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於ELISA、免疫印跡、免疫沉澱等神經內分泌抗體

2020-12-04 每日生物評論

神經內分泌是指結合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途徑。動物體內某些特化的神經細胞(結構上屬於神經系統而非內分泌系統)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經血液循環或通過局部擴散調節其他器官的功能;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叫做神經激素;合成和分泌神經激素的神經細胞叫做神經內分泌細胞。

哺乳動物的下丘腦能產生多種神經激素,例如,下丘腦產生的催產素和抗利尿激素經由神經垂體分泌入血,調節子宮肌收縮及腎臟對水的重吸收。下丘腦肽能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和釋放抑制激素經血流到達腺垂體,調節腺垂體相應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神經激素沿著軸突傳遞,進而在某些區域釋放入血,從而在感覺刺激與化學應答之間構成了一種聯繫。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方式將機體的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兩大調節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大大擴大了機體的調節功能。

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是由內分泌(激素)和神經系統細胞產生的腫瘤。它們最常見於腸,通常被稱為類癌腫瘤,但也存在於胰腺,肺和身體其他部位。儘管有多種NET,但它們被視為一組組織,因為這些腫瘤的細胞具有共同的特徵,例如看起來相似,具有特殊的分泌顆粒,並經常產生生物胺和多肽激素。

一些神經內分泌抗體可用於許多應用,包括ELISA,免疫印跡(WB),免疫組織組化(IHC),免疫細胞化學(ICC)和免疫沉澱(IP)等。比如:

胃促生長素雞來源多克隆抗體(#C-1525-200)

促黃體激素豚鼠來源抗體(#GP-036-50)

豚鼠來源多克隆抗體AGRP(#GP-029-50)

人分泌穀氨酸5小鼠來源單克隆抗體(#M-865-100)

特點:

1.大都經過驗證的高質量抗體神經內分泌抗體特點和優勢:

2.適用於ELISA,免疫組化,蛋白質印跡等應用。

神經內分泌抗體應用實例:

針對催產素研究的#GP-037-50豚鼠多抗

使用抗催產素豚鼠多克隆抗體(GP-037-50;稀釋比1:50,000)和生物素化二抗和DAB顯色,對人下丘腦上視核中的催產素神經元進行免疫過氧化物酶檢測。

文章來源:每日生物評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每日生物評論,或Bio-review

用最專業的精神,開放性的思維,與你一起探索行業走向,快速了解這個領域!

相關焦點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 抗體如何選擇?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工具已經從PCR到qPCR,並演變出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也就是目前火熱的ChIP技術。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
  •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第三節 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   一、神經內泌對免疫系統的調節   已證明免疫細胞上有接受神經遞質和激素刺激的受體,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免疫細胞上都有不同的神經遞質及內分泌激素的受體。
  • 關於CNS自身抗體的幾點思考_神經免疫_自身免疫性抗體_醫脈通
    神經免疫的研究進展敲開了神經科疑難雜症的大門,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疾病通過抗體檢測被冠以正名。在臨床工作中自身免疫性抗體的送檢率也越來越高,且伴隨著抗體陽性的結果,不少患者也被查出腫瘤,是巧合還是有必然聯繫?另一方面,為什麼不同抗體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狀?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什麼提示意義?
  •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免疫共沉澱原理及其操作步驟
    1.實驗原理:免疫共沉澱(Co- Immunoprecipitation, Co-IP)是利用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以及細菌的
  • 免疫沉澱概述
    科研中我們涉及到的免疫沉澱實驗通常指:免疫共沉澱(Co-IP)、RIP、Chip等等,下面將幾種實驗簡單概述一下。
  • Western免疫印跡
    Western免疫印跡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8-09 20:13 Western
  • 免疫共沉澱
    最近小編一直在做免疫共沉澱實驗(IP),於是就趁熱打鐵,跟幫友們介紹介紹:  這個實驗可是不能用普通的細胞總蛋白提取試劑,因為細胞要在非變性條件下被裂解,這樣的話,完整細胞內存在的許多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來。
  • 免疫(共)沉澱產品推介
    免疫(共)沉澱技術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分子機制研究方面應用廣泛,其主要涉及到抗原抗體特異性相互作用以及對抗體實現有效捕獲。在抗體捕獲方面,GE 擁有多種形式及多種結合原理的瓊脂糖凝膠珠,實現對抗體的高效捕獲,基本涵蓋了用戶對於免疫(共)沉澱實驗的各方面需要。這裡為大家總結一下我們的免疫(共)沉澱產品的特點和種類。
  • 免疫共沉澱實驗怎麼做?
    那麼CO-IP實驗怎麼做呢?方法是派出「特警Y」尋找「嫌疑犯A」,這個特警就是特異性很高的抗體,用抗體捕獲目標蛋白:免疫共沉澱實驗看起來也沒想像的那麼難吧!您get到點了麼?GE生命科學在層析領域的多年經驗及高性能多元化產品在免疫沉澱實驗中受到廣泛認可,GE提供高品質的Protein A磁珠和瓊脂糖珠以及全套Western實驗所需用品如高品質的ECL顯色試劑盒和PVDF膜等:
  • D小講堂 | 免疫沉澱實驗2大誤區
    免疫沉澱,簡稱IP,其實本質上也是一種抗原-抗體反應,將需要分離的蛋白樣本作為抗原,加入特異性抗體形成複合物,再加入載體進行純化。免疫沉澱最早採用放射性物質標記,此後普遍使用的是瓊脂糖固相離心法,導致大家對免疫沉澱實驗產生很多固有印象。今天的小講堂,小編就要打破固有印象,為大家講解免疫沉澱中的2大誤區。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3)1000 rpm離心2 min (4℃),轉移上清液到新的離心管,加入1〜4叫免疫沉澱抗體(每種抗體加入的量都不同)到上清液中,在4℃搖床輕柔搖動過夜。另外取 50 μL上清液,不加入抗體,作為陰性對照,以驗證檢測的特性。
  • 免疫印跡法 - 專區 - 生物谷
    免疫印跡法 來源:來源網絡 2006-12-26 21:26 Western免疫印跡(Western
  • 免疫沉澱(IP)的常見問題及解答
    用於一般免染的抗體是否都可以用作免疫沉澱實驗? 答:抗體的性質對免疫沉澱實驗影響很大。抗體不同,和抗原以及Protein G或Protein A的結合能力也就不同。所以一般免染能結合的抗體未必能用於IP反應。一般來說,多抗是沉澱反應最好的選擇。另外,純化的單抗、腹水和雜交瘤上清液也可用於免疫沉澱。2.
  • 實驗專區 | 視頻+文字詳解蛋白質免疫印跡(Western Blot )的主要步驟
    視頻中,主要介紹了蛋白質免疫印跡的主要步驟,即樣品製備,SDS-PAGE,膜阻斷/用抗體探測和檢測。(視頻+文字一起「食用」更佳哦~)蛋白質免疫印跡是一種分析技術,用於檢測給定的組織勻漿或提取物樣品中的特定蛋白質。它使用凝膠電泳通過多肽的長度(變性條件)或通過蛋白質的3-D結構(天然/非變性條件)分離天然或變性蛋白質。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致內分泌腺體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2019年一則報導「11例患者服用PD-1抑制劑後腦垂體(垂體炎)發病,其中1例不治身亡」,引發了人們對ICIs所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重視和擔憂。恐懼源於未知,始於心態,終於認知。在「2020京醫論壇——第九屆北京老年內分泌峰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關海霞教授就ICIs所致的內分泌腺體不良反應(內分泌腺體損傷)做了詳細解析。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體液免疫的概念和機體關係
    Th細胞表面帶有不同的受體,能識別Mφ表面MHC+特異的抗原分子結合物。B細胞表面帶有MHC分子,可和特異的抗原分子結合,Th細胞可刺激結合Ag的B細胞分化。這一步比第一步作用更強大。漿細胞 漿細胞產生抗體。漿細胞一般停留在各種淋巴結。每一個漿細胞每秒鐘能產生2000個抗體,它們壽命很短,經幾天大量產生抗體之後就死去,而抗體則進入血液循環發揮生理作用。
  • 實驗專欄丨攻克「免疫共沉澱」,沒點兒套路怎麼行?(一)
    免疫共沉澱(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是以抗體和抗原之間的專一性作用為基礎的用於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是確定兩種蛋白質在完整細胞內生理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因其具有可信度高的優點,在現在基礎醫學研究中廣泛應用。抗體與抗原形成特異的免疫複合物。
  • 多克隆抗體的免疫電泳操作流程
    實驗原理免疫電泳又稱為γ球蛋白電泳或免疫球蛋白電泳技術,這是一種能夠判斷血液中三種免疫球蛋白IgM, IgG, IgA含量水平的實驗方法。在這項實驗技術中,首先利用蛋白質的分子量和所帶電荷的比值運用水平瓊脂糖凝膠電泳技術將蛋白質進行分離,然後將特異性的抗體引入到與電泳方向平行的凹槽中,在抗原和抗體的擴散過程中,抗原和抗體適當比例的結合會導致沉澱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