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2020-11-29 科學網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相關論文於2020年7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為了增進對造血系統以外的免疫學的了解,研究人員系統地研究了三種主要結構細胞類型:上皮、內皮和成纖維細胞中免疫基因的調控。研究人員使用細胞表型、轉錄組測序、染色質可及性分析和表觀基因組測序來表徵小鼠十二個器官中的這些細胞類型。這個全面的數據集揭示了結構細胞中複雜的免疫基因活性和調控。觀察到的模式是高度器官特異性的,並且似乎調節結構細胞和造血免疫細胞之間的廣泛相互作用。

 

此外,研究人員確定了組織穩態下結構細胞中表觀遺傳編碼的免疫潛能,其在響應全身性病毒感染時觸發。這項研究強調了非造血結構細胞中免疫基因活性的普遍性和器官特異性複雜度,它提供了調控小鼠結構細胞的表觀遺傳和轉錄網絡的高解析度多組學圖譜。

 

據了解,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具有一套非常高效的抵抗病原體機制。其主要組成是造血免疫細胞,包括控制先天免疫的髓樣細胞和構成適應性免疫的淋巴樣細胞。然而,免疫功能並非造血細胞所獨有,許多其他細胞類型也顯示出病原體防禦的基本機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Structural cells are key regulators of orga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Author: Thomas Krausgruber, Nikolaus Fortelny, Victoria Fife-Gernedl, Martin Senekowitsch, Linda C. Schuster, Alexander Lercher, Amelie Nemc, Christian Schmidl, Andr F. Rendeiro, Andreas Bergthaler, Christoph Bock

Issue&Volume: 2020-07-01

Abstract: The mammalian immune system implements a remarkably effective set of mechanisms for fighting pathogens1. Its main components are haematopoietic immune cells, including myeloid cells that control innate immunity, and lymphoid cells that constitute adaptive immunity2. However, immune functions are not unique to haematopoietic cells, and many other cell types display basic mechanisms of pathogen defence3,4,5.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immunology outside the haematopoietic system, here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gulation of immune gen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structural cells: epithelium, endothelium and fibroblasts. We characterize these cell types across twelve organs in mice, using cellular phenotyping,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profiling and epigenome mapping. This comprehensive dataset revealed complex immune gene activity and regulation in structural cells. The observed patterns were highly organ-specific and seem to modulate the extens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uctural cells and haematopoietic immune cells. Moreover, we identified an epigenetically encoded immune potential in structural cells under tissue homeostasis, which was triggered in response to systemic viral infect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prevalence and organ-specific complexity of immune gene activity in non-haematopoietic structural cells, and it provides a high-resolution, multi-omics atlas of the epigenetic and transcriptional networks that regulate structural cells in the mouse.

DOI: 10.1038/s41586-020-2424-4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24-4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蛋白TOX是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化的關鍵調節因子
    2019年6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腫瘤特異性CD8 T細胞功能障礙是一種不同於功能性效應T細胞狀態或記憶T細胞狀態的分化狀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生院和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作為一種核因子,胸腺細胞選擇相關高遷移率群盒蛋白(Tox)是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化的關鍵調節因子。
  • Nature|系統免疫學:機體的結構性細胞調節器官特異性的免疫應答
    、轉錄組測序、染色質開放譜及表觀組學等手段,系統性探究了遍布小鼠機體12種器官的三種主要結構性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中免疫基因的表達調控,揭示了結構性細胞的免疫基因表達及調控具有呈高度複雜且具器官特異,並且還能在結構性細胞與免疫細胞間的互作中發揮作用。
  • 腫瘤組織分泌細胞因子調節DC的成熟
    2016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樹突狀細胞(DC)是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的關鍵中間環節,包括免疫激活也包括免疫耐受。同時,DC也被發現能夠調節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因此,了解腫瘤細胞是如何激活宿主的DC並由此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對於理解這一過程至關重要。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NEXI-001產品包含高比例的白血病細胞特異性T細胞和極低比例的具有同種異體反應潛在風險(即與GvHD相關的)的T細胞(<5%)。此次研究的關鍵目標將集中於鑑定在白血病母細胞和白血病幹細胞上表達的新抗原靶標,以及代表兩者生存蛋白的抗原靶標。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其中,非特異性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發生的基礎,即特異性免疫是非特異性免疫的延伸和強化,水產動物主要依靠其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來保護自身。  先天免疫能對機體侵襲迅速作出應答,其包括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分子和細胞網絡,能殺死病原菌或使其失活。近年來,類似的先天應答在動物和植物上已有研究。與先天應答相關的細胞絕大多數是白細胞類,比如單核巨噬細胞,包括B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以及天然殺傷細胞。
  • PNAS:先天性淋巴細胞引起T細胞免疫反應
    2014年8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發生炎症反應時,身體會釋放物質提高免疫防禦機能。在慢性炎症反應中,這種免疫反應會失去控制並引起器官損傷。一個來自巴塞爾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研究小組發現先天性淋巴細胞一旦被激活,就在炎症反應中誘導特異性T細胞和B細胞產生免疫應答反應。因此這些淋巴細胞的一個重要靶向目標就是治療感染和慢性炎症。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病毒感染可增強CCDC50的表達,並且CCDC50特異性識別K63-多泛素化RLR,從而提供活化的RIG-I / MDA5進行自噬降解。通過晶體結構分析證實了CCDC50與吞噬膜蛋白LC3的結合。病毒感染後,先天性抗病毒反應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RR)對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的識別而被激活,最終產生幹擾素,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以消除病原體。跨膜或胞漿PRR識別具有不同特徵的不同病原體衍生核酸,包含RIG-1,MDA5和RLR在識別細胞質中的病毒RNA中起重要作用。
  • NEJM:免疫系統的一場混戰!細胞因子風暴如何成為疾病的「奪命幫兇...
    在細胞因子風暴的發病過程中最常涉及的有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NK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助於血栓形成,並在細胞因子風暴期間促進細胞因子的產生。巨噬細胞具有多種功能,可通過吞噬去除衰老細胞,具有組織修復、免疫調節和抗原呈遞作用。巨噬細胞被過度激活並分泌過量的細胞因子,最終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可能導致器官衰竭。NK細胞的某些功能在某些形式的細胞因子風暴中減弱。
  • 膽汁淤積時肝臟活化T細胞核因子信號調節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
    【據《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年10月報導】題:膽汁淤積時肝臟活化T細胞核因子信號調節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作者:CAI SY , YU D , SOROKA CJ 等)目的:活化T細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 microRNA通過調節/微調炎症反應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miRNA在細胞發育和腫瘤發生中發揮的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已被發現,但這些小分子RNA在免疫系統發育與功能上的重要性直到最近才被觸碰。早期的研究揭示,miRNA在調節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中發揮作用。雖然炎症反應可以抵抗病原刺激並促進癒合,但如果沒有必要的內部負調控子進行嚴格控制,炎症反應可能會造成比病原感染更嚴重的損害。失控的免疫反應將會導致多種不同形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 B細胞的免疫應答及免疫記憶
    在這些器官內,循環淋巴細胞偵測到可獲取的抗原。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初級和次級淋巴器官以有組織的方式建立起來。這種免疫結構的劃分對於有效和可控的免疫反應是必不可少的。不同免疫區的建立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如TNF-α、淋巴細胞毒素α(LTα)、LTβ及其受體TNFR1和LTβR起著重要的作用。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學家可能發現控制COVID-19免疫反應的關鍵
    他們認為,通過抑制因子D,它將減少使COVID-19如此致命的炎症反應。他們的研究發表在《血液》雜誌上。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已經在研發藥物的其他適應症可能會阻斷D因子。對SARS-CoV-2的研究清楚表明,該病毒使用其刺突(S)蛋白附著在細胞上。它通常在肺,血管和平滑肌的細胞表面捕獲硫酸乙醯肝素,硫酸乙醯肝素是一種大型的複雜糖分子。
  • Nat Immunol:轉錄因子BATF3改善CD8+ T細胞存活和免疫記憶
    2020年10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當人體受到病原體感染後,它通常會啟動一連串的反應,其中免疫系統中稱為T細胞的特定細胞會在淋巴結中被激活,隨後發生分裂和增殖。與此同時,這些細胞將獲得某些使得它們能夠摧毀其他細胞(比如被病毒感染的細胞)的功能。此外,它們還能產生某些蛋白,即所謂的細胞因子,從而阻止病原體的繁殖。
  • Cell:內質網應激關鍵蛋白調節抗腫瘤免疫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內質網應激應答因子XBP1能夠通過調節脂質代謝影響DC細胞功能,抑制T細胞抗腫瘤免疫,促進腫瘤進展
  • 輔助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有什麼不同的作用?如何理解活化的輔助性T細胞?
    試題:下列關於內環境及穩態調節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動物調節主要形式是神經調節,神經衝動在神經上是雙方向傳導B.血漿蛋白參與內環境滲透壓的調節,與免疫無關C.致敏B淋巴細胞與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的分裂必須要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協助D.要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動物體就必須能及時感知內環境的變化,並及時作出反應加以調整
  • Nature:揭示免疫細胞之外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2020年7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CeMM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結構細胞的表觀遺傳和轉錄調控。他們發現免疫基因廣泛活躍,這表明結構細胞深度參與了人體對病原體的反應。此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一種表觀遺傳潛力,它可以預先編程結構細胞,使其參與到對抗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中。
  • 高中生物免疫調節知識點
    2.免疫類型的判斷(1)非特異性免疫是人人生來就有的,也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所有的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特異性免疫是後天獲得的,只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發揮免疫作用。(2)溶菌酶殺菌一定是非特異性免疫,在外界環境(消化道、呼吸道、皮膚表面等)中殺菌為第一道防線,在內環境如血漿中殺菌為第二道防線;吞噬細胞既參與特異性免疫有參與非特異性免疫;抗體和淋巴因子只參與特異性免疫。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1)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
  • Science:肺泡神經內分泌細胞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機制
    這些信號能夠被肺部表面的細胞識別並傳遞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肺部血壓,免疫反應,呼吸節律等方面,然而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肺部神經內分泌細胞(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 PNECs)是存在於肺部的一種細胞類型,佔全部表皮細胞的1%。此前的體外研究結果表明PNEC對於感受氧氣、肺部及支氣管組織平滑肌運動以及免疫反應具有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體內的證據。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理
    MSC還具有顯著的免疫調節特性,可抑制異基因細胞或組織移植誘導的免疫排斥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反應,因而對免疫損傷性疾病的治療有良好的應用前景。MSC的非特異性免疫調節能力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在其體外誘導分化後仍然存在,不同組織來源的MSC具有相似的免疫調節作用。自體或異體的MSC用於免疫調節治療可能產生類似結果,MSC對於不同免疫細胞的體外免疫調節能力已有了大量的研究報導和綜述。
  • 抗感染免疫—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
    抗感染免疫能使機體抵禦、清除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參與先天性免疫應答的因素主要有機體的解剖屏障、可溶性分子與膜結合受體、炎症反應、NK細胞、吞噬細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