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有部分孩子就開始出現偏科現象,例如絕大多數孩子喜歡學數學,而對學習語文熱情不斷下降,按老師和家長的話說,數學相對簡單,書寫量小,要求背誦的東西也少。而語文學習恰相反,從表面來看,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實則並不是這麼回事。
到了初中階段或者高中階段,孩子們在各學科學習中出現偏科現象更為明顯,為什麼會出現偏科現象呢?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
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
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
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從表面來看,這確實是一個很充分的理由,因為不喜歡而不願意去學習一門課。但是不喜歡卻涉及到兩個因素,一個是不喜歡某一門課本身,另一個是不喜歡教這門課的老師。對於兩者的關係來說,後者顯然影響到前者,即如果一個孩子不喜歡哪一個老師,肯定會不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課。
2、「安慰劑效應」實際上一種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
安慰劑效應最初是原於醫學研究領域,科學家發現當患者使用某種特效藥時能夠極大地減輕痛苦,於是便從心裡慢慢對這種藥產生心理依賴,而當醫生為了防止患者藥物成癮,於是便悄悄給替換另一種無副作用的藥,可患者用藥後所產生的反映竟然沒有異樣,後來心理學家發現安慰劑效應原來是心理暗示在發揮著作用,這種心理暗示既有積極的暗示,也有消極的心理暗示。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佔據主流,就如學生偏科現象,便是消極的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
3、孩子偏科時,從心理層面上會產生畏難情緒,並不斷放大這種感受。
一些孩子出現偏科現象時,往往會對所偏的學科產生心理畏難情緒,他們要麼說這門課很難,要麼會找理由說老師教得不夠好,甚至還有的孩子竟然說這門課老師對自己特別不好,因此才會不喜歡這門課。如果家長輕鬆相信了孩子的話,你就上當了,對於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的負面作用在不斷影響著他們,在沒有得到積極幹預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不斷找出各種理由,並放大這種感受。
二、解決孩子偏科現象,家長與老師應該想辦法應對「安慰劑效應」的消極影響。
1、家長和老師需認真觀察有偏科現象的孩子,查找誘因到底是什麼。
凡是有學習偏科現象的孩子,最初都是在學習某一門學科遇到困難但又得不到及時關注,最後才導致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如有一個四年級女生,她最近不喜歡學習語文,上課不認真聽講,不願意做課堂練習,也不願意完成課外作業,通過寒石冷月老師和家長共同分析,最終找到了誘因,另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竟然是因為語文老師讓她重寫作文,並且在課堂上批評這個孩子。老師沒有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尊心特別強,她被老師批評後內心特別反感,於是便不喜歡上語文課。
2、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和父母的欣賞,過多批評或責罰,很容易產生「安慰劑效應」。
如果我們去調查每一個有偏科現象的孩子,會發現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偶爾而經常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儘管批評對於大人們來說可能初衷是為孩子好,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安慰劑效應」往往會在批評與責罰中產生了。只要孩子無法理解和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批評與責罰,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他們不喜歡我,他們認為我笨,我真的很差勁,我學不好這門課。瞧,孩子們的心理想法是不是容易被家長和老師忽略?
3、「安慰劑效應」負面心理暗示作用,還容易導致一些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通過上面的分析,相信家長和老師們都清楚「安慰劑效應」往往具有很強的負面心理暗示作用。當一個孩子出現對某一門課有學習畏難情緒時,這才僅僅是開始,如果不及時加在關注,妥善進行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為這種畏難情緒達到臨界點時,會讓一個孩子產生厭學現象。請大家注意,當一個孩子真要是達到厭學這種地步時,實際上心理上已經出現問題,這時再去解決就相當棘手了。
三、破解「安慰劑效應」所帶來的偏科影響,家長和老師們應該這樣去做。
1、用對比法讓孩子發現他們出色的一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如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四年級女生,由於以前我曾經給這個孩子教地閱讀與寫作,並且這個孩子有很好的閱讀興趣與寫作天賦,於是我便把她三年級時寫的作文拿出來,當我聲情並茂地朗讀其中一篇時,我發現這個女孩竟然有一種陶醉感。從細微的情緒變化中可以看到,她很享受這種被欣賞的感覺。朗讀完兩篇後,我便對她的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以及出色的記憶力進行回顧與總結,很快這個孩子就恢復了自信心。而我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對比,讓孩子看到原來他們出色的自己,通過適度激勵讓孩子恢復學習自信心,既而擺脫偏科心理。
2、幫孩子進行學習動機的引導和分析,重新把他們引回學習的正確軌道上來。
有不少偏科的孩子在學習動機方面,由於長期受父母或老師的不正確引導,結果造成學習的錯誤動機,絕大多數孩子都會認為學習是給老師學,學習是給父母學,唯獨不是給自己學。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的認知呢?最根本原因就是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講,你別玩了,馬上去給我學習。瞧,動不動就讓孩子給你學習,當孩子和你產生矛盾和衝突時,人家不給你學習了怎麼辦?有很多老師也常不留意這些細節,動不動就說你這作業給我寫成啥了?你這成績給我考得如此糟糕,真是讓我傷心。因此,幫助孩子進行學習動機的重建,家長和老師必須要改變你們錯誤的做法,才能重新把孩子引回到為自己而學習的正確軌道上來。
3、針對孩子所偏的科進行分析,發現孩子在學習中存的問題,給出合理的提升辦法。
寒石冷月老師對學習偏科的孩子們進行研究時,我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因為家長和老師不正確的引導,導致孩子學習動機出現問題。
(2)孩子所偏科的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導致知識鏈脫節,越學越難。
(3)孩子所偏科的學習方法沒有掌握,沒有人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方法問題。
(4)孩子所偏科的學習思維沒有得到建立,慢慢會養成思維懶惰的壞習慣。
如果把這幾個問題進行解決的話,其實一點也不難,關鍵看家長和老師們的態度,只要你們能接納和理解孩子,不從心裡上排斥,適當關愛,則會讓孩子重煥發學習熱情。
(1)引導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這本身一點都不難。
(2)幫助孩子利用周末或假期進行補基礎課,或者每天抽一點課外時間有計劃安排補課。
(3)幫助孩子進行所偏科學習思維的培養,如果家長們沒有這個能力,需要找有經驗的老師來完成,一般來說最好一對一來輔導,相信家長不難找到這樣的老師。
(4)幫助孩子掌握解題思維與步驟,由於每一門學科都需要解題,孩子所偏的科自然也要回歸到解題本身上來,因此在解題思維與步驟上必須要下功夫進行訓練。
(5)通過從易到難階梯式的安排學習計劃,則容易讓孩子戰勝學習的畏難情緒。
結束語:孩子們出現學習偏科現象,實際上問題根源恰出在家長和老師們身上,如果我們都本著專業視角去看待孩子的學習,認真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為自己而學的自尊心和上進心,沒有哪個孩子輕易會出現偏科現象。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懂家庭教育,常常用錯誤的觀念和方法教育孩子,結果就容易給孩子學習製造障礙,最終卻責怪孩子不努力,你說孩子們冤不冤?對於學校老師也同樣,如果多一些對學生的關愛,多一些激勵性引導,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因喜歡你而喜歡你所教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