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DNA損傷修復酶調節炎症小體激活機制

2020-11-27 生物谷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激酶是一類關鍵的DNA雙鏈損傷修復機制的組成元件。在人體中,ATM的缺失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ataxia telangiectasia,AT),這一疾病容易惡化導致出現神經退化、癌症病發、早衰、放射敏感以及代謝與免疫紊亂等症狀。AT患者臨床上會出現炎症反應。最近研究表明ATM的缺失引起的DNA的損傷能夠導致DNA向胞漿中洩露,這一效應會激活胞內的DNA天然免疫感受元件,這也許是AT患者表現出炎症反應的內在機制。

事實上,AT患者大多因為嚴重的細菌感染造成的呼吸不暢而死亡。此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細菌感染主要是由於患者後天免疫反應的缺陷造成的,即ATM的缺陷導致TCR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發生問題。然而,另外一些臨床診斷結果表明患者體內的抗體產生水平並沒有明顯的缺陷。因此,ATM的缺陷是否造成了AT患者的天然免疫系統的缺陷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

針對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免疫識別過程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例如TLR以及NLR等。這些免疫細胞的激活能夠產生大量的促炎性細胞因子,從而有效地抵抗外界微生物的感染,並能夠傳遞這一信號以啟動後天免疫反應。炎症小體是一類胞內的多蛋白複合體,它能夠識別微生物或內源的信號分子產生激活效應,激活後的炎症小體能夠促進IL-1b以及IL-18的激活。不同的炎症小體能夠被不同類型的配體分子激活,例如,NLRC4能夠被細菌鞭毛蛋白激活,而NLRP3能夠被包括細菌穿孔素、尿酸晶體自己ATP在內的多種刺激物激活。

炎症小體的激活通常分為兩步,第一步需要IL-1b前體蛋白以及關鍵元件的生成;之後,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炎症小體得到完全的激活。雖然這一模型適用於NLRP3炎症小體的激活,但NLRC4是否同樣適用這一模型仍不得而知。一般情況下,模式識別受體在激活之後能夠聚集並與下遊的接合蛋白ASC形成複合體。之後,這一複合體能夠招募pro-caspase-1並將其切割形成caspase-1。Caspase-1成熟四聚體則進一步將pro-IL-1b以及pro-IL-18切割成熟。炎症小體的激活障礙會導致機體更容易受到細菌的感染。

為了研究ATM的缺陷是否影響了天然免疫細胞中炎症小體的正常激活,來自瑞典Umea大學的Nelson O. Gekara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Immunity》雜誌上。

首先,作者利用ATM缺失突變體小鼠進行了研究,並建立了肺炎鏈球菌的急性肺水腫感染模型。通過比較野生型小鼠與突變體小鼠在感染過程中的差異。作者發現突變體小鼠受到肺炎鏈球菌感染後的發病症狀更為嚴重。而這一差異與後天免疫系統並沒有關係。

進一步,作者發現突變體小鼠在感染後局部組織中IL-1b的表達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而TNF-a的表達水平則沒有明顯差異。這一現象使得研究者們認為突變體小鼠的天然免疫系統中炎症小體的活性應該產生了缺陷。為了驗證這一猜想,作者構建了ATM與ASC雙突變的小鼠。通過體內感染試驗,作者發現ATM單突變小鼠與雙突變小鼠不論在病情還是IL-1b的表達水平上都沒有明顯差異,也就是說ASC的缺失並不能進一步降低ATM缺失導致的IL-1b的表達量的下降。這說明ATM的缺失應該完全抑制了炎症小體的活性。同樣的,作者通過體外刺激實驗證明AT患者的樣本以及ATM缺失突變體小鼠的天然免疫細胞中的炎症小體活性也受到了明顯影響。

為了探索ATM如何調節炎症小體活性的內在機制。作者利用螢光成像以及生化的方式檢測了野生型小鼠與突變體小鼠細胞中炎症小體在受到刺激後的聚合情況。結果顯示:野生型小鼠細胞中的炎症小體在受到刺激後能夠明顯發生聚集,而突變體小鼠則喪失了這一活性。

ATM的缺失伴隨著胞內活性氧(ROS)水平的上升。作者猜想這可能與炎症小體功能的喪失有關。通過人為給予突變體小鼠BMDM活性氧的刺激,作者發現這部分細胞能夠恢復炎症小體的活性。具體地,該刺激能夠明顯恢復ASC與caspase-1的結合能力。

綜上,作者證明了ATM通過調節胞內活性氧的水平促進炎症小體的激活。(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http://dx.doi.org/10.1016/j.immuni.2016.06.018

PMC:

PMID:

Loss of the DNA Damage Repair Kinase ATM Impairs Inflammasome-Dependent Anti-Bacterial Innate Immunity

Saskia F. Erttmann, Anetta H?rtlova, Marta Sloniecka, Faizal A.M. Raffi, Ava Hosseinzadeh, Tomas Edgren, Reza Rofougaran, Ulrike Resch, Maria F?llman, Torben Ek, Nelson O. Gekara

The ATM kinase i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the DNA damage repair machinery and redox balance. ATM dysfunction results in the multisystem disease ataxia-telangiectasia (AT). A major cause of mortality in AT is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Whether ATM deficiency causes innate immune defects that might contribute to bacterial infections is not known. Here we have shown that loss of ATM impairs inflammasome-dependent anti-bacterial innate immunity. Cells from AT patients or Atm?/? mice exhibited diminished interleukin-1β (IL-1β)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bacteria. In vivo, Atm?/? mice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pulmonary S.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inflammasome defect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such defects were due to oxidative inhibition of inflammasome complex assembly. This study reveals an unanticipated fun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in negative regulation of inflammasomes and proposes a theory for the notable susceptibility of AT patients to pulmonary bacterial infection.

 

相關焦點

  • DNA損傷與修復(注意區分!!)
    DNA突變是指個別dNMP(脫氧單磷酸核苷)殘基以至片段DNA在結構、複製或表型功能的異常變化,也稱為DNA損傷。DNA損傷修復(repair of DNA damage)在多種酶的作用下,生物細胞內的DNA分子受到損傷以後恢復結構的現象。DNA損傷修復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基因突變的機制,衰老和癌變的原因,還可應用於環境致癌因子的檢測。
  • Cell Death Dis:TLR4調節聽覺損傷炎症反應機制
    作為防護性的機制,耳蝸的免疫系統參與了由於聲損傷引發的生理反應。動物實驗表明一些免疫調節因子參與了耳蝸組織的免疫反應,其中包括促炎性因子TNFa、IL-6以及IL-1b,它們能夠促進炎症反應;另外,一些流動性的單核細胞能夠進入耳蝸分化為巨噬細胞發揮功能。耳蝸巨噬細胞參與了耳蝸的炎症反應,死亡細胞的清除以及抗原呈遞過程。儘管我們知道在耳蝸疾病發生過程中不免有免疫系統的介入,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二)
    後來發現AT患者的細胞對放射線敏感,表明其突變基因與DNA修復相關。在DDR中,ATM負責協調細胞對DSB(雙鏈斷裂)的應答,包括DNA修復、檢查點激活、凋亡、衰老以及染色質結構改變、轉錄和mRNA剪接等。它是一種頂端激酶,可以響應DNA損傷而使數百種底物磷酸化。MRN複合體、Tip 60、ATR、PP2A和Wip1都可以調節ATM的激活。
  •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HDAC6介導NLRP3和吡喃炎症小體激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4:44:37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Hao Wu和美國密西根大學Yongqing Li研究組的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三)
    在3個DDR激酶中,DNA-PK和ATM主要被DNA的雙鏈斷裂(DSB)激活,而ATR主要被各種單鏈損傷激活,參與多種DNA損傷的修復,對於複製細胞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ATR的全稱是ATM和Rad3相關激酶(ATM and Rad3 related)。Rad3是一種酵母蛋白,與ATM蛋白相似。rad3突變體對電離輻射敏感,並顯示檢查點缺陷。
  • SIRT6在DNA損傷修復中的新功能
    根據識別損傷的方式不同,NER通路被分成兩條子通路:一條是全基因組NER(Global genome NER, GG-NER),它能識別並清除整個基因組中與核苷酸結構變化相關的螺旋扭曲;另一條是轉錄偶聯的NER(Transcription-coupled NER, TC-NER),它是在轉錄過程中,由於RNA聚合酶II被損傷的模板鏈阻滯而被激活。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亞急性期為急性期後的繼發性組織損傷期。此時,大量巨噬細胞、T細胞、小膠質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導致血-脊髓屏障受損,大量炎性因子釋放,引發一系列炎症瀑布效應,造成組織二次損傷。脊髓的二次損傷會進一步影響突觸重塑及神經環路再生,成為脊髓損傷修復的主要障礙之一。
  • 泛素化修飾異常的NLRP3炎症小體導致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的新機制
    VEOIBD的發病與攜帶易感基因或致病基因相關,但對這些基因的作用機制還知之甚少。  NLRP3炎症小體可感知多種類型的病原體或危險信號,是免疫監測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超分子複合物。前期研究發現VEOIBD兒童腸道NLRP3存在顯著激活現象【1】。
  • 揭示修復酒精引起的DNA損傷的新機制
    乙醛會造成一種危險的DNA損傷---鏈間交聯(interstrand crosslink, ICL),即將兩條DNA鏈粘在一起。結果就是它阻礙了細胞分裂和蛋白產生。最終,ICL損傷的積累可能導致細胞死亡和癌症。抵禦DNA損傷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個可以修復這種類型的DNA損傷的工具包。
  •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研究揭示DNA修覆核酸酶MER11A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4 16:24:2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ornelia M.
  • 能修復DNA損傷的防曬霜,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這就有點唬人了吧……保護你的遺傳密碼不受損傷從而預防皮膚癌是一回事,修復已經造成的損傷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只是我,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名譽教授、研究 DNA 損傷和基因修復酶的專家、生物學家埃羅爾·弗裡德伯格(Errol Friedberg)也很不相信防曬霜能有這種功效。他在電話裡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種酶能添加到乳液或者防曬霜裡。
  • RNAPII的泛素化促進DNA損傷修復
    DNA損傷停滯的RNAPII的泛素化促進轉錄偶聯修復。 他們鑑定了一個RPB1-K1268的RNAPII中DNA損傷誘導的泛素化位點,該位點調節轉錄恢復和DNA損傷抗性。從機制上講,RPB1-K1268泛素化通過轉移機制刺激了核心-TFIIH複合物與失速的RNA聚合酶II(RNAPIIo)的締合,該轉移機制也涉及
  • 氮芥在表皮損傷中的炎症反應機制
    文章信息1.研究背景轉錄因子激活蛋白(AP)-1可在氮芥(NM)損傷的小鼠皮膚中激活,並且有可能參與了炎症反應。 AP-1由Fos(c-Fos,Fos-B,Fra-1和Fra-2)和Jun(c-Jun,JunB和JunD)家族成員的同型或異型二聚體組成,關於它們的表達,位置和功能等相關信息尚不清楚。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DNA損傷沒有被正確修復,可能發生以下3種情況細胞衰老,加速細胞衰老進程細胞凋亡,DNA損傷過度無法修復時,會啟動凋亡程序來清除損傷的細胞細胞癌變,DNA損傷部分修復的情況下,細胞會出現各種基因組變異,累積到一定程度導致正常細胞癌變成為腫瘤細胞DNA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NER可切除大片段的DNA損傷,BER可修復個別鹼基的損傷,MMR用於修復鹼基的錯配,而DSBR又包括兩種機制: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和同源重組(HR)。NHEJ直接連接斷端而不需要模板,HR使用完整的姐妹染色單體作為修復模板。多數DNA修復用的蛋白在平時不會大量表達。
  • 半胱氨酸蛋白酶6是先天免疫、炎症激活和宿主防禦的關鍵調節因子
    半胱氨酸蛋白酶6是先天免疫、炎症激活和宿主防禦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8 9:24:39 美國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Thirumala-Devi Kanneganti研究組的一項最新工作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
  • Cell Death & Diff:炎症小體在上皮細胞凋亡中的作用
    2016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NLRP3是一類天然免疫的信號識別分子,它同時是天然免疫細胞中炎症小體的組成成分。病原體的感染以及自身組織的損傷都能夠引起NLRP3的激活,激活後的NLRP3進一步引發ASC與caspase-1的結合併形成炎症小體。
  • 專題筆談|慢性腎臟病貧血與炎症|慢性腎臟病|腎性貧血|epo|貧血|炎症
    1 微炎症狀態是CKD患者的標誌性特徵腎臟存在很多固有免疫細胞,如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調節T細胞、CD8和自然殺傷(NK)淋巴細胞等,在維持組織穩態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旦被外部(如微生物抗原)或內部事件激活,這些細胞就會產生炎症介質,從而引發腎臟損傷,並同時觸發旨在抑制炎症、修復組織損傷和恢復體內平衡的調節反應。
  • 毛有東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發表NLRP3炎症小體激活新機制
    ,系統揭示了NEK7與NLRP3亞基的多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介導NLRP3炎症小體激活的分子機制。炎症小體是一種多蛋白複合物,負責激活炎症反應,在先天免疫和炎症相關的疾病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小體激發caspase-1的活化,進而在天然免疫防禦的過程中,促進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和白細胞介素18(IL-18)的成熟和分泌。這些細胞因子的分泌可導致細胞焦亡(pyroptosis)。目前已發現多種炎症小體,如NLRP1、NLRP3、NLRC4和AIM2。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