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組織分泌細胞因子調節DC的成熟

2020-11-28 生物谷

2016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樹突狀細胞(DC)是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的關鍵中間環節,包括免疫激活也包括免疫耐受。同時,DC也被發現能夠調節宿主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因此,了解腫瘤細胞是如何激活宿主的DC並由此產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對於理解這一過程至關重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黑色素瘤患者體內檢測到了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然而,從腫瘤組織或腫瘤附近的淋巴結中分離得到的腫瘤特異性效應T細胞都缺少活性。因此,很多人認為,腫瘤組織分泌的某些特定因子可能會對宿主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從而使T細胞的活性受到抑制。對此,來自美國Hampden-Sydney學院的Osric A Forrest課題組分析了腫瘤相關因子對宿主DC的成熟以及激活的影響,從而進一步調節宿主免疫反應的內在機制。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雜誌上。

 

首先,作者收集了培養黑色素瘤組織的培養基(推定其內部含有腫瘤相關因子),並利用該培養液對脾臟DC進行刺激,並輔以LPS的刺激。結果顯示:LPS能夠引起DC表面CD80與CD86的表達量的上升,但B16黑色素瘤的培養液刺激則能夠顯著下調LPS對DC的影響。然而,DC表面其他負向調節因子的表達卻沒有顯著改變。這說明B16黑色素瘤分泌的某些因子能夠抑制DC的激活。

 

之後,作者對黑色素瘤細胞的免疫調節相關基因表達譜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黑色素瘤細胞內部TGF-b與VEGF-C的表達量較高。之後,作者利用shRNA的方法下調了腫瘤細胞中這兩類因子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shRNA處理之後的腫瘤細胞培養液不再具有抑制DC激活的作用。之後,作者檢測了這部分受到腫瘤細胞影響的DC在傳遞信號方面的功能。結果表明,雖然DC的激活受到了部分影響,但這部分DC依然具有激活CD8 T細胞的功能。

 

最後,作者通過體內注射腫瘤細胞的方法驗證了腫瘤相關因子在生理狀態下對DC的調節作用。結果顯示,在小鼠注射一定數量的B16黑色素瘤細胞後,肺部出現大量的巨噬細胞聚集,同時腫瘤的生長也因此受到了正反饋調節。(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PMC:

 

PMID:

 

Melanoma-derived factors alter the matu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differentiated tissue-resident dendritic cells

 

Kristian M Hargadon, Johnathan D Bishop, John P Brandt, Zachary C Hand, Yonathan T Ararso1 and Osric A Forrest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key regulators of host immunity that are capable of inducing either immune tolerance or activation. In addition to their well-characterized role in shaping immune responses to foreign pathogens, DCs are also known to be critical for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umors influence the function of DCs and the quality of immune responses they elicit.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in this field to date have utilized either immortalized DC lines or DC populations that have been generated under artificial conditions from hematopoietic precursors in vitro, we wished to investigate how tumors impact the function of already differentiated, tissue-resident DCs. Therefore, we used both an ex vivo and in vivo model system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melanoma-derived factors on DC maturation and activation. In ex vivo studies with freshly isolated splenic DC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extent to which DC maturation and activation are altered by these factors correlates with melanoma tumorigenicity, and we identify partial roles for tumor-deriv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A in the altered functionality of DCs. In vivo studies using a lung metastasis model of melanoma also demonstrate tumorigenicity-dependent alterations to the function of lung-resident DCs, and skewed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chemokines by these tumor-altered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recruitment of an immune infiltrate that may ultimately favor tumor immune escape and outgrowth.

 

相關焦點

  • 三、腫瘤壞死因子
    三、腫瘤壞死因子   1975年Carswell等發現接種BCG的小鼠注射LPS後,血清中含有一種能殺傷某些腫瘤細胞或使體內腫瘤組織發生血壞死的因子,稱為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 J immunol:ILC2調節B細胞分泌抗體
    2016年7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II型天然淋巴細胞(ILC2)是天然淋巴細胞家族的一大亞群,它對於天然免疫以及組織代謝穩態的調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儘管ILC2不表達抗原受體,但能夠識別感染後組織分泌的IL-33並產生抗感染效應。ILC2的功能與Th2相似,它們都能夠分泌一系列的II型細胞因子,比如IL-5與IL-13。最近的研究表明ILC2能夠調節CD4 T細胞的活性。具體地,它能夠通過細胞表面MHCII、OX-40以及細胞因子IL-4增強CD4 T細胞的活性。
  • 發現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新調控因子
    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重要的是,這些基因並不參與腫瘤對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反應。篩選中鑑定出的另一個基因是PBRM1,它編碼SWI/SNF染色質重塑複合物的一個亞基。腫瘤細胞中的PBRM1突變在T細胞介導的殺傷中具有敏化作用。與之相反,這些PBRM1突變引起對MHC-非限制性殺傷腫瘤的抵抗。
  • Sci Adv丨MHC-非限制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殺傷腫瘤細胞的調控因子
    T細胞來殺傷腫瘤細胞,已成為當前腫瘤治療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不同的腫瘤對免疫療法的響應不同,這主要是受腫瘤組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途徑的影響。與T細胞不同的是,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包括自然殺傷(NK)細胞)可以不受MHC的限制而殺死對T細胞有抗性的腫瘤細胞。探索MHC-非限制性的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機理對於發展免疫治療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第一節 細胞因子的概念和作用特點
    第四章 細胞因子及其受體   細胞因子(cytokine)是指主要由免疫細胞分泌的、能調節細胞功能的小分子多肽。在免疫應答過程中,細胞因子對於細胞間相互作用、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有重要調節作用。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據估計,NK細胞的半衰期大約為7~10天,它佔人類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也存在於脾臟、肝臟、肺、骨髓和淋巴結中,它們通過與DC細胞(樹突狀細胞)的相互作用發揮關鍵的免疫調節功能。NK細胞是第一組固有淋巴樣細胞的典型成員,聚集在一起,以獲得分泌IFN-γ的能力。終末分化的NK細胞缺乏B淋巴細胞(CD19-)和T淋巴細胞(CD3-)的表型標記,CD56是NK細胞特徵的標誌。
  • AFM 再生醫學新利器:MSC分泌因子修飾生物材料
    MSCs分泌因子間充質幹/基質細胞(MSCs)是再生醫學中細胞治療的常用細胞類型,在很多臨床前和臨床實驗中證明了組織修復的有效性。儘管MSC具有調控組織癒合的能力,但MSC細胞注射的存留率卻很低。現在,通常認為MSC主要通過旁分泌機制來發揮治療作用。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據估計,NK細胞的半衰期大約為7~10天,它佔人類外周血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也存在於脾臟、肝臟、肺、骨髓和淋巴結中,它們通過與DC細胞(樹突狀細胞)的相互作用發揮關鍵的免疫調節功能。NK細胞是第一組固有淋巴樣細胞的典型成員,聚集在一起,以獲得分泌IFN-γ的能力。終末分化的NK細胞缺乏B淋巴細胞(CD19-)和T淋巴細胞(CD3-)的表型標記,CD56是NK細胞特徵的標誌。
  • Nature:揭示蛋白TOX是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化的關鍵調節因子
    2019年6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腫瘤特異性CD8 T細胞功能障礙是一種不同於功能性效應T細胞狀態或記憶T細胞狀態的分化狀態。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生院和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作為一種核因子,胸腺細胞選擇相關高遷移率群盒蛋白(Tox)是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化的關鍵調節因子。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腫瘤細胞能量代謝的新機制
    6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秦燕課題組與楊福愉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Human Elongation Factor 4 Regulates Cancer Bioenergetics by Acting as a 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Switch,揭示了線粒體翻譯因子調控
  • ...了篇53分的頂級綜述|細胞|腫瘤微環境|免疫|腫瘤|腫瘤細胞|葡萄糖
    來自適應性免疫的抗腫瘤效應細胞包括CD4+和CD8+Teff細胞,它們分別協調和執行對腫瘤細胞的抗原特異性殺傷。CD8+Teff細胞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分泌細胞因子,在直接殺傷腫瘤細胞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D4+T細胞由許多亞群組成,其中被研究得最充分的輔助性T細胞1(Th1)亞群也可以提供顯著的抗腫瘤活性(被稱為CD4+COV)。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當T細胞受體遭遇抗原後,誘導下遊通路,CTLA-4被轉運到細胞表面,此時CTLA-4起到信號減弱的功能,以維持一個恆定的T細胞激活水平。(b)與CTLA-4不同,PD-1信號通路並不在起始T細胞激活階段起作用,而是在外周組織中,效應T細胞識別組織中的抗原,以調節炎症響應的過程中。
  • 糜軍教授: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促進放療後腫瘤的生長和復發
    腫瘤是一個異質性的病理複合物,除卻腫瘤細胞、腫瘤幹細胞、炎症細胞等細胞以外,約50%的腫瘤組織由腫瘤細胞活化的宿主成纖維細胞來源的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組成。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可以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趨化因子、中間代謝分子和外泌體等與腫瘤細胞產生信息傳遞,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
  • T細胞內細胞因子、血清細胞因子、調節T細胞、淋巴細胞亞群傻傻分不清楚
    T細胞內細胞因子,簡單從字面上理解,可能認為檢測的是T細胞裡面的因子有多少,但其實不是,檢測的是附著在T細胞表面的各種細胞因子佔所有T細胞的比例有多少。所以,凡是測T細胞內細胞因子的,報告中的單位和參考範圍全部是%。
  • 漲姿勢:腫瘤生物治療|特異性|腫瘤|細胞|疫苗|-健康界
    體細胞治療與細胞因子治療    細胞因子是由活化的免疫細胞(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和一些非免疫細胞(血管內皮細胞、表皮細胞、纖維母細胞)經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作為細胞間信號傳遞分子的、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具有調節免疫應答、免疫細胞分化和發育,參與炎性反應,刺激造血功能等作用。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腫瘤中可溶性因子、外泌體和代謝產物的釋放可導致遠處器官發生變化,已利於腫瘤細胞的轉移定植。這些腫瘤來源的循環因子也影響很少被轉移性腫瘤細胞侵犯的組織,如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實際上,大多數伴有轉移的腫瘤患者會出現虛弱的肌肉萎縮症候群,即惡病質。惡病質與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降低、預後差和死亡加速有關,且至今仍無應對惡病質的有效治療方法。
  • 維持β細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幹預新機制
    糖尿病發病機制中的核心關鍵是功能性胰島β細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下調,後者不僅取決於胰島β細胞絕對數目的變化(由β細胞分裂、再生和凋亡共同調節),還受到β細胞身份(beta cell identity)和功能性成熟(functional maturation,即糖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維持的影響[4,5,6]。
  • 細胞因子受體除了鑲嵌於細胞膜表面的形式外,還有分泌游離的形式
    >細胞因子受體家族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有些受體可歸於多個家族。細胞因子受體除了鑲嵌於細胞膜表面的形式外,還有分泌游離的形式,即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IL-1、IL-2、IL-4、IL-5.1L-6.IL-7、IL-8、G-CSF、GM-CSF、IFNY及TNF的受體均有其可溶性形式。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可作為相應細胞因子的載體,也可與相應的膜受體競爭配體而起到抑制作用。
  •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間充質幹細胞分泌組:是間充質幹細胞分泌至細胞外空間的各種分子或細胞外囊泡,主要由間充質幹細胞培養基去除雜質後獲得,通過各種可溶性分子(如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及外泌體介導了間充質幹細胞的大部分治療作用,並且能避免細胞移植的各種弊端。
  • Bruton酪氨酸激酶在B細胞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既往認為Btk在漿細胞中不表達,但最近通過基因表達譜分析研究表明,在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惡性漿細胞和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漿細胞樣淋巴細胞中可檢測出Btk表達水平增高叭Btk在B淋巴細胞的生長、增殖、分化和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功能缺失將阻斷祖B淋巴細胞(Pro-Bcell)向前B淋巴細胞及前B淋巴細胞向成熟B淋巴細胞轉化,抑制成熟B淋巴細胞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