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2020-12-01 科學網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研究團隊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細胞FLICE樣抑制蛋白(cFLIP)可通過抑制複合物II的形成來保護巨噬細胞免受LPS誘導的細胞焦亡。該研究於2020320日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為了進一步表徵脂多糖(LPS)誘導的體外分泌機制,他們揭示了cFLIP在調節炎症反應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表示,細胞死亡和炎症是宿主對感染的相互依賴反應。在細胞焦亡期間,白細胞介素IL-1β)通過caspase-1caspase-11介導形成的gasdermin D孔釋放。在體內,對LPS的反應導致IL-1β分泌。然而,在體外,鼠巨噬細胞需要炎性體驅動的IL-1β成熟的第二個危險信號。最近的報導顯示,在LPS活化的巨噬細胞中,caspase-8介導細胞焦亡,但在這些條件下有關IL-1β釋放的證據相互矛盾。

附:英文原文

Title: cFLIPL protects macrophages from LPS-induced pyroptosis via inhibition of complex II formation

Author: Hayley I. Muendlein, David Jetton, Wilson M. Connolly, Keith P. Eidell, Zoie Magri, Irina Smirnova, Alexander Poltorak

Issue&Volume: 2020/03/20

Abstract: Abstract

Cell death and inflammation are interdependent host responses to infection. During pyroptotic cell death, interleukin-1β (IL-1β) release occurs through caspase-1 and caspase-11–mediated gasdermin D pore formation. In vivo, responses to lipopolysaccharide (LPS) result in IL-1β secretion. In vitro, however, murine macrophages require a second 「danger signal」 for the inflammasome-driven maturation of IL-1β. Recent reports have shown caspase-8–mediated pyroptosis in LPS-activated macrophages but have provided conflicting evidence regarding the release of IL-1β under these conditions. Here,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sm of LPS-induced secretion in vitro, we reveal an important role for 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 (cFLIP)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Specifically, we show that deficiency of the long isoform cFLIPL promotes complex II formation, driving pyroptosis, and the secretion of IL-1β in response to LPS alone.

DOI: 10.1126/science.aay3878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4/1379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31:13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anolis Pasparakis研究團隊發現
  • Cell Death Dis:TLR4調節聽覺損傷炎症反應機制
    作為防護性的機制,耳蝸的免疫系統參與了由於聲損傷引發的生理反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免疫調節因子參與了耳蝸組織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促炎性因子TNFa、IL-6以及IL-1b,它們能夠促進炎症反應;另外,一些流動性的單核細胞能夠進入耳蝸分化為巨噬細胞發揮功能。耳蝸巨噬細胞參與了耳蝸的炎症反應,死亡細胞的清除以及抗原呈遞過程。儘管我們知道在耳蝸疾病發生過程中不免有免疫系統的介入,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microRNA(miRNA)已被證明是基因表達調節機制中極其重要的成員。作為第一流的miRNA微陣列服務提供商,LC Sciences已協助眾多的科研人員開展了miRNA細胞網絡的探索和檢測。MiRNA表達譜和功能研究揭示,miRNA參與調控了幾乎所有已研究的細胞生理過程,而且miRNA表達水平的變化將對它們靶基因的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 Cell:革蘭氏陰性菌誘發炎症反應機制新解
    7月20日,Cell雜誌在線報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通過TRIF信號途徑激活NLRP3炎症小體,誘導炎症反應。由於可引發"敗血症症候群",一種全身性難以控制的炎症反應,革蘭氏陰性菌全身性感染以高死亡率著稱。雖然大家公認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免疫反應始於Toll樣受體4對內毒素的識別,但革蘭氏陰性菌血症過程中發生的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揭示了一個TRIF(含TIR結構域的誘導β-幹擾素適配器,是一類可響應激活的Toll樣受體的適配器)信號途徑。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炎症因子風暴」,被稱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平均致死率約12%。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
  •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33抑制肺部固有γδT細胞反應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0 15:12:43 白細胞介素(IL)-33通過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來抑制肺部固有的
  • 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事實上,AT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造成的呼吸不暢而死亡。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細菌感染主要是由於患者後天免疫反應的缺陷造成的,即ATM的缺陷導致T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發生問題。
  • Nat Immunol:轉錄抑制物Hes1通過調節轉錄延伸緩解炎症反應
    2016年6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炎症反應的發生依賴於細胞因子以及趨化因子向組織間隙的移動,然而,過量的炎性因子的分泌容易引發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炎症疾病。不過,最近一些研究也表明轉錄後的調控作用也參與了免疫調節因子的產生。轉錄的延伸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早期RNA聚合酶II(Pol II)與靶基因上遊啟動子區域結合,並進行一小段RNA的合成(直到轉錄起始位點下遊50nt為止),然後中止。當轉錄延長因子P-TEFb與聚合酶結合併將其C端的胺基酸殘基磷酸化之後,能夠解鎖這一中止狀態,從而繼續延伸。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環狀RNA在免疫炎症反應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進展
    circRNA可由外顯子或內含子產生,兩種circRNA在基因表達調控方面具有潛在功能的證據都已被發現。最近研究顯示,內源性的circRNA可作為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綿與miRNA結合併因此抑制它們的功能,而且一些研究已經證實miRNA與骨關節炎、糖尿病、口腔癌等多種類型的人類疾病有關,因此circRNA的海綿活動也會影響這些疾病的生物學過程。
  • 氮芥在表皮損傷中的炎症反應機制
    文章信息1.研究背景轉錄因子激活蛋白(AP)-1可在氮芥(NM)損傷的小鼠皮膚中激活,並且有可能參與了炎症反應。 AP-1由Fos(c-Fos,Fos-B,Fra-1和Fra-2)和Jun(c-Jun,JunB和JunD)家族成員的同型或異型二聚體組成,關於它們的表達,位置和功能等相關信息尚不清楚。
  • Biochem J:複雜蛋白複合物調節人類疾病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
    2014年7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鄧迪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複雜蛋白質在癌症發育、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發生過程中如何被激活,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Biochemical Journal
  • 研究揭示環境影響花粉過敏病症的生理機制
    ,選取小鼠和肺上皮細胞為研究研究對象,通過動物模型的建立,採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花粉誘導的過敏性肺炎從生理、生化特徵變化和基因、蛋白差異表達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結合體外肺上皮細胞實驗證實了細胞自噬反應在環境因子影響花粉過敏病症中扮演重要的作用。
  • 對新冠肺炎過度炎症反應的研究,為精準醫療提供可能
    在一篇相關評論中,作者指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發的宿主反應存在異質性,且與患者迥然不同的臨床結局有關。這項研究可促進後續研究深入了解該異質性的潛在機制,並探尋合適的治療幹預措施。 儘管COVID-19重症感染病例中多種細胞因子升高,但其炎症模式和機制仍不清楚[1]。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的凋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8 22:14:01 在細菌性敗血症個體中TREML4受體調節炎症和先天免疫細胞凋亡,這一研究成果由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Hamsa Puthalakath
  • 靳津等人揭示炎症信號通路底物特異性的識別機制
    它的關鍵激酶IKKβ通過選擇性識別其下遊底物(包括p105,p65和IκBα)參與各種病理和生理過程,但這些底物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底物之一p105的過度激活與Nfkb1缺陷小鼠中炎症性腸病(IBD)的發作密切相關。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
  • 最新研究:中藥改善血糖與炎症,主要還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起作用
    最近,國際國內權威期刊發表了仝小林院士等權威團隊研究的幾篇關於中藥改善慢性病的文章,不僅確定了中藥對於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療效,而且還分析其中的機制,與腸道菌群、炎症等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分析一下,供大家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