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最好,但求最貴」,並不是只有少數人才有的消費心理,這從近些日子人們很關注的關於進口汽車暴利的討論中可以找到證據。有媒體就「進口車為何價格高」進行網絡調查,結果顯示,除了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各種稅收是進口車高價的第一推手外,有21.23%的投票者認為買車者「錢多人傻好面子」是高價的第二助推劑,而業內一般認為的進口商壟斷渠道定價,卻排在了後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看,一款緊俏的路虎加價高達60萬元,依然有人搶著買,除了表明買車人不差錢,不也正說明他傻麼——若不知道這種「緊俏」下的加價實乃廠商和經銷商聯手使用「飢餓營銷」伎倆的結果,已經夠傻;若知道了這一內情卻還非買不可,硬往人手裡送錢,儼然更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市場經濟中決定價格的主要是供求關係,目前中國市場豪華車的旺盛需求對進口車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所謂的「旺盛需求」,說白了就是「錢多人傻」的人有很多。
可能「錢多」的人大都不願意被人定性為「人傻」,但用錢滿足好面子、攀比、炫富的虛榮心理,大概是許多「錢多」的人都無法逃離的內心牢籠。一位做生意的朋友買了一輛豪華轎車,可沒過多久這款車的價格下跌了好幾萬元,我對他深表同情,可他卻說:「我心疼的不是那幾萬塊錢,而是價格下跌後,我的愛車的檔次也就跌下來了。」很明顯,其潛臺詞是:車跌價,他跌份。這是一種典型的炫耀性消費。美國制度經濟學派奠基人凡勃倫對此可能會這樣表述:那些價格昂貴的車並不必然比普通的車好開,對於擁堵的馬路,一輛蘭博基尼顯然沒有一輛QQ有用,但人們還是喜歡前者,僅僅是因為它更加昂貴、更加沒用。
由於是凡勃倫最先研究炫耀性消費,後來經濟學界把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物品稱為凡勃倫物品,而把消費領域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稱為凡勃倫效應。像進口豪華轎車這種物品,明顯就是「功能性價值」佔價格比值低的產品,換句話說就是造價(或進價)低而賣價卻非常高的產品。而高出的那部分價差,恰恰是「錢多」的人看中的可資炫耀之地方。有價差才可炫耀,有財力才可承受價差並視其為當然,到了這種地步顯然已經不把錢當錢了,而「不把錢當錢」,接下來要做的就只是尋找世上更多的存在價差的東西並擁有之了。
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炫耀性消費似乎並非壞東西。一方面,它可以拉動生產並帶動消費,「錢多」的人把錢花出去,畢竟比他們都成為守財奴好,而消費需求的擴大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機;另一方面,炫耀性消費能增加國家稅收,調整儲蓄和消費的比重,並有平衡收入差距的作用。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豪車進口當然是多多益善,而「錢多」的人當然是越多越好、越傻越好。
儘管從社會整體效益角度看,炫耀性消費的消極作用會呈現出來,比如導致人的價值觀扭曲、資源浪費、社會財富的整體效用降低等,但相較於上述種種好處,炫耀性消費的壞處往往被有意迴避,至少政府一般不會出臺直接限制凡勃倫物品生產的政策。進口豪車價高這事,只要不降稅,炫耀性消費的基礎就依然存在,凡勃倫效應就依然發揮作用。難怪有專家說,在有關政策無法到位的情況下,國內消費者的理性消費是擠幹進口豪華車暴利水分的最有效武器。可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消費理性哪那麼容易就長出來呢。(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