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的促銷手段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打折」。商家打折的手段花樣極多,並且一年到頭下來,你會發現商家的打折活動幾乎從未停止過。然而商家們真的這麼大方,甘願一直做著「賠本」的買賣嗎?
其實不然,商家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消費者認為這家店鋪實惠滿滿,需要趕緊購買,商家利用了消費者作為理性經濟人的特點,也就是希望在購物時以為自己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從量到質的凡勃倫效應
我國2016年的恩格爾消費係數是30.1%,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標準,一個國家的恩格爾係數在30%以下,就屬於最富裕。我國離這個「最富裕」僅一步之遙,進入這個階段後,人們的消費需求就變得多種多樣,特別是對商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
比如裝修新家,你希望家裡的電器物件等能使用很長時間,所以在商場選購時會多方面對比。這時你會發現,商場裡的一臺液晶電視,同樣是50寸的大小,價格卻高的上萬,低的三四千。實際上在諮詢過店員後,發現這兩個價位的電視機質量差別其實並不大,只是外觀和品牌上有所改變。
然而,價格上萬的電視銷量遠超過普通價位的電視。這種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暢銷的現象好像有悖於我們的常識,但在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比如你買的一雙價值幾百元的鞋,其實放在街邊的小店裡只賣幾十元。在經濟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凡勃倫效應」。
凡勃倫效應折射出的消費需求
凡勃倫效應其實反映的是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也就是說,人們在購物時,往往會因虛榮、攀比等心理因素作出衝動的選擇。比如過於執著地追求高價商品,而將價格作為購買決策的一個重要指標。
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分析師更簡單直白地解釋了「凡勃倫效應」,是折射出的消費需求,其實是一種盲目攀比,這導致在購物時,你往往會忽略自己當初購物的實際需求,這種非理性的消費還會導致資源及財產的浪費。
經濟水平的提高可以適當提升消費水平,當然也要注重自己的財富合理分配,平時可以通過理財來使財富增值。提升消費水平應以生活更加舒適的目的為主,儘量避開為了「炫耀」而產生的消費。
在未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也會隨著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度到追求格調與身份上來,而知曉凡勃倫效應或許會讓我們以後的消費更加理性。 嘉豐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