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喜歡和女孩子們在一起玩,在他心目中女兒是水做的,需要用心呵護才是。他身邊的丫鬟都被慣的沒大沒小,都想留在他身邊,希望將來成為他的侍妾。丫鬟們喜歡寶玉,姑娘們也都喜歡寶玉,皆因寶玉長得可愛,心地善良,又是賈府未來的繼承人,被大家眾星捧月一般地對待實屬應當,寶玉也是極溫暖很照顧姊妹們,大家在一起玩都不見外。只有和黛玉、寶釵的來往讓他格外謹慎。
寶黛是古代望族的「有閒階級」
●賈寶玉是榮國府賈政和王夫人所生次子,賈府玉字輩嫡孫,銜玉而生。姐姐是皇貴妃,賈府是金陵四大家族之一,家世顯赫,天下推為望族。寶玉從小深受寵愛,養尊處優,寶釵送綽號「富貴閒人」。
●林黛玉是賈敏和林如海之女,母親是史太君賈母最疼愛的么女,父親是前科探花,歷任蘭臺寺大夫、巡鹽御史。林家是鐘鼎之家,亦是書香之族。從小被父母珍愛,後母親去世,被接去賈府生活,是嬌生慣養的千金寶貝。
寶黛二人不愁吃穿用度,每日吟風頌月,隨性而為,瀟灑自如。這無憂無慮的少爺小姐的生活,其實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有閒階級。
●何為有閒階級?
有限階級是指有資產,不需要擁有固定職業,生活休閒以社交娛樂為主的階級。有閒階級是魯迅先生發明的特指社會上的一類人,非常地悠閒自在,有大把時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類人沒有生活壓力,不需要拼命忙著去找工作,不愁吃不愁穿。
現代也存在很多的有閒階級,比如韓寒、王碩、達爾文、牛頓等等,因為不需要愁吃喝,所以肆意過著自己喜歡的日子。有閒實際更注重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紅樓夢》中寶玉、黛玉是典型的有閒階級。寶釵不是,因為她需要為自己籌謀自己的婚事,也要操持薛家生計。
寶黛兩人整日裡無所事事,自然就有了談情說愛的時間。而兩人之間的愛恨痴纏,除了是天定的前緣之外,大約就是凡勃倫效應下產生的互相吸引。
《紅樓夢》中的凡勃倫效應:大觀園「百花齊放」,寶玉獨愛「芙蓉花」
寶玉喜歡黛玉是眾所周知,只是賈母和王夫人都沒有表態,一因年紀還小,二因賈母和王夫人意見不和,都不輕易把話題引到這上面來。王夫人心裡想的是"金玉良緣",希望寶釵能成為兒媳婦。賈母疼愛黛玉,一直想的都是二玉姻緣,她想撮合她最疼愛的兩個心肝寶貝在一起。
若賈母先提出來,王夫人肯定不能忤逆賈母意見,但賈母知道王夫人心思,多多少少也考慮到元春的關係。所以,她也不好讓王夫人不快,賈母在等機會。王夫人自知不能強過賈母,就拉票元春,讓她在賞賜端午節禮物上做文章。即便這樣,賈母不開口,她們母女二人也只能孝字當先。
1.黛玉的與眾不同在寶玉眼中就是凡勃倫效應的迸發
●寶釵和黛玉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高傲冷豔,一個和善可親;一個是下人眼中的不好相處,一個是平易近人眾人喜愛。黛玉是典型的藝術型人格,有才,自我。按照「物以稀為貴」的原則來說,越獨特越稀罕。
藝術型人格:是九型人格中的四號人格,也叫浪漫主義者,自我型。注重個人感受,做事憑感覺,很有個性,敏感,脆弱,情感豐富,愛幻想,富有創造力。
●黛玉的才情是數一數二的,本就是書香世家出身,父母也非泛泛之輩,加上林如海還特意為她請先生教導她,才華和文筆自然超群。又因身世有些悽苦,養成了她憂鬱高傲的藝術家性子:任性,情緒化,覺得無人能懂自己,對寶玉若即若離,做事全憑喜好,這些都顯得她跟大觀園格格不入。誰會悲春傷秋,誰會葬花,誰會為花開花謝寫一曲《葬花吟》?正因為她的特立獨行,讓寶玉覺得她是「鶴立雞群」。
●大觀園圍繞在寶玉身邊的女孩數不勝數,但大部分都是順著他寵著他的,習慣了千依百順,卻唯獨黛玉常常與他慪氣,耍小性子,這對寶玉來說是特別的。
●寶玉向來不愛讀正經的四書五經這類書籍,唯獨喜愛詩詞曲賦,偏偏父親望子成龍時常叮囑讓他很頭疼。不止是他,就連身邊的丫鬟、湘雲、寶釵都勸說他好好讀書,越不喜歡越勸他自然是惱的。唯獨賈母和黛玉理解他,任他去做喜歡的事。所以在這一點上,黛玉擁有跟他心意相通的獨特人格,這是莫大的吸引。
這樣一個黛玉只能不讓人喜歡?寶玉對這個特別的女孩動情、傾心,堅決抵抗「金玉良緣」,只求「木石前盟」。而以上種種無不反應了一個經濟規律:凡勃倫效應。
●什麼是凡勃倫?
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物品既稀罕,又值價,因而顯得更加名貴。假設價格低廉的話,是決不會這樣的。這就是所謂的「凡勃倫效應」。從一定意義上,凡勃倫效應不完全是經濟效應,而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
黛玉的才華、性格、言行絕對是大觀園另類的存在,而這種另類因為黛玉的身世和才情使得她與眾不同。對寶玉來說她就是獨一無二的神仙妹妹,越獨特越稀罕,越稀罕越珍貴,越珍貴越發喜歡。而寶玉對黛玉而言也是一樣的,寶玉的身世,寶玉的了解(賈府只有寶玉懂黛玉的心思)。單單兩條就足以讓黛玉對他產生凡勃倫效應。所以才有了兩人後來的點點滴滴。
2.黛玉的驕傲和自卑(藝術型人格作祟)
寶玉態度很明朗,心系黛玉。那黛玉也是心心念念著寶玉,好似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見了寶玉又不敢把話說白了。姑娘家也是愛在心頭難開口,偶爾寶玉試探的話說的有些曖昧,黛玉面子上過不去還要怪罪與他,弄得寶玉心裡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
他受不了黛玉對他忽冷忽熱。寶玉是個男孩子,又是賈府最受寵的孩子,他雖理解黛玉,但並不能完全體會她的難處。黛玉苦就苦在父母亡故,沒人做主,姑娘家怎可自己定終身大事。
寶釵就不一樣了,她有母親還有哥哥。所以,黛玉一直擔心寶玉被寶釵搶了去,為此,她也常試探寶玉,有時言語刻薄,皆是無奈之舉。我們都關注著黛玉的命運,體會她的孤苦無依,覺得她每日都為金玉良緣憂心忡忡,內心一直都是陰雲密布,承受著巨大的心裡壓力。
我們在為黛玉擔心的時候卻忽略了寶玉,其實他和黛玉一樣都面臨著金玉良緣的壓力,他也害怕無力護著林妹妹。畢竟寶玉也是個年紀尚小的孩子,沒有獨立的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3.凡勃倫效應的作用:寶玉喜歡黛玉,所以關心她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
對寶玉來說,黛玉是比藝術品還有珍貴萬分的心上人,所以他小心翼翼的護著、捧著、疼著。
①貴妃送禮,寶玉喜憂參半
第二十八回,元春端午節賜禮,獨寶玉的和寶釵的一樣,這下寶玉要慌了,他知道王夫人的想法,這次姐姐賜禮又是這樣讓他和寶釵與眾不同,心裡難免懷疑元妃也認同金玉良緣之說。元春可不只是姐姐,可是貴妃啊,父母見著都要行大禮的人,她傳的可是諭旨。雖說姐姐最疼他,他還是緊張,當即就問是不是傳錯了。
原文:襲人將昨日所賜之物取了出來,只見上等宮扇兩柄,紅麝香珠二串,鳳尾羅二端,芙蓉簟一領。寶玉見了,喜不自勝,問"別人的也都是這個?"襲人道:"老太太的多著一個香如意,一個瑪瑙枕。太太、老爺、姨太太的只多著一個如意。你的同寶姑娘的一樣。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單有扇子同數珠兒,別人都沒了。大奶奶、二奶奶他兩個是每人兩匹紗,兩匹羅,兩個香袋,兩個錠子藥。"寶玉聽了,笑道:"這是怎麼個原故?怎麼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樣,倒是寶姐姐的同我一樣!別是傳錯了罷?"
從原文看到,寶玉剛看到禮物是"喜不自勝",當他發現自己的禮物和林妹妹的不一樣,而和寶姐姐一樣的時候,心裡頓時涼了下來。他怕這樣的巧合是母親和姐姐故意安排的,他雖是笑著問襲人,但一定笑得很勉強。他懷疑是傳話錯了,甚至急著想進宮謝恩時問問姐姐,他覺的姐姐很疼她,也許可以把心裡話告訴她,求得姐姐的幫助。
元春賞賜,府裡要去謝恩的,賈母吩咐寶玉次日進宮謝恩,寶玉道:"自然要走一趟。"這話聽起來像是去謝恩的口氣嗎?這句話要接著上面話題來分析,寶玉覺得貴妃的禮物不會錯的,是傳話傳錯了。他認為姐姐會知道他的心事。當然,這只是寶玉單純的想法,他本就是個天真的孩子。
先不管這事,他要趕快把賞他的禮物送給林妹妹挑選,於是寶玉叫來紫綃,讓她把所得禮物送給黛玉。
原文:"拿了這個到林姑娘那裡去,就說是昨兒我得的,愛什麼留下什麼。"紫綃答應了,拿了去,不一時回來說:"林姑娘說了,昨兒也得了,二爺留著罷。"
看看,寶玉想把好東西都送給林妹妹呢,結果黛玉沒要,寶玉心裡就會覺得不舒服。緊接著,寶玉就看見了黛玉。寶玉趕上去笑道:"我的東西叫你揀,你怎麼不揀?"
②葬花吟表露心跡
黛玉昨日因昨夜晴雯不開門一事,誤解了寶玉,一夜傷心,至次日又可巧遇見餞花之期,結果就去葬花,傷心地吟出了《葬花詞》一首,後因寶玉掏心掏肺和黛玉解釋,黛玉也就釋懷了。紫綃送禮物的時候一定是把元春賞賜的禮物說了,所以黛玉才會心裡又起波瀾。
對著寶玉說:"我沒這麼大福禁受,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什麼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之人!"寶玉聽他提出"金玉"二字來,不覺心動疑猜,便說道:"除了別人說什麼金什麼玉,我心裡要有這個想頭,天誅地滅,萬世不得人身!"林黛玉聽他這話,便知他心裡動了疑,忙又笑道:"好沒意思,白白的說什麼誓?管你什麼金什麼玉的呢!"寶玉道:"我心裡的事也難對你說,日後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爺、太太這三個人,第四個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個人,我也說個誓。"
要說寶玉真的不容易,這些本都不關他的事,可黛玉說的刻薄話他都得要聽,還要不停解釋,甚至是沒完沒了的發誓賭咒。若是換了旁人,估計早就受不了了,看來寶玉是太在乎黛玉了,他的話已經等於向黛玉表白了。可黛玉仍然是為難寶玉,估計是想要寶玉不停地證明自己,這真是太難了。
有閒階級的凡勃倫愛情:不是冤家不聚頭,「二玉」爭吵驚動賈母
①清虛觀打醮是誘因(有閒階級的娛樂活動)
第二十九回,清虛觀打醮,張道士和賈母提及寶玉的婚事,賈母當時就明白了張道士所指的人是寶釵。賈母以寶玉年齡尚小為藉口推辭了。她怎能讓人破壞她一直以來的心願呢。雖然,賈母一口回絕了張道士的提親,寶玉還是很生氣,說是從今往後不再見他。這樣的真心日月可鑑,可黛玉怎麼也不明白,這讓寶玉焦躁不安,本來要承受親事的壓力,又要承受黛玉的誤解。
清虛觀打醮回來之後,黛玉中暑了,賈母也沒有心情第二日再去,寶玉見黛玉病了,連飯也吃不下去,不時來問。黛玉也擔心他有個好歹,說道:"你只管看你的戲去,在家裡作什麼?"
寶玉因昨日張道士提親,心中大不受用,今聽見林黛玉如此說,心裡因想道:"別人不知道我的心還可恕,連他也奚落起我來。"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煩惱加了百倍。若是別人跟前,斷不能動這肝火,只是林黛玉說了這話,倒比往日別人說這話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臉來,說道:"我白認得了你。罷了,罷了!"
林黛玉聽說,便冷笑了兩聲:"我也知道白認得了我,那裡像人家有什麼配的上呢。"
寶玉聽了,便向前來直問到臉上:"你這麼說,是安心咒我天誅地滅?"林黛玉一時解不過這個話來。
寶玉又道:"昨兒還為這個賭了幾回咒,今兒你到底又準我一句。我便天誅地滅,你又有什麼益處?"
林黛玉一聞此言,方想起上日的話來。今日原是自己說錯了,又是著急,又是羞愧,便顫顫兢兢的說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誅地滅。何苦來!我知道,昨日張道士說親,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緣,你心裡生氣,來拿我煞性子。"
本來寶玉就是個情痴,早已對黛玉有了心事,只是不好直接說出來,經常會試探黛玉,也常被黛玉嗔怪,自覺很悶。偏偏黛玉也是 個痴病,也是常用假情試探寶玉。這樣難免不誤會,以至於發生口角。
②金玉良緣是寶玉和黛玉的心病(因為很凡勃倫,所以很在意)
寶玉的心內想的是:別人不知我的心,還有可恕,難道你就不想我的心裡眼裡只有你!你不能為我煩惱,反來以這話奚落堵我。可見我心裡一時一刻白有你,你竟心裡沒我。而黛玉想:你心裡自然有我,哪怕是有金玉良緣之說,你也不會把它當回事,可我一提你就急,說明你還是在意的。
黛玉的意思就像我們平常說的那樣:沒有愛了,就不會生氣了。實際上寶玉急並不是對寶釵有愛,就是因為黛玉老是誤解她。
原文:寶玉又聽見他說"好姻緣"三個字,越發逆了己意,心裡幹噎,口裡說不出話來,便賭氣向頸上抓下通靈寶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麼撈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
偏生那玉堅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風沒動。寶玉見沒摔碎,便回身找東西來砸。原本張道士提親之事已經讓寶玉很生氣了,他心裡惦記著黛玉,可現在黛玉說什麼好姻緣,這徹底傷了寶玉的心,他最怕黛玉誤解,誰知還是誤解了。看到這裡我都為寶玉叫屈。寶玉心裡還想著"只要你遂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願",心裡的話被黛玉的話噎的說不出來。就拿玉洩憤,金玉良緣不都是這"玉"引起的嗎,那我就把它砸了,寶玉為了證明自己也是豁出去了,這種失常的舉動是對黛玉不理解的絕望掙扎。
③賈母話中有話點明二人關係:你二人就是凡勃倫效應下發生的化學反應,一對冤家
兩個吵架驚動了賈母,老人家看他們兩個生氣的樣子,想到第二天薛番生日家裡擺酒唱戲,就想利用看戲的機會讓他倆和好,可他們都不去。
老人家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那世裡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麼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語說的'不是冤家不聚頭'。幾時我閉了這眼,斷了這口氣,憑著這兩個冤家鬧上天去,我眼不見心不煩,也就罷了。偏又不咽這口氣。"自己抱怨著也哭了。
這話傳入寶林二人耳內。原來他二人竟是從未聽見過"不是冤家不聚頭"的這句俗語,如今忽然得了這句話,好似參禪的一般,都低頭細嚼此話的滋味,都不覺潸然泣下。雖不曾會面,然一個在瀟湘館臨風灑淚,一個在怡紅院對月長籲,卻不是人居兩地,情發一心!
老太太情急之下發出的這句話,足以說明寶黛二人在她心理是有何種考慮。不是冤家不聚頭的本義, 是說前世結下的冤孽,致使今世聚在一起。而"小冤家"指的是愛吵架但不影響感情的小夫妻 。賈母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心裡早就認同他們的關係。
而後續書中出現的賈母改變心意,瞞著黛玉讓寶玉娶寶釵,這是賈母萬萬做不出來的。據紅學家多番考證,黛玉去世時,寶玉是沒在身邊的,判定寶玉不是被關就是外出避難了。黛玉由於過度擔心病情加重,等回來之後已經物是人非。
至於具體情節除了曹公誰也不解,從他寫寶黛二人的這段吵架可以斷定,寶玉最後娶寶釵要不就是黛玉已去世,要不就是瞞著寶玉,讓他認為娶得是黛玉,不然,寶玉怎麼可能會捨棄林妹妹呢。
二人是實打實的有閒階級,平日無煩事擾心;因為兩人都是對方眼中的「凡勃倫」,所以相互吸引,調情說請,萌發了貫穿整部小說的愛恨情愁。愛別離,恨別離,傷別離,儘管最後這朵孤傲的芙蓉花淚盡凋零,依舊沒有辜負他們這段很「凡勃倫」的愛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