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中國科學家揭示腦-脾神經環路控制抗體免疫應答新機制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抗感染免疫—先天性非特異性免疫
包括先天性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兩大類。抗感染免疫能力的強弱與動物的種屬、年齡、營養狀況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但最重要的是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抗感染免疫能使機體抵禦、清除病原體及其有害產物,維持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先天性免疫應答又稱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是指動物體內的非特異性免疫因素介導的對所有病原微生物和外來抗原物質的免疫反應。
-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第十二章 免疫應答(二):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 第一節 細胞免疫的概念 凡是由免疫細胞發揮效應以清除異物的作用即稱為細胞免疫。參予的細胞稱為免疫效應細胞。目前認為具有天然殺傷作用的天然傷細胞(NK)和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細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細胞(Mφ)和殺傷細胞(K)以及由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均屬細胞免疫的範疇。前二類免疫細胞在其細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識別受體,,因此它們的活化無需經抗原激發即能發揮效應細胞的作用,故可視之為非特異性細胞免疫。
-
2018年自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複習資料:第二章
(一)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的概念,是做為引起機體免疫應答的重要外因而提出,沒有抗原也就沒有免疫應答,通過免疫學基礎的整個教學過程逐步加深理解而達到掌握。(二)決定免疫原性的條件,也可說構成抗原的條件,其異物性和一定的理化性質做為熟悉內容處理,而特異性要做為重點和難點的內容處理。沒有特異性也就失去學習免疫學的重要性。
-
清華大學祁海課題組Nature:「冥想」、「禪修」過程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首先,作者開發了一種新型去除小鼠脾神經的手術,發現這種小鼠在疫苗接種後所能產生的漿細胞(抗體分泌細胞)數量有明顯缺陷,暗示了脾神經衝動信號對B細胞應答有促進作用。
-
免疫細胞與健康的八大關係,值得一看!
大量治療和臨床觀察已證明:心血管病發生後,機體免疫系統可被激活並引發異常的自身免疫應答,導致自身抗體產生,心血管病灶組織細胞異常表達炎性細胞因子,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徑而介導局部炎症反應,從而導致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
-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7:25:24 奧地利科學院Christoph Bock研究組的最新工作表明,結構細胞是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解讀』Nat Commun︱T細胞免疫應答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新貢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David Sulzer教授和美國拉霍亞免疫學研究所的Alessandro Sette教授合作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發現,一些PD患者血液中的T細胞能夠識別α-核突觸蛋白(αSyn)的特定抗原表位,這指示了在PD中存在著自身免疫功能【9】。此外的一些證據也表明了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與PD病理生理學之間的密切關係【9】。
-
硒是機體的免疫「促進劑」
後天性免疫是在後天感染或人工接種疫苗、菌苗等使機體獲得抵抗感染的能力才獲得 的。它們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所以也稱特異性免疫。7 ~ 14 分,您的身體免疫系統會出現一點問題,趕快糾正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錯誤的飲食觀念,多運動增強體質, 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學習一些增強免疫力的方法,從而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15 ~ 20 分,您的保健觀念不錯,身體免疫力也很強,需要繼續保持。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四、MHC對免疫應答中免疫細胞相互作用的限制(約束)作用 MHC另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功能是約束免疫應答過程中各類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又稱為MHC的約束性(MHc restriction),包括免疫應答感應階段Mφ-Th之間,反應階段Th-B之間,以及效應階段Tc-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其中,非特異性免疫是特異性免疫發生的基礎,即特異性免疫是非特異性免疫的延伸和強化,水產動物主要依靠其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來保護自身。 先天免疫能對機體侵襲迅速作出應答,其包括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分子和細胞網絡,能殺死病原菌或使其失活。近年來,類似的先天應答在動物和植物上已有研究。與先天應答相關的細胞絕大多數是白細胞類,比如單核巨噬細胞,包括B細胞,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以及天然殺傷細胞。
-
/陳耀凱/張國中等解析新冠無症狀感染及重症感染適應性免疫應答...
免疫反應失調是COVID-19的疾病本質之一。考慮到適應性免疫應答(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在控制和清除病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適應性免疫反應在不同臨床症狀中的變化有助於闡明COVID-19的保護性免疫機制,並對疫苗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COVID-19患者在感染後短時間內能夠產生不同水平的特異性識別SARS-CoV-2病毒的IgG抗體【3,4】。
-
學姐來了|生命健康的守衛者——免疫系統
應用疫苗防治天花,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免疫」,免疫學由此而誕生。但是人類對免疫學的追求並沒有止步於此。歷史上,人類長期受各種傳染病的困擾,其中的烈性傳染病,如黃熱病、鼠疫、霍亂、天花及流感等,以傳播迅速和高病死率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千百年來,可怕的瘟疫迫使人類與之做不倦的鬥爭,對免疫學以及免疫系統的探索也從未停止。
-
Nature:揭示免疫細胞之外的抗病毒免疫反應!
這些發現突出了免疫系統中一個未被重視的部分,並為研究和未來的治療開闢了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免疫系統保護我們的身體免受病毒、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持續攻擊。這種保護大部分是由造血免疫細胞提供的,這些細胞來自骨髓,專門對抗病原體。它們包括清除病原體的巨噬細胞;T細胞殺死感染的病毒產生細胞;B細胞產生中和病原體的抗體。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
-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
2015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免疫學-固有免疫的概述、特點及組成 一.固有免疫的概述又稱天然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以遺傳。
-
Nature 子刊發現機體長期記憶並對抗感染的新機制
2016年1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Carilion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影響免疫系統長期記憶的一種新方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
-
衰老中的免疫系統發生了什麼?
20世紀50年代,Walford進行了開創性生物老年學的研究,並於1969年在其撰寫的《衰老的免疫學理論》中指出,免疫功能的下降可能引起正常的衰老。Walford首次提出的「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這一概念,開啟了學界對免疫衰老的研究。