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2020-12-04 生物谷

2019年5月18日訊/

生物谷

BIOON/---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

幹細胞

(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然而,Wnt/β-連環蛋白的表型效應是較為複雜的,這是因為過量或不足的β-連環蛋白活性具有有害後果。比如,導致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水平梯度的亞效或無效Apc等位基因的組合導致HSC在低活化水平下增殖或在高活化水平下HSC池枯竭。其他報導表明,Wnt/β-連環蛋白通路的活化能夠促進淋巴細胞的凋亡並減少處於靜止狀態的HSC數量。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對影響淋巴細胞生成和免疫反應的突變進行小鼠正向

遺傳

篩選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Lmbr1l基因中鑑定出一種隱性的亞效突變(hypomorphic mutation),這種突變導致血液中的T細胞頻率降低。對Lmbr11突變小鼠的進一步表型分析表明所有淋巴細胞譜系的發育嚴重受損,對疫苗接種的抗體反應受損,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殺傷活性降低,自然殺傷(NK)細胞功能和對小鼠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抗性下降。缺乏LMBR1L的T細胞易發生凋亡並且在抗原特異性或穩態擴增信號存在下死亡。他們還發現HSC分化為淋巴預處理多能祖細胞(lymphoid-prime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LMPP)和產生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的常見淋巴祖細胞群體的能力受到破壞。他們還研究了Lmbr1在淋巴細胞發育中的分子功能。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MBR1L regulates lymphopoiesis through Wnt/β-catenin signaling」。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812。

LMBR1L含有9個跨膜結構域,並且在細胞分級分離實驗中,它在內質網(ER)部分中是最為豐富的。LMBR1L與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複合物中的多種成分(包括ZNRF3、LRP6、β-連環蛋白、GSK-3α和GSK-3β)免疫共沉澱,而且也與參與錯誤摺疊蛋白的內質網相關性降解的蛋白--UBAC2、TERA、UBXD8和GP78---免疫共沉澱。

來自Lmbr1l−/−小鼠的原代CD8+ T細胞顯示出β-連環蛋白和成熟形式的Wnt受體FZD6和輔助受體LRP6在表達水平上的增加。這些效應是由於LMBR1L-GP78-UBAC2複合物不能提供信號來讓內質網中的β-連環蛋白、FZD6和LRP6發生降解。類似地,在Gp78−/−原代CD8+ T細胞中檢測到β-連環蛋白和成熟FZD6和LRP6的表達增加。此外,在Lmbr1l−/−原代CD8+ T細胞中觀察到 「破壞複合物(destruction complex)」的多種組分[Axin1、DVL2、β-TrCP、GSK-3α、GSK-3β和CK1]的蛋白表達下降。值得注意的是,Lmbr1l−/−EL4細胞(一種T淋巴瘤細胞系)中β-連環蛋白的敲除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增殖潛能,並減少了由LMBR1L缺乏引起的

細胞凋亡

在LMBR1L缺乏的情形下,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遭受異常激活,從而導致小鼠中所有淋巴細胞譜系的發育受損和功能缺陷。也許是因為需要精確調節,Wnt/β-連環蛋白通路的一個突出組分是經典的破壞複合物,它確保在不存在Wnt配體的情況下β-連環蛋白在細胞質中受到破壞。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這種制動系統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定位於內質網中的LMBR1L-GP78-UBAC2複合物,它負責淋巴細胞中FZD和LRP6的降解。儘管指導LMBR1L-GP78-UBAC2複合物活化的上遊信號是未知的,但是這些研究人員猜測這種複合物與經典破壞複合物之間的界面讓這些複合物的活性保持同步並且通過單一制動機制避免洩漏性抑制(leaky inhibition)。(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Jin Huk Choi et al. LMBR1L regulates lymphopoiesis through Wnt/β-catenin signaling.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812.

相關焦點

  • 2019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揭示細菌在接觸抗生素時產生抗藥性新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6390; doi:10.1126/science.aax6620大腸桿菌能夠合成抗藥性蛋白,即便在旨在抑制細胞生長的抗生素存在下,也是如此。這是法國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導的研究結果。
  • 2019年5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doi:10.1126/science.aau0812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幹細胞(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
  • 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這對於揭示雄性和雌性生物機體中不同的基因調節方式非常關鍵。
  • 先天淋巴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季)
    3.Nat Immunol:精氨酸酶調節ILC2免疫活性doi:10.1038/ni.3421精氨酸酶I(Arg1)能夠催化L-精氨酸生成尿素以及鳥氨酸,進而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以及細胞的增殖。此前研究發現,arg1除了能夠調節尿素代謝以外,它在免疫細胞中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II型炎症反應。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在靶細胞中引發細胞焦亡...
    2020年5月2日訊/生物谷BIOON/---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主要是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和自然殺傷細胞(NK),是殺死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或發生癌變的細胞或組織移植物的主要效應細胞。這種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於FAS死亡受體途徑或更常見的顆粒胞吐途徑的下遊。
  • Science:重磅!揭示T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一些稱為淋巴細胞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感染部位;其他的免疫細胞遷移到抗體能夠開始產生的淋巴結區域。通過細胞間接觸和信號分子釋放,大量的信號轉導在免疫細胞中發生著。這些免疫反應的目標是破壞病原體和修復組織損傷。在免疫反應期間,許多免疫細胞經歷成熟而變成功能增強的細胞,從而使得它們能夠以特定方式對特定類型的病原體作出反應。
  • Science:揭示肺神經內分泌細胞擴大過敏性哮喘反應機制
    最近開展的一項體內研究揭示出PNEC正常地形成被稱作神經上皮小體(neuroepithelial body)的自聚集單元是限制初始肺部(naïve lung)中的免疫細胞數量所必不可少的。然而,人們並不清楚PNEC是否能夠在體內將外源性氣道信號(如過敏原)轉化為下遊級聯反應。
  • Science:揭示富馬酸鹽阻斷細胞焦亡機制
    細胞焦亡的形態學特徵、發生及調控機制等均不同於凋亡、壞死等其他細胞死亡方式。迄今為止,已經證實弗氏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李斯特桿菌、綠膿桿菌、弗朗西斯氏菌、嗜肺性軍團桿菌以及葉爾森桿菌均可誘導巨噬細胞產生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現有研究發現,caspase-1依賴性的細胞死亡方式不僅存在於單核巨噬細胞,還存在於樹突細胞等其他細胞中。
  •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
    醫學院董忠軍課題組揭示自然殺傷細胞活化和耐受調節新機制清華新聞網8月19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忠軍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田志剛課題組合作在《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自身活化性 SLAM家族受體在NK細胞「教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Immunity:NK B 細胞調節天然淋巴細胞抗感染機制
    天然淋巴細胞,包括NK細胞與最近鑑定出來的ILC(defined innate lymphoid cells)等對於天然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些天然免疫細胞存在於宿主的不同組織,在組織損傷,感染以及炎症反應中起到了最初的保護作用。此外,天然淋巴細胞分泌的一系列細胞因子既是其主要的效應手段,同時也能夠幫助激活後天免疫反應。ILC是一類不同於T/B細胞的淋巴細胞亞群。
  •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
  • 我國科學家揭示肺淋巴上皮瘤樣癌發病機制
    肺淋巴上皮瘤樣癌(LELC)是一種罕見的原發性肺癌亞型,在組織學上類似於未分化的鼻咽癌(NPC)。由於迄今為止缺乏基因組數據,肺LELC的發病機制,合理組織學分類和最佳治療仍未完全確定。迫切需要新的治療劑來進一步改善患有這種致命疾病的患者的存活。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古生菌有諸如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和周期蛋白之類的細胞周期調節因子的同源物,這些調節因子在所有真核生物中都能使得細胞周期事件有序進行。因此,古生菌細胞周期中的關鍵事件(包括細胞分裂)如何受到調控仍不清楚。20S蛋白酶體是一個例外,它在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之間是保守的,它通過降解周期蛋白來調節真核生物的細胞周期。
  • Science:肺泡神經內分泌細胞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機制
    這些信號能夠被肺部表面的細胞識別並傳遞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肺部血壓,免疫反應,呼吸節律等方面,然而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肺部神經內分泌細胞(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PNECs)是存在於肺部的一種細胞類型,佔全部表皮細胞的1%。此前的體外研究結果表明PNEC對於感受氧氣、肺部及支氣管組織平滑肌運動以及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體內的證據。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2018年7月29日/生物谷BIOON/---DNA結合轉錄因子(TF)是真核基因表達的典型調節因子。針對轉錄因子的早期研究揭示出它們的結構良好的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並鑑定出轉錄所需的功能上至關重要的激活結構域(activation domain, AD)。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SLE)易感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並揭示該SNP參與調控B細胞命運決定的新機制。SLE是最常見的自身免疫疾病之一,以產生多種自身抗體、免疫複合物沉積並累及多器官為臨床表現,造成一系列併發症,其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導致治療手段有限且無法根治。因此探究SLE的發病機制一直是基礎免疫學和風溼免疫病學關注的重點和難點。B淋巴細胞是抗體免疫應答的核心效應細胞。在生理條件下,其通過分泌防護性抗體來清除入侵機體的病原體,從而保護人體的健康,並且留給人體記憶性免疫力。
  • Science:從幹細胞到功能性心臟,揭示Mesp1基因發揮的關鍵作用
    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多種心臟祖細胞是由不同的表達Mesp1基因的細胞群體產生的。然而,人們仍不清楚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區分這些不同的心臟祖細胞,以及哪些分子機制促進特定心臟區域或者說心臟細胞譜系(cardiac lineage)產生。
  • 【中國科學報】泛素化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機制獲揭示
    美國時間7月14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具有腫瘤抑制活性的泛素連接酶HACE1通過介導細胞自噬受體蛋白(OPTN)的泛素化修飾,促進細胞自噬受體複合物形成,「激活」細胞自噬,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分子機制。
  • 耶魯大學團隊 Science 發文,揭示 T 細胞維持靜息狀態的分子機制
    今日,耶魯大學的 Richard Flavell 實驗室的研究者們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中,報導了轉錄因子 BTG1 和 BTG2 在「靜息狀態 T 細胞」中選擇性表達,並且揭示了 BTG1 和 BTG2 調節 T 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