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發現!揭示反安慰劑效應產生機制

2021-01-15 生物谷


2017年10月7日/

生物谷

BIOON/---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昂貴的藥物可能讓人們更容易感知它的副作用,而這種現象並不只是「存在於他們的頭腦中」。

這項研究深入探究了這種所謂的「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它是眾所周知的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相反形式。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接受治療後人們因期待有好處而感覺變好一些。對反安慰劑效應而言,患者對治療副作用的擔憂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被告知假藥價格昂貴時,人們更可能報導它的令人痛苦的副作用。但是這並不是人們「編造」的東西。通過大腦成像,這些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追蹤到大腦和脊髓中的特定活動模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0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 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論文通信作者、德國漢堡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員Alexandra Tinnermann說,「這些發現有力地駁斥了安慰劑效應和反安慰劑效應僅是患者的想像或錯覺產生的『假』效應。」

美國馬裡蘭大學研究員Luana Colloca博士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針對這項研究寫了一篇標題為「Nocebo effects can make you feel pain」的評論文章,對這一點表示贊同。她說,「這並不只是反映人們的偏見。期望確實會調節症狀和病人對治療作出的反應。」

就這項研究而言,Tinnermann團隊招募了49名健康志願者,並隨機地分配他們測試兩種止癢「藥膏(medical creams)」中的一種。

事實上,這兩種藥膏都是相同的,而且都沒有活性成分。然而,這兩組志願者被告知這兩種產品具有讓他們對疼痛更加敏感的副作用。這兩種假藥膏僅有一種明顯的區別:一種是用昂貴的價格標籤來包裝的;另一種是廉價的。

當這些志願者將藥膏塗於前臂後,這些研究人員讓他們接受一項標準測試來測量他們對熱量誘導性疼痛的耐受性。

結果證實使用昂貴藥膏的那些人在測試期間對疼痛更加敏感。平均而言,他們的疼痛評分停留在15分左右,位於「輕度」疼痛範圍內,然而,那些使用廉價藥膏的人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感。

Tinnermann說,人們很可能會期待昂貴的藥物更為強效,這可能讓他們期待出有更多的副作用產生。

Colloca對此表示贊同。她說,「我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藥物的價格或給藥方式(比如靜脈注射或口服)。」

利用功能性MRI大腦掃描,Tinnermann團隊在對昂貴藥膏產生反安慰劑效應的那些人中發現了特定的神經系統活動模式。Tinnermann說,這其中就包括在某些大腦結構和脊髓之間的「溝通」變化。

根據Colloca的說法,像這樣的研究能夠具有實際用途。比如,醫生們可能告知患者藥物價格或其他因素會影響他們對治療的療效和風險的期望,這接著又會影響他們是否感覺更好或產生副作用。

然而,Tinnermann說,還沒有人研究這種知識是否有助於阻止患者產生反安慰劑效應。不過,他補充道,衛生專業人員應意識到病人的期望「在醫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要注意他們談論藥物的方式及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Colloca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反安慰劑效應能夠導致人們停止服用所需的藥物。

Colloca指出降低膽固醇的他汀類藥物的例子。這些藥物導致肌肉疼痛的潛力已得到廣泛報導。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證據證實這種知識能夠讓他汀類藥物服用者更可能報導肌肉疼痛副作用。Colloca說,其他的研究已證實當人們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時,他們的心臟病和

中風

發作風險增加了。(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 Tinnermann, S. Geuter, C. Sprenger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brain and spinal cord mediate value effects in nocebo hyperalgesia. Science, 06 Oct 2017, 358(6359):105-108, doi:10.1126/science.aan1221Luana Colloca. Nocebo effects can make you feel pain. Science, 06 Oct 2017, 358(6359):44, doi:10.1126/science.aap8488

相關焦點

  • 安慰劑真能治病嗎?| 揭秘安慰劑效應(二)
    受此啟發,戰後他與同事開創了對安慰劑效應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安慰劑的療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不是病人的主觀臆想。比切爾等人的工作直接導致美國新藥審批標準的重大變革,以及為了淘汰無效藥物而對現有藥品市場的大清理。(詳見:)疾病和創傷的各種症狀中,疼痛或許是最普遍的一種。也許正因為如此,「病痛」常常被作為「疾病」的代名詞。比切爾等人早期的安慰劑研究也主要集中於它對疼痛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謀劃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安慰劑效應有多強?
    研究利用一種視錯覺--Flash-Grab效應,來分離輸入的和知覺到的朝向,結果發現傾斜後效主要取決於知覺到的而非輸入朝向;並通過高時空解析度的腦成像技術揭示了視皮層中對Flash-Grab效應中的朝向錯覺表徵來自於反饋信號,從而揭示了當視皮層中前饋和反饋信號存在分歧時,主導視覺適應過程的是反饋信號。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中風後腦水腫產生機制
    在一項新的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通常與廢物清除相關的腦部類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在中風時出現異常,導致腦脊液淹沒大腦,引發腦水腫,從而讓腦細胞溺死。
  • 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這被稱為「效應細胞分化(effector cell differentiation)」。對一種稱為濾泡輔助性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的免疫細胞而言,了解這種效應細胞分化機制可能是產生更好疫苗、幫助臨床醫生抵抗難以消滅的病毒、細菌或多細胞病原體和理解如何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關鍵。
  • Science:重大突破!首次揭示細胞核ATP產生機制
    2016年6月4日/生物谷BIOON/--我們體內的所有細胞都需要線粒體產生的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來提供細胞代謝、動態變化和生長所需的能量。較小程度上,特別是在癌細胞中,ATP也能夠在細胞質中利用葡萄糖降解期間獲得的能量而得以產生。在正常條件下,這些ATP來源足以滿足細胞的能量需求。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人體PBDEs暴露與內分泌系統不良健康效應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動物實驗表明PBDEs暴露可以導致甲狀腺激素和雌激素相關的功能受到影響。然而,目前對於PBDEs產生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毒性機制還不明確,對PBDEs在生物體內的作用靶分子、分子起始事件 (MIE) 和有害結局通路 (AOP) 還未完全揭示。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Science:新發現揭示遺傳調控的多樣性
    長期以來一直假設這些變異必須通過影響基因的調控方式(例如,給定組織中給定基因的表達量)來影響疾病的風險,但這種關係一直難以得到系統揭示。 GTEx資源提供了解決此問題的重要工具。Lappalainen博士說:「這項研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合作成果,數十名科學家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建立了遺傳調控變異圖譜,並了解了遺傳變異的核心生物學機制。」
  • 深海平頂海山反氣旋帽結構特徵及其地質效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王衛強研究員團隊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合作,在採薇平頂海山深海反氣旋帽觀測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郭斌斌博士生為第一作者,王衛強、舒業強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文章中概括分析了近幾十年來的腦電波神經反饋的論文,最後得出結論:這種幹預方式的所謂療效,在很大程度上都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而且更有趣的是,安慰劑組的孩子竟然被毫不知情的家長和老師們評估為進步更大。也就說,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安慰劑效應起到的作用竟然比「NASA核心科技治療」起到的作用更大。   當然,如果這只是大量雙盲對照試驗中唯一得出如此結論的研究,一定是值得懷疑的。
  • 類固醇與安慰劑效應
    然而,人們通過類固醇得來的增長(尤其是力量增長)並不能完全歸結為生理效應。類固醇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希望以此來飛速變強壯。當一個人開始用藥時,他對於藥物能使他很快就變得更大更強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而這個確鑿的預期也是個關鍵因素——這些心理上的因素和藥物起的作用差不多大。我將簡單介紹兩個裡程碑性質的類固醇安慰劑效應的問。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單個鳥苷酸決定著HIV RNA基因組的命運
    一項針對HIV病毒結構的新研究揭示出一個有前景的新藥物靶標可用於靶向HIV感染。它發現HIV感染的細胞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式讀取這種病毒的遺傳密碼。結果就是被感染的細胞製造出這種病毒RNA的兩種不同形式。
  • 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自1947年以來,量子物理學家們就已經知道了這種奇特的量子效應,它是用亞利桑那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利斯·蘭姆命名的一種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二戰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上,物理學家蘭姆揭示了氫原子間比預測更大的間隙。」「粗淺地說,蘭姆位移是『真空』效應的物理表現,」藤原告訴《天文在線》雜誌:「當你通常想到真空時,你會認為真空是「什麼都沒有」。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他們還發現HSC分化為淋巴預處理多能祖細胞(lymphoid-prime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LMPP)和產生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常見淋巴祖細胞群體的能力受到破壞。他們還研究了Lmbr1在淋巴細胞發育中的分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