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2020-12-05 櫻桃媽媽聊育兒

文丨櫻桃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麗麗最近發現一個事情,自己家裡的孩子在和幼兒園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每次都把其他小朋友弄的又哭又叫。面對這種情況麗麗感覺到非常煩惱,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她發現有其他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呢?

一、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

有不少朋友在平常生活中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產品的價格越高反而越受大家的歡迎,也更加容易購買。但是如果產品的價格比較低就更不容易被大家購買。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凡勃倫效應,由於這個效應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凡勃倫所先發現的,所以這種情況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孩子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也是屬於這種情況,他們總是認為玩具還是其他人的好,所以才會出現很多的情況。

二、愛搶別人玩具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1.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一般來說孩子在出生之後並沒有自我意識,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開始進行發展,到三歲時期發達到發展的最高峰。處於這個階段是孩子對於周圍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初步見解,並且開始有了特別強烈的佔有欲。

而這種佔有欲和成年人的世界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在孩子的眼裡只要他們能夠觸碰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如果其他人進行觸碰就會導致他們特別不開心,甚至還會搶奪其他人的東西。

2.家庭環境誘導

如果我們對孩子進行研究就可以發現他們經常出現搶奪其他人玩具的情況,這和本身的家庭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在平常家庭教育當中父母太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一直滿足孩子有各種各樣需求,就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相對來講比較霸道,所以他們會把所有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如果其他人來家裡玩耍或者奪走了自己曾經擁有的玩具就會導致他們非常不開心,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嘗試進行搶奪。

3.物品恐懼感

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孩子沒有安全感所引起的,在很多情況之下由於孩子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奪走,所以會覺得比較恐懼,同時沒有安全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了讓自己更有安全感就會阻止其他孩子來拿走自己的東西。

通過以上的了解大家就可以發現如果孩子經常做出類似的動作主要原因還是心理原因。父母在了解了這些原因之後就能夠更好地進行解決,那麼也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好的交流。

三、孩子愛搶玩具,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1.告訴孩子物權分別

孩子之所以出現以上的這些情況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沒有特別清晰的物權意識,不知道東西的歸屬感到底是誰的。所以父母在平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告訴他們怎樣來分辨物權,等到孩子有了非常明確的物權意識之後就不會在沒有經過其他人允許的情況下觸碰其他人的東西,也能夠讓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更加方便。

2.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

每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但是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他們在和其他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向其他的孩子表達自己想要玩這個玩具的意思。所以父母在平常一定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表達,這樣才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和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自然也就能夠和其他孩子更和諧地相處了。

3.幫助孩子學會交換

分享和交換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也能夠讓我們滿足自己的願望的同時獲得一段新的友誼。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教會他們怎樣和其他人學會交換,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同時還能夠對他們的社交能力起到一定的鍛鍊作用。

孩子經常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會給很多父母帶來煩惱,同時會讓父母覺得自己特別沒有面子。有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會對孩子大打出手,但是這些教育方法並不是特別好。以上的這些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櫻桃媽媽陪你一起育兒,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他,他的目標是那些看起來很喜歡自己玩具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本來就對自己手上玩具無所謂的娃。說白了,他搶的並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別的孩子對玩具的喜歡。在某種層面上,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一種「凡勃倫效應」。
  • 孩子經常搶別人玩具?可能和「凡勃倫效應」有關,三招正確應對
    其實,如果想要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父母就必須找到小朋友搶玩具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一、為什麼孩子會搶別人玩具?1.好奇心強很多朋友對於嗯哼這個小朋友是非常喜歡的,雖然這個小朋友在大多數時間都非常聽話,但是也有自己調皮的時刻。
  • 愛人若被「凡勃倫效應」控制,即使你有上億財富,也會被掏空
    美國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處旅遊區,開了一家賣飾品的珠寶店,由於是旅遊旺季,珠寶店總是顧客滿門,各種昂貴的珠寶首飾賣的相當不錯。不過,有一款價格低廉的綠松石賣的不怎麼樣,總是無人問津。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凡勃倫效應:想別人看重你,首先得看重自己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拿起來就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凡勃倫效應:想讓別人看重你,那麼你首先得看重自己如果你不要更高的價錢,別人永遠不會給你更高的價錢。——凡勃倫【理論解析】我們經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進入大商場的櫃檯,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願意買。
  • 這就是凡勃倫效應!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關鍵詞叫凡勃倫效應。小編還寫了一個標題叫做你喜歡的並不是物美價廉,試想一下今天如果問任何一個人買東西你會怎麼買呢?多問問價格,於是這弟子就拿了這塊石頭到菜市場上去了,就擺在那邊等著別人來問價,有些人看的石頭好看,就覺得這個石頭回去可以當小擺件,也只能覺得這個石頭買回去可以給孩子玩呢。還有些人覺得這個石頭賣菜的時候可以用,它可以當秤砣。於是大家紛紛開價格不等,不管怎麼樣開的價格都是幾塊錢僅此而已。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感情裡,想讓男人持續寵愛,你要懂得「凡勃倫效應」
    說到定位,就不得不提到經濟學中有名的「凡勃倫效應」。「凡勃倫效應」主要就是告訴大家,你對自己的定位不同,你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就會不同,價值高,別人才會搶著要。一塊普通的石頭,在不同的市場都有不同的價值,最後能以五十萬成交,並不是因為它真有奇特之處,而是因為它懂得抬高自己的價格,懂得提升自己的價值。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萌媽近來許多家長反饋,說自家孩子平日在家侃侃而談,言語的邏輯表達清晰。但是一旦在許多人面前,一些原本明明懂得的問題當眾回答卻總是卡殼,這讓孩子的自尊心很是受挫。逐漸變得沒有以往那麼開朗,也不愛主動回答問題了。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孩子「說不得」,別人說了一句他們不是,他們就會很憤怒,大發脾氣或者像是受了很多委屈一樣,一直抹眼淚。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
  • 孩子玩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五種「棄玩」類型表明,不是玩具的錯
    和聰聰的情況類似,不少家長都吐槽,孩子玩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真讓人傷腦筋。美林媽:給女兒買了好多玩偶,買回來時她都很愛玩,可時間久了一些玩偶就被她塞到了床底下,她都懶得拿,玩玩就夠了。小剛媽:在兒子的玩具中有很多「殺傷性武器」,本來他玩得好好的、當作寶貝一樣稀罕的玩具,沒過兩天自己卻砸爛了,問他理由說是不愛玩了,小孩兒真善變啊。
  • 《紅樓夢》寶黛的愛情故事,就是有閒階級迸發出的凡勃倫效應
    這樣一個黛玉只能不讓人喜歡?寶玉對這個特別的女孩動情、傾心,堅決抵抗「金玉良緣」,只求「木石前盟」。而以上種種無不反應了一個經濟規律:凡勃倫效應。●什麼是凡勃倫?假設價格低廉的話,是決不會這樣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勃倫效應」。從一定意義上,凡勃倫效應不完全是經濟效應,而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黛玉的才華、性格、言行絕對是大觀園另類的存在,而這種另類因為黛玉的身世和才情使得她與眾不同。對寶玉來說她就是獨一無二的神仙妹妹,越獨特越稀罕,越稀罕越珍貴,越珍貴越發喜歡。
  • 評論:高車價中的凡勃倫效應
    評論:高車價中的凡勃倫效應 你看,一款緊俏的路虎加價高達60萬元,依然有人搶著買,除了表明買車人不差錢,不也正說明他傻麼——若不知道這種「緊俏」下的加價實乃廠商和經銷商聯手使用「飢餓營銷」伎倆的結果,已經夠傻;若知道了這一內情卻還非買不可,硬往人手裡送錢,儼然更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市場經濟中決定價格的主要是供求關係,目前中國市場豪華車的旺盛需求對進口車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職場「凡勃倫效應」
    我告訴他,這其實是「凡勃倫效應」在職場最典型的表現。什麼是「凡勃倫效應」呢?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增高而增加。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
  • 孩子爭搶玩具怎麼辦?家長別過度幹涉,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小孩子之間爭搶玩具的情況,一個要搶奪,一個不給,兩個孩子又哭又鬧,引發矛盾衝突。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孩子之間的衝突,只要沒鬧出大亂子(比如:打鬧中某個孩子受傷了),家長還是不要過度幹涉得好。既然是孩子之間的問題,那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沒有了家長「橫插一手」,孩子反而更容易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 打罵讓孩子的無理取鬧「火上澆油」,試試「海綿式處理」
    閒來無事在商場閒逛,突然聽到這樣的兩聲怒吼,吸引了「看戲觀眾」的目光。我循聲望去,發現一個孩子躺在玩具區的地面上,雙手不停拍打地面,哭喊著「我就要買玩具」。媽媽在一旁將手負於身前,對著孩子破口大罵:「一分鐘之後不起來,我打斷你的腿!」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題記鄰居家有個孩子,總是喜歡說一些誇張的話,有的時候還會說假話,他的父母覺得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所以總是在孩子吹牛的時候潑冷水,甚至斥責、懲罰孩子,慢慢的孩子也就不再說謊話,但是同時也不再那麼活潑、積極了,讓家長摸不著頭腦,到底是怎麼了。
  • 正視教育國際化中的凡勃倫效應
    正視教育國際化中的凡勃倫效應   無論是美國狄克森州立大學外籍學生檔案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