰。」我和閨蜜頓時笑開了,最早看這個電影,是因為有人議論這部電影像《盜夢空間》,可孩子的解讀,卻讓兩個媽媽對這個片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這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性格扭、溝通難,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家長古板又固執,雙方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了溝通失語的狀況。遇到與孩子溝通困難的困境,家長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找問題,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就是PAC理論,其中提到的3種"心態失衡"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原因。
  • 預防孩子近視 家長應該這樣做
    那麼,應如何幫孩子預防近視呢?家長怎樣做才能幫助他們控制近視?網上的各種說法哪種最靠譜?前不久,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兒童青少年防控近視系列手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量身定製了個性化的防控方案。記者為大家整理了要點,本期先和各位家長聊聊幼兒階段,家長應如何幫孩子做好近視防控。想要做好防控,首先要了解孩子眼睛的發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