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致內分泌腺體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2020-11-30 騰訊網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作為一類新型抗腫瘤藥物,已經在多種惡性腫瘤治療中表現出顯著療效。2019年一則報導「11例患者服用PD-1抑制劑後腦垂體(垂體炎)發病,其中1例不治身亡」,引發了人們對ICIs所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重視和擔憂。恐懼源於未知,始於心態,終於認知。在「2020京醫論壇——第九屆北京老年內分泌峰會」上,廣東省人民醫院關海霞教授就ICIs所致的內分泌腺體不良反應(內分泌腺體損傷)做了詳細解析。

ICIs所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ICIs具有特定的作用目標和機制,可引起自身免疫和炎症效應,即免疫相關不良反應。與傳統治療的不良反應不同,ICIs所致的免疫不良反應表現隱匿且不固定。對於ICIs所致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臨床實踐中應根據其分級程度進行相應處理(圖1)。但這些常規處理措施並不完全適用於內分泌系統不良反應。

圖1. ICIs所致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常規處理

ICIs致內分泌腺體損傷

ICIs致內分泌損傷可累及垂體、甲狀腺、腎上腺、胰腺等內分泌腺體,導致垂體功能減退、甲狀腺毒症及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功能減退、糖尿病,或還可誘發TRAb進而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

ICIs相關垂體炎臨床表現為頭痛、乏力、食慾減退、低血壓、低血糖、低鈉、視野缺損等,但罕見尿崩表現。發生的中位時間一般為CTLA-4用藥後2.0~4.0個月,PD-1用藥後3.3~5.5個月,兩類聯用約30天。基線垂體-靶腺激素水平正常,用藥後出現符合垂體功能減退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結果(垂體激素降低/不正常低值,靶向激素降低)時考慮診斷。影像學檢查可出現垂體對稱增大、漏鬥部增粗及均勻強化。需要與原發病進展、垂體轉移、腦轉移、垂體出血、腦膜炎等進行鑑別診斷。ICIs所致垂體炎患者的腎上腺、甲狀腺和性腺軸的恢復情況不一。按照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指南推薦,根據不良反應分級情況確定是否停用ICIs及重啟時機、是否應用免疫抑制劑,以及是否應用內分泌相關藥物,有針對性地給予個體化處理(圖2)。

圖2. ICIs所致的垂體炎處理原則

ICIs所致的甲狀腺損傷中,甲狀腺毒症表現為體重下降、怕熱、心悸、乏力、手顫等,發病中位時間一般在單藥治療後47天,聯合用藥後21天;甲狀腺低功可表現為畏寒、便秘、皮膚乾燥、非可凹性浮腫等,單藥治療後發病中位時間為70天,聯合用藥後63天。診斷依據為:基線甲狀腺功能正常,用藥後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若為原發性甲狀腺毒症,則出現TSH降低、甲狀腺激素升高;若為原發性甲狀腺低功,則出現TSH升高、甲狀腺激素降低。其他輔助檢查方面,甲狀腺自身抗體TPOAb/TgAb、TRAb可出現異常,超聲檢查可有自身免疫疾病表現,甲狀腺毒症者可出現甲狀腺攝碘功能升高(甲亢)或降低(破壞性毒症)。在鑑別診斷方面,需要注意碘造影劑、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對甲功的影響,垂體功能減退造成的甲功異常(TSH4降低),甲狀腺毒症的病因要鑑別破壞性毒症或真正的甲亢。ASCO指南推薦ICIs相關甲狀腺損傷的處理如圖3~4所示。

圖3. ICIs所致的甲狀腺毒症處理原則

圖4. ICIs所致的甲狀腺功能減退處理原則

ICIs相關腎上腺損傷可導致原發性腎上腺低功,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痛、體重下降或低血壓、色素沉著(皮膚變黑)、低鈉高鉀等。發生時間因ICIs藥物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CTLA-4尚缺乏數據。實驗室檢查中可發現皮質醇降低同時ACTH增高,腎上腺自身抗體抗21-羥化酶和抗腎上腺皮質抗體也可出現異常。影像學檢查發現腎上腺雙側增大而邊界清晰。需要與垂體功能減退、腎上腺轉移、出血、結核等造成的腎上腺低功相鑑別。ASCO指南推薦對於原發性腎上腺低功,根據不良反應分級情況確定停用和重啟ICIs的時機,以及是否應用免疫抑制劑、內分泌藥物等(圖5)。

圖5. ICIs所致的原發性腎上腺低功處理原則

ICIs相關胰腺損傷可導致糖尿病,往往急性起病,短時間內可出現症狀性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的症狀或體徵。PD-1常見、PD-L1少見,CTLA-4罕見發生。發生中位時間一般PD-1/PD-L1在用藥後20周。根據基線血糖正常、用藥後監測或出現症狀時血糖升高、糖尿病自身抗體陽性、內源性胰島素缺乏,即可診斷。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患者的HbA1c升高可與高血糖並不匹配,不能用於診斷。而且,胰腺影像學非診斷所必需。根據空腹血糖水平可分為1~4級,並進行相應的處理(圖6)。

圖6. ICIs所致的糖尿病處理原則

ICIs損傷評估的陷阱

腫瘤患者的特殊情況會干擾ICIs內分泌損傷的評估。比如,非甲狀腺病態症候群、含碘造影劑檢查可能導致甲功結果出現異常改變。此外,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可影響TSH、ACTH-COR的檢測結果,產生類似於中樞性甲減、繼發性腎上腺低功的表現,需與垂體炎的改變相鑑別。其他抗癌藥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因此,評估ICIs所致內分泌腺體損傷時,需要結合病史症狀、體格檢查、合併用藥、輔助檢查進行全面分析。

結語

ICIs致內分泌腺體「嚴重副作用」多源於對它的無知和輕視。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可避免不必要的ICIs治療中斷。由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牽頭編寫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起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專家共識》即將正式出版,屆時也將為我們更好診治此類情況提供規範性指導意見。

專家簡介

關海霞

2003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2009年破格晉升教授、主任醫師

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三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現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中心和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訪問學者

現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委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青委會副主委;美國甲狀腺學會組織委員會成員

參與多個國內甲狀腺疾病診治指南和共識的編寫

主譯《解讀甲狀腺癌》和《格雷夫斯病》

現任Thyroid和Clinical Thyroidology雜誌編委,Endocrine雜誌副主編

(來源:《國際糖尿病》編輯部)

版權聲明

凡署名原創的文章版權屬《腫瘤瞭望》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腫瘤瞭望》」

相關焦點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在肺癌用的比較多,數據相對來說比較成熟,那麼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以及我們的處理經驗。首先,對於患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是出現的某個症狀到底是不是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呢,它有多嚴重呢,需要停免疫治療嗎?
  • 《CSCO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的毒性管理指南》解讀:8大毒性的處理...
    在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廣泛應用以及國內原研藥物相繼進入臨床的情況下,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保障免疫治療臨床應用的規範化和安全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於2019年4月推出首部《CSCO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的毒性管理指南》(以下簡稱CSCO指南),以填補我國免疫治療缺乏中國元素的不良反應管理指南的空白,同時也是首部針對泛瘤種編寫的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HLA
    隨著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單獨使用PD-1抑制劑,只有20-40%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醫生很難知道免疫療法是否對某個病人有效,如何篩選出這部分有應答的患者則是臨床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MMR
    隨著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單獨使用PD-1抑制劑,只有20-40%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醫生很難知道免疫療法是否對某個病人有效,如何篩選出這部分有應答的患者則是臨床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是一個例外,單獨使用,有效率高達80%以上)有沒有生物標誌物(Biomarker)能夠預測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
  • 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如何轉危為安?
    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關鍵在於人們能否識別它,並設法解決;無論不良反應如何變幻,盡在把握。老郭是一名接受PD1免疫治療肺癌患者,正當他與家人感受著醫學進步時,治療出現了波折。一月前,他突然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到了無法進食、無力行走的境地。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發布!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NSCLC專家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關於NSCLC的免疫治療和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處理,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放療治療晚期頭頸鱗癌:未來之路|免疫治療|...
    但近年來,隨著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晚期頭頸鱗癌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2016年美國FDA連續批准了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挽救治療R/M HNSCC的適應症。而2018年 KEYNOTE-048研究結果的公布,也正式確定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R/M HNSCC首選一線治療方法的地位。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注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逐漸成為抗腫瘤領域新的治療熱點,已經在包括NSCLC、黑色素瘤、腎細胞癌、膀胱癌、尿路上皮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表現出了臨床有效性,目前FDA已批准七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數十種適應症的治療。
  • NEJM:免疫治療只有T細胞免疫?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不過,正如一個國家的軍隊包含海軍、陸軍、空軍,免疫系統也不能單靠T細胞打天下。所以除了T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會不會其他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潛藏著強大的抗腫瘤作用?  被你猜到了。今天介紹的這篇文獻就報導了一個全新的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Hu5F9-G4(以下簡稱5F9),這是一種人源化、IgG4亞型、CD47阻斷單克隆抗體。
  • 康健園|當腫瘤免疫治療遭遇不良反應,該怎麼辦?
    雖然免疫治療可通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產生確切療效,但是因免疫檢查點阻斷導致的不良反應不容忽視。關鍵在於人們能否識別它,並設法解決;無論不良反應如何變幻,盡在把握。老郭(化名)是一名接受PD-1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正當他與家人感受著醫學進步時,治療出現了波折。一月前,他突然出現一系列嚴重的胃腸道不適,噁心嘔吐,甚至到了無法進食、無力行走的境地。家人趕緊將他送至仁濟醫院急診。
  • 一文總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皮膚毒性及處理方法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已成功應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目前臨床常用ICIs包括CTLA-4抗體伊匹單抗、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以及PD-L1抗體阿替利珠單抗。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其中皮膚不良事件是最常見的。
  • 揭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攻擊癌症機制
    Allison說,揭示每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為更加準確地理解如何單獨地使用這些抑制劑藥物和將這些藥物與其他的療法組合使用打開大門。當分析浸潤性T細胞時,Wei和同事們發現:(1)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導致ICOS(一種免疫刺激蛋白)陽性的CD4效應T細胞發生增殖,而且這些細胞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2)抗PD-1檢查點抑制劑和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極大地導致CD8 T細胞(T細胞家族中最為強大的殺傷性細胞)發生增殖,而且它們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3)這些PD-1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
    免疫治療,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作為一種全新的抗腫瘤療法自20世紀90年代末問世以來,已在包括肺癌在內的多個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4],而發現免疫療法的James P Alison和Tasuku Honjo也因為在腫瘤免疫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抗血管生成藥在腫瘤治療中的增效機制
    自2011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獲批以來,在這近10個年頭裡逐漸改變了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尤其是在最近5年,以PD-1/PD-L1抑制劑為首的各類ICI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獲批適應症呈爆發性地增長。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1款ICI獲批上市,涉及的細分癌種包括20項。
  • 剝繭抽絲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耐藥機制
    靶向CTLA-4和PD-1/PD-L1軸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在多種腫瘤中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臨床活性,並迅速改變了醫學腫瘤學實踐。細胞毒性化療和小分子抑制劑(「靶向治療」)主要作用於癌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可以通過共抑制性T細胞信號傳導來重新激活抗腫瘤免疫應答。
  • 淺談免疫檢測點抑制劑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基礎的療法開創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又數PD-1/PD-L1免疫療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領域取得的成績是不可忽視的,但是我們也不能避而不談其不足:並非對所有病人都有用、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價格高昂。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相關藥物預計年內上市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鮑文娟)相比放化療、手術等「外部」手段清除,腫瘤免疫治療通過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功能消除腫瘤,是21世紀腫瘤治療的熱點方向。記者昨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獲悉,5月8日該院將開設華南地區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諮詢門診,為一些晚期腫瘤提供新的「生命方案」,而國產、進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藥物預計今年內可以上市。所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激活免疫細胞以達到抗癌目的。通俗地說,免疫細胞會產生抑制自身的蛋白小分子。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力搭檔——TIM3抑制劑
    T細胞免疫球蛋白粘液素3(TIM3)最早被發現於2002年,是TIM家族免疫調節蛋白的成員。TIM3因其與自身免疫和癌症中免疫反應的調節相關而備受關注。近年來,對於TIM3抑制劑的開發也在穩步進行中,以期能夠解決現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響應率低及耐藥的問題。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單獨使用PD-1抑制劑,只有20-40%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醫生很難知道免疫療法是否對某個病人有效,如何篩選出這部分有應答的患者則是臨床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