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肺泡神經內分泌細胞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機制

2020-12-06 生物谷

2016年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靜息狀態下,人體肺部每分鐘進出的空氣大約有5-8升,其中含有大量的過敏原物質。這些信號能夠被肺部表面的細胞識別並傳遞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肺部血壓,免疫反應,呼吸節律等方面,然而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肺部神經內分泌細胞(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PNECs)是存在於肺部的一種細胞類型,佔全部表皮細胞的1%。此前的體外研究結果表明PNEC對於感受氧氣、肺部及支氣管組織平滑肌運動以及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體內的證據。一些臨床證據表明肺部的常見疾病,比如哮喘,氣管發育不良以及膽囊纖維化等等,都伴隨有PNEC數量的上升,但其中的因果關係也不清楚。

在小鼠肺部,PNEC一般以20-30個細胞成簇狀分布,稱作神經上皮小體(neuroepithelial bodies, NEB),它們一般形成囊泡狀結構,充斥著有生物活性的神經肽。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神經肽很可能參與了PNEC的生理活動,對此,來自威斯康星大學-麥迪孫分校的Xin Sun課題組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雜誌上。

首先,作者以"先天性橫膈疝氣"小鼠模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生理學研究。該疾病是一類先天性的肺部功能嚴重缺陷的疾病,伴隨有加重的免疫反應以及肺部高血壓症狀。解剖學結果顯示,該小鼠肺部PNEC簇狀結構消失,同時局部的PNEC神經肽含量上升。這導致了免疫細胞的過度浸潤以及肺部的變形。

由於人類中該疾病的發生是由於一類叫做Roundabout Receptor(ROBO)的基因缺陷導致的。為了研究其中的分子機制,作者構建了肺部表皮細胞ROBO缺失突變體小鼠。這些小鼠雖然能夠存活,但是它們出生後的第15天時肺部氣體交換面積明顯低於野生型。之後,作者分析了小鼠出生後第7天(此時肺部氣體交換面積還沒有減少的跡象)肺部細胞中基因的表達水平,並且把表達差異最為明顯的20個基因拿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這20個基因中有15個都與免疫系統有關係,包括Ccl3,Cxcl2,Tnfa,Saa3等等。與此相符,肺積液中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都有明顯上升。這些結果表明該基因的缺失能夠引發免疫反應的增強。

之後,作者通過分析不同類型細胞中ROBO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正常狀態下PNEC中該基因的表達水平最高。為了證明ROBO對於PNEC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利用PNEC特異性啟動子連接的CRE條件性地敲除了PNEC細胞中的ROBO基因。結果顯示,該小鼠表現出與整體敲除ROBO後相似的生理學特徵。這一結果表明ROBO基因主要是通過PNEC活性起到調節肺部功能的作用。

ROBO蛋白是一類細胞膜表面蛋白受體,它在其配體SILT家族蛋白存在與否的情況下均能發揮功能。事實上,通過分析silt缺失突變體小鼠的生理特徵,表明任何一類SILT蛋白的缺失都不會影響PNEC的成簇形態。這表明ROBO在維持PNEC功能的這一方面並不依賴於其配體的存在。

為了研究PNEC成簇與免疫反應之間的關係,作者分析了細胞內部9類神經肽的表達情況。結果顯示,在ROBO缺失的情況下,有5類神經肽發生了表達量的上調。這一變化在出生時已經發生,表明該生理反應不依賴於空氣的刺激。之後,作者將其中一類表達量變化最為顯著的Cgrp神經肽進行了突變。結果顯示,突變體肺部巨噬細胞的數量明顯降低,肺泡變形的症狀也能得到部分的恢復。最後,作者利用一類"clodronate"藥物對小鼠肺部進行處理,發現小鼠的肺泡病變的症狀得到了改善。

綜上,作者認為ROBO在肺部的PNEC中的特異性表達維持了其呈簇狀的特性。在該穩態被打破時,肺部免疫細胞將會明顯升高並最終導致肺泡的病變。(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126/science.aad7969

PMC:

PMID: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function as airway sensors to control lung immune response

Kelsey Branchfield, Leah Nantie, Jamie M. Verheyden, Pengfei Sui, Mark D. Wienhold, Xin Sun

The lung is constantly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atmospheric cues. How it senses and responds to these cues is poorly defined. Here we show that Roundabout receptor (Robo) genes are expressed in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PNECs), a rare, innervated epithelial population. Robo inactivation in mouse lung results in an inability of PNECs to cluster into sensory organoids and triggers increased neuropeptide production upon exposure to air. Excess neuropeptides lead to an increase in immune infiltrates, that in turn remodel the matrix and irreversibly simplify the alveoli. We demonstrate in vivo that PNECs act as precise airway sensors that elicit immune responses via neuropeptid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NEC and neuropeptide abnormalities documented in a wide array of pulmonary diseases may profoundly impact symptoms and progression.

 

相關焦點

  •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一、神經內泌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已證明免疫細胞上有接受神經遞質和激素刺激的受體,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上都有不同的神經遞質及內分泌激素的受體。
  • Science:揭示肺神經內分泌細胞擴大過敏性哮喘反應機制
    2018年6月13日/生物谷BIOON/---肺部具有較大的表面面積,能夠檢測吸入空氣中的信號並對它們作出反應。肺部和環境之間的異常相互作用導致許多疾病,如哮喘。體外數據表明肺神經內分泌細胞(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PNEC)是一類罕見的氣道上皮細胞,可起著化學傳感器的作用。
  • 適用於ELISA、免疫印跡、免疫沉澱等神經內分泌抗體
    神經內分泌是指結合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途徑。動物體內某些特化的神經細胞(結構上屬於神經系統而非內分泌系統)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經血液循環或通過局部擴散調節其他器官的功能;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叫做神經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經激素的神經細胞叫做神經內分泌細胞。
  • Science:揭示局部的細胞集體行為誘導T細胞記憶機制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細胞命運決定在脊椎動物免疫系統的運作中起著核心作用。建立有效的獲得性免疫反應取決於初始T細胞(naïve T cell)在識別同源抗原(cognate antigen)後分化成各種類型的效應T細胞(effector T cell)和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以及這些細胞群體之間的適當平衡。
  • 四、免疫功能在神經及內分泌組織中的體現
    ④星形細胞增殖加速與腦受損後的瘢痕形成及MS的硬化斑均有密切的關係。   以上事實說明,星形細胞可視為腦內的免疫輔助細胞,介導中樞神經系統內部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相互聯繫。   (2)小膠質細胞:現已證明,腦內的小膠質細胞是由骨髓單核細胞系來源並遷入和定居於中樞神經系統的。
  • Science: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成人大腦中,小膠質細胞執行多種功能,包括監測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充當大腦局部的吞噬細胞和損傷傳感器。 許多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是由細胞-細胞信號通路介導的,包括嘌呤信號傳導、細胞因子、神經遞質和神經肽。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調節突觸群體的關鍵在此之前,作為免疫細胞分泌出來的給細胞產生影響的物質,IL-33和類似的細胞因子在正常的突觸形成和修剪過程中的確切作用是未知的。此外,由這個研究團隊開展的進一步研究將IL-33缺乏與小膠質細胞誘導的突觸修剪顯著下降相關聯在一起。總之,這些結果證實免疫系統能夠通過影響控制突觸重塑的神經膠質細胞來影響大腦發育。因此,Anna Molofsky認為在兒童發育期間,神經膠質細胞和大腦中的免疫系統可能是比神經元更好的幹預靶標。
  • Science:揭示LMBR1L基因調節淋巴細胞生成機制
    2019年5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是哺乳動物發育的關鍵調節因子。在造血系統中,Wnt/β-連環蛋白信號轉導促進造血幹細胞(HSC)的存活和更新以及定向分化為造血祖細胞和淋巴細胞。然而,Wnt/β-連環蛋白的表型效應是較為複雜的,這是因為過量或不足的β-連環蛋白活性具有有害後果。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研究人員利用廣譜抗生素去除SPF小鼠的腸道菌群,顯著降低迴腸和結腸的iEAN數量,缺失Casp11、缺失Casp1/11或神經/神經內分泌特異性缺失Nlpr6或Casp11均阻止抗生素誘導的iEAN、SST+或CART+神經元丟失。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大腦對應激產生反應,激活神經內分泌軸從而將信號傳導至外周,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和交感神經系統(SNS);HPA激活導致循環皮質酮/皮質醇(CORT)的釋放,從而促進骨髓中單核細胞的運輸,並反饋至大腦以影響行為;SNS的激活導致腎上腺素(EPI)在循環中釋放增加,啟動單核細胞反應使其活化,CORT在HPA調節的多個水平上提供負反饋,並抑制中樞去甲腎上腺素釋放(虛線表示負反饋);HPA和
  •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小膠質細胞調節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神經退行性變
    在成人大腦中,小膠質細胞執行多種功能,包括監測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調節學習和記憶,以及充當大腦局部的吞噬細胞和損傷傳感器。許多小膠質細胞-神經元的相互作用是由細胞-細胞信號通路介導的,包括嘌呤信號傳導、細胞因子、神經遞質和神經肽。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賈伯斯死於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非胰腺癌
    事實上,從美國媒體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賈伯斯所患的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只是恰好位於胰腺的胰島細胞上,並非胰腺癌。賈伯斯生前也曾指出:「胰腺癌患者的剩餘的生命通常很短,非常幸運的是,我患的不是胰腺癌。」果殼網健康朝九晚五編輯支倩解釋說,神經內分泌腫瘤來源於人體神經系統中的內分泌細胞,是內分泌細胞與神經細胞的「混血兒」。
  •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研究揭示cFLIPL調節炎症反應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2:31:25 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醫學院Alexander Poltorak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當根細胞受到損傷時,相鄰的根細胞開始表達免疫受體並迅速響應MAMPs,激活免疫反應。這一機制,巧妙地利用了病原微生物侵染對植物細胞帶來的損傷,精準的在感染點附近激活免疫。這些發現,第一次揭示了植物如何管控免疫受體,通過整合損傷和MAMP兩種不同信號,區分不同微生物的機制,對未來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珍藏版」Science綜述|整合應激反應——從機制到複雜疾病
    本綜述總結了ISR調控機制以及ISR異常時如何導致複雜疾病發生,包括認知障礙、神經退行性疾病、腫瘤和糖尿病等。最後作者指出開發出調控ISR的有效藥物,有望使病人獲益。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細胞必需合成適量的蛋白質,合成的蛋白質需正確摺疊組裝,準確定位,適時降解。一旦這個過程出現異常,應激感應分子就會啟動細胞內信號網絡調控。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揭示肺臟支氣管肺泡幹細胞具有雙向分化潛能
    該研究基於雙同源重組報告系統,利用細胞克隆分析技術揭示了單個支氣管肺泡幹細胞(single BASC)在支氣管和肺泡區域都損傷情況下具有同時再生這兩個區域上皮細胞的能力。這一發現為肺臟的再生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作為一個複雜的多功能器官,肺臟對人類的生存至關重要。肺上皮細胞對肺臟穩態的維持及肺損傷後修復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