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效應:指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某種商品價格變化對其需求量的影響。如果某種商品價格上漲,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那麼就意味著消費者的實際收入相對於該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而言在減少,購買能力在下降,從而對這種商品的需求會減少。
然而,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英國人吉芬於發現,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這類需求量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動的特殊商品以後也因此被稱作「吉芬商品」。
顯然,顛覆傳統的收入理論下,吉芬商品的存在:是因為在極端的情況下,收入不增加甚至減少,但人們的消費選擇也會不按常理,饑荒概況下,人們擔心基本的生存問題,所以會通過囤積澱粉屬性食物來度過難關,即使價格節節攀升下,因為你會擔心你現在不買別人在搶,隨著商品物資越來越稀缺價格還會越來越高,在生命價值下會便不計成本的考慮問題了。而且眼下便存在吉芬商品——
大街小巷被搶購一空的口罩和酒精便是典型的吉芬商品,試想,如果沒有政府的市場價格控制,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環境下,那麼在疫情的極端情況下口罩的價格一定會炒翻天!(即使政府嚴控,仍然存在妄為的商家暗自坐地起價!)
我們會發現,雖然年年豐收,但是國家還是要不斷做糧食儲備,其實正是擔心出現吉芬難題。所謂居安思危,何況現在我們正處於居危當思危。所以想來,多一些對于吉芬的思維不是壞事!
因此,結合著災荒的土豆,當下的口罩、酒精,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下和良性的供需關係下,這些不起眼的商品的價格變動往往是很小的,甚至處於滯銷狀態。然而吉芬商品的兩個核心的共同點!,一、當極端風險情況出現(上提到,導致了供需嚴重失衡),還有二,缺乏足夠的替代產品
替代商品與雞肉的發展史
近期,而肺炎的疫情下不覺,多地(四川,湖南多地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也在不期而至,按下葫蘆起了瓢,去年豬瘟的灰霾還未完全走出,肉食上又多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這,我們先聊聊雞肉的前生今世,
儘管吃雞的歷史很悠久,但雞成為風靡全球餐桌的主要肉類食品還是過去幾十年間的事,大規模地集約化養雞也是從20世紀才開始。
最初被馴養而成的古老雞種,並非完全只是為了食其肉和蛋,玩賞更是養雞的目的之一。至少在西方,人類養雞的重要用途是為了鬥雞和祭祀。
目前世界上肉禽養殖集約化最完善的美國,在19世紀末的時候人們並不十分把雞當成一種正兒八經的肉看待,牛肉才是真正的「肉」,人們養雞主要是為了得到它的蛋,只是偶爾補充一下肉類的豐富程度而已。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雞的命運
戰爭中,美國肩負著給深陷惡戰的歐洲盟友提供軍糧的重任,由於大量的食物需要運往戰場,美國對分給國內的食品配額進行限制,物價也因此提高,政府便想出來一個辦法讓國民們儘可能地自給自足:養雞。
農業部製作了一條標語:和平時期養雞是一項賺錢的消遣,戰爭時期養雞是一份愛國的責任。同時還發放了很多海報,宣傳養雞的好處:雞很便宜,還很好養,又不佔地方,你後院那塊小角落就別讓它浪費在那兒了,家裡只要有個稍微能管點事的小朋友就能照顧好這群雞,所以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雞一個機會吧!
而在二戰中的英國也有類似的經歷,在食物極度短缺的情況下,英國家庭通過飼養雞和兔子等動物度日。
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吃的雞比戰前要多上三倍。在20世紀40-50年代,肉雞產業在美國南部出現並逐漸規模化,在此階段,下遊更為成熟的飼料工業為整個肉雞產業的合同化發展帶來了動力,肉雞的產量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與之伴隨的是大量散戶逐漸退出,規模化的優勢逐步顯現。
而到了80年代,隨著快餐業的發展,以及——雞肉價格遠低於豬肉和牛肉價格,同時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熱 量和低膽固醇的特點,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消費者對肉類消費的偏好也發生了變化。在美國雞肉的人均消費量在1985年超過豬肉,在1992年超過牛肉,由此也成為美國人均消費量最大的肉類品種。
時至今日相比其他動物,雞的養殖對環境更加友好——每生產一公斤雞肉,產生的碳排放量分別是同等數量豬的一半,牛的四分之一,以及羊的七分之一,人們對牛肉、豬肉消費減緩的同時,雞肉的需求量一直在快速上升。
(2018年雞肉佔全球肉食消費35%以上)
這些年在中國,我們對於雞肉的消費和佔比也在不斷力高,而從雞肉的發展史我們看出,正式基於遭遇危機或者打擊下,美國用在機械化和規模生產下發現了雞肉的相較於豬牛羊的成本優勢,以雞肉作為戰時的替代產品解決戰時難題,而戰後運用成本優勢將雞肉的經濟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曾經這個不得已的選擇反而是更優選——
有研究甚至指出,如果美國人民停止吃他們最愛的牛肉,全部改成吃雞肉,對環境做出的貢獻就相當於公路上少了2600萬輛車。看來,除了給人類帶來美味,小雞還承擔著拯救地球的使命!
所以借疫情期間的口罩供應角度,當下禽流感也好,甚至是我們面臨中長期能源安全問題來看(比如石油,越漲買的越多作為戰略儲備,尤其是我們石油能源的缺乏),防止陷入無法掌握定價的吉芬難題,尋找可實施和可制衡的替代商品是風險對衝的關鍵!
凡勃倫效應
無獨有偶,跟吉芬難題相對應,20世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提出: 「一切珠玉寶石在官能上的美感是大的。這些物品既稀罕,又值價,因而顯得更加名貴。假設價格低廉的話,是決不會這樣的。」這就是所謂——凡勃倫效應,
核心就是——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
與吉芬商品不同(吉芬商品,針對的是低端商品,生活必需品),凡勃倫效應針對的是高消費品甚至奢侈品,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反而性價比高的價格便宜的產品不見得賣座!
隨著我們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質量和數量過渡到追求品位品質的階段(比如近年來貴州茅臺的熱銷),所以凡勃侖的關注及應用在營銷領域也開始廣泛起來。比如在商品的設計和定價中,通過包裝,服務提升,附加值提升,消費文化建立,價格高的定位不僅不會打壓銷量(蘋果手機,女士的化妝品),反而會提高銷售額。
但是,反面來說,很多的消費陷阱和欺詐行為,也也會利用這些人們的心理訴求使用手段。來實現其目的!所以,去偽存真的能力很重要!
藉助於現實的思考是,構成和傳統認知的想違背「吉芬」和「凡勃侖」根源在於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人們在遭遇恐慌、擔憂、攀比、嫉妒等等心理狀態下的心理訴求會導致消費選擇的不同,而個體的選擇會形成現象,進而變成效應,正如馬歇爾所述——
而這些前提條件會因時代的不同、環境的改變、以及導致人的觀念不同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