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2020-11-23 騰訊網

  遠遠(化名)今年八歲,在北京市海澱區某重點小學上二年級。在升學競爭如此激烈的北京,遠遠的父母自然是不願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遠遠剛上小學不久,就得上各種各樣的課外班,課餘時間也被塞得滿滿當當。

  前不久,遠遠的日程表上又多了一項任務,去一家注意力訓練中心,參與所謂的「腦波反饋訓練」:頭上繃上軟頭帶,軟頭帶上連著幾根導線,然後坐在電腦屏幕前玩小遊戲。

  根據該中心官網的介紹,腦波反饋訓練「是通過腦電反饋儀捕捉大腦皮層各區的腦波活動節律,基於視聽覺方式反饋給兒童」,它是「現代意義上注意力訓練的核心科技」。這家中心自成立至今,已經在全國各地多達三十個校區,服務上萬名學員。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注意力訓練」、「提升注意力」、「兒童注意力」這樣的關鍵詞,瞬間就會得到上百條相關信息。可是,如果稍微仔細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這些機構天花亂墜的晦澀名詞、酷炫大腦圖片之外,他們並沒有給出任何一篇參考文獻,對於腦波反饋技術本身的描述更是支吾其詞、模糊不清。

  天貓截圖

  所謂的測量腦電波,究竟在測量哪個部位?所謂的「精密設備分析優勢波段」,又究竟用的是什麼算法?除了網站上的學員情況統計以外,是否有真正嚴謹的臨床證據表明這種訓練有效?

  對於這些重要問題,這些網站一概沒有回答。

  只是安慰劑效應?

  「腦波反饋訓練」又稱腦電波神經反饋(EEG neurofeedback),是通過使用電生理指標來反映大腦活動,並對大腦活動進行可視化、反饋給被試者的一種臨床幹預手段。這項技術聽起來科學,但其實它自上世紀中後期誕生以來,在學術界和臨床醫學中就一直爭議不斷。

  2017年,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T·蒂博(Robert T. Thibault)和埃米爾·拉茲(Amir Raz),合作撰寫了一篇對於神經反饋的綜述文章。文章中概括分析了近幾十年來的腦電波神經反饋的論文,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幹預方式的所謂療效,在很大程度上都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

  圖 | Neurodevelopment Center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是腦電波神經反饋幹預治療的一大熱門。有不少研究證據表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者的靜息腦電波與健康對照組有明顯的區別。而腦電波神經反饋的支持者就認為,通過監控腦電波、訓練患者控制與ADHD相關的不同腦電波的微伏數值,就可以達到幹預效果。那麼,這種效果真的來自於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腦電波嗎?

  為了探究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俄亥俄州立大學精神病學與行為健康中心的尤金·阿諾德( Eugene Arnold)教授開展了一項臨床試驗,並專門調查了一款「NASA技術支持」的商用腦電波治療儀。他採取了雙盲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小患者們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和治療組裡,研究人員和參加實驗的家庭都不知道自己的所屬組別。被分配到安慰劑組的小患者們和治療組一樣,以每周兩次或者每周三次的頻率,進行一次腦電波神經反饋訓練。唯一的區別就在於,安慰劑組裡的小患者們受到的反饋,根本不是腦電波實時反饋,而是和他們自己的表現完全無關的隨機波形。

  所謂「NASA技術支持」的商用腦電波治療儀SmartBrain的官網

  經過四十次的治療後,研究人員發現,兩個組的孩子們的表現竟然都獲得了顯著的提升——治療的主要效果是依靠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評估。而且更有趣的是,安慰劑組的孩子竟然被毫不知情的家長和老師們評估為進步更大。也就說,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起到的作用竟然比「NASA核心科技治療」起到的作用更大。

  當然,如果這只是大量雙盲對照試驗中唯一得出如此結論的研究,一定是值得懷疑的。但是,英國的一支科研團隊在2016年完成了一項元分析,其中整合了十三項雙盲對照臨床研究、囊括了520名ADHD小患者。他們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夠的臨床證據表明,腦電波反饋訓練技術能夠起到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也在隨後刊發了一項臨床研究。實驗人員共招募了118名被診斷為ADHD的成人患者,將他們隨機分配到腦電波反饋治療組、集體心理治療以及「假」腦電波反饋治療組。研究人員發現,治療結束之後,三個組的患者都報告稱自己的症狀得到了緩解。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表明腦電波反饋治療組的療效,要優於傳統的集體心理治療和安慰劑組。

  為什麼你不該買安慰劑

  也許有人覺得,哪怕腦電波神經反饋效應是安慰劑效應,那也能起到治療的作用——所謂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不就是好貓嗎?如果家長願意砸錢在孩子身上,只要效果有了,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腦電波反饋治療的幹預都是在真正被確診為ADHD的患者身上進行的 | 圖蟲

  首先,這種療法的耗時耗力會擠壓孩子的課餘時間,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要知道,前文提到的治療幹預都是在真正被確診為ADHD的患者身上進行的,而像遠遠這樣只是因為「上課老走神」就被送去進行注意力訓練的孩子,才是目前的培訓機構裡佔大多數的存在。

  其次,單就論培訓機構誇大療效,不充分提供現在學界的爭論與證據的衝突供家長參考,就已經構成了一種欺騙。這樣的欺騙行為是建立在我們假設這些培訓機構具有基本的科學素養的基礎上的。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這些所謂的專業的培訓機構人員根本就沒有查證文獻的能力,對於自己正在進行的「訓練」沒有任何科學、專業的了解。這樣一來,雖然並沒有在「是否是安慰劑」上欺瞞家長,但這樣不符合從業道德的行為,也就與招搖撞騙沒有什麼區別了。

  某「腦波反饋訓練」培訓機構在其官網宣傳中提供的、含糊其辭的「腦反饋技術」作用示意圖 |圖片來自該機構官網

  技術仍有前景,但離我們還很遠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對這項技術蓋棺定論了嗎?這項看上去很美的技術,真的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一場商家策劃的圈錢大戲嗎?那些試過很多種治療方式卻總是以失望告終的ADHD患者,需要再放下一根希望的稻草嗎?

  2011年,京都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提供神經反饋能提升人類在任務中的行為表現。但這裡必須強調的是,他們提供的神經反饋並不來自於腦電波信號,而是由功能性磁共振(fMRI)掃描提供的大腦血流信號。與EEG測量的腦電波信號不同的是,fMRI掃描提供的信號空間解析度較高。也就是說,實驗人員們能夠更好地解讀、定位不同的信號是由大腦的哪一塊區域產生的。

  近些年來,科學家們逐漸將目光轉移到利用fMRI進行神經反饋的研究。例如,就在今年年初,一項同時利用fMRI和EEG的研究發現,一定的神經反饋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士兵們的抗壓能力,甚至還有起到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作用的潛在可能性。

  與其給孩子買一些安慰劑效應,還不如多花時間陪陪孩子 | 圖蟲

  不過,在實驗室裡得出的結論,離真正被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拿fMRI神經反饋技術來說,其高昂的造價與使用費用、對於被訓練者的挑剔程度,都是目前很難解決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隨著腦成像技術的不斷發展,這項技術真的能夠走進我們的生活,幫助患者改善認知功能——但絕不是現在。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對於那些像遠遠一樣接受腦波反饋訓練的孩子來說,他們本可以把這個時間花在自己更喜歡、更感興趣的事情上。與其用自己的血汗錢給孩子換一些安慰劑效應,還不如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共同創造出最美好的童年回憶。

  作者:曹安潔

  編輯:EON、odette

  參考文獻

  1. Arnold LE, Lofthouse N, Hersch S, et al. EEG neurofeedback for ADHD: 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randomized pilot feasibility trial. J Atten Disord. 2012;17(5):410–419. doi:10.1177/1087054712446173

  2. Cohen, J. D., Lee, R. F., Norman, K. A., & Turk-Browne, N. B. (2015). Closed-loop training of attention with real-time brain imaging. Nature neuroscience, 18(3), 470.

  3. Cortese, S., Ferrin, M., Brandeis, D., Holtmann, M., Aggensteiner, P., Daley, D., ... & Sonuga-Barke, E. J. (2016). Neurofeedback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neuropsychological outcomes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55(6), 444-455.

  4. Thibault, R. T., & Raz, A. (2017). The psychology of neurofeedback: Clinical intervention even if applied placebo. American Psychologist, 72(7), 679.

  5. Barry, R. J., Clarke, A. R., & Johnstone, S. J. (2003). A review of electrophysiology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14(2), 171-

  6. Van Doren, J., Arns, M., Heinrich, H., Vollebregt, M. A., Strehl, U., & Loo, S. K. (2019). Sustained effects of neurofeedback in ADH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8(3), 293-305.

  7. Keynan, J. N., Cohen, A., Jackont, G., Green, N., Goldway, N., Davidov, A., ... & Ginat, K. (2019). Electrical fingerprint of the amygdala guides neurofeedback training for stress resilienc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3(1), 63.

  8. Meisel, V., Servera, M., Garcia-Banda, G., Cardo, E., & Moreno, I. (2014). Reprint of 「Neurofeedback and standard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DH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six-month follow-up」. Biological psychology, 95, 116-125.

  9. Sch?nenberg, M., Wiedemann, E., Schneidt, A., Scheeff, J., Logemann, A., Keune, P. M., & Hautzinger, M. (2017). Neurofeedback, sham neurofeedback, and cognitive-behavioural group therapy in adults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trip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Psychiatry, 4(9), 673-684.

  10. Shibata, K., Watanabe, T., Sasaki, Y., & Kawato, M. (2011). Perceptual learning incepted by decoded fMRI neurofeedback without stimulus presentation. science, 334(6061), 1413-1415.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監測走神」不只有頭環,還有電極帽腦波音樂等!售價高至萬餘元
    因頭環檢測佩戴者腦電波並反饋專注力數據,被不少人稱為「緊箍咒」。11月1日,金華市金東區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該設備已在該小學暫停使用。南都記者注意到,除此類智能頭環之外,網購平臺還有其他專注力訓練產品。有成套儀器也宣稱以「神經反饋訓練」為原理,售價達萬餘元;內置提高專注力的「腦波音樂」的音響也有售出,有買家評價只是音樂盒。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類固醇與安慰劑效應
    然而,人們通過類固醇得來的增長(尤其是力量增長)並不能完全歸結為生理效應。類固醇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希望以此來飛速變強壯。當一個人開始用藥時,他對於藥物能使他很快就變得更大更強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而這個確鑿的預期也是個關鍵因素——這些心理上的因素和藥物起的作用差不多大。我將簡單介紹兩個裡程碑性質的類固醇安慰劑效應的問。
  • 神經反饋訓練知識講堂(1)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原理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指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念力的應用:可視化訓練,構建心靈藍圖!
    有效的心智復演 需要運動員從參與者的角度進行想像:彷佛自己正在參加比賽。那等於是一種心靈測試,像阿里就會事前估算當他右拳擊中弗雷澤左眼時,對方會有什麼反應。運動員要將未來比賽展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可視化,預測、排練每一種可能碰到的狀況,預先想好遇到不利處境時要如何克服。 翠西.考爾金在一九八四年奧運會獲得了三面金牌。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原創 何笑松 返樸研究已經證實,安慰劑效應可以調節免疫反應,增強抗感染能力;「樂觀的癌症患者活得更久」,也確有其事。今天我們就講講安慰劑是怎樣通過"欺騙"大腦裡的獎賞系統,來發揮治療效應的。
  • 揭秘孚科思專注力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摘要:揭秘火爆寶媽圈的孚科思專注力腦電生物反饋技術的原理。腦電生物反饋技術是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的融合。看似兩個相隔甚遠的學科,他們的融合,並運用在教育業,可以改善孩子專注力問題。腦電生物反饋技術(以下簡稱「腦電訓練」)會通過高科技採集人的腦波狀態,腦波是有一定數量的神經元活動產生的,人類的每個神經元都與其他的神經元相連,當一個神經元被激活後,會產生一個棘波向其他的神經元發射信號。人腦的可塑性,讓我們在接收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會加強和創造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熟能生巧就是這麼來的。
  • 掀起腦波風暴 神念科技進軍中國腦波科技市場
    全球消費領域生物傳感技術的領導者NeuroSky(神念科技)日前參加中國蘇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首次面向中國市場發布了最新的2款腦波科技產品,MindFlex
  • 腦波或同神經性疾病有關聯—新聞—科學網
    每天,Tsai會讓它們在僅由搖曳的閃光燈照亮的箱子中呆一個小時。這些被改造用於產生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斑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典型標誌)的小鼠好奇地爬來爬去。當Tsai隨後將它們解剖時,和花費同樣時間呆在黑暗中的同類相比,參加迷你「舞會」的小鼠明顯擁有較低水平的斑塊。 Tsai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神經科學家。她介紹說,自己檢查了結果,並且再次進行了核實。
  • 孩子有多動症?咋治?
    除了醫學上公認的最有效的藥物治療和行為矯正以外,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腦電生物反饋(又稱神經反饋)已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治療幹預方法。 問 什麼是腦電生物反饋?
  • 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2,何生團隊發現表徵視知覺特徵的反饋信號主導視覺敏感性適應來源:細胞圖註:Flash-Grab效應中朝向信息引起的腦電信號8月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生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孩子上課總是走神怎麼辦?首都兒研所特級專家白建萍講授講解如何
    情境想像法:每次做作業時,不妨想像自己正參加某次大考或競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使自己真正緊張起來,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注意力訓練——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做注意力訓練能提高大腦各項功能如休息力,注意力,集中力,記憶力,創造力等能力,讓孩子不再走神,有效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 科學家確認大腦中安慰劑效應的有效區域
    一粒糖丸可以帶走你的痛苦——確定止痛安慰劑效應的最有效位置有助於為被慢性疼痛困擾的人設計更加個性化的藥物。根據美國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Northwestern Medicine)和芝加哥康復研究所(RIC)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大腦中負責疼痛緩解的「安慰劑效應」的區域,「假治療」確實可以大幅度地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
  • ——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
  • 家長如何訓練兒童專注力一人機心智奇妙的腦波音樂
    腦波(英語:brainwave)亦稱"腦電波",腦波是神經元細胞之間傳遞信息時產生的生物電信號;是大腦皮質中的錐體細胞突觸活動時產生的離子交換而產生的電波信號。它是一种放松性警覺狀態,能促進靈感、加快資料收集、增強記憶。α腦電波讓你進入潛意識,而且由於你的自我形象主要在你的潛意識之中,因而它是進入潛意識唯一有效的途徑。」
  • 提升學習專注力 神念科技腦波風暴席捲零一科技節
    但除了綜合能力,提高孩子在學習時的專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次零一科技節就邀請了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公司前來參展,它就是神念科技。神念科技是研究腦波測試領域的公司,腦波測試就是通過腦機界面技術(BCI)人的腦電波數據進行及時的採集和分析,並將你當前的專注力,放鬆度等數值以無線方式發送到電腦,手機上,從而可以方便的解讀你當前的精神狀態,並能用意念控制遊戲,玩具等應用產品。
  • 較真| 「全腦教育」亂象:歪解腦波測試只為招生
    其總部「記憶大師」王老師介紹,這些課程並不單獨開課的,而是融入到每節課當中,要經常訓練。 「每種顏色都有自己的溫度,訓練孩子感受不同顏色的溫度。 」王老師稱,「蒙眼辨色」只是全腦潛能開發之後的一種表現,並不是全腦開發的目的。 「蒙眼辨色是有爭議的。 」王老師坦言,自己沒法做到蒙眼辨色,只是知道訓練孩子蒙眼辨色的方法。
  • 美媒:中國留學生發明腦波控制頭環
    美媒:中國留學生發明腦波控制頭環 2016-03-22 09:52:24這個由中國留學生創業團隊Brain Co所發明「Focus1」腦波控制頭環被稱作是「全球第一款醫療級別的可穿戴腦效率提升設備」。中國留學生創業團隊Brain Co展示「Focus1」腦波控制頭環。(網絡圖)  韓璧丞在接受科技媒體採訪時表示,對腦控領域的潛在市場非常看好:「這款產品最大的價值是實現了一種全新的訓練方式。
  • Muse頭帶評測:追蹤腦波活動的「神器」
    不過更為強大的增強現實技術當屬腦電波感應與控制,這種技術能夠讓用戶簡單地通過腦波就能控制眼前或千裡之外的設備,儘管這種技術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此類產品——Muse腦波頭帶(以下簡稱「Muse頭帶」)。Muse頭帶由加拿大初創企業InteraXon研製,這款在今年的CES消費電子大展上亮相的可穿戴產品目前已正式上市,零售價為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8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