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一文總結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皮膚毒性及處理方法

2020-12-04 醫脈通

作者:時間簡史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已成功應用於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細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目前臨床常用ICIs包括CTLA-4抗體伊匹單抗、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以及PD-L1抗體阿替利珠單抗。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過程中會發生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其中皮膚不良事件是最常見的。不同免疫抑制劑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不同:伊匹單抗為43%-45%,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為34% 。

 

一、機制及特點


皮膚不良事件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PD-1/PD-L1和CTLA-4受體阻斷介導的T細胞活化相關。腫瘤組織和皮膚活檢組織中有9種共同抗原,在體外能激活CD4+和CD8+T細胞。


經治療後完全/部分緩解的患者比疾病穩定/進展的患者皮膚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因此皮膚不良事件為積極的預後因素,但很少(<5%)需要永久停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與藥物劑量直接相關。多數不良反應較輕,嚴重的較為罕見。

 

二、各種皮膚不良反應處理


在使用ICIs之前應進行基礎皮膚檢查,尤其是已知有免疫相關性皮膚病史的患者。發生皮膚不良反應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包括皮疹嚴重程度、合併症、伴隨用藥;查體應包括全身皮膚檢查,評估皮疹形態(特別是水皰)、皮疹面積,黏膜是否受累等。確診時需要除外感染、其他藥物所致皮膚病或原發皮膚病。

 

1. 斑丘疹


免疫治療中最常見的皮疹。斑丘疹可能是其他免疫相關皮膚不良反應的早期表現。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將斑丘疹分為輕(1級)、中(2級)、重度(3-4級)。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分為3級:1級覆蓋<10%的斑丘疹,無症狀;2級覆蓋10%-30%的斑丘疹,有或無症狀,日常工作受限;3級覆蓋10%-30%的斑丘疹,生活自理受限。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則分為4級:除上述3級外增加第4級皮膚脫落>30%具有紅斑、紫癜、表皮分離等症狀。


1級或2級斑丘疹,通常覆蓋不到30%的身體表面積,且具有自限性,可繼續使用免疫抑制劑,並使用口服抗組胺藥、局部塗抹類固醇或潤膚乳。對於非典型病變或持續/復發的2級或3級皮疹,推薦皮膚活檢。


對於持續或無法耐受的2級和3級皮疹,應考慮延遲免疫治療並口服皮質類固醇(0.5-2mg/kg/d)。患者症狀改善後,應在1個月內將類固醇逐漸減量,在停藥後12周內且當類固醇劑量小於10mg時恢復免疫治療 。

 

2. 瘙癢


由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引起的所有級別的瘙癢發生率為13%-20%,可與皮疹同時存在或單獨存在,共分為3級:1級輕微、固定部位;2級廣泛、皮膚有搔抓樣改變;3級嚴重且持續、限制日常生活。


全部推薦繼續使用ICIs,1-2級瘙癢可使用口服抗組胺藥、局部類固醇和保溼劑,納武利尤單抗引起的難治性瘙癢可使用阿瑞匹坦(80mg/d,服用5天)治療。

 

3. 苔蘚樣皮炎


可在治療後數周至數月後出現,臨床上可表現為膿皰、丘疹和斑塊。病理上可表現為帶狀淋巴細胞浸潤、角化過度、顆粒層和棘層增厚、角化不良,可伴有明顯的表皮增生;也可表現為角化不全、海綿狀水腫、皮膚附屬器/血管周圍炎症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主要治療方案為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少數情況下需要口服糖皮質激素和阿維A,或使用光療。

 

4. 銀屑病


在治療過程中可出現銀屑病病情加重或是新發銀屑病。新發銀屑病常在用藥數月後出現,掌蹠和頭皮都可能受累,可伴有銀屑病關節炎。常見斑塊型銀屑病,可同時出現點滴型銀屑病、掌蹠銀屑病或掌蹠膿皰病。


治療方面,可以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光療、口服阿維A、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對伴有銀屑病關節炎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甲氨蝶呤、全身糖皮質激素。

 

5. 白癜風


白癜風多數發生在使用ICIs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可能與黑色素瘤細胞和正常黑色素細胞共有的抗原交叉反應相關。博利珠單抗和納武利尤單抗所致白癜風的發生率分別為8.3%和7.5%,多發生在治療後數月,常見雙側對稱分布。


在黑色素瘤治療中,白癜風可能是療效好的預測因子。有個案報導,白癜風的再色素化與黑色素瘤復發相關。白癜風除了光保護措施外不需要特殊治療,通常在免疫治療結束後還繼續存在。

 

6. 大皰性類天皰瘡(BP)


可在ICIs治療後快速發生,也可在治療數月後發生。前期可表現為瘙癢和非特異性斑丘疹,黏膜受累少見。直接免疫螢光顯示基底膜帶IgG和補體C3的線狀沉積。抗BP230抗體可為陽性。


出現BP的患者需要停用ICIs。治療上可使用局部或全身皮質類固醇。

 

7. 皮膚毛細血管增生症(CCEP)


有報導稱CCEP可在卡瑞利珠單抗治療原發性肝癌中出現。卡瑞利珠單抗單藥使用發病率為77.1%,與阿帕替尼聯用或使用FOLFOX4化療方案能降低CEEP發生率。CCEP多見於顏面部和體表皮膚,病理可表現為真皮層內薄壁血管呈簇狀增生,血管充血擴張,見灶性伴血栓形成趨勢。


處理上主要以局部治療防治感染,必要時可考慮雷射、外科切除;伴有感染時暫停ICIs,並行抗感染治療。

 

8. 重症多形紅斑型藥疹(Stevens-Johnson症候群)


臨床表現為非特異性斑丘疹、水皰、表皮壞死剝脫,主要累及軀幹,可出現黏膜和生殖器潰瘍,可伴有發熱、咽痛、關節痛或腹痛。病理顯示為角質形成細胞凋亡,真皮淋巴細胞浸潤和表皮分離,真表皮交界處及病灶處皮下有CD8+T細胞浸潤及壞死角質形成細胞。


出現後需要永久停用ICIs,並請皮膚科急會診,予潑尼松/甲基強的松龍1-2mg/Kg/d, 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

 

9. 中毒性壞死性表皮鬆解型藥疹(TEN)


死亡率高,臨床表現為廣泛的紅斑、水皰、大皰、表皮壞死、松解、剝脫,表皮鬆解或剝脫的面積≥全身體表面積的30%,伴有全身中毒症狀和黏膜受累。治療上需採用糖皮質激素和靜脈免疫球蛋白。一旦出現永久停用ICIs。

 

10. 藥疹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系統症狀(DRESS)


表現為泛發性紅斑,嗜酸粒細胞增多,很多累及肝臟,出現轉氨酶升高。治療上主要採用全身糖皮質激素。一旦出現永久停用ICIs。

 

11. 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病(SWEET症候群)


主要臨床特點為:突然出現的痛性紅斑或結節;組織病理為密集的中性粒細胞浸潤但無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發熱大於38℃。停藥或全身激素治療後緩解。

 

參考文獻:

1. Haanen J, Carbonnel F, Robert C, et al. Management of toxicities from immunotherapy: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17; 28(4): iv119-iv142.

2. 斯曉燕, 何春霞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皮膚不良反應診治建議. 中國肺癌雜誌. 2019; 22(10): 639-644.

3. 胡琪, 於雪峰等. 抗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皮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研究進展. 現代腫瘤醫學. 2020; 28(04): 639-64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CSCO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的毒性管理指南》解讀:8大毒性的處理...
    在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廣泛應用以及國內原研藥物相繼進入臨床的情況下,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保障免疫治療臨床應用的規範化和安全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於2019年4月推出首部《CSCO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的毒性管理指南》(以下簡稱CSCO指南),以填補我國免疫治療缺乏中國元素的不良反應管理指南的空白,同時也是首部針對泛瘤種編寫的
  • 免疫檢查點抗體副作用所引發的思考
    導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的成功上市,改變了實體瘤治療的格局,展現出了巨大的前景。殊不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伴隨的副作用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下面將為您梳理一下免疫檢查點抗體治療毒性作用與腫瘤治療的錯綜複雜關係。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力搭檔——TIM3抑制劑
    T細胞免疫球蛋白粘液素3(TIM3)最早被發現於2002年,是TIM家族免疫調節蛋白的成員。TIM3因其與自身免疫和癌症中免疫反應的調節相關而備受關注。近年來,對於TIM3抑制劑的開發也在穩步進行中,以期能夠解決現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響應率低及耐藥的問題。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發布!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NSCLC專家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關於NSCLC的免疫治療和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處理,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致內分泌腺體損傷,如何識別與處理?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作為一類新型抗腫瘤藥物,已經在多種惡性腫瘤治療中表現出顯著療效。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是一個例外,單獨使用,有效率高達80%以上)有沒有生物標誌物(Biomarker)能夠預測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
  • NEJM:免疫治療只有T細胞免疫?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不過,正如一個國家的軍隊包含海軍、陸軍、空軍,免疫系統也不能單靠T細胞打天下。所以除了T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會不會其他免疫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潛藏著強大的抗腫瘤作用?  被你猜到了。今天介紹的這篇文獻就報導了一個全新的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Hu5F9-G4(以下簡稱5F9),這是一種人源化、IgG4亞型、CD47阻斷單克隆抗體。
  • 剝繭抽絲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耐藥機制
    靶向CTLA-4和PD-1/PD-L1軸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在多種腫瘤中已經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臨床活性,並迅速改變了醫學腫瘤學實踐。細胞毒性化療和小分子抑制劑(「靶向治療」)主要作用於癌細胞,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可以通過共抑制性T細胞信號傳導來重新激活抗腫瘤免疫應答。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肝癌預防和治療前景
    T細胞耗竭逆轉可通過共抑制受體的抗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中和和減少T細胞活化實現。慢性小鼠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感染模型證實,中和PD-1或PD-L1抗體阻斷劑有可能逆轉T細胞耗竭。目前,越來越多的腫瘤免疫治療專家將目光轉向了免疫抑制分子,如PD-1、PD-L1和LAG-3等。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放療治療晚期頭頸鱗癌:未來之路|免疫治療|...
    但近年來,隨著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晚期頭頸鱗癌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2016年美國FDA連續批准了納武利尤單抗和帕博利珠單抗挽救治療R/M HNSCC的適應症。而2018年 KEYNOTE-048研究結果的公布,也正式確定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R/M HNSCC首選一線治療方法的地位。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2.骨髓、器官移植患者:這類病人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效果可能也不會太好,同時增加器官排斥的風險。3.肝炎患者:我國是B肝大國,腫瘤合併肝炎的病人很多,但是通常不影響他們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藥過程中肝臟毒性會比正常人高一點點,但是大部分處理後都能緩解。對於合併HBV 感染的患者,需在HBV-DNA 低於2000IU/ml 後再開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尤其是以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 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體-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為靶點的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改變了NSCLC的治療格局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HLA
    隨著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單獨使用PD-1抑制劑,只有20-40%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醫生很難知道免疫療法是否對某個病人有效,如何篩選出這部分有應答的患者則是臨床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注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逐漸成為抗腫瘤領域新的治療熱點,已經在包括NSCLC、黑色素瘤、腎細胞癌、膀胱癌、尿路上皮癌等多種惡性腫瘤中表現出了臨床有效性,目前FDA已批准七款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數十種適應症的治療。
  • 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登場 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文丨葉楓紅在PD-1/PD-L1之後,大家一直在探索新的免疫靶點,如今,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終於閃亮登場,可謂是PD-1/PD-L1免疫治療的經典搭檔,這三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分別是TIGIT/TIM3/LAG-3三個靶點。
  • 揭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攻擊癌症機制
    Allison說,揭示每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為更加準確地理解如何單獨地使用這些抑制劑藥物和將這些藥物與其他的療法組合使用打開大門。當分析浸潤性T細胞時,Wei和同事們發現:(1)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導致ICOS(一種免疫刺激蛋白)陽性的CD4效應T細胞發生增殖,而且這些細胞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2)抗PD-1檢查點抑制劑和抗CTLA-4檢查點抑制劑極大地導致CD8 T細胞(T細胞家族中最為強大的殺傷性細胞)發生增殖,而且它們與小鼠中存在的更小腫瘤強烈地相關聯;(3)這些PD-1
  • 新一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突破還是延續?
    然而,利用檢查點機制逃避抗腫瘤免疫反應是癌症的一個主要特徵,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因此授予James Alliso和Tasuku Honjo。他們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這些IRs是免疫調節的主要機制,通過檢查點阻斷可以重新激活功能失調的抗腫瘤免疫,是抗癌免疫治療的有效靶點。
  • 全球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伊匹單抗(yervoy)
    伊匹單抗(yervoy)是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於2013月由FDA批准上市,原研企業為BMS,用於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或無法手術切除的黑色素瘤。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起源於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其具有惡性程度高、易轉移、預後差的特點。
  • PD1檢查點抑制劑能否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
    程序性細胞死亡1(PD1)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是針對免疫檢查點的癌症免疫療法的一種形式。PD-1是與PD1配體1相互作用的跨膜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在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找到PD-1檢查點抑制劑的最佳組合,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結局,這是因為組合使用的抗癌藥具有增加殺傷腫瘤細胞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