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免疫細胞之外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2020-12-03 生物谷

2020年7月2日訊 /

生物谷

BIOON /——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中,CeMM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結構細胞的表觀遺傳和轉錄調控。他們發現免疫基因廣泛活躍,這表明結構細胞深度參與了人體對病原體的反應。此外,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一種表觀

遺傳

潛力,它可以預先編程結構細胞,使其參與到對抗病原體的免疫反應中。這些發現突出了免疫系統中一個未被重視的部分,並為研究和未來的治療開闢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


免疫系統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病毒、

細菌

和其他病原體的持續攻擊。這種保護大部分是由造血免疫細胞提供的,這些細胞來自骨髓,專門對抗病原體。它們包括清除病原體的巨噬細胞;T細胞殺死感染的病毒產生細胞;B細胞產生中和病原體的抗體。然而,免疫功能並不局限於這些"專家",還有更多類型的細胞能夠感知自己何時受到感染,並參與對抗病原體的免疫反應。

圖片來源:Thomas Krausgruber  CeMM


結構細胞是人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塑造組織和器官的結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值得注意的是,上皮細胞構成皮膚表面,同時也將組織和器官彼此分離;內皮細胞覆蓋在所有血管的內部;成纖維細胞提供結締組織,使組織和器官保持形狀。儘管結構細胞在

自身免疫

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和炎症性腸病)和癌症中發揮著公認的作用,但它們通常被認為是簡單而無趣的機體組成部分。在他們的新研究中,Christoph Bock實驗室的Thomas Krausgruber, Nikolaus Fortelny和他們的同事們通過對體內結構細胞的表觀

遺傳

和轉錄調控進行系統的、全基因組的分析,集中闡明了結構細胞在免疫調節中的作用。


為此,CeMM的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RNA-seq, ATAC-seq, ChIPmentation)對健康小鼠12個器官的三種結構細胞(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進行測序,建立了結構細胞免疫基因活性的全面目錄。這個數據集揭示了結構細胞中廣泛表達的免疫基因,以及高度細胞類型特異性和器官特異性的基因調控模式。

生物信息學

分析檢測了控制結構細胞和造血免疫細胞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網絡的基因,揭示了結構細胞參與對病原體反應的潛在機制。


有趣的是,許多免疫基因顯示了通常與高基因表達相關的表觀遺傳特徵,而從健康小鼠獲得的結構細胞中觀察到的表達低於基於其表觀

遺傳

特徵的預期表達水平。因此,CeMM的研究人員假設,這些基因在

表觀遺傳學

上被預先編程,當需要它們的活性時(例如對病原體的反應),它們就會快速上調。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他們與CeMM的Andreas Bergthaler實驗室合作,利用他們在病毒

免疫學

和感染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研究。


當老鼠被一種能引發廣泛免疫反應的病毒(LCMV)感染時,許多表觀遺傳上準備被激活的基因變得上調,並促成了結構細胞對病毒感染反應的轉錄變化。這些結果表明,結構細胞實現了一種"表觀

遺傳

潛力",預先編程使其參與快速免疫反應。作為另一項驗證,研究人員通過向小鼠體內注射細胞因子觸發了人工免疫反應,他們確實發現許多相同的基因被上調。


這項新的研究揭示了結構細胞中免疫基因調控的驚人複雜性。這些結果表明,結構細胞不僅是機體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且在機體抵禦病原體方面起著廣泛的作用。此外,所提供的數據為理解"結構性免疫"對免疫系統可能意味著什麼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它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涉及免疫系統的許多疾病的創新療法。(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m6A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
    2017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被稱作T細胞的白細胞調節著我們的身體對外源物質作出的免疫反應,即我們的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暨南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了解到一種近期發現的RNA表觀遺傳標記發生的變化如何調節T細胞和它們作出的這種免疫反應。
  • 曹雪濤團隊發現新型長非編碼RNA分子 可增強抗病毒天然免疫功能...
  • B肝滿意抗病毒效果,認清免疫清除期,免疫系統被激活
    B肝滿意抗病毒效果,認清免疫清除期,免疫系統被激活免疫耐受期,是醫藥學界不建議抗病毒的階段。小番健康提醒,指南對慢性B肝提倡的是,長期性和強效性,可以這樣去理解,我們應該長時間的用藥來抑制體內B肝病毒水平,避免多未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受到波及。
  • Nature | 李月明團隊揭示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在阿爾茨海默...
    通過使用E2012 BPyne GSM探針,鑑定出了調節蛋白——先天免疫系統反應蛋白IFITM3。IFITM3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可作為先天免疫應答中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甲型流感病毒和寨卡病毒。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在RNA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CCDC50缺乏會減少RIG-I / MDA5的自噬降解並促進I型IFN反應,從而導致病毒抵抗力增強和存活率提高。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Nature:揭示兒茶酚胺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引發細胞因子風暴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基梅爾癌症中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出蛋白ANP(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心房利鈉肽)能夠阻斷細胞因子風暴,而且他們在免疫細胞中發現了一種自我擴增的產生環路(self-amplifying production loop),該環路產生一類稱為兒茶酚胺的分子,包括腎上腺素。
  • 天津醫科大學《Nature》子刊發文:免疫細胞加速正常人腦衰老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文章Neuroblast senescence in the aged brain augments natural kill cell cytotoxicity leading to impaired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on,利用經典手段,即正常人腦組織結合新型高通量手段,揭示了免疫與腦衰老的關係
  • 研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Nature重磅!我國科學家發現大腦可以調控體液免疫反應!
    現在,研究揭示了大腦和身體相互作用影響健康各個方面的複雜方式--從情緒到免疫功能。脾作為淋巴系統的一部分,有助於免疫防禦;該器官是免疫系統適應性分支中啟動反應所需活動的主要中樞,該分支負責處理針對特定致病因子的防禦。脾是大腦自上而下控制的一個目標。
  • 我國科學家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
  • Nature:新觀點!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突破|武漢大學發現人體新的抗病毒免疫機制
    胞漿內的DNA感受器cGAS識別病毒DNA或RNA-DNA複合物,將ATP與GTP合成2』-3』-cGAMP,cGAMP作為第二信使與接頭蛋白STING/MITA結合,促進其寡聚化,激活一系列的信號級聯反應,誘導I型幹擾素等下遊基因的表達,產生抗病毒免疫應答。
  • B肝小三陽發病原理指什麼,認清免疫狀態,應答與抗病毒有聯繫
    B肝小三陽發病原理指什麼,認清免疫狀態,應答與抗病毒有聯繫當人們認識到,B肝小三陽是否發病、傳染性、B肝病毒複製水平等主要依然與患者的免疫狀態有密切聯繫。因為如果人體免疫系統長期與B肝病毒作鬥爭,即多數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感染B肝者,它們的免疫細胞很難有能力徹底殺滅體內B肝病毒,反而容易導致免疫紊亂,增加細胞突變風險,即今後有肝癌傾向。
  • Allergy:電鏡技術幫助揭示過敏反應的分子機制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科學家們揭示了過敏性疾病的關鍵分子——IgE抗體的分子結構。這項科學突破可為過敏反應的基本機制提供重要見解,並可能為開發更有效的抗過敏療法鋪平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Allergy》雜誌上。抗體是人類免疫系統的基本分子。
  •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但是,獲得性免疫系統是從有頜類動物才開始演化起來。
  • 武漢病毒所發現RNA幹擾具有抗病毒免疫作用—新聞—科學網
    6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免疫》(Immunity)上刊發論文顯示,科學家證明,以往只在真菌、植物和無脊椎動物中確認發揮抗病毒免疫作用的RNA幹擾(RNAi
  • Nature Microbiology | 浙江大學於曉方團隊揭示HIV/SIV抑制先天免疫反應調控通路
    先天免疫是宿主防禦病原體的第一道防線。抑制先天免疫應答對於所有病毒的存活是至關重要的。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PTEN不僅具有抗腫瘤功能,還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 科學家揭示DNA促進先天性免疫反應機制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3890  在高等生物中,遺傳物質通常被局限在細胞核和被稱作線粒體的膜包圍細胞器中。因此,在包圍著這些區室(即細胞核和線粒體)的細胞質中發現的任何DNA要麼起源自細胞核或線粒體遭受的損傷,要麼起源自入侵的細菌性病原體或DNA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