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發布!

2020-11-25 騰訊網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大多數NSCLC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驅動基因突變陰性的NSCLC治療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生存獲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NSCLC專家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關於NSCLC的免疫治療和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處理,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

1.驅動基因突變陰性非小細胞肺癌

晚期NSCLC一線免疫治療 見表1。

晚期NSCLC二線免疫治療 見表2。

晚期NSCLC三線免疫治療 見表3。

III期不可切除的NSCLC免疫治療 見表4。

2.驅動基因敏感突變陽性NSCLC

對於EFGR/ALK陽性的NSCLC進行免疫治療目前尚缺乏充分證據,在Impower 150研究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以下方案具有一定效果:阿特珠單抗+貝伐珠單抗+卡鉑+紫杉醇。

3.晚期NSCLC的治療路徑圖

詳情見圖1。

圖1 晚期NSCLC的治療路徑

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rAEs)的處理原則

irAEs的基本處理原則包括:預防、檢測、評估、治療和監控。

1. 預防

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治療開始前、治療過程中以及治療後生存期內的與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的教育。注意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臨床醫師必須熟悉irAEs的特點和危險因素,密切關注使用ICIs後是否出現不適或原有一些症狀的加重,早期識別和處理可減少irAEs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

2. 檢測

在患者治療開始前進行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作為基線參考對判斷是否可能出現irAEs尤為重要。當患者用藥後出現新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應完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必要時進行其他相關檢查後進行評估。

3. 評估

當患者用藥後出現新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可能為疾病進展、偶然事件或出現irAEs,而且癌症患者在使用ICIs前可能已合併一些基礎疾病, 因此關注已有的症狀,並根據患者基線時的特殊病史、症狀或伴隨疾病等,與基線值對比,判斷是否為irAEs並評估其嚴重程度。

4. 治療

irAEs的總體處理原則和irAEs的級別有關,按處理原則來分,總體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4.1 一級irAE毒性反應:出現一級毒性反應時,一般均可在密切監測下繼續治療,但是神經系統及一些血液系統的毒性反應除外。

4.2 二級irAE毒性反應:出現大部分二級毒性反應時,應當停止治療,直到症狀和/或實驗室指標恢復到一級毒性反應或更低水平;可給予糖皮質激素(初始劑量為潑尼松0.5 mg/kg/d-1mg/kg/d或等劑量的其他激素)。

4.3 三級irAE毒性反應:出現三級毒性反應,應當停止治療,並且立即使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松1 mg/kg/d-2 mg/kg/d,或甲潑尼龍1 mg/kg/d-2 mg/kg/d)。糖皮質激素減量應持續4周-6周以上;對於某些毒性反應如果使用高劑量糖皮質激素48 h-72 h後症狀沒有改善,可選擇英夫利昔單抗(Infliximab)。當症狀和/或實驗室指標恢復到一級毒性反應或更低水平,可以恢復治療,但應慎重,尤其是對於治療早期就出現不良事件的患者,同時不推薦進行劑量調整。

4.4 四級irAE毒性反應:出現四級毒性反應,一般意味著永久停止治療,已用激素替代療法控制的內分泌不良事件除外。

irAEs發生的時間和累及器官有關,一般在給藥後幾周至幾月內發生,但實際上是irAE可發生於接受ICIs治療的任何時間,甚至是延遲到ICIs治療結束後。

4.5 NSCLC常見irAEs

一項針對不同腫瘤組織類型及採用不同ICIs治療後irAEs表現與發生率差異的系統性分析研究顯示。在ICIs治療中,最常見的irAEs多累及內分泌器官(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和腎上腺功能障礙)、胃腸道(如腹瀉、結腸炎和噁心)、肺臟(如肺炎)、皮膚(如皮疹、瘙癢和白癜風)和骨骼肌肉系統(如關節痛和肌痛)。對ICIs治療黑色素瘤與NSCLC irAEs的比較分析顯示,結腸炎、腹瀉、瘙癢、皮疹等胃腸道與皮膚irAEs的發生率在黑色素瘤中較高,而肺炎等肺部irAEs的發生率在NSCLC中較高,這可能與NSCLC患者合併慢性阻塞性氣道疾病或接受過肺部放療等既往治療有關。

irAEs 的分級和主要處理原則

以上內容摘自:周彩存,王潔,步宏.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中國肺癌雜誌.2020,23(2):65-76.

相關焦點

  • 中國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專家共識
    按照病理組織學分類,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兩大類。其中NSCLC作為最常見的肺癌組織學類型,佔到所有肺癌的85%,其5年生存率僅為16%[2]。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正式發布 ——規範精準,與時俱進,共啟晚期NSCLC診療新徵程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目前需要檢測PD-L1的PD-1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為:目前獲批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主要有:派姆單抗: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使用派姆單抗作為一線或者後線藥物,能使23.2%和15.5%的患者活過5年,尤其是對於PD-L1表達大於50%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的29.6%和25%,而使用傳統治療手段,四期肺癌患者的
  • 從1970至2021,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如何升級換代?
    作者:肺癌康復圈2020年中國肺癌新發病例數82萬[1],是中國癌症發病數最高的頭號殺手。面對這樣的對手,患者是否就只能束手就擒呢?在50年前,或許大部分人都會這麼想。那是一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幾乎都活不過半年的年代。
  • 【肺科•科普】肺癌的免疫治療現狀
    肺癌起病隱匿,確診時80%多的患者已經是中晚期,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機會,總體5年生存率僅為15%至17%。這也是很多老百姓「談癌色變」的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我們開始探索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這部分研究成果讓中晚期肺癌患者不再「無藥可治」;21世紀初我們開始探索肺癌的靶向治療,這部分研究成果讓部分有驅動基因突變的患者獲得了較長的生存期。
  • 深度長文:一文盡覽2019非小細胞肺癌最新治療方法
    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由於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後3年,此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5年登記資料。)。據估計,2015年中國肺癌發生病數為78.2萬人,佔新發癌症的20.65%,是我國第一大癌症,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佔85%。
  • ...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阿斯利康PD-L1抑制劑Im...
    2019年12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PD-L1免疫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Durvalumab,商品名:英飛凡,Imfinzi)用於在接受鉑類藥物為基礎的化療同步放療後未出現疾病進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備註:標紅適應症為聯合用藥從2011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pilimumab上市至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市場份額從2012年的7.06億美元迅速增長至2017年的114億美元,約佔全球腫瘤市場份額的10%,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儼然已然成為腫瘤治療最吸金的領域之一。
  • 新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登場 免疫治療迎來新進展
    文丨葉楓紅在PD-1/PD-L1之後,大家一直在探索新的免疫靶點,如今,新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終於閃亮登場,可謂是PD-1/PD-L1免疫治療的經典搭檔,這三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分別是TIGIT/TIM3/LAG-3三個靶點。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PD-L1高表達說明腫瘤越有可能是通過PD-1/PD-L1信號通路而非其它信號通路發生免疫逃逸。雖然目前PD-L1表達不是判斷免疫治療的最佳biomarker,但是檢測PD-L1表達是評估患者是否可成為免疫抑制劑治療候選人的最有效的biomarker。在臨床試驗中,每種不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特異性抗PD-L1 IHC檢測不同,因而對於PD-L1檢測結果陽性的定義有差異。
  •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重磅!國內首個PD-1腫瘤藥Opdivo獲批上市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千呼萬喚的免疫藥物來了!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國每年肺癌新診斷病例約有78.1萬。大約85%的肺癌經組織學診斷。在非小細胞肺癌 (NSCLC) 治療中,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比化療有更好的靶向性、並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有明顯且持續影響。
  • 【衡道丨RET】精準聚焦——非小細胞肺癌融合基因的診斷|非小細胞...
    ALK 基因重排導致 ALK 融合基因的表達這一分子生物學基礎決定了檢測ALK 基因融合可以在多個分子水平上進行,2019年發布的《中國非小細胞肺癌ALK檢測臨床實踐專家共識》中提出已獲批的Ventana-D5F3 IHC、FISH、RT-PCR、NGS 檢測方法均可用於 ALK 基因融合診斷[14]。
  • 國內首個小細胞肺癌臨床指南發布,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也值得了解!
    康愛管家-抗癌管家提示: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小細胞肺癌患者常常感覺自己「不被重視」。肺癌治療頻頻獲得突破,新藥頻出,但「熱鬧都是他們的」。小細胞肺癌在一眾肺癌中實在太特別了,以「惡性程度高、治療手段有限」著稱,治療進展緩慢。但這也絕不代表沒有進展。  近兩年來,多個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一線方案獲批。
  •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中國專家共識]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
  • 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迎來免疫治療新時代!首個PD-L1單抗在...
    2019年12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度伐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英飛凡),用於在接受鉑類藥物為基礎的化療同步放療後未出現疾病進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療。同時,多項權威診療指南(NCCN、ESMO、CSCO指南)均將度伐利尤單抗按1A類證據強烈推薦。
  • 中國專家13大共識要點,理清二代測序技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如何應用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在肺癌病例中佔比超過80%。在NSCLC領域,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和一系列新藥臨床研究的突破,近10年間新發現的腫瘤驅動基因不斷增多,推動了NSCLC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全面的腫瘤相關基因檢測方法成為提升NSCLC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的有效手段。
  • 免疫治療並非人人有用,肺癌免疫治療失效有三點原因
    針對PD1/PDL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實際上是一種釋放免疫反應分子制動器的藥物,由於癌細胞經常使用這種「免疫剎車」來逃避免疫T細胞的攻擊,而PD1就是一種分子制動器,通過抑制這種「剎車」信號,重新激活T 細胞對腫瘤的免疫應答,使癌細胞能夠被T淋巴細胞所識別並殺滅。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力搭檔——TIM3抑制劑
    T細胞免疫球蛋白粘液素3(TIM3)最早被發現於2002年,是TIM家族免疫調節蛋白的成員。TIM3因其與自身免疫和癌症中免疫反應的調節相關而備受關注。近年來,對於TIM3抑制劑的開發也在穩步進行中,以期能夠解決現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響應率低及耐藥的問題。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